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转帖 解读中医与易理关系之伤寒论篇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解读中医与易理关系之伤寒论篇作者: 高展

古人研究问题多从易经而来。

中医也然,张仲景伤寒论则完全是从先后天八卦推理而来。

兑太阳,离阳明,巽少阳,乃三阳。

艮太阴,坎少阴,震厥阴,乃三阴。

乾坤纯卦不用,人体是阴阳交合的产物。

六经就这样备齐了。

解读一下太阳病吧: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兑被阴寒之气封闭,故兑之上爻闭郁,中初二爻之阳气自动抗衡多余的阴气攻打阴爻,阴爻在上,向上攻打,故脉就比正常人浮上来了,头和项都是人体最上面的部位,也就是兑卦太阳的位置,当然还包括腰这个部位,以及人体的表皮,但是首当其冲被寒气伤了的太阳就是头项,阳气攻打上爻故头疼颈椎不灵活了,阴气重故怕冷了,当然也发热,因为阳气攻打阴气故发烧了。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与伤寒是一个原理,都是被阴寒所伤啊,不过中风乃人体阳气比较厉害,攻打阴邪取得了一般的成功,一般就出汗了,但是还没有完全解除,阳气过多浮在上爻故脉浮,但是出汗了,阴气已经被阳气综合变成了水排出来了,太阳上爻已经通了,故脉就缓了。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个更厉害了,上爻被攻打厉害啊,而且没有攻打成功,或者攻打成功了,阴气又来了,所以打得厉害就疼,阴重就怕冷,所以脉就阴阳都紧,紧就是阴阳二气都在拼命的挤压啊,就像我们捆东西一样,越来越紧。



桂枝汤: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千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浮上去打兑之阴爻,热自然就发了,如果阴气不够厉害被阳气打下来了,自然阴阳合化变成了了汗水排出去了,这个情况就是阳气多阴气少的中风现象,阳多故怕风,风吹阳更动,阳多故鼻子发热,甚至导致离阳明胃之阳气上救太阳而出现呕吐了,这个时候为什么用桂枝汤呢?


芍药3两从太阳吸收阳气回归太阴,可是从太阳收回来的阳气怎么放呢,这个是问题,用甘草2两与芍药3两和为中五,存放阳气在艮土里(艮是一阳爻,二阴爻故2两甘草),再用生3两引阳明之阳气入太阴艮土,因为阳明三爻用3两生姜可以降逆止呕(阳气下潜入土),这样芍药与生姜都是3两,分别从太阳和阳明引阳气归艮土,一顺一逆而平衡,桂枝又打通兑离艮三卦之路途(通阳),阴阳就协调好了,就出点点汗水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大枣12枚呢?太阳中风很容易出汗,因为大枣生长在干旱的中原地区,所以最懂水,吸收储存水最好,所以把12经络的水吸收到脾里,这样脾不会导致汗多而亡津液了。




-----------哦,怪不得先生的用药,常有生姜和大枣呢。
先生运用五行气运,来为人们调理身体。用药看似简单,但背后的心血和功夫,非一般人所能及也。
相关文章
 商陆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平安丸(《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以中药成功治愈《非诚勿扰2》中所说的黑色
 产后怔忡
 人参散(《圣惠》卷三)
 无名异膏(《圣济总录》卷一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