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古松
--------------------------------------------------------------------------------
关键词:《金匮要略》
黄芪七方 仲景方
《金匮要略》共有七方运用黄芪,即
黄芪建中汤、黄芪
桂枝五物汤、
乌头汤、
防己黄芪汤、防己
茯苓汤、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现就上述七方之运用浅析如下。
黄芪建中汤治中气不足证
原文:“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虚劳里急”,仲景已有“小建中汤主之”之文。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芪,主治“诸不足”,即阴阳气血皆不足,而以中气不足为主。因气血生化乏源,阴阳两虚,故用黄芪甘温益气;
甘草、
大枣、
饴糖建立中气以缓急,俾纳食增而气血充盈;生
姜、桂枝辛甘化阳;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共奏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之效。
现代多用本方治疗虚寒型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以及外科慢性脓疡、淋巴腺结核、
骨结核、下肢溃疡等病证,而以气虚阳微为投药指征。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病
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血痹”以肌肤麻痹(即“外证身体不仁”)为主证。此由卫阳不足,属虚候;亦可如“风痹”状,伴有疼痛感。然而,风痹脉象浮缓,风善行数变,痛无定处;血痹脉示小紧,局部肌肉麻木,或兼有疼痛,痛处固定,二者相似又各异。可见,血痹是因阳气不充,风邪乘袭,致血凝痹阻。所以,仲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行痹。
本方乃
桂枝汤去甘草倍
生姜加入黄芪,方中黄芪扶助阳气,桂枝通阳温经,阳气温通则血行;芍药养营除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成治血痹之专方。
乌头汤治历节病
原文:“病历节不可屈神疼痛,乌头汤主之。”又云:“乌头汤方,治
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历节病,证见关节剧痛(冷痛),不可屈伸,用乌头汤主治之。方中取黄芪益气固卫,与乌头、
麻黄、芍药、甘草同用,以增强温经散寒、除湿、宣痹解痛之功。“此治寒湿历节之正法也”(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可见本条历节病,是指寒湿历节而言。此不同于关节肿大、热、痛,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的风湿历节而有化热伤阴之象者,风湿历节,治当祛风除湿,滋阴清热,用桂枝芍药
知母汤主之。二种历节均以“宣痹通阳”为治则,然同中又各异。
清代鲍相王敖《验方新篇》治
鹤膝风方,重用黄芪为主药,药味少而力专,实乃师法仲景也。
防己黄芪汤治风水(湿)病
原文:“风水(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风水”与“风湿”,分别见于“水气病”篇和“湿病”篇,二者病名异而病机、症状同,可“异病同治”,以防己黄芪汤主之。外风内水,表虚不固,汗出少尿,肢体浮肿,为用本方指征。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合
白术、甘草、防己扶正以利水(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现代临床常以本方作为慢性肾炎的调理,疗效确切。
防己茯苓汤治皮水病
原文:“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皮水病,主证为“四肢肿”与“聂聂动”。脾主四肢,脾病水潴,故四肢浮肿;水气在皮中,阳气被郁而不达,故肌肉轻微跳动。治宜表里分消,用防己茯苓汤。方中黄芪益气走表,防己祛湿,使皮水从表而解;桂枝、茯苓通阳化水,使水气从小便而去;甘草调和诸药。
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治黄汗
原文:“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
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汗以身体肿(重),发热,汗出色黄如柏汁,口渴,脉沉为特征。与风水相似,但风水恶风,汗出色不黄,脉浮。其病机:是欲出之汗,为水湿所郁遏,卫阳不得宣达,内则湿热交蒸,化为“黄汗”。
黄汗治则:调和营卫,固表祛湿。可用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治疗,两者皆为“黄汗”而设。病名虽同,证候有异,桂枝加黄芪汤证为腰以下无汗,汗出不透,故主以桂枝汤加黄芪。芪芍桂酒汤证为表虚,周身汗出,故重用黄芪为君。方中黄芪实卫走表,以祛水湿,桂枝、芍药调和营卫,配
苦酒以增强泄郁热之效。
-----------谢谢分享!!!
-----------谢谢楼主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