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张仲景“经方”姜溢香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张仲景“经方”溢香

  


    东汉末年,我国最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今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中医临床学最重要的典籍。其人其书,千古辉煌。仲景被后世奉为“医圣”,《伤寒论》、《金匮要略》则尊之为“经方”、“经方之祖”,这在我国医学史上实是无与伦比的。

    《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法度严谨,尤重药物的炮制、配伍、煎法、服法等。其中,方中用“姜”极多。在《伤寒论》方中用生姜者有37方,《金匮要略》中有31方。总计68方用到姜,占总数113首方剂的一半以上。方剂名称中有生姜的,《伤寒论》就有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栀子生姜豉汤、生姜泻心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金匮要略》中有橘皮枳实生姜汤、桂枝枳实生姜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生姜半夏汤等。

1炮姜与姜汁的应用


    仲景根据“辛甘发散为阳”的经旨,提出甘草干姜汤以复阳气,方中干姜炮用,重在温中,取其守而不走,所以《伤寒论》说:“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方中甘草补中益气,干姜温中复阳,炮用守而不走。中阳得复,脾气健运,则厥愈足温。《金匮要略》亦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臃,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方中炙甘草重在补土,炮干姜重在温中,亦即“虚则补其母”的方法。生姜汁的运用,见于《金匮要略》的生姜半夏汤,方中用生姜汁,取其辛散之力,以奏散寒逐饮之效。仲景除上述二方分别使用炮姜和生姜汁外,其余都是采用生姜和干姜。

2生姜的应用



      生姜味辛微温,在运用上随着配伍不同而作用各异。仲景著述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解表散邪
麻黄汤、桂枝汤等发散风寒剂,均取生姜辛温发散之力。如桂枝汤中,生姜佐桂枝以解肌,配大枣之甘,以行脾之津液而调和营卫;越婢汤中,生姜佐麻黄以发越水气;射干麻黄汤中,生姜配细辛散寒行水以治咳而上气;小柴胡汤中,生姜配大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以和解少阳;大柴胡汤中,生姜配半夏扶胃阳止呕以表里双解。
  


降逆止呕

取生姜辛散,配降逆和胃药物,以治呕秽、胸痹、噫气等证。如橘皮竹茹汤中,生姜配橘皮以和胃降逆;吴茱萸汤中,生姜散逆止呕,升清降浊,使胃浊随茱萸而下泄;旋覆代赭汤中,姜枣和脾养胃,安定中州;其它如小半夏汤、橘皮汤、橘枳姜汤等方,皆能降逆蠲饮,和胃止呕。再如真武汤,本为温阳散水之剂,但方后说:“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又通脉四逆汤方后说:“呕者加生姜二两。”栀豉汤中亦有呕加生姜的记载①。

    补虚益血
取生姜辛通卫气,配甘药治虚劳虚寒里急的腹痛。如温建中脏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之类;配伍温补之品,以治血虚寒结的腹痛。如温血散寒之当归生姜羊肉汤;配伍炙甘草、大枣以温养胃气,资营血之源。而治气血不足,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之炙甘草汤,以生血复脉。

  


3干姜的运用



  

    干姜性味辛温,在诊疗中可因配伍不同而功效不一。仲景所述,大致归纳三个方面。
  


阳虚阴盛
这两者本是互为因果的。由于阳气虚,所以导致阴寒盛,阴寒盛,亦可致阳气虚,但毕竟以阳虚为主,因此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如因中寒阳微,脾肾阳虚,致现四肢厥冷,脉沉微而细,下利清谷等脉证,甚至出现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证象,治当回阳救逆,通达内外之阳气。四逆汤中用干姜配附子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佐炙甘草甘温补中,则逐阴回阳之力尤著。而通脉四逆汤中倍用干姜,以大剂辛热,急驱在内之阴寒,使格拒于外之阳气得以内返。因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出现的脉证,治用白通汤以宁上下阳气。方中干姜配附子以回阳散寒。再如阳虚阴盛之脉证,用干姜配附子组成干姜附子汤,以胜阴复阳。  



寒热错杂
当证情寒热混同出现时,治当寒热并施。如上热下寒证类:热邪扰于胸膈,阴寒胜于肠中,致蚘动扰膈之乌梅丸证;呕吐腹痛之黄连汤证;呕而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混浊之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上焦留热,寒气留中之栀子干姜汤证,这些方剂皆以干姜温中焦脾胃之阳,以祛寒邪。又如泻心汤证:生姜、甘草、半夏三泻心汤,都是因于误下后,热与无形之气相结而成痞的。生姜泻心汤中,干姜与生姜并用,取干姜以温中,生姜配半夏以降逆散水;甘草泻心汤中,取干姜温中而散痞;半夏泻心汤中,取干姜配人参、甘草以温中补虚,配半夏降逆止呕。
  


温中祛寒
止血行瘀
如理中汤治中阳虚寒诸证;大建中汤治心胸中大寒痛;干姜人参半夏丸治妊娠呕吐不止,皆取干姜配人参以温补中焦。花汤治虚寒滑脱的便脓血,亦取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以上均为补虚温中之属。而小青龙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厚朴麻黄汤治咳而脉浮;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甘姜苓术汤治肾著,皆取干姜温中祛寒而蠲水邪。再如柏叶汤治吐血不止;王不留行散治金疮,亦属取干姜以止血而助行血瘀。

    4.姜的配伍应用

    姜配半夏降逆止呕
生姜辛温通阳,半夏化饮燥湿,姜、夏同用,既可制半夏的毒性,又加强半夏化饮燥湿作用,故多同时运用。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姜和半夏二味所组成的三方,在配伍运用时,更具特色。

    小半夏汤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由生姜半斤,半夏一升组成,煎服法是“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生姜半夏汤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本

——————————————————————————————————————

①古今剂量折算:汉代的一两,折合中药秤十六两制剂量为一钱(3克);一升折合为六钱至一两(18克~30克);一方寸匕为6~9克。

————————————————————————————————————————————

方由生姜汁一升,半夏半升所组成,煎服法是“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本方由半夏、干姜等分所组成,煎服法是:“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上述三方,因姜的制法不同,其作用有降、散、温的区别。小半夏汤证和生姜半夏汤证,均为饮邪内结,难以骤消,故取分服以缓解胸中寒饮。服时需待“温”和“小冷”,是因为寒饮内停,对热药可能起抗拒作用,及易引起呕吐。而半夏干姜散,因呕吐剧烈,故需“顿服”,才有足够力量以制止呕吐。

    生姜配大枣益脾和营
仲景用生姜者68方,其中姜、枣合用者计47方,多数是助桂枝、白芍和营解肌。因生姜性温,大枣甘平,合而用之,既可温行脾胃之阳,又可滋养肺胃之阴,故《本草纲目》曰:“姜与枣同用益脾胃元气。”成无己谓:“姜枣味辛甘,专行脾胃之津液”。从临床应用上看,姜枣合用,一可协助桂枝、白芍和营解肌,二可协助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之邪,三可防麻黄黄、桂枝发汗太过而伤阳损阴,如书中大青龙汤之用姜枣,即本此意。

    生姜配橘皮宣发胃阳
生姜散寒止呕,橘皮理气降逆,合而用之,则宣发胃阳,如用橘皮汤治“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此手足厥冷,病机在于胃阳不展,与阴盛阳微的厥逆不同,故用之有效。

    生姜配紫苏开郁散气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用半夏厚朴汤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者,生姜、紫苏合用,旨在宣通郁气。这里所说的“咽中如有炙脔”者即是现在所指的“梅核气”,女性多见,喉中似有物阻,吞之不下,咯之不出,随情绪波动而有改变,今人用半夏厚朴汤治之屡验。《本草求真》亦谓开散郁气是生姜的功效之一。

    生姜配栀、芩除烦止呕
生姜与山栀、黄芩合用,乃中医所说的“辛开苦降”之配伍,如栀子生姜豉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均寒热互用,以除烦止呕。

    干姜配附子回阳救逆
干姜善除里寒,以温脾胃之阳,附子长于温壮肾之阳气,干姜配附子,既助附子逐阴回阳,又取其一走一守,动静相合,共温脾肾之阳,如干姜附子汤、四逆汤、白通汤等。《本草求真》云:“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中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句。”

    干姜配参术温中止痛
干姜之辛热,能升能降,如理中汤等伍以健脾守中之人参(或党参)、白术,则能温运中阳,补益脾胃,共奏温中止痛之功。

    干姜配柏叶温通清降
干姜温守,柏叶清降,温通清降并行,则脾脏虚寒可去,得以摄血而上血。《观聚方补要》亦将干姜与柏叶同用,治吐血、便血;《医学三字经·血证篇》治吐血之凉泻、温摄二法,实渊源于《伤寒论》之泻心汤与柏叶汤。

    仲景用姜有至妙,应用范围广,在姜的炮制、方剂的配伍,以及煎法、服法上都有一定的法度,值得后人借鉴。



[ 本帖最后由 bygzpf 于 2009/11/17 14:12 编辑 www.med126.com]
相关文章
 健民薄荷油(《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禹县方
 第一节 高热
 通过现象难看到本质求助
 滋补丸(《杨氏家藏方》卷十五。)
 赤箭
 气穴论二十八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