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患杂谈:胆囊炎、胆结石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胆囊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胆囊炎是因结石梗阻胆囊管,并直接损伤受压部位的黏膜,或细菌感染所引发的炎症。约70%一95%的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称结石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结果。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常为突然发作右上腹疼痛(胆结石则常为阵发性绞痛),放射至右肩胛部。其急性发作常伴有恶寒、身热、血中白细胞增高、恶心、呕吐、或出现黄疸等症状。慢性者常时发右上腹疼痛、口苦、泛恶、纳果等。
  一、病因病机根据胆囊炎临床表现,慢性胆囊炎应属中医之“胁痛”、“黄疸”、“肝胀”、“胆胀”等病范畴。早在两千余年前《灵枢·胀论篇》中就有:“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及“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的记载。
  其发病多由饮食无节,情志失调,或外邪感染,导致湿热蕴结,肝气郁滞,升降失司,胆汁阻滞而致。或热灼胆液,久而成石,发为胆结石病证。
  二、治则治法对本病的治疗应本着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因胆为六腑之一),多以清热利胆、疏肝利胆、和胃降逆为大法。对胆结石的治疗,如果是胆结石、胆囊炎合并发病,在上法的基础上,再辅以通腑泻浊、利胆排石之品。
  胆囊炎处方:柴胡9g,黄芩9g,山栀子9g,茵陈30g,板蓝根20g,虎杖20g,金钱草30g,败草20g,赤芍20g,丹参20g,郁金15g,枳壳9g。水煎服。
  方药浅析:研究发现,茵陈、金钱草、黄芩、山栀子、郁金、大黄均有较明显的利胆作用。山栀子和茵陈具有促进胆囊收缩作用。本方重用赤芍,对瘀胆型肝炎退黄有显效。
  根据病情,湿热积滞较重者可加生军9g(后下);呕吐加半夏9g,竹茹9g;腹痛重加元胡20g,川楝子9g;若出现黄疸,茵陈、赤芍均可加至60g。
  胆石症处方:柴胡30g,茵陈40g,青皮30g,郁金,槟榔30g,大黄9g(后下),元胡15g,香附15g,川楝子9g,枳实20g,内金20g,金钱草30g,赤芍20g。水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
  方药浅析:本方主要具有疏肝理气、利胆通腑的作用。
  经验证明,疏肝理气、利胆通腑之品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排石作用。其中尤以破气药青皮、枳实、槟榔最为明显。实验证明,槟榔能加强胆囊收缩,有利于促进结石排出。本方所用的赤芍、郁金、元胡等活血祛瘀药有祛瘀利胆排石之功。柴胡、茵陈、金钱草等均有较明显的利胆作用。但排石中药主要适用于分布在胆囊、胆总管、肝管中的直径不超过且不伴有粘连、嵌顿等情况的小结石。至于鸡内金,是取其化石的作用。目前所采用的化石药主要有黄芪白术薏苡仁、金钱草、茵陈、防己威灵仙乌梅、鸡内金、山甲片等。其实排石化石作用是互为交叉的,故在具体应用上,须加以配合。唯对粘连、嵌顿之结石,应慎用理气之品。
  三、病案举例案1:王某,女,38岁,19q7年4月19日来诊。右胁及后背胀痛1月余,口苦,纳呆,时恶心呕吐。4月15日做B超查为胆囊慢性炎症。右上腹压痛及叩击痛明显,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证属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湿热交蒸而发病。治宜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和胃降逆。处方:柴胡9g,黄芩9g,山栀子9g,茵陈,板蓝根20g,虎杖20g,金钱草20g,赤芍20g,丹参,郁金20g",元胡20g,香附9g,川楝子20g,枳实20g,竹茹9g。水煎,日服3次,辅以舒肝消瘾丸,每次服1丸,日3次。服药5天,右胁、后背胀痛减轻。4月25日2诊:
  原方继服。服药3天后证除病愈。嘱续服舒肝消瘾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
  案2:赵某,女,58岁,1996年4月25目初诊。患者于1996年4月16日B超检查为肝内胆管结石(泥沙型)。
  半月来常有胁肋疼痛,连及肩背,口干口苦,纳差,胆囊区压痛明显,曾有黄疸病史,舌红苔黄腻,脉弦有力。证属肝胆湿热,日久煎熬成石,阻滞胆道,发为本病。治宜疏肝利气,祛瘀利胆,通腑排石。处方:柴胡15g,茵陈30g,青皮20g,郁金20g,槟榔20g,大黄9g(后下),元胡20g,香附9g,川楝子20g,枳实20g,鸡内金20g,金钱草20g,赤芍20g,丹参20g。水煎服。1个月为1疗程,辅以舒肝消瘾丸,每次l丸,日服3次。连续服药1周后,胆囊疼痛减轻。服药1个月,疼痛未再复发。再服舒肝消瘕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
  案3:吴某,男.76岁,2006年3月30日初诊。患者凶胆结石于2003年行胆囊切除手术。1月前患者因胃脘及右胁肋部胀痛,在某医院检查,B超示:胆总管结石,大小为lOmm×’7mm。医院建议手术,因患者年老体弱,家属及本人均想作保守治疗,随来我处就诊。时患者巩膜及全身皮肤发黄,色亮,上蝮部胀痛,精神差,口苦,舌淡苔黄腻,脉弦长。中医辨证属肝胆湿热,久熬成石,阻滞气机,气滞血瘀,成痛成黄。治宜清热利湿退黄,疏肝理气排石,行气活血止痛。处方:茵陈:30g,板蓝根20g,柴胡9g,郁金,槟榔20g,赤芍40g,丹参20g,元胡20g,香附9g,川楝子20g,枳实20g,砂仁9g,金钱草20g,赤芍20g,半夏9g。水煎服,并辅以舒肝消瘾丸。服药l周后,患者复诊,述自从服药后,未再出现过胁、腹胀痛,皮肤发黄也逐日消退,唯疲乏。于上方加yin羊藿20g,党参20g,黄芪继续服用。半月后,黄疸完全消退,疼痛未再复发,食欲渐增,精神日佳。嘱其继续服药以巩固疗效。
  按:以上病例均无有明显的血瘀脉证,但对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患者,由于肝郁气滞,肝的疏泄功能减弱,可出现湿浊不化、湿聚痰生、湿热蕴结、阻滞胁络、不痛则痛之证。另外,久病可致瘀,肝胆气滞,日久必及于血,而成气滞血瘀证,如叶天士所云:“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及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现代病理研究亦表明,慢性胆囊炎胆囊壁增厚,或有疤痕组织纤维化,囊腔变窄,囊壁淋巴细胞浸润等“血瘀”的表现,故在治疗本病时加用活血化瘀药,疗效更为理想。
相关文章
 上周一晚吃饭撑着了,怎么办?
 发搐
 牛皮癣,请您讨论、指导~
 无上仙丹(《外科十三方考》)
 铁粉丸(《圣惠》卷五十三。)
 连续出现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遭遇“双黄连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