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禾本科植物
青皮竹等秆内的分泌液经干燥凝结而成的块状物。味甘,性寒。归心、肝、胆经。功效清热化痰、清心定惊。临床用名有
天竺黄、竺黄。
《日华子本草》:平。治中风痰壅,卒失音不语,小儿客忤,及痫疾。
《本草图经》:味甘,寒,无毒。主小儿惊风天吊,镇心,明目,去诸风热。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
《本草衍义》:凉心经,去风热,作小儿药尤宜,和缓故也。
《本草经疏》:天竺黄,竹之津液气结成。其气味功用,与
竹沥大同小异。茅
竹黄气微寒而性亦稍缓,故为小儿家要药。入手少阴经。小儿惊风天吊,诸风热者,亦犹大人
热极生风之候也。此药能除热养心,豁痰利窍,心家热清而惊自平,主君安而五脏咸得滋养,故诸证悉除也。明目疗金疮者,总取其甘寒凉血清热之功耳。
《本草纲目》:竹黄出于大竹之津气结成,其气味功用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
钱乙小儿惊热:“
天竹黄二钱,
雄黄,牵牛未各一钱,研匀,面糊丸粟大。每服三、五丸,苄荷汤下。”
《本草乘雅》:植物之灵,凝结在中,故可入藏以治其结。性本空达,风火自平。
天竹者,巨竹也。津气钟而黄中作,复若地以五为制,五六相感,太不及,于斯见矣。故主风木太过,致诸风热炽,惊风天吊,邪薄癫狂;风木不及,致肝窍
盲瞽,失音不语,客忤痫庢。黄中废矣,竹黄功力,使气适至而阳生,适应而扬声,揆度节制,无过不及矣。
《药性解》:天竺黄,味甘,性寒,无毒,入心经。主清心明目,除惊解烦,驱邪逐痰及小儿惊天吊、风热诸证。
按:竺黄之寒,专泻少阴之火,火去而惊邪诸证靡不疗矣。
《景岳全书》:味甘辛,性凉,降也,阴中有阳。善开风痰,降热痰,治中风失音,痰滞胸膈,烦闷
癫痫。清心火,镇心气,醒脾疏肝。明眼目,安惊悸。疗小儿风痰急惊客忤,其性和缓,最所宜用。亦治金疮,并内热药毒。
《本草备要》:泻热,豁痰,凉惊。
甘而微寒。凉心经,去风热,利窍豁痰,镇肝明目。功同竹沥,而性和缓,无寒滑之患。治大人中风不语,小儿客忤惊痫为尤宜。
《本经逢原》:竹黄出大竹之中,津气结成,其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凉心经,去风热,为小儿惊痫,风热痰涌失音,治痰清热之要药。以其生天竺国,故名天竺黄。
《本草求真》:[批]泻心热。
天竺黄专入心。系天竺国之竹精气结成。其粉形如竹节,味甘气寒,与竹沥功用略用,皆能逐痰利窍,但此凉心去风除热,为小儿惊痫风热痰涌失音,较之竹沥,其性和缓,而无寒滑之患也。味甘故缓。今市肆多骨灰、
葛粉杂入,不可不辨。
《得配本草》:甘,凉。入手少阴经。凉心热,镇肝风,利关窍,辟邪恶。除昏昧谵妄,病后痰郁。
其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
《本草分经》:甘,微寒。凉心,去风热,利窍豁痰,镇肝。功同竹沥而性和缓。治中风惊痫。
【现代药理研究】
1. 天竺黄有镇痛作用。
2. 天竺黄有抑制心脏和降压作用。
3. 天竺黄有抗凝血作用。
4. 天竺黄有抗炎作用。
5. 天竺黄有光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