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师交流:太素脉树立来源及内涵 杨世廷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太素脉数理来源及内涵

太素脉法本于太素原理,太素者,形质兼备,理炁俱全,无形无象,无始无终,自然而然,一展无余,形形色色均在其中。然太素之法起于无形无象之间,兼顾有形有象之体,法无定法,象无定象,取法自然,天然之功也。太素者,形象之法象也。象始生法始成,理法俱全而无定式,全理全法,自始至终,空无际涯。自太素始,经太极至阴阳太极阶段,万物始成,理法象俱得其用,万物生成也。然究其始,源于太素之无始无终之象理法,所以万物之成有赖于万物之象理法之原始之源,是故太素脉法兼顾有形与无形,兼顾象理法与自然之法的衔接,开古今之先河,唱未来之源泉,兼通河洛之源,通达术数之法,为无为而作和有为而行开通达之路,是故太素者有形之法之源泉也。

太素之法精华在于无为与无不为的综合,简而言之,就是无为之法在于天道始成,显现于有形之象之中(非实质之象,乃虚无之象,炁之象也),此象为体,铸成万千有形之物,是故无形之象为万千有形之象之源也。故曰象者法理也,然何此说?原因无象(空无之象,炁之象)先生,有形之象才成,是曰生成也。生者成之源,成之始;成者生之象,生之理法显现者也。然曰太素者太极之始,太极者万物之始,依序而行自然而然,万物成也。是故太素兼顾理法象的应用与显现,全于万千之体的形成,使三界众生通达无碍于有无之间,是故太素乃万物转化之机也,生于无形成于有形,成于有形还于无形,此乃天机也。天机一泄万象俱明,万千众象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无始无终无穷无尽,此乃众生全景图也,是故天理法象俱全是也。

太素者太始之衔接也,太始者万物之形成之初也,未有全形,未有全象,混沌未开,浑然一片,无所谓形无所谓象,浑浑然不知所终,不知所始,空旷寂寥一片浑然,此乃万物孕育之象也,得机得势随缘而生,此谓天意之使然也,非人力之功。太始者,万象之源之始也,一切众象皆源于太始,始者非象也,开始之谓也。非谓有象乃谓无象,有象之法,而无象之形,此乃炁也。是故太始者炁也,无也,万象之基也,万象之物质基础形成也,乃谓无始无终之意。无始者不知所来,无终者不知所去,浑然一体,空旷寂寥,无形无象,自然而然,全凭天命使然,一任来去,自然之法也。是故天机未动,不知所然,尽凭天数显现始知未来之象也,故曰天数未到,不知所云,静候天时是也。此乃太始之谓也,太者始之久远也,始之未生也,此谓孕育之功非人力所及也,浑然天成之谓也。

天明之象乃有为之象,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何意?天明乃天象显现,即先天之象显露,万法归宗也。宗者有所依托也,万法集于一体之兆也,即一切命体尽皆为万法所成,非为一法之力也,是谓万法归宗者也。万法归宗成就一体,始为源法之象之所成,谓之曰归宗万法。然何此说?原因就在于法象本于无象,无象显出法象,象本无象法本无法,皆源于天道使然,取诸天然,故曰无法,是故法非法非非法,全凭天意尔,非人力所能及也。故曰道法乃空法,命法本无法,全凭自然之功成就其身其体,无为之功也。何谓有为之功?有为者非有为,乃无为之功也,即不作为就是有为,无所为无所不为,心境也。心境之中,无所为就是有为,此乃天道之为,尽付天道,天道之为才是正为,务弗天道,尽归天境,此谓大善者也。空者不空,色者不色,无为之功乃成,是故天道也。一任自然,此乃归宗也。

太素脉法之数乃为天地之数,非人用于计算之数,乃为自然属性,伴随象法自来,象、法、数本为一体,同出一理,源于道也。数者象也,象者数也。数随其象,象显其数,数象同一,理通一贯,自然而然,非谓人力所想,自然之数,自然而来自然而去,是谓自然之数也。

一者象也,法也,道也。何言?道生一
一,一
一为道之象,一一生二二为道之法,二二生三三为道之性。道为无之体,无非无,乃为万千一切,道非道,乃为一切万千,道并非空无,乃为一切,包括无形与有形,道指一切物质的形成源于无之炁,而非自然世界一直是空无,或说最早是空无,实际上世界自然本来就是有与无的统一体,始终都是有形与无形的统一体,只是物质形成过程必须经过先天五太的五个阶段由无形到有形,循环往复,每一个循环往复中,物质不断地生成转化,变化万千,循序而自然,成为不同纪。每一次循环为一纪,每一纪为一千万年(人类历法)。循环的顺序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到有形有象形成(阴阳太极阶段),再往回返,经太极、太素、太始、太初到太易。再开始下一个太易,继续按此顺序变化,此谓天数,即无形到有形,有形到无形,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天道。大至天体宇宙,小至一粒沙尘,都是如此,仅仅是循环周期不同,大自然以一千万年为一纪,一个周期。不同的个体循环周期各不一样,长短不一,但不会超过大自然的循环周期。当处于太易阶段时也并非无形无象,只是处于其中混沌未开无所觉也。若处于其外,也是看出此等状态仍是有形与无形的统一体,当然你得站在上一个循环的层面上观之才可知晓。不同的循环状态中,物质存在状态、形态或说形质体数各不一样,差别万千,不可同日而语,没有可比性。这一切都是时空大旋游运动的结果。包括黑洞巨大的吸引力,也是大旋游运动极速运转所产生的巨大向心力运动体现。一个循环为一个世界,时空发生一次重大转换,佛说几重天,道说几世界,就是指此等时空转换状态。佛经说转世轮回,即指没有出某种时空(在某种循环中生存),在此时空中(循环内)变化或转化,即轮回。太庙之高,无覆天下。太始之妙,无覆万千。有始即有终,循环往复,五太循环之基也,循环往复铸就万千之象的轮回,即是生生不已之谓也。循而无端,还而无初,变化万千,始终无象之所生灭之象乃为灭法,此谓佛境之象。佛境乃法境,即无法之境,统揽众境,所谓空境,是故非空,乃为全境。无境乃真境之谓也。天境无思,天成之境非人所想,全凭无为之功所成,此乃天威所在。何也?天铸就万象全,道法自然,本无雕琢,非人力所为也,自然之功也。人心亦为天心,非人本身之意,人本无意天意使然。何也?一点灵心吊在眉,天为之功,非人之意,此乃天意也。感天意明理法,是谓修行,返归自然,重铸其身,再聚法理象成就新身,才为正道。思善得善,想恶得恶,同炁相求,同源相容,是故心境使然,亦非人力之功,天意使然。佛本无心,仅凭天意,故曰法境,不思人心,故得全境,是谓无境无象。

1、无形为先天,运动规律遵循先天八卦,按河图生成规律,虚体变化规律;有形为后天,运动规律遵循后天八卦,依洛书制约规律,实体变化规律。体用关系。

2、后天以空间为体,时间为用,顺时针运行,随时间变化生成、发展、壮大、衰弱、灭亡;先天以时间为体,空间为用,逆时针变化,生生不已。

3、数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也是物质存在状态的综合体现形式之一,数是物质的自然性之一,数是自然态的反映,万万千千的物质存在状态都有其对应的数的表现。例如:地球自转速度、人的体重和血压、物质的质量等等都与数相关,可以说数的运用遍布于一切物质之中。再如:生有生数,成有成数,五行各有其数,八卦亦各有其数。数分阴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数的概念涵盖了万万千千之数,数乃无穷无尽之数,但究其根本却只有五个生数和五个成数——110,一切数追本溯源都可以归究到10个自然数中,其他一切数都是1~10的不同运算或说演化而成,通过不同的逆运算都可以复原到1~10。例如:对幂运算进行开方可以求根,对10以上数字若干次横加可以得到1~9的基础数字等。实际上数的运算都蕴含着物质生与成的涵义,某种运算法则都对应着物质某种生成转化规律,加减乘除等各具物质的不同生成转化深意。

4、生者源也,成者象也、形也。生数加5得到相应的成数,反映出生数与成数的关系。宇宙万物的形成经历了先天五太阶段,在阴阳太极阶段成象成形成体,即便是在阴阳太极阶段新形成的有形有象的物质也需经历先天五太的演变过程才能形成,可见由生到成必须经过“五”的过程。另外,五的特征在生命体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比如人体有五个突出的部分四肢和头部,手有五指,脚有五指,牛马羊等动物都有四肢和头五个突出部位,鸟类的两爪两翼和头部也组成了五个突出部位。此外,物质生成转化的基本规律是阴阳五行规律,万物经五行生克制化而成。

5、天地者阴阳也,实际上天和地不过是阴和阳的另一种表述,也是阴与阳的存在形式。阴生阳成,阳生阴成,孤阳不长,孤阴不生,阴阳交感,生成转化各应其数,数者阴阳之属性也,阴阳不同,属性各异,数理不同。洛书说明了阴和阳的相互依存关系。

6、中医的原理--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所追求的“理”就是自然法则。理就是道,有理就是得道。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俯也。”这就是最高的归纳法。

《四库全书总目》说:“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物究造化之源者,是为数学。”这就是阴阳术数---归纳演绎的完美结合。

上面我们找到了中医的至高点,中医的基本原则和中医之道。那么他的特点是什么呢?特点就表现在以阴阳为本,经络为纲,五行为始。

阴阳为本--中医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来概括主.客观事物说明其运动变化的学说。阴阳是飘渺不具体的名词,无物可见,但是在应用中却以具体事务为基础,并非空洞无物,所以其来源无父无母,无根无际。阴阳近乎于“道”,古人说的“道”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一阴一阳之为道。《素问:阴阳映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俯也。因此,阴阳从本体上,符合道的原理。

阴阳对事物的解释是大可以趋于宇宙之外,小可以溶于元神之中,用时间来衡量无边无际,用空间来衡量则无初无终。他的广阔于天地相连,他的无际于乾坤相接。所以,阴阳虽无实物可见,但万物都有阴阳,既无形,却也有形。阴阳的属性是事物的属性,凡是热的.动的.向外的.存在的.强壮的.兴奋的.明亮的.清纯的.向上的...等都属阳。反之寒的.静的.抑制的.衰弱的.黑暗的.向下的.向内的.不存在的都属阴。

阴阳的规律可以广泛的概括和说明宇宙间的一切物象。正如《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也。因此,把握阴阳的道理就可以端正和解释宇宙的一切事物(天..人)的发展之道。

阴阳的原理之一是相反存在。

阴阳的第二原理是互根。

阴阳的第三原理是消长。

阴阳原理之四是平衡。

阴阳原理之五是互相转化。

阴阳原理之六就是主从。

阴阳原理之七是时空。

阴阳原理之八是交融。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是阴阳学说的演绎和发展,是阴阳学说的进步。五行学说的“生”“克”“平衡”就是阴阳学说的“转化”“平衡”,无论阴阳学说还是五行学说都是讲自然的均衡状态。

7、阴阳数法

一者阳也,二者阴也,三者阳也(重阴生阳),四者阴也(重阳生阴),五者阴阳互逆,六者阴中育阳,七者阳中育阴,八者阳中生阴,九者阴中生阳,十者阴阴阳阳(阴阳互济之合体)。阴阳之数非阴阳之数,乃阴阳之法,阴之极阳之生,阳之极阴之生,阴阳互逆互生,法无定法,自然而然,法象无边。阴者阳也,阳者阴也。何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处处皆阴阳。阴主静阳主动,动静一阴阳;相反相承一阴阳;阳主显阴主敛,一显一敛一阴阳。阳显阴性,阴显阳性,是谓阴阳互逆,反其道而行之主变,阳显阳性,阴显阴性,主生主长。何也?阳生乃长,阴生乃壮,阴阳互生,生生不已。阳逆抑阴,阴逆制阳,反向生成,消亡之路也。阴阳之法,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刚柔互济生生不已。当刚反柔当柔反刚,刚柔互逆,消亡之路也。阳刚阴柔生存之道也。柔至极生刚,刚至极生柔,阴阳之法也。刚者挺、延、伸、展、扩也,柔者收、敛、缩、圆也,刚柔互济平衡之法也,生存之道也。柔中寓刚刚中寓柔,刚柔互济平衡之法也。身刚而心柔,心刚而身柔,平衡之法也。形象之法,形之动而象之静,象之动而形之静,刚柔互济,天圆地方,象之理也。互济之功乃天成也,静之圆动之方,阴阳之象也,象者非象,理也。静功自成,动功天成,何也?静者本也,动者用也,动静咸宜,自然而然,法无定法,以应天象,天象法成,无为之功,混沌归一之境成也

五乃阴阳平衡之数,阴阳互逆,平衡阴阳,阴显阳性,阳显阴性。一者阳也,显阳而潜阴,真阴也;二者阴也,显阴而潜阳,真阳也;三者阴之极而转阳,显阳而真阴,阴为体阳为性;四者阳之极,阳极而生阴,显阴而潜阳,阴之性而阳为体,真阳也;五者阴阳互逆之数,阴显阳性,阳显阴性,阴阳平衡之性,体性交融。经五之理(阴阳互逆)促成阴之体显为阳性,阳之体显阴性,使阴阳体性交融,平衡阴阳谓之成也;生者阴性、阳性、阴体、阳体之显,成者阴阳平衡、体性平衡、体用平衡之谓也。六者阴中育阳,真阳也,阳体显阴性。一是真阴,阴体显阳性,六乃五加一,一之阴体阳性(应数一)经五之阴阳互逆促使阳性阴体(应数六)生成
(即阴中育阳生成),一六相合,阴体阳体阴性阳性相合平衡,阴阳平和之象,孕育万物最为中和之境,一与六皆源于阴之体,本属阴,滋养万物,显为水性,孕育万物之基乃为水性。二是真阳,阳体而阴性,七乃五加二,二之阳体阴性(应数二)经五之阴阳互逆促使阴性阳体(应数七)生成
(即阳中育阴生成),二七相合,阴体阳体阴性阳性相合平衡,阴阳平和之象,二与七皆源于阳之体,本属阳,万物显现阳性的最佳之境也,应在火性,阳性显极,火者阳性也。生之本也。综观阴阳之数理变化即阴阳造物之道也.


-----------1到10具体怎么分属八卦,不是后天八卦为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先天为一乾二兑三离四震八坤七艮六坎五巽。那么十属于什么卦呢?我是菜鸟不要见怪
-----------回复 yearabc 的帖子

你好,数中数,挂中挂,挂中有数理,数理有挂理,先后天变化,非数字锁定,在宇宙大旋游运动中,才能体现“易”的特点。
-----------还是不明白?先学习再说。O(∩_∩)O谢谢
-----------回复 yearabc 的帖子

参研天地数悟通脉法。
-----------回复 ysht1083 的帖子

太素脉法可以指导、帮助我们做什么?
-----------计算人得生命密码,提高诊断率,占领世界医学制高点。
-----------现在还有谁会这种玩意
-----------回复 117294785 的帖子

你好,玩意不敢当,道是中医最高脉法。
相关文章
 困扰我十几年的一个小问题终于在《内经》中
 蒜肚丸(《风劳臌膈》。)
 我也上个图 还不完善 慢慢完善中
 润肺通窍汤(《一盘珠》卷八。)
 一家之言:贫困家庭子弟上三流本科不如学木
 肠热阴虚证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