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张仲景的针灸特色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王家骜  


张仲景不仅是一位擅长外感杂病的内科医生,还是位具有相当造指的针灸专家,整部《伤寒杂病论》涉及到针灸的条文共有69条。张仲景针灸法直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方法,并开创了后代针灸学的广阔道路。他的针灸法和他的整部著作一样,实用性强,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张仲景的针灸特色,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重视预防,截断病情

针灸的作用之一是预防保健。《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开宗明义指出:“上工治未病”。所谓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层意思。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在正虚邪盛的情况下,经络又是传注病邪的途径。《素问·五藏生成篇》云:“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大谷”即经脉,“小溪”即经穴,卫气健旺而运行于经络、穴道,发挥卫外的生理功能。若是卫外功能失调,则邪气乘虚而入,首先客于经络,针刺即可疏通经络,使卫外功能正常,以预防疾病、抗御外邪。正因为经络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张仲景对经络的作用颇为重视,认为:如果人能养生防病,邪气就不得侵犯经络,如果一时不慎,外邪侵犯了经络,应及时治疗,以冀邪气不得入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比如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之,勿令九窍闭塞。”所谓“四肢才觉重滞”,就是外邪已侵入人体经络,经络之气阻滞不通,这时如及时使用以上诸法,以疏通经络之气血,祛邪外出,疾病便不得深入了。

《伤寒杂病论》中,针灸还用于防止疾病的转化,即利用针灸截断疾病的发展方向,使病情停止传变,而趋向痊愈,如“太阳病……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对于经久不愈,有可能传向阳明经的太阳病证,使用针刺调动阳明经的经气,阻断其传,就可以防止变化发生了。

三阳宜针,三阴宜灸

整部《伤寒杂病论》,应用针刺的绝大多数为“三阳经疾病”,应用灸法的(包括烧针、熏、熨等)绝大多数为“三阴经疾病”。我们知道,针法和灸法虽然各有其补泻手法的不同,但总的来说,就针法和灸法各自的偏重来看,针法用于实证据多,而灸法大多用于虚证。《灵枢·官能》篇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既说明了针和灸在治疗上可以相互补充,也含有针和灸的作用各有所宜的意思。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证治”论伤寒,从而初步形成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总观仲景的所谓六经论治,凡是归入三阳经的疾病,大多属于机体的抗病能力正常或尚属亢进的阳证,凡是归于三阴经的疾病,大多属于机体的抗病能力已经衰退的阴证。正因如此,《伤寒杂病论》中贯穿了“三阳宜针,三阴宜灸”的思想。推而广之,无论是外感,还是杂病,实证热证,先须考虑用针法治疗,虚证寒证,当须考虑以灸法为主。事实上,仲景在治杂病使用针灸疗法时,即是采用了这一原则,如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的,使用灸法;而热入血室的,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即是例证。

三阴病证中的厥阴病为伤寒较后的阶段,病情复杂且危重,有上热下寒,厥热胜复,厥逆,下利吐哕等证。主要特点为寒热错杂,所以临床治疗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随证立法。仲景不仅在药物治疗方面为厥阴病创制了各种方剂,在针灸疗法的应用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本条属阳为阴阻之证。有热有寒,寒热错杂,治疗上颇为棘手。而仲景独以灸法治之。清代尤在泾在其《伤寒贯珠集》中对本条作出解释:“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手足厥而脉促者,非阳之盛,乃阳之郁而不通也,灸之所以引阳外出。”此说深得仲景之精髓。灸而运其经气,其证焉得不解?遵法则而不拘泥之,临床运用灵活效显,着实令人叹服。

勿庸讳言,张仲景被后人遵为“医圣”,故而他的热证忌灸之说,被后世一些医家奉为圭臬,而拘泥执守,限制了灸法的应用范围。张仲景在他所处的时代,将针灸学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后人是应该加以发展、提高的。所以,热证忌灸论对后世束缚,是张仲景本人也不愿看到的,故其咎不在仲景也。

针药并用,提高疗效

汉代医学发展的总趋势是《内经》的基本理论进一步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充实和发展,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密切结合起来。张仲景对此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针灸的操作上,使用了针刺、温针、烧针(火针)、灸、熏、熨等方法。更为突出的是,纵观整部《伤寒杂病论》,论及针灸者,大多是为提高疗效,把汤药与针、灸等疗法结合起来使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有言:“妇人之病……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明确强调了针灸与方药不可偏废的思想。针灸药各有所长,针灸药并用,其效果往往比只用一种方法为好。例如:“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即愈。”风邪太甚,阻于经络,药不胜之,通过针刺风池,风府二穴,以疏通其经络之气,然后再以桂枝汤解其肌表,祛风外出,即获痊愈。在太少并病中,仲景列出柴胡桂枝汤等方为其主治方,同时又另列二条专用针灸治疗的方法,针药合施,相得益彰。

重视“灸禁”,谨防误治

早在《内经》中,对所谓“刺禁”就有了专门的论述,其中对房事、醉酒、过劳、过饱等都较为重视,认为在这些情况的前后,都不宜针刺。另外,大热、大汗、大失血、脉与病相逆时,都在禁刺之列。作为临床大家的张仲景,对针灸的禁忌比较重视,特别是在灸法的禁忌方面发展了《内经》的思想。《伤寒杂病论》中谈到针灸禁忌或违禁而产生不良后果的条文有26条之多,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绝大多数是对于灸法的,常可见到“可火”、“不可火”、“不可以火攻之”等字眼。总结张仲景的所谓“灸禁”(包括温针、烧针、熨等的禁忌)的范围有:太阳病初起,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中暍,脉浮热甚,微数之脉等证。“夫灸法当用火,用之不当,则因火为邪恶”。所以后人称为“火逆”。太阳篇中有:“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太阳病用火熏之法以取汗,纵令汗出,亦由火力劫迫所致,于治为逆,不得汗,则热无从出。火热灼津,令病人躁扰不安,火入里则伤其阴络,必致便血。此证由误火引起。仲景还提到挽救的办法:便血时,但清其热,不必止血,火清邪上,其血自止,治病必求其本也。太阳病篇又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本条是论述阴虚之证误用灸法的。以上两条条文从两个方面阐明了违反“灸禁”的后果和病理机制,与前述三阳宜针,三阴宜灸的思想是一致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有刺禁、灸禁一类的戒律,然而仲景并不拘泥于兹。如关元穴,古人认为此穴为孕妇禁刺。然《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云:“病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从所列症状来看,本病为妊娠水肿,关元穴对妊娠者,本为禁穴,然《内经》论及孕妇使用峻猛药物及有毒药物时说“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用药如此,用针亦当如此,且关元穴为治小便不利之特效穴,故仲景敢于打破禁区,于妊娠水肿用之,所谓“有病则病当之”。实际上,仲景在方药中亦有如此大胆的用法,如怀孕用半夏附子甘草甘遂等反药同用,仲景医术之精,亦可由此窥见一斑。


来源: 中医文献杂志
相关文章
 妙用蠡沟穴,阴痒,癫痫,阳强,睾丸肿大
 (13)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六十六、诸卒痛
 单煮大黄汤(《得效》卷十九。)
 寒湿
 乙肝患者心悸恐惧经方显效(奔豚汤)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