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杂谈医话------从《伤寒论》27条谈学习中医的方法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本帖最后由 古道瘦马第一 于 2012/11/11 19:56 编辑 www.med126.com

  《伤寒论》是每一个中医的必读宝典。可以说凡是有成就的有经验的中医无有不精通《伤寒论》的。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说一部《伤寒》得中医。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样;学好《伤寒论》,走遍天下都不难。这是说,《伤寒论》不仅传给了我们具体的方药,而且更重要的是教给了我们辨证施治的科学思维。我想具体从学习《伤寒论》27条说起。原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中医研究院1973年本《伤寒论语译》解释:太阳病,发热怕冷,发热时间多,怕冷时间少的,应当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如果脉象微弱,这是表示阳气衰微,就不可以再用汗法治疗了。本条叙述太阳病表未解而里有热的症候和治法。

  注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这是古文自注的笔法,应当在“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后面。“无阳”指虽有表症而无阳脉。这是阳衰,与亡阳不同。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 生一两三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注“越婢汤”:《金匮要略》方:麻黃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擘 本方由桂枝汤及越婢汤合成。其中桂枝汤取四分之一,越婢汤取八分之一。除桂麻以外,尚有石膏。从药物的主治来分析,则本条除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表症外,还应当有烦渴的里热现象。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三方,都是治疗桂枝症经日不愈,邪郁不解的方剂,都有微汗的作用,但桂枝二越婢一汤除表邪未解外,里热也较盛,这是表里两解的方法。

  上述的解释对么?我认为值得商榷。翻遍【伤寒论】也找不着用桂枝汤治里热较盛的。27条我认为张仲景说的很明白,这是太阳病,和阳明病无关,并不存在内热。表热就是表热,太阳病三个字在那明摆着么,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明明指的就是在表。无阳说明表虚津液少,这里的阳并不是阳虚阳衰的概念,而是和46条的阳气重一个概念,是聚集于体表的津液,这是著名伤寒专家胡希恕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表的津液不足,是表虚,是无阳,是桂枝汤的病机。不过桂枝汤是突出的汗出,这里突出的是发热,热多么。综合起来就是一个:表虚发热证。这个如果是用对举法来分析会看得更明白。我们来再看38条大青龙汤证:原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內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虛,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对照两方来看,一为桂枝汤合越婢汤,一为麻黄汤合越婢汤。桂枝汤为表虚而设,麻黄汤为表实而设。这是不争的共识。越婢汤为清热剂也甚明。如果我们客观的来看,就会发现27条为表虚发热而设;38条为表实发热而设,表虚量小,表实量大,对比起来其意甚明。根本不用作其它解释,什么太阳兼阳明,表里双热,我认为都是错的。仲景在撰写《伤寒论》里,开篇就叙述中风和伤寒证,其目的就是教我们用对举法掌握各证各方,论中这样的写法比比皆是,这里就不例举了。所以,学习《伤寒论》一定要用执柯伐柯的办法,一定要用仲景指给我们的对举方法,这样才能达到“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对举法,郝万山说是对偶统一
-----------楼主你的杂谈写的不错啊
相关文章
 人参白术饮(《普济方》卷三三五)
 应当重视对出土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二仙饮(《仙拈集》卷一)
 前胡木香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芥子膏(《圣济总录》卷八十四。)
 江苏名医系列(9)——甪直金里千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