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原文〈
伤寒论147条〉<BR><BR>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U><FONT color=red>
柴胡桂枝</FONT></U>干
姜汤主之。方十三。 <BR><BR>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
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熬,二两)
甘草(炙,二两) <BR><BR>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FONT color=red>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FONT> <BR><BR>2,原文〈金匮要略*疟病〉<BR><BR>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BR>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黄芩三两 栝蒌根四两 牡蛎三两(熬)甘草二两(炙) <BR>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BR></P>
[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09/12/6 09:09 编辑 www.lindalemus.com/job/]
-----------乔保钧医案:王某某,女,39岁,1975年3月21日就诊。自述乳房胀闷不适已半年余,近一个月来发现乳房有肿块,经前乳房胀痛加剧"肿块明显胀大,经后乳房胀痛减轻,肿块明显缩小。并随情绪郁闷而加重。伴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六脉弦滑,舌体偏胖,苔白有津。检查乳房左上方有一肿块如核
桃大,触之坚韧,略有痛感,推之可移"但边界不清,周围还有数个黄豆大小肿块。两腋下淋巴结不肿大。证属肝郁气滞,痰湿凝结。治宜疏肝清热,温化痰湿,软坚散结。方宗<U><FONT color=red>柴胡桂枝</FONT></U>干姜汤:柴胡、黄芩各9克,桂枝、干姜各4.5克,
天花粉21克,生牡蛎15克
炙甘草9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上方20剂后,两侧乳房肿块全消,自觉症状消失而痊愈。3年后随访,未有复发。<BR><BR> 按语:
乳癖一证多因思虑伤脾,郁怒伤肝,以致气滞痰凝而成,其形如梅李、鸡卵或成结节状,医治多以疏肝之柴胡、逍遥辈。本案乃枢机不利为本,痰湿凝结为标,故投<U><FONT color=red>柴胡桂枝</FONT></U>干姜汤以疏利肝柴胡加
龙骨牡蛎汤。
-----------符友丰医案:李某某,女,24岁,某院住院病人,病历号:2622207。1979—3—26会诊。患者因
发热身痛,胸胁不利,不敢喘气,于3月12日往某院门诊,经服用
感冒水、注射
青霉素等治疗未效。先后于3月1 9日、3月20日两次前往复诊。经中药、抗菌素等治疗,体温由39C以上一度降至38~C以下。后因洗澡,体温再度升高。3月21日中午,体温达39.6~C,遂经急诊收住院。体检除左鼻腔、咽部充血,鼻塞,血压140/70mmHg,余未见异常。入院后查血象为:白血球总数2 2800/mm3,中性球8 9%。血溶5 5mm/小时;抗链球菌“O”1"800。血培养、“OT?试验、肥达氏反应、疟原虫、狼疮细胞、类风湿因子等无阳性所见。超声波探查、X线诊断未见异常,心电图有T波改变。诊为“
风湿热”。入院后经抗菌素(静滴)、补液、服解热镇痛药未能控制体温而申请会诊。扼要介绍病情如上。<BR><BR> 患者神清合作,自诉寒热身痛、膝膝关节疼痛已两周。发热以午后为甚,凡觉左胸前悸动数下,旋即体温升高。时感胸胁满闷,目眩烦心,咽干口苦,不呕而渴,小便微黄不利·发热时汗出限于头部。脉象弦数,舌苔白,中心微黄,舌边红而舌面少津。病在半表半里,表未解而水饮内结,拟用<U><FONT color=red>柴胡桂枝</FONT></U>干姜汤治之,方用:柴胡10g,桂枝3g,干姜2g,
天花粉5g,黄芩4g,牡蛎3g,生甘草2g,2剂,水煎服,日两次。<BR><BR> 患者于当日下午五时许服药,正值恶寒发热之际。药后自觉微烦,继而汗出热解。次日即感身痛大减,午后体温3 7.5~C,惟先感两手发凉,胸闷,时有鼻塞,家属见其口唇呈紫绀色。午后照例服第2剂汤药。忽于午夜11时许恶寒,继而寒战,测体温为40.5~C。旋即大汗、口渴,汗出蒸蒸直至达旦,身始凉而手亦温,口唇转红,神倦欲眠。测得体温37.2℃。自此壮热遂除,复查心电图、血象亦趋正常。仅偶感鼻塞,微感胸闷,遂于上方略加
瓜蒌皮10g、
郁金6g,数剂而愈。<BR><BR> 按语:本案初系感邪发热,但有胸闷悸动之水饮内结证,医者但知清热,用
石膏、
元参等品凉遏,热虽暂缓而饮邪不除,复因入浴感湿,终成燎原之势,身痛寒热,日久不解。据其胸胁满,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寒热等症而投<U><FONT color=red>柴胡桂枝</FONT></U>干姜汤,正切病机,果两投而愈。<BR><BR> 战汗为内邪外达之常见途径,叶天士云:“若有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战汗透邪。本案战汗之时,恰值午夜子分,阴尽阳动之际,颇有深义。据符氏经验,此方用于迁延日久发热多例,恒多有验,但要注意用量,除柴胡外,其余药物用量极轻,一是顾及患者已有内热津伤之象,二是兼顾仲景原方比例。可供临床参考。<BR><BR><BR>
-----------【转载】对2楼验案的现代医学观点参照:<br><p><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102);">
乳核</b>是以乳中结核,状如鸡卵,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推之能移,不痛,与月经周期无关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好发于20—25岁的青年妇女。相当于西医的
乳腺纤维腺瘤。</p><p>[病因病机]</p><p>由于恼怒伤肝,优思伤脾,导致肝脾两伤,气机阻滞,水湿失运,痰浊内生;或因冲任失调,痰瘀互结于乳房而成。</p><p>[诊断]</p><p>多
见于20—30岁的青年妇女。乳房内出现肿块,常为单发性,或多个在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出现,乳房各个象限均可发生,而以外上象限较多见。肿块形似丸卵,大
小不等,小如黄豆,大如禽蛋,皮色不变,质地坚实,表面光滑,活动度好,边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肿块一般无疼痛,少数可有轻微刺痛或胀痛,但与月经无
关。肿块一般生长缓慢,可能数年不变,不会溃破。若在妊娠期迅速增大,应考虑恶变的可能。</p><p>辅助检查:钼钯乳房摄片可见圆形或卵圆形致密肿块阴影,边缘清楚,有时肿块周围可见一薄层透亮晕,偶见规整粗大的钙化点。B型超声波检查显示肿块均为实质性,边界清楚。</p><p>[鉴别诊断]</p><p>一、乳岩多见于40—60岁的妇女。乳房肿块质地坚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边缘不整齐,活动度差,常与皮肤粘连,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p><p>二、乳癖多为双侧乳房内发生多个大小不等的条索状、块片状或颗粒状肿块,与皮肤及深部组织无粘连,边界不清,质硬不坚,多伴有乳房胀痛,常与月经周期有关。</p><p>[辨证论治]</p><p>一、内治法</p><p>肝郁痰凝乳房肿块形似丸卵,质地坚实,皮色不变,表面光滑,推之活动,压之不痛;可伴有乳房不适,烦闷急躁,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p><p>辨证分析:情志内伤,
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滞痰凝,互结乳络,形成乳房肿块;痰瘀凝结,故肿块质地坚实;肝气郁结,故烦闷急躁,脉弦;冲任失调,故月经不凋。</p><p>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p><p>方药:
逍遥散加减。</p><p>二、外治法</p><p>用
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外贴患部。</p><p>[其他疗法]</p><p>手术疗法不论<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102);">乳核</b>大小,凡服中药3月无效者,都应及时手术。若术前怀疑肿块有恶变者,在手术切除肿块后行快速冰冻切片,确为恶变者即行乳腺切除术或乳癌根治术。</p><p>[预防与调摄]</p><p>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虑恼怒。</p><p>2.乳罩佩戴不宜过紧。</p><p>3.多发性<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102);">乳核</b>患者术后可配服中药治疗,减少复发。</p><p>[结语]</p><p><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102);">乳核</b>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其特点是:乳中结核,形如鸡卵,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推之能移,不痛,与月经周期无关。应与乳岩早期、乳癖相鉴别。中药治疗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用逍遥散加减;服中药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p><br>
-----------往来寒热
-----------曾治一头部
湿疹30余年患者,渗液明显,就诊时黄水不时渗出如大汗淋漓,忽思"但头汗出",结合患者体瘦,口干,脉弦,大便先干后溏.试用
柴桂姜汤5剂,7天后患者"面目全非",继服5剂,竟得近期痊愈,现已6月,仍未复发.不可思议!
-----------JT 在讲少阳的功能区域时似乎提到过少阳与人体的“膜”系统以及腺体的对应。
思考人体为一肉囊,皮肤肌肉下面有一层膜,然后才是其他组织。
似乎可以借鉴。
-----------<P>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与临床应用探讨如下,以飨同道。 </P>
<P> l ,论病机 主张
胆热脾寒 </P>
<P> 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
桂枝汤证,
少阳兼里实的
大柴胡汤、柴胡加
芒硝汤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如此,则兼表兼里,里实里虚俱备,少阳为枢之意义才完美。仲景于146条论少阳兼表的
柴胡桂枝汤,紧接着在147条论少阳传入太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其用意之深,令人玩味无穷。所以,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
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家对本方的机理都感费解,陈老言柴胡桂枝干姜汤“有阴证机转”,刘老问何谓“阴证机转”,陈老左顾而言他,不予明言。刘老牢记此言,苦思多年,结合临床,方悟得其理。从此施治于临床,屡获奇效,可见刘老对医道之执着,也反映了刘老悟性极高,不愧为中医之大家。按胆热脾寒对本方主证进行解释,则顺理成章。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阴,未影响胃腑之故。仲景虽未明言大便情况,便溏之证在所难免,不言者,病变虽涉太阴,未必影响大便,故曰有“阴证机转”也。此与太阳病提纲证未言“发热”意义相同。 </P>
<P> 2 抓主证 重视口苦便溏 刘老临证,主张抓主证,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明确指出,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
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然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应用本方,则以口苦便溏为主证。思之,方悟其机理所在。既然是少阳兼太阴之证,当然应该有一个少阳主证,作为病在少阳的证据,又有一个太阴主证,作为病在太阴的证据,方能放胆使用本方。 刘老判断病在少阳,以口苦为准。这也是他临床应用柴胡类方的主要依据。刘老曾经说过,火之味苦,然他经之火甚少口苦,惟肝胆之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有现实意义。所以张仲景把口苦作为《伤寒论》少阳病提纲证的第一证。 便溏之证,是判断太阴病的主要依据。《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突出了下利为重。所以刘渡舟教授认为,阳明主阖,其大
便秘结为实证,太阴主开,其大便作泻而为虚证。在临床上,不论什么病,及其时间多久,凡见到腹胀满而又下利益甚者,应首先考虑
太阴虚寒为病,则庶几近之。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对于便溏之证,理解地极其灵活,或为
腹泻如水、或为溏泻,甚至大便不成形者,也作便溏而使用本方。学者应以病机为准,灵活掌握,莫拘一证之有无,方能学好中医。 </P>
<P> 3 谈应用 注重药量调整 关于本方的临床应用,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十四讲》中写道:“余在临床上用本方治疗
慢性肝炎,证见胁痛、腹胀、便溏、
泄泻、口干者,往往有效。若
糖尿病见有少阳病证者,本方也极合拍。” 刘渡舟教授初用本方取效,是用于治疗肝炎腹胀。肝炎病人,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热毒未清,而脾阳已伤,出现肝胆有热,脾胃有寒的胆热脾寒证。临床不但可见肝区不适,口苦纳差的肝胆热郁、气机不疏之证,且常常见到腹胀便溏的脾胃虚寒证。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加之脾虚不运,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故以腹胀殊甚。又因太阴虚寒,故腹胀多于夜间发作或加重。此时治疗,但清热则脾阳更伤,温脾阳则又恐助热生毒,加重肝炎症状。而刘老则能于经方中选择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该证,并且取得神奇疗效,决非偶然,乃刘老精研经方,感悟而得。 </P>
<P> 余侍师一载,见刘老以此方治病取效者,非止肝炎一病。只要符合胆热脾寒的病机,无论何病,用之皆效。如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往往大便时溏时干,或者数日不大便、或者连续数日大便日数次而泻下不止,治疗极难。用此方治疗则能够调理肝胆肠胃之功能,并用天花粉生津止渴,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或者口渴口苦便溏者,正相合拍。其它如胆汁返流性胃炎、腹腔淋巴结肿大等病,刘老皆以此方治之而获奇效。 临床运用该方,当理解方义,灵活调整药物的用量。该方之义,主要以柴胡、黄芩清利肝胆,以干姜、炙甘草温补脾阳,而桂枝则有交通寒热阴阳的作用。临床应用之时,便溏重者,重用干姜,而减轻黄芩用量;口苦重者,加重黄芩用量,而减少干姜用量。若不能掌握药量调整之法,则徒用无益而反受其害,不可不慎。 </P>
<P> 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情有独钟,临床应用频率之高,应用病种之广,取效之神,令我辈叹为观止。此仅就刘老对该方的病机、主证、临床应用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行了阐述,限于篇幅,不再列举诸多病例,学者若能参透其中机理,则临证取效有何难哉!</P>
[
本帖最后由 luck52 于 2010/1/7 09:23 编辑 www.lindalemus.com/yishi/]
-----------<P> 当代伤寒名医说过一句话,你能应用此方,那你也是半个伤寒通了。</P>
<P> 此话说得一点也不假,搞懂此方,就要先搞懂桂枝汤,
小柴胡汤,
白虎汤,
半夏泻心汤,
乌梅丸 。 </P>
<P> 此方历史争论最多。各方面总结如下。</P>
<P> 从方药组成看,本方证属半表半里的
上热下寒证。从病位分析,本方属半表半里阴症,从六经提纲看从临床治验看,本方皆属厥阴病范畴,因此此方多归属为厥阴病类方中,临床应用以条文 所述症状运用本方,广泛应用于胃肠道 ,感冒 ,肝炎,冠心病,内分泌,妇科病,慢性肾病,前列腺炎等等。应用指征 </P>
<P>1.本方属于治疗柴胡体质的寒热错杂剂,这时的”热”是指肝胆郁热,“寒”是指脾脏的虚寒。所以临床即可见口苦,口干,口中粘腻或口臭等热象,又可见肠鸣或便秘或便溏或腹胀等太阴脾虚的寒象。便溏,见于大便次数增多,食冷物时更甚。便秘需与阳明病的便秘相区别,虽大便多日末解,但腹中无所苦,舌苔末见黄厚或燥干之象,腹胀需与用
厚朴的
半夏厚朴汤,厚朴
生姜半夏甘草
人参汤相区别,虽胀却觉饥而不影响进食,胀而有失气,腹胀并不因失气而明显缓解。 </P>
<P>2.腹诊,腹软,心下部有振水音,脐旁或脐下或脐上有悸动。</P>
<P> 3.与
半夏泻心汤同属于寒热错杂剂,半夏泻心汤以呕,痞为主症,柴胡桂枝干姜汤主证中一般没有呕证。 </P>
<P>4.方中有瓜蒌
牡蛎散。其方证的界定是“渴不差者” 所以有的患者渴感明显,饮不解渴,甚则喜冷饮,渴饮无度。临床上有时易与石膏证相混淆,鉴在于本方之渴,唇舌多不干,口中不呼热气。 </P>
<P>5.有人与
乌梅丸比较,皆是厥阴剂。寒热错杂使用。</P>
<P> 6.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之热。而柴胡桂枝干姜汤解半表半里之寒。此方为小柴胡汤加栝蒌汤的变剂。</P>
[
本帖最后由 luck52 于 2010/1/7 10:00 编辑 ]
-----------
原帖由 <I>luck52</I> 于 2010/1/7 16:58 发表
<P> 当代伤寒名医说过一句话,你能应用此方,那你也是半个伤寒通了。</P>
<P> 此 ...
<P>
<P>按照此法来用本方,会更好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