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师交流:转贴:“伏邪”探微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4 02:02 编辑 www.lindalemus.com/pharm/



伏邪”探微(上)——外感伏邪







作者:任继学   



点击次数:769次













正文:



人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保持着机体内部及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协调,保持着正常的生理及心理活动过程,机体就呈现健康状态,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调和,正气充足,才能抵御邪气,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指人体正常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适应环境,抗邪防病及康复自愈能力。相对而讲的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人体内外各种具有致病或损伤正气作用的因素,诸如六yin、七情、疠气及痰浊、瘀血、内毒等。疾病的发生正是正邪相争的结果。整个疾病的过程也就是正虚邪进、正盛邪退的过程。



若正气不足,未能及时清除邪气,或邪气潜伏于正虚之所不易祛除,则致邪气留连,潜伏于人体,待时而发,待机而作,即谓之“伏邪”。



伏者,匿藏也。《瘟疫论》下卷云:“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所谓伏邪者,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中医大辞典》)。伏邪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伏邪指伏气温病,即外邪侵犯人体,正气被束,不能托邪外出,使邪气得以伏匿,或伏于膜原,或伏于肌腠,或伏于肌核,或伏于脂膜,逾时而发。广义的伏邪则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即指七情所伤、饮食失宜、痰浊、瘀血、内毒等内在的致病因素。此脏腑有伏邪,即所谓《素问·气厥论篇》言:“五藏伏气”,也包括了伏气温病。如清·王燕昌《王氏医存》言:“伏匿诸病,六yin、诸郁、饮食、瘀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由于邪气尚未超越人体正气的自身调节范围,不立即发病,伏藏于内,或因感受六yin之邪逗引,或因七情过激、饮食失节、劳逸失调等因素触动再次发作,或进一步加重,或引发他病。  



伏邪不仅有外感所致伏邪,如清·刘吉人的《伏邪新书》所云:“感六yin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yin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而且还包括内伤杂病所致伏邪:如经过治疗的内伤疾病,病情得到控制,但邪气未除,病邪潜伏,可引发他病。或者某些内伤疾病经治疗达到了临床治愈,但未能彻底祛除发病原因,致使残余邪气潜伏下来遇诱因则反复发作。或者某些患者因遗有父母先天之邪毒伏藏体内,逾时而诱发。再者由于先天禀赋各异,后天五脏功能失调,自气生毒,渐而伏聚,遇因而发等等。伏邪发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与伏邪有密切关系。《羊毛瘟疫新论》曰:“夫天地之气,万物之源也,伏邪之气,疾病之源也。”现以例举下列疾病加以阐明:



1   外感伏邪



1.1  非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春温”的范畴。2002年底到2003年初,广东出现较多持续高热,全身酸痛,呼吸困难,肺部X线检查显示炎症表现进展性较快的患者,因暂时查不出明确的致病源,称之为非典型肺炎。本病的形成既有内因有又外因,内因主要有:(1)在冬季有烈风,风动有寒,风能疏泄,寒能伤阳。微者不即病,邪气伏藏于肌肤膜原,或伏藏于少阴。(2)“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不藏精”则导致人体正气不足。所谓“不藏精”者不全指肾精受伤,也指过度劳作,汗出过多,阳气外泄导致精伤血耗。或指由于饮食失节,损伤于脾胃,精血生化乏源。(3)情志失调,引发气机阻滞,致使五脏失和,气化功能不全,气血循行不利,毒自内生,潜伏于机体。外因则由于春有余寒,寒伤人体。乘人体正气虚之时引动伏邪,或感时邪而毒动病发。肺主卫之循行,卫行于外,外邪入侵,必与相争,卫郁气结则出现微恶寒,发热头痛,肢节酸楚。邪盛卫弱,内犯于肺,肺失肃降,治节失常,肺气郁滞,营气失守,肺之络脉,毛脉发生气滞、瘀阻、毒结。症见壮热,胸闷,烦躁,口唇紫暗,咳喘,甚者脏真受伤,出现喘脱症等。如若正衰邪盛,毒陷心包,由血络上犯于脑,扰乱神明,可出现神昏谵语。邪毒损伤脾胃,气机升降之枢轴障碍,胃气上逆,故有恶心呕吐,毒扰小肠、大肠者,受盛失职,传导不利,可见腹痛腹泻



1.2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属于中医的“急性肾风”范畴。本病多在感受外邪1~2周后发病,因正虚邪犯而发病。正虚是指肾中卫气不生,元气不发,肾中膜原卫气不得循行,为邪气潜伏之地、发病之源。外邪是以风寒、风热、时疫病毒为主,其犯人体的途径有二:一是邪毒从皮毛玄府而入,因肺与皮毛相合,又因少阴肾脉注入肺中,循咽喉,由气血之道侵犯于肾,潜伏膜原,久蕴邪毒而发病。二是邪毒从呼吸道而入,结于咽喉,因咽喉卫气不足,无力束邪,邪结喉核,营气不从,陷于肉里,“营气者,血之用”,故邪结咽喉之血络或毛脉,血液循环受阻而生红肿,毒随血脉下犯肾之膜原而为病。亦有药源所致者,多因患感冒咳嗽乳蛾之疾,医者患者依赖抗生素,应用不当,致寒遏太过,邪气内伏而不得透发之故也。蕴毒聚邪,由气血之道下犯于肾,邪结肾之膜原、毛脉、缠络、结络、斜络、孙络,造成“络脉缠绊之地”(《医门法律》)气街不通,“气化代谢失常”(《脉理会参》),血脉壅阻,造成“血液稽留,为积为聚,为肿为毒”(《医林绳墨》)。由于血脉肿胀,脉络膜变薄,或毒伤脉络膜,有破裂之状,故血液外渗,而生尿血。气化代谢失常,肾间动气受伤,封藏失职,肾关不固,精微外泄,出现蛋白尿。肾脏体用俱伤,肾命失用,三焦水道开合功障碍,决渎无权,水液泛滥,外溢肌肤,而生水肿



1.3急性感染性神经根神经炎



急性感染性神经根神经炎属于中医的“摊缓风”范畴,是神经科常见疾病。该病起病急,轻者四肢似瘫非瘫,重者四肢全瘫,皮肌顽麻无感觉,甚者二便失禁。病发前数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其发病既有内因有又外因。内因主要有:一是先天肾气有亏,督脉、脊髓内外气血不足,营气、卫气不充,三维防御系统缺陷;二是情志失调,气机阻滞,气化功能不全,气血循行不利,毒自内发,营卫失和,为邪气潜藏之因;三是饮食失节,或劳逸失度,久则脾胃受害,元气受损,中轴升降无力,营气不得出中焦,抗邪除毒功能减弱,是邪气内浸之源。外因多由六yin邪毒内犯,或时疫邪毒内侵,由于失治、误治,邪毒未解,伏于机体内外膜原之中,待督脉及脊髓内外之正气、营卫之气失调,邪毒乘虚侵入而发病。督脉统阳,脊髓属水,内行阴液。水火互用,阴阳相配,皆属“定体”。脑髓与肾通过督脉相连,“髓者以脑为主……脑髓即由肾气从督上滋”(清·叶子雨《伏气解》),脑髓——脊髓——骨髓皆由肾生,是一源三支,为生理之用。邪毒侵犯督脉、脊髓,可出现经络阻滞,脏腑生理失调,气化功能障碍,督脉阳郁气结,气不/顷为风,风性升,其用温,其化热,热伤经络,津血循环障碍,血液凝滞为瘀为痰为肿为毒,而督脉与脊髓必然体用俱伤,膜原受损,引发“觉元”(觉元者,脑神也,感觉之元神也《酉阳杂俎·广知篇》)。失用,神机上行下达痹塞,经络内外连属受阴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行走之机要”(《太平圣惠方》)出现四肢瘫缓顽麻,发生急性感性神经根神经炎(即摊缓风)。



1.4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喘”病。该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喘咳疾患。其发生是因体内留有伏邪,由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因素引发,亦有“先天禀赋内胎哮喘之因遗传为病”《史载之方》。正如张景岳《景岳全书》曰:“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伏邪的产生可有多种原因,如幼时曾患麻疹而后出现哮喘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情况。其病因病机在于:小儿内胎麻毒感受时疫病毒而发疹。在发病过程中,因失治、误治,虽热退疹消,但疹毒未清,邪独留于肺之膜原。一伤肺气,二伤肺体,三伤气管,而成哮喘。哮喘未能根治,日久形成夙根(即伏痰)。如《症因脉治·哮病》说:“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伏痰的产生主要由于病邪留于体内,影响脏腑气化功能,使肺不能布津,脾不能输化水精,肾不能蒸腾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每遇诱因,引动伏痰而病发。肺主气,司呼吸,痰浊壅阻于肺,气道发生狭窄,肺失宣降之职,故痰气上逆而肺气胀满,则觉胸膈满闷,发为哮喘。“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景岳全书》),肾虚不纳气,则见气短。日久营气失守,肺之络脉、毛脉发生气滞,瘀阻,毒结,甚者脏真受伤,出现喘脱。



1.5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相当于中医“心痹”的范畴。《素问·痹论篇》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该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常有风湿性关节炎病史。其发病原因主要由于正气不足,营卫失调,或先天有亏,外无御邪之能,内无抗病之力,风湿热邪乘虚而入。由于误治或失治,以致病邪留伏体内,营卫失调,不能束邪,邪由血道上犯于心。如《素问·痹论篇》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邪气不解,损伤心之血络、毛脉、缠络,循环受阻,血瘀毒结,血少不能营养心肌,气少不能温煦心的功能,心肌受损,“一舒一缩如以行经络之血”功能不畅(《医学三三丛书·医易一理》),心神失藏,则出现心动悸。日久不复,心脉血液循环受阻。肺朝百脉,血行不畅,可导致肺气不能宣降,清气不得入,浊气不得出,气暴上逆,心体鼓满,引起心悸怔忡加重,短气喘息,口唇青紫,肺之缠络、毛脉受损,则见咯血。心肺气血不畅,上焦不宣,引起中焦不治,“清气之气欲升不达,浊气之气欲分不解”(《医略十三篇》)。运化无力,水谷不化,致使升降机能呆滞,肝脏疏泄机能受阻,水渎功能不畅,引起三焦水道不通,水气内泛外溢。内泛则上凌于心。水为阴邪,阴邪伤阳,心阳受伤,则心气受损,出现心脏的“气力衰竭”(《医略》)。







伏邪探微”(下)——杂病伏邪







作者:任继学   



点击次数:713次













正文:



2杂病伏邪





2.1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中医命曰“痴呆”。本病是中风后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智能缺陷。中风系气血逆乱所致的危急重证,若及时采取急救措施,病情多能由重转轻,由危转安。若治疗中用药不当损伤脑气,亦可发生血管性痴呆。或素来肾气不足,肾精亏虚致精不生髓,髓不能生脑,脑髓元神受抑,不能驱邪外出,致使脑之血脉循环不畅,津液循行受阻,为瘀为痰,痰瘀互结,毒自内生,伏留脑髓,损害元神,神机受损,神经失御,机窍不展,脑髓经络、横络、孙络、毛脉机能减退,精血不达,脑髓失荣,神经肌核发生病变,而生血管性痴呆。所以然者,脉舍神也。



2.2冠心病



冠心病属于中医“厥心痛”、“真心痛”之疾,多由动脉硬化所致,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轻者反复出现心绞痛,休息后症缓,劳累或情绪波动则加重或病发,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梗塞。其原因在于邪毒伏于心脉,复受外邪、烦劳等因素诱发。伏邪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饮食、劳逸失度,脾胃有伤,中轴升降功能失常,尤其是久食膏脂肥腻之品,腐化为脂液,久则蓄毒自生。原因在于“浊气归心,yin精于脉”(《素问·经脉别论》)。二是情志失调,喜怒不节,引发气机阻滞,五脏之道不畅,以致五脏失和,气化功能不全,气血循环不利,津液循行受阻,生瘀生痰,痰瘀互阻,毒自内生,邪伏心脉。三是先天禀赋不足,遗有父母先天之病毒,此病毒植于脏腑经络,邪伏经脉。因风寒外犯、暑湿入侵、情志过激、劳作太甚、饮酒过度,造成心内外之经络、孙络、缠络、横络、血脉、毛脉发生阻滞,津血、清气循行出现障碍,或呈现拘急状态,进而造成心缺精血之滋润,乏清气之温养,神气郁滞不展,清气不得入,浊气不得出,即发生心绞痛(即中医所谓的“厥心痛”)。重则在上述病理作用下,迫使营气不能顺行脉中,反而逆行于脉外,陷于心肌之腠理,故血滞痰结,阳郁毒生,而使心肌受害,即出现心肌梗塞,即中医的“真心痛”。



2.3肝硬化



肝硬化属于中医“肝叶硬”的范畴。引发肝硬化的原因很多,部分由于肝炎发展而来。正气虚弱则病毒乘虚而入。因正不胜邪,或误治、失治,以致邪毒内潜,损伤气的三维御邪抗毒系统,使邪毒得以深伏,肝体受损。肝是诸脏器气化之枢纽,升降机能之轴心。肝主疏泄,其疏泄之道便是肝的气化之道。其主要是通过气街——经络将肝之气血疏注于各脏,以保证各脏功能正常的。若肝受毒害,则肝气必变,内变则生逆,逆则肝体受伤,造成疏泄之机受阻,藏血、调血功能和水津代谢失常,因而引发肝之缠络、孙络、毛络内外血行不畅,造成水津内结,久而不除,为瘀为毒;若肝络被害,肝体失养,肝血耗伤,先肿胀而后萎缩,则发生肝硬化,即中医所云“肝叶硬”。亦如《医宗己任编》所曰:“肝藏血,血少则肝叶硬。”



2.4慢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中医“虚损性肾衰”的范畴。该病可由许多原因引发。其发病是一个由伤至虚、由虚至损、由损至衰的发展过程。临床常见为泌尿系感染所致。由于患者素来正气不足,感受湿热或寒湿之邪后,邪蕴下焦,下焦气化受阻,则无力束邪,致邪扰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频、尿急、尿赤等症状。虽经治疗,临床症状消失,且实验室尿常规检查正常,但因正气虚弱,未能彻底祛邪外出,致邪气潜伏,遇劳即发。病邪损害肾水、精、气,发生水精代谢失常,进而造成肾脏毛脉、孙络、缠络瘀滞,使肾之肌核受伤,肾体受损。体乃用之基(“体”者肾之实质,“用”者肾之生理功能也),肾之体伤,则肾之用亦必损。肾命水火不化、不分、不解,则肾间动气不足,引发三焦水道开合功能障碍,当开不开,致体内之湿浊邪不得下泄,蕴积于体内,郁而成毒,病久成尿毒症。肾气不能束水,水湿外溢于肌肤则为肿、为胀。肾的封藏功能失职,当合不合,无力固精、摄血,则出现蛋白尿、血尿。肾之精气不足,真阴真阳亏虚,水亏不能涵木,木失滋荣,则肝气内变,阳气上亢,郁而生风。肾精不足,命火虚衰,精气不化则不能生髓,加之浊毒伤髓,髓虚血少故而出现贫血。《内伤集要》曰:“胃为肾关门,肾衰胃不能司开阖,胃无约束,任其越出”,即是说脾胃与肾命在生理上是一升一降枢纽,相互为用,肾衰则命火也衰,相火不足不能温发脾升胃降枢机之轴,从而导致清气在下,浊气在上而生腹满、腹胀、腹泻或便秘;水毒扰胃,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纳呆。命火式微,则君火不振,水毒之邪由三焦水道上逆,凌心射肺,则见喘促、心悸(肾生髓,髓以脑为主”(《叶选医衡》)。经络、气血、水精之道为肾脑气化升降之用,因肾衰产生的瘀秽、水毒和湿浊等邪毒由经络气血之道上犯于脑,神明受阻而生昏愦、谵妄等症。



2.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属于中医“小中风”的范畴,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临床病象多为短暂手足不遂,或语言謇涩,短为几小时复为常人,长则1~3天可愈。“小中风”病名始于宋《泊宅编》:“风yin末疾谓四肢,凡人中风,悉归手足也。而疾势有轻重,故病轻者俗名小中”。中风发病是由于气血逆乱所致。小中风气血虽然逆乱于上,但真气未动,营经之血未凝,守脏之汗血尚能畅达,营气亦能内守,卫气仍能卫外,气能生精,精化气,气化神,形与神俱,故脑髓病微,血脉损而小,经络伤而轻,脑髓络脉能通。然风病虽愈,而病发脑髓,伤而未真愈,脏腑气化功能虽通,但有微阻之气;气血逆乱虽平,仍有复起之势。原因在于“根株未能悉拔”(《杂病源流犀烛》)。



2.6中风与复中



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后数月或数年再次发生中风的称为“复中”。复中在临床屡见不鲜。此乃第一次发病后余邪未净,留伏脑髓,遇诱因而诱发。中风发生是由于脑与脏腑气血逆乱所致。治疗中由于残瘀、痰浊、毒邪未净,致邪毒伏留于脑髓,使得脑气欲复未复,脏气欲平未平,气血虽顺而未畅,上下气化及水精代谢受阻,脑之血液循环不畅,随时有复起之势。如遇情志过激、劳倦过甚、饮食不节、努力跌仆、酗酒、病后滥用耗气动血药物,或外受风寒刺激、暑湿困扰等,皆可引发复中。



从临床发病来讲,不管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还是中风后复中均因有伏邪未能彻底根除,侍时而发,侍机而作。正如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所云:“风病既愈,而根株未能悉拔,隔一二年或数年,必再发。发则必加重,或致丧命,故平时宜预防之。第一防房劳、暴怒、郁结,调气血,养精神,又常服药以维持之”。



2.7原发性癫痫



原发性癫痫属于中医“痫证”的范畴。原发性癫痫的起病原委主要有二,一为先天所生,二为后天所发。所谓先天者,或因父母受惊恐之扰;或父母将癫痫之邪毒遗于胞胎,传至婴儿,潜伏,侍机而发。如《素问·齐病论》所云:“……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所谓后天所成者,或因于郁怒忧思(由于怒伤肝,思伤脾,恚怒不止,忧思不除,故肝气郁滞,疏泄不达,脾土壅塞,运化失调,聚湿生痰,痰浊内伏);或因情志诱发,痰气交争,引邪内动,上犯于脑(脑为邪气所扰则神明无权),进而造成脏气不平,阴维阳维失衡,阴跷阳跷失衡而发;或因突受惊恐(惊则气乱,故而引起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脾胃升降阻滞,肺乏宣发,肾乏统气之功),心气动摇,气机逆变,经络障碍致使五脏精华之血、六腑之气不能上注于脑,引发脑髓失平而发,出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两目上视,肢体抽搐,并见有精神不振,倦怠乏力,神智迟钝之象。



总之,伏邪是许多疾病的内在原因,其发病形式多种多样,医家应尤为重视“伏邪”致病的作用。



(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黄燕整理)







-----------常用抗癌中成药临床运用概述
李涌健  南京中医药大学苏州附属医院(215003)


关键词:恶性肿瘤;中成药;中医药疗法;综述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正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其独特地临床疗效也逐渐被医学界和患者认可。虽然中医治疗恶性肿瘤仍以辨证论治为基本大法,但经几十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已有相当数量的抗癌中成药逐渐在临床推广运用,目前,在临床常用的抗癌中成药已有80余种,这对于丰富中医治疗手段、提高临床疗效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临床不合理运用的情况也屡有发生,如不加以重视有可能影响抗癌中成药的临床运用前景,也不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中成药的临床疗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多种,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对抗癌中成药认识模糊,。为此,笔者检阅有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就临床常用抗癌中成药作一概述。
1  常用抗癌中成药构成概况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癌中成药约有80余种,剂型包括针剂、口服药、外用药。口服药又有片剂、胶囊、口服液、丸剂、颗粒剂。
1.1  抗癌中药针剂  约有10余种,常用的有  (1)艾迪注射液:主要成分:人参黄芪刺五加斑蝥。艾迪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消瘀散结功能。适用于原发性肝癌肺癌、肠癌、鼻咽癌、泌屑系统肿瘤、恶性淋巴瘤、妇科恶性肿瘤等多种肿瘤的治疗和各类肿瘤术后的巩固治疗。用法用量:成人1次50~10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10%葡萄注射液400~500ml中静脉滴注,1日1次;与放、化疗合用时,疗程与放、化疗同步;手术前后使用本品10天为1疗程;介入治疗10天为1疗程;单独使用15天为1周期,间隔3天,2周期为1疗程;晚期恶病质病人,连用30天为1疗程,或视病情而定。
(2)华蟾素注射液:主要成分:干蟾皮提取物。具有解毒,消肿,止痛。用于中、晚期肿瘤,慢性乙型肝炎等症。用法用量:10~20 ml静脉滴注,1日1次,用药7天,休息1~2天,四周为1疗程。不良反应:静滴后局部有刺激感或静脉炎,少数可能出现皮疹。静滴过程中少数病人可能出现发冷发热现象,应立即停用,密切观察,对症处理。同类品种还有蟾酥注射液。
(3)榄香烯乳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从科植物温郁金中提取的抗癌有效成分。具有直接作用于细胞膜,使肿瘤细胞破裂,可以改变和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诱发和促进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对癌性胸、腹水及某些恶性实体瘤有一定疗效。用法用量:静注:一次0.4~0.6g,1日1次,2~3周为1疗程。不良反应:部分病人用药后可有静脉炎、发热、局部疼痛、过敏反应、轻度消化道反应。
(4)康莱特:主要成分:注射用薏苡仁油。祛邪扶正抗癌药。用于肺癌、肝癌及其它转移性肿瘤的中、晚期治疗。用法用量:缓慢静脉滴注200ml,每日1次,20天为1疗程,间隔3-5天,可进行下1疗程。联合放、化疗时,可酌减剂量。首次使用,滴注速度缓慢,开始10分钟滴速应为20滴/分,20分钟后可持续增加,30分钟后可控制在40-60滴/分。不良反应:临床偶见脂过敏现象。如寒颤,发热,轻度恶心,使用3-5天后此症状大多可自然消失而适应。偶见轻度静脉炎。
(5)鸦胆子油乳注射液:主要成分:鸦胆子油。用于肺癌、肺癌脑转移及消化道肿瘤。用法用量:静脉注射,1日1次,1次10~30ml,1个月为1个疗程,使用时加生理盐水250ml,稀释后立即使用。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有油腻感、恶心、厌食等消化道不适反应。
(6)其它:消癌平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乌骨藤提取物;康艾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黄芪、人参、苦参素;岩舒注射液:主要成分为苦参碱得力生注射液、迈清针等均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1.2  口服药  抗癌口服中成药约有50余种,其中有以口服胶囊居多,其次是片剂、口服液、颗粒剂、丸剂。
1.2.1  胶囊剂  抗癌中成药胶囊剂约有近30种,临床运用较多的有  :
(1)平消胶囊(平消片):主要成份:郁金、马钱子粉、仙鹤草灵脂白矾硝石干漆(制)、枳壳(麸炒)。本方是在《金匮要略》“硝石矾石散”基础上衍化而来,具有活血化瘀、破结软坚功效,对肿瘤具有一定的缓解症状、缩小瘤体、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4~8粒/次,3次/日,60天1疗程。
(2)金水鲜胶囊:主要成分:鲜守宫、鲜蛤蚧、鲜西洋参冬虫夏草、鲜金钱白花蛇。功效:益气养阴,补肺益肾。适用于气阴两虚,肺肾不足所致的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口干口渴,自汗盗汗,纳差食少,腰膝酸软,咳嗽气短,胸闷胸痛等症状。2粒/次,1日3次。
(3)复方万年青胶囊:主要成分:虎眼万年青、半支莲、虎杖、郁金、白花蛇舌草、人参、丹参、黄芪、全蝎蜈蚣。功效:解毒化瘀,扶正固本。适用于肺癌、肝癌、胃癌化疗合并用药,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3粒/次,1日3次。
(4)复方天仙胶囊:主要成分:天花粉、威灵仙、白花蛇舌草、人工牛黄龙葵、胆南星乳香(制)、没药、人参、黄芪、珍珠(制)、猪苓蛇蜕冰片麝香等30味。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止痛。对食管癌、胃癌有一定抑制作用。2~3粒/次,1日3次。孕妇忌服;忌凉、硬、腥、辣食物;不宜与洋地黄类药物同用。
(5)复方红豆杉胶囊:主要成分:紫杉醇、人参皂甙、甘草甜素等。功效:祛邪散结。用于气虚痰瘀所致中晚期肺癌和肿瘤化疗的辅助治疗。2粒/次,1日3次。
(6)珍香胶囊:主要成分:珍珠、人工牛黄、血竭三七、麝香、冰片、西洋参等三十几味无毒天然名贵中药。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痰散结。用于肝癌、胃癌、食管癌、胆囊癌、肠癌、胰腺癌肾癌、骨癌、脑癌、淋巴癌、膀胱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子宫癌等多种早、中、晚期癌症的治疗,对手术、放化疗后的患者有防止复发与转移的作用。6粒/次,1日3次。
(7)安替可胶囊:主要成分:蟾皮、当归。功效:软坚散结,解毒定痛,养血活血。用于食管癌瘀毒证,与放疗合用可增强对食管癌的疗效。2粒/次,1日3次。
(8)参一胶囊:主要成分为人参皂甙Rg3。功效:培元固本,补益气血。与化疗配合用药,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肺癌、肝癌的疗效,可改善肿瘤患者的气虚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饭前空腹口服,1次2粒,每日2次。8周为1疗程。
(9)康赛迪(复方斑蝥胶囊):主要成分:斑蝥、刺五加、半枝莲、黄芪、女贞子山茱萸、人参、三棱莪术熊胆粉、甘草。功效:破血消瘀,攻毒蚀疮。用于原发性肝癌,肺癌,直肠癌,恶性淋巴瘤,妇科恶性肿瘤等。3粒/次,1日2次。糖尿病患者及糖代谢紊乱者慎用。
(10)其它:芦笋胶囊:主要成分为鲜芦笋提取物。蓼参胶囊:主要成分:棉叶蓼、水蛭延胡索(醋制)、茜草、人参、何道乌、巴戟天、玉竹、半枝莲、山慈菇山豆根夏枯草砂仁佛手麦芽。安康欣胶囊:主要成分:黄芪、人参、丹参、补骨脂鸡血藤、半枝莲、yin羊藿等。莲芪胶囊:主要成分:半枝莲、败草、莪术、三棱 浙贝母白术薏苡仁、水蛭、黄芪、人参、当归、女贞子、甘草。金蒲胶囊:主要成分:蟾酥、牛黄、蜈蚣、黄药子、红花、乳香、没药、黄芪、姜半厦等。志苓胶囊:主要成分:黄芪、女贞子、黄精(制) 北沙参麦冬党参、白术、茯苓绞股蓝白毛藤、仙鹤草、远志(去心)、陈皮(制)、山药芡实、甘草、吲哚美辛、醋酸地塞米松螺内酯法莫替丁地西泮。参红祛瘀散结胶囊:主要成分:人参、红花、黄芪、党参、当归、鸡血藤、延胡索(醋制)、黄连花粉等。楼莲胶囊:主要成分:白花蛇舌草、天葵子、水红花子(炒)、重楼、水蛭(烫)、鳖甲(制)、莪术、半边莲土鳖虫、红参、制何首乌、龙葵等。威麦宁胶囊:主要成分:威麦宁。金龙胶囊:主要成分:鲜守宫、鲜金钱白花蛇、鲜蕲蛇。慈丹胶囊:主要成分:莪术、山慈菇、鸦胆子、马钱子粉、蜂房等。芪珍胶囊:主要成分:珍珠、黄芪、三七等。复生康胶囊:主要成分:蒲葵子、喜树果、莪术、黄芪等。天蟾胶囊:主要成分:夏天无、制川乌、蟾酥、祖司麻、白屈菜秦艽白芷川芎、甘草。康力欣胶囊:主要成分:阿魏九香虫大黄姜黄诃子木香丁香、冬虫夏草。康莱特软胶囊:主要成分:薏苡仁油甘油三酯。欣康艾(天芝草胶囊):主要成分:主要成份:灵芝、人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肿节风、延胡索等。
1.2.2  片剂  片剂有7种,其中平消片与平消胶囊组方相同,华蟾酥片、艾必妥(消癌平片)与针剂成分相同,增生平片用于防治食管癌前病变。具有特点的有:
(1)肝复乐片:主要成分:党参、鳖甲、重楼、黄芪、大黄、柴胡仁、土鳖虫等。功效: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适用于以肝瘀脾虚为主证的原发性肝癌。6片/次,1日3次,根据病情1~2月为1疗程。有明显出血倾向者慎服。
(2)紫龙金片:主要成分:黄氏、当归、白英、龙蔡等。功效:益气养血,清热解毒,理气化瘀。为肺癌气血两虚兼瘀热证患者化疗的辅助用药。4片/次,1日3次。
(3)鹤蟾片:主要成分:仙鹤草、干蟾皮、爪草、浙贝母、生半厦、鱼腥草天冬、人参、葶苈子。功效:解毒除痰,凉血祛瘀,消症散结。用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部转移癌,能够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体征提高患者体质。
1.2.3  口服液  抗癌口服液约有7种,其中鸦胆子油口服乳液与针剂成分相同,金刺参九正合剂为苗药,回生口服液与化症回生口服液主要成分相近。具有特点的有:
(1)金复康口服液:主要成分:黄芪、北沙参、麦冬、女贞子(酒制)山茱萸、绞股蓝、yin羊藿、葫芦巴(盐水炒)、石上柏石见穿、重楼、天冬。功效: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用于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气阴两虚证不适合手术、放疗、化疗的患者,或与化疗并用,有助提高化疗效果,改善免疫功能,减轻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等副作用。每次30ml,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可连续使用2个疗程。
(2)回生口服液:主要成分:益母草、鳖甲、水蛭(制)、虻虫、干漆(煅)、桃仁、红花、川芎、延胡索(醋炙)、三棱(醋炙)、乳香(醋炙)、没药(醋炙)等。功效:消癥化瘀,用于原发性肝癌、肺癌。每次10ml,每日3次。
(3)软坚口服液:主要成分:附子、人参、半枝莲、三棱、黄芪、山豆根、重楼等。功效:化瘀软坚、解毒、益气、用于||期原发性肝癌瘀毒气虚的患者。对胁肋疼痛、纳呆、腹胀、神疲乏力等症有改善作用,可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辅助治疗药。若配合化疗介入方法,有助于提高疗效。1日3次,1次20ml,30~60天为1疗程。
1.2.4  颗粒剂  抗癌颗粒剂约有6种。其中复方鹿仙草颗粒为藏药,复方木鸡颗粒、健脾益肾颗粒大多作为辅助用药。具有特点的有:
(1)金克(槐耳颗粒):主要成分:槐耳菌质。功效:扶正固本,活血消症。适用于正气虚弱,瘀血阻滞,原发性肝癌不宜手术和化疗者辅助治疗用药,有改善肝区疼痛、腹胀、乏力等症状的作用。1次20g,1日3次。一个月 为1疗程。
(2)复方菝葜颗粒:主要成分:红土茯苓(菝葜)、鱼腥草、猫爪草、土鳖虫、款冬花、枸杞子、大枣(去核)、鲜鳢鱼。功效: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滋阴益气。可用于改善肺癌、子宫颈癌伴有咳嗽、胸痛,带下异常等症状。一次20g,1日3次。
(3)食道平散:主要成分:人参、西洋参、紫硇砂、珍珠、人工牛黄、熊胆粉、全蝎、蜈蚣、三七、薄荷脑、朱砂。功效:益气化痰、祛瘀散结,主治食道癌、贲门癌、胃癌、贲门痉挛、食道狭窄梗阻、食道炎和各种咽喉炎等。1次0.3~0.5g,1日3~5次。
1.2.5  丸剂  仅有3种,膨症丸为用于辅助治疗腹水。另2种为:
(1)清肺散结丸:主要成份:绞股蓝、参三七、灵芝、川贝等。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消肿止痛、止咳化痰,用于肺癌等。1次3g,1日2次,2个月为1个疗程。
(2)抗癌平丸:主要成份:珍珠菜、藤梨根、香茶菜、肿节风、蛇莓、半枝莲、兰香草、白花蛇舌草、石上柏、蟾酥。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用于热毒瘀血壅滞肠胃而致的胃癌,食道癌、贲门癌、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1次0.5~1g,1日3次,饭后半小时服。
1.3  外用剂  中医外治法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止痛、消症结方面具有独特疗效,但目前肿瘤外用药开发研究还很薄弱,已在临床运用的仅有4。其中博生癌宁、癌痛搽剂为非药准字号产品。
(1)阿魏化痞膏:主要成份:阿魏、三棱、莪术、生川乌、木鳖子蜣螂、大黄、乳香、香附芦荟、血竭、樟脑等24味。功效:化痞消积。用于气滞血凝,症瘕痞块,脘腹疼痛,胸胁胀满。适用于肝、胆、胃、肺、食道、肠、膀胱、肾等诸脏腑及妇科肿瘤痞块。外用,加温软化,贴于脐上或患处。
(2) 蟾乌巴布膏:主要成份:蟾蜍、川乌、重楼等24味名贵药材。用于肺、肝、胃等多种癌症引起的疼痛。外用,1次1贴,1~2天换药1次。
2  合理使用抗癌中成药
合理使用抗癌中成药是保证和提高中医治疗肿瘤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最大限度发挥中药抗癌作用的重要基础。中成药使用仍离不开辨证为基础,故笔者认为合理使用抗癌中成药应遵循以下三原则:
2.1  辨证使用  目前,“扶正治癌”已成为中医界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也是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基本大法。因此,在临床选用抗癌中成药时,也必须进行正确辨证,应视病人气、血、阴阳的虚衰,以及痰、毒、瘀邪的偏盛,选择合适的中成药。按照临床常见的肿瘤病机类型有:
(1)热毒瘀结型:临床多见舌红少苔,脉细或数或大。针剂可选用:消癌平注射液、(赛康欣)肿节风注射液、岩舒注射液等;口服药可选用:复方万年青胶囊、威麦宁胶囊、抗癌平丸、复方天仙胶囊、楼莲胶囊、复方菝葜颗粒、艾必妥 (消癌平片)、金蒲胶囊、参莲胶囊等。
(2)痰湿蕴结型:临床辨证多见:舌苔白或白腻,舌质淡或淡红,脉滑或濡。针剂可选用:康莱特针、得力生注射液等;口服药可选用:康莱特软胶囊、金水鲜胶囊、软坚口服液、鸦胆子油口服乳液等。
(3)气滞血瘀型:临床辨证多见:舌苔薄白,舌质暗或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或涩。针剂可选用:艾迪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等;口服药可选用:安替可胶囊、参红祛瘀散结胶囊、慈丹胶囊、复方斑蝥胶囊、平消胶囊(平消片)、回生口服液、天蟾胶囊、鹤蟾片等。
2.2  辨病使用  临床可按不同类型的癌症,选用针对性较强的中成药。
(1)肺癌:针剂可选用:华蟾素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康莱特针等;口服药选用:金复康口服液、鸦胆子油口服乳液、参一胶囊、复方万年青胶囊、复方红豆杉胶囊、平消胶囊(平消片)、参莲胶囊、金水鲜胶囊、复方菝葜颗粒等。
(2)肝癌:针剂可选用:艾迪注射液、艾立去-注射用去甲斑蝥酸钠、得力生注射液等;口服药选用:金克(槐耳颗粒)、珍香胶囊、肝复乐片、复方木鸡颗粒、金龙胶囊、楼莲胶囊、慈丹胶囊等。
(3)胃(肠)癌:针剂可选用:消癌平注射液、肿节风注射液等;口服药选用:芦笋胶囊、金蒲胶囊、天蟾胶囊、安康欣胶囊、抗癌平丸、枫苓合剂、消癌平片等。
(4)食管癌:针剂选用与胃(肠)癌相类似;口服药可选用:安替可胶囊、蓼参胶囊、芦笋胶囊、食道平散、鸦胆子油口服乳液等。
2.3  对症使用  对于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并发症,可选用合适的中成药治疗:
(1)胸腹水:针剂可选用榄香烯乳注射液胸腹腔注射或静脉注射;口服药选用膨症丸每次10粒,每日3次。具有健脾祛湿、利水消肿。可配合外敷博生癌宁。
(2)癌性发热:针剂可选用:肿节风注射液;口服药可选用志苓胶囊,1次3粒,1天3次,饭后服用。
(3)疼痛:针剂可选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康莱特针;口服药可选用:志苓胶囊、天蟾胶囊、复方天仙胶囊;可配合外用阿魏化痞膏、癌痛搽剂、蟾乌巴布膏等。
(4)恶液质:针剂可选用:迈清针、康艾注射液等;口服药可选用参一胶囊、志苓胶囊、安康欣胶囊、金刺参九正合剂等。
(5)脑转移:针剂可选用:鸦胆子油乳注射液、榄香烯注射液;口服药可选用安康欣胶囊、鸦胆子油口服乳液等。
3  抗癌中成药使用注意要点
(1)使用前认真阅读药物使用说明书:抗癌中成药品种繁多,药物组成不一,特别是针剂,在使用前尤要熟知药物特性、使用方法、常用剂量、毒副作用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减少副反应。
(2)掌握合适的疗程:抗癌中成药的使用大多也有疗程概念,所以要正确运用,不可长期无限制地使用。如慈丹胶囊含有马钱子、鸦胆子等,不可超量服用,特别要注意慢性累积剂量。
(3)注意毒副作用:虽然抗癌中成药大多无明显毒副作用,但使用时间较长后,仍然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不适反应,临床运用时要及时处理。特别是抗癌中药针剂,有较强的静脉刺激反应,可能出现静脉炎,应及时对症处理。
(4)注意服用方法和食物禁忌:抗癌中成药由于组方的特殊性,有些药物强调配伍禁忌,在使用时应特别加以注意。如复方万年青胶囊,忌与芦同服。参一胶囊,火热证或阴虚内热证者慎用。肝复乐片、蓼参胶囊,有明显出血倾向者慎服。抗癌平丸,服药期间忌食霉菌类食物。复方天仙胶囊忌凉、硬、腥、辣食物;不宜与洋地黄类药物同用等。
临床正确、合理使用抗癌中成药,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中药的抗癌作用,从而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需强调的是中医治疗恶性肿瘤仍然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合理配合抗癌中成药的使用,可更好地发挥中药抗肿瘤作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收稿日期:2008-03-29)
-----------非典型肺炎不能归入伏邪
相关文章
 深圳有没有好的中医(院)介绍?
 阴阳同法——老丁说中医(21)
 蛇床子四十八
 三黄丸(《圣惠》卷八十三)
 带下
 给老婆艾灸出现的问题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