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JT肾藏志通先天域 心主神跨两次元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从上次的第三讲到这次的第四讲之间,我的连载稿跳过了中间的约四万字(一些补阳药、补阴药、中医史、本草理论、调阴阳──七损八益论房中术……等等。)所以这次的新连载稿其实不是紧接着上一回的连载内容。

五行浅浅说
◇五行神(唐.《兼明书》):

木神曰勾芒,火神曰祝融,土神曰后土,金神曰蓐收,水神曰玄冥。土神独称后者,后,君也,位居中,统领四行,故称君也。

唐代的《兼明书》称五行之神:木神叫勾芒,火神叫祝融,土神叫后土,金神叫蓐收,水神叫玄冥。它说土神叫「后」是因为后即是君,居于正中。天是国王,地是皇后;国王走,王后就跟在后面,后就有「慢吞吞」的意思啦。这些名称,我们只要留一个印象就好,接下来讲五行的时候会再讲到。

◇《尚书.大传.五行传》: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

至于说《尚书.大传》里面说,宇宙间是先有水,再有火,再有木,再有金,然后第五个土……其实这个顺序是有一点意义的,我们教的时候也依这个顺序。因为若纯以中医五行的角度来说,多半会先说「东方生风」,然后「风生木」,所以中医会先说有风,可是用五行原理来讲的话,是先有水。这是一个不一样的顺序。也可以说,因为中医是以「人有了肉体」作为一个基盘,所以以肉体而言的话,先有风、有木是对的,但是在这个之前,五行的生成,是先有水再有火是对的。

◇《尚书.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它说,水的功用是润下,火是往上烧,木是曲直(弧线和直线),金是从革(把皮革它割开、给它划分界线),土是稼穑(收割东西太多了要收起来,春天来的时候再播种子)。然后呢,关于它的味道,就说:润下就是咸味,火烧上来是苦味,曲直是酸味,从革作辛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节录)》: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欬,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素问.五藏生成论篇第十(节录)》: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天地有风暑寒湿燥这些气,那这些气呢,暑气会生出热度对不对?热度就生出火,火就生出心;风气会生出木;然后中央生湿,湿气成为了土;北方有寒,寒生出水……这是五行的相推,然后呢,脏腑又有「表里」,心肝脾肺肾属于「脏」,然后,心跟小肠「腑」是通的,肝跟胆是通的,脾跟胃是通的,肺跟大肠是通的,肾跟膀胱是通的。我们以后会找一些例子跟大家讲。

然后心的力量会充实在血液里面,肝的力量充实在人的筋──肝不好的人容易抽筋啊──脾的力量充实在人的肌肉,脾太湿变成脾阴实,人会变成重症肌无力……都是通的。

心的能量展现在脸上,肝的能量展现在指甲上,还有心开在舌头,肝开在眼睛……

那还有五志就是「神、魂、意、魄、志」,「喜、怒、思、悲、恐」。我以前学心理学学得比较久,所以在学五行的时候,会觉得:「真的是这个样子!」可是,一般学中医学上来的医者,医术虽然有很高明的,他们在「五志」这一点讲得就比较少,「神魂意魄志」讲得比较少一点。我就觉得:「这很重要啊,为什么要讲那么少?」

我们教把脉时,「夏洪春弦……」这些脉象到时会验证得到。

还有各种味道、各脏分泌的液体,都是五行的一些配属,这个大纲我们先知道一下。

五行,有所谓的「生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金木水火土,是一种能量状态的「象征符号」,比如说,当能量呈现出某种现象的时候,它的样貌,非常像天地之间的风,而风的能量的那个架构,我们肉眼看不到,于是再为风的架构找一个象征物,那就找到了树木。风在吹的时候,它不是走直线就是走弯弯的,那这个弯弯的跟直线的组合,在自然界要找,就找到木,所以木曰「勾芒」,勾就是弯的,芒就是直的。然后《尚书》也讲「木曰曲直」,弯的跟直的。其实木这个东西是不是树木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因树木冒出一个新芽是直的,然后长出一片叶子就弯了。当那个能量走的是曲线跟直线合体的时候,那个能量叫做「风」叫做「木」,只是这样子而已,风、木只是一个代表它的东西。

同样的,在一个「潜在」的状态「准备发生一个现象」之前,那个积蓄能量的状态,很像水,所以我们用水来代表它。然后等到这个东西产生了现象,就像树木长出来。然后能量大放光芒的时候,很像火。然后它开始衰败,了有一个什么都混在那边的状态,那混沌的状态叫做土。最后呢,分解完了,能量归能量,物质归物质,又净空掉了,等待重新开始,那个「拆开、空掉」的状态很像金属,因为金属会反光,什么光线都会被弹出来,就是这样而已。

它是在讲一个能量变化的状态,而藉这些象征物来讲它,那这个能量的变化,在人体,每一个阶段都是变化的一部份,所以我们说五行(ㄒㄧㄥˊ)为什么不念五行(ㄏㄤˊ),因为我们最好把它当动词,它是五种「运行」的方式,所以念五行(ㄒㄧㄥˊ)。

我们挑它的象征来讲的时候,又可以说:金属的东西可以把木头砍断,所以金克木;水可以把火浇灭,水克火;那土的生死操在树木手上,没有树木把土抓住的话,可能一下子就土石流了,所以木克土;金如果遇到火的话就会烧融掉,所以火克金;如果水太多的话,我们说「兵来将档,水来土掩」对不对?水会被土吸掉,所以土克水……也就是说,它拿现实世界的金木水火土当作象征物,来说能量世界的一些状况。因为是象征物,所以你不能把它定义得非常「科技上的精确」,你要反问「火不是也可以把水烧开吗?」「土不是也可以长出树木吗?」就未免有点要求太过。

如果把这些象征物拔掉,返回能量世界的状态的时候,它的意义是不是也是通的呢?其实也是通的。因为我们的能量,在这个象征符号的背后,某能量遇到某能量,真的会有调和或者受制约的状态,或者在某个结构里面,加能量进去它,就会生出下一个阶段的结构出来。所以五行的生跟克,你纯粹用形而上的哲学观点思考它,也是可以的。只是我们有了金木水火土这些象征物,讲起来或者在记忆上会轻松很多──这是一个关于五行基本的一个认识。

也有人说:「众胜寡,故水胜火;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或是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这也是另外一种讲法啦,但是,这些都不是那么要紧,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

生命的动力形式,我们能够把它分为五种阶段,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是:人的内脏一定要有「五」这个数字存在!这件事情我已经强调过好几次了,凡是高等生物,比如说像麻那么高,我们也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为生物分化到一个阶段以上的时候,如果内脏不存在五这个数字的话,生物会瓦解。

你知道「五」这个数字的特性是什么吗?五这个数字的特性就是,当你有五个点时,你就可以画出:「每一个点跟其它的点都有连结」,当你把它全部都连起来的时候,你就可以制造一个能量的架构:我可以克到一个,我也可以被一个所克;我可以生到一个,也可以被一个所生。

每一个脏与另一个脏,都有彼此呼应的路径,而形成一个能量的网络。这样的话,某个脏的能量太多,就赶快传给下一个脏(A生B),下一个脏能量太多,又可以传给下一个脏……这样那个脏才不会爆掉。那如果这个脏它的生命活动太激烈,要让它停下来,就会有一个脏可以克到它,那这样子的话它才能够调和。比如说如果木太旺,它就会生火对不对?火太旺会生土,然后土又会去生金,然后金又会克木……或者说木是克土的,但木所生的火却是土的母亲,而土所克的水又是木的妈妈……可以像保险丝一样,彼此制约、调和。所以这个「五」脏的作用,因为有「五」这个数字使生命能量不断流转,而形成到处都通的结构,所以一定要五,三不行四不行六不行八不行七不行……往上往下找,千千万万的数字里面,只有五可以作到这个互相呼应的结构。

所以上帝创造人,如果人的设定里面没有五个定点传导能量的话,说不定那个人两天就爆炸了。一定要有那个呼应的结构,高等动物才能够活。西方医学可能不知道这个东西。因为西方医学是用另外一个视角在拆解人体,没有谁比较对比较错。比如说我们的肾脏的上面有肾上腺。那西方医学就说:肾是泌尿系统,肾上腺是内分泌系统,长得靠在一起不用考虑。但是这样讲也对啊,没有什么好抗辩它的,每一个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形成不同的分类方法。那我们东方用能量的属性来分类,这样也是一个方法。没有什么对错吧?

我从来不觉得要跟西医打架啊,那西医用功能、细胞形质的属性来分类,所以胰岛腺跟肾上腺跟甲状腺跟胸腺都是内分泌系统。但肾上腺跟脑下腺,我也可以觉得它们的功用很不一样啊,对我来说,会觉得脑下垂体是属于少阳经,然后肾上腺是属于少阴经,是天差地远的存在。大家各自用不同的分类法,所以没有关系,都可以。

那我们说「五」这个数字会有互相传导呼应的结构,那么,某个脏在生病的时候,是不是果然会有这样的传法呢?五行理论是不是一种空谈的玄学呢?

真的有!我们上次教到阴阳虚实,其实是我跟别派的前辈听来的,有几句口诀,因为是别派的,我就这样子抖出来不好。我只能「暗示」你们说:你看哦,肝癌是肝阴实对不对?可是肝硬化、肝癌到后来,会变成腹水,那腹水不就是肾脏的问题吗?也就是说这个东西它会传往某一个方向。或者某某人肝火很容易旺,那肝火旺了不久之后,舌头破了,心情烦躁──它又传到另外一脏去了。或者什么人好容易紧张,肝气不舒畅,紧张到后来,开始消化不良拉肚子,它又传到脾胃去了(木克土)……这样子讲,我没有告诉你们总纲口诀,但是你们大概可以知道「五」这个数字的意味了吧?

阴阳虚实在某一种属性的时候,五脏会挑一个方向传过去,那是有规律性的,那个规则,就是张元素失落的那个总诀窍。有这个规律,五行五脏派的人就不会乱推一通,但因为现在一般中医的江湖没有那个规律,才会什么病都五脏五行乱推一通又疗效很差。

比如说那位门派的前辈,有一次治一个……这是他自己公布的,我讲了大概没关系……他治一个心律不规则的患者,他就说:「这个人的心阴实是脾阴实传过去的。」所以就开一小包帮脾胃清湿气的平胃散,一包平胃散吃下去,十五分钟,心跳就规律了。就是脾也可以传心──这就是他们那个我不能在课堂教的,中医界的表面舞台背后的规律。而知道那个规律,你就会知道五脏的那个流转是真实的存在,就会觉得说,的确:一定要五脏,多一个少一个都不行!

脾胃相表里、肝胆相照,每个脏各对应着一个和它表里相关的腑,五脏,应该有五个腑啊!怎么我们晓得的都是「五脏『六』腑」哩?唉呀,这真是要命啦。

中医不可妥协的五与六
「六」是什么东西?我有给你们发补充讲义对不对?补充讲义里面有一个图:六分成三阴三阳,可以说是「风暑湿燥寒火」六气,也可以说是人体的正六经。

姑且这么说好了:中国人推衍八卦,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照理说中国人习惯的表记法是是一种阳爻、阴爻、阳爻、阴爻……一种类似101010二进制的计算机表记法,可是呢,当我们要把四象推成八卦的时候,发现:不对,人的身体,用八卦一路表记上去好像不对劲!

也就是,人体做了一件八卦没有做的事情。然后在核对这件事情的时候,发现说:哦!原来,阴、阳是一正一反,一路「正跟反」、「正跟反」那样子分化下去,人会散掉。「正」跟「反」中间必需有一个正反相合的接点,要使阴阳调和,还要有一个「调和力」!所以呢,在四象变成八卦以前,就发现「太阳」跟「少阳」之外必需加一个「阳明」,然后「太阴」跟「少阴」之外要加一个「厥阴」,有「正力」跟「反力」跟「调和力」三者,才能让这个结构稳固不散。

于是就发现:阳的世界,「正」、「反」、「调和」,有一个三角出现,在阴的世界,「正」、「反」、「调和」,又有一个三角出现。──对不起,我这不是在讲六腑,是在先讲六经──然后这两个三角,一阴一阳扣合在一起,人类的肉身才能稳固。这样子调整出来的六道能量结构,也就是我们的六经(十二正经,手经足经合算一条而言),你们讲义画的就是那个结晶体。

而「六」的结晶,你们大概也不会觉得很陌生哦,因为在大自然之中,你看水的结晶就是六芒的,很多矿物的结晶也是六棱的。你会发现:一但进入「六」这个结构的时候,很多东西都会稳定下来。

所以一个脏腑要生生不息地运转,需要「五」,然后呢,这个生命体需要持久安稳,就需要「六」,这两个数字都是高等生命不可或缺的。所以五跟六的意义就在这里,同样是那个器官,在五的世界扮演一种角色,在六的世界又扮演一种角色。

你看:在六经里面,凡是脏都在「阴」的地方对不对?比如说脾跟肺是「太阴」,心跟肾是「少阴」,心包跟肝是「厥阴」,因为脏属阴、腑属阳嘛。所以六经的世界里面,六条阳经是腑,六条阴经是脏,也就是说,我们五行世界里面的那个表里关系,在这个六经的世界里面又给了它一个不同的属性,而这两种属性都是对的。

你们看六经的分类,会觉得「心包」跟「肝」是在一起的,「大肠」跟「胃」是在一起的,「心」跟「肾」在一起,「三焦」跟「胆」在一起……怎么跟我们才讲过的什么「肝胆相表里」、「脾胃相表里」又不一样了呢?这两样东西是不可以妥协的,都一定要存在才行。

这个五行跟五脏的相推、跟六经的这个东西哦,请各位要回家做一点点回家功课:去看一看,去找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个东西看得越熟越好。

请各位同学看一下六经是哪六个东西?那我们也发现,五跟六的对应都不很一样,对不对?

在六经里面,你会看得到,三阳经多半是腑、三阴经是脏,对不对?因为脏是比较阴,腑是比较阳,所以六经的分配,脏是属于阴的,腑是属于阳的,这没有问题喔。

可是,人体有十二条经对不对?十二,是五加七,也是六加六,那么我们中国人说人有「五脏六腑」,那五脏跟六腑加起来才十一啊!没有补足「十二」这个数字,那这多出的一是怎么来的?

其实,在马王堆出土的古脉经里面,他们只算人体有十一条经脉,少掉一条今天说的「心包经」。

当然,你说「心包经」它存不存在?是存在的,人体是有「心包络」这个东西的。可是为什么五脏跟六腑加起来是只有十一呢?而心包,是三阴经不是阳经,所以说它是「脏」而不是「腑」啰?我们怎么不说人有六个脏呢?

这个问题,其实答案还蛮简单的喔。就是:中国人的五脏里面说的「心脏」这个东西不在肉体上。

中国人说的「心脏」是一个灵魂上面的器官,这个东西是没有肉身物质的部分的,那「心」在肉身的对应点呢,就是「心包」,也就是说啊,我们肉体中在搏动的这颗心脏,其实在中医比较古老的观点里面,会把它称为「心包络」。所以我们才会有一句笑话说:「中国人的心是正的,外国人的心是偏的。」因为,中国人的观点里面,「心脏」这「君主之官」是在正中间的。如果要把它画的更仔细,其实画得出来的。就是说人的灵魂上有个器官,那个器官就是我们英文说的「Mind」。这个东西喔,如果假设你的灵魂体跟你的肉身是重迭的话,「那个东西」好像一个倒放的很大的子,它从前胸后背都凸出肉身之外。

要怎么样跟身体找到它的对应点?你们在看针灸的穴道,人体上半身会有些叫作什么「灵台」啦、什么「神道」啦,就是「灵」什么、「神」什么那些穴,会把这个东西浮出肉身的交界点的那个圈圈勾勒出来。就是说那个东西其实是一个球状的,凸出肉身的东西,而在它与肉身的接触点,我们会定出一些什么灵啊、什么神的穴道。而那个东西才是中国人说的「心」。我们在喜极悲极、坠入情网、有强烈情绪的时候,你主观的身体感也会晓得,那个情绪的能量是从前胸凸出肉身之外的。

至于「心跳」,中国人的《黄帝内经》说那是:「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认为说人的胃气通往这边,然后才有这个跳动,可以感觉到它上面的衣服在震动。那外国人看到这个说法,就觉得:「中国人实在太可笑了,怎么会明明一个心脏在跳动,你说是『胃』的大络?」

其实,这段话主要的意义是说,心脏跳动,要受到脾胃的后天之气的支持,「络」这个东西就是从脉上面分岔出来的东西嘛,本来就不是说你的胃有一部份在跳动,不是的。那是指胃气、后天之气在支援着你心脏的跳动。在临床上,这是很真实的:你把脉把到一个人脾胃脉不见了,胃气绝了,这个人就非死不可了。心脉、肾脉没了反而不见得会死。

那我们来看五脏对五腑喔:就是「心」跟「小肠」是相对,对不对?「肝」「胆」相对,「脾」「胃」相对,「肺」「大肠」相对,「肾」「膀胱」相对,那第六个腑,是什么呢?第六个腑到底是「三焦」腑还是「心包」腑?十二经脉你扣掉五个脏之后,剩下来还有七个。

七个,应该是「五脏七腑」啦?「三焦」也可以算一腑、「心包」也可以算一腑才对吧?

可是实际上,心包,因为是对应到肉身的这个心脏去,所以心包到底是要算腑还是要算脏,就不知道了。因为我们说凡是构造上两头通的就是腑,不通的就是脏:就像胃啊肠啊都是东西可以进去、出来,那你说一个人跳动的心脏,不是也有血进去有血出来吗?它也是通的啊,它也具有腑的性质啊。可是,在说明了「心」是形而上的东西之后,我们就会知道:要把「心包」跟「心」合起来,才算一个完整的脏。「Heart」这个东西,在灵魂的部分称之为「Mind」(中医说的『心』);在肉身的部分称之为「心包」也就是我们左胸里面在跳动的心。人的心是跨到两个不同次元的存在。这个观念先有,你就不会觉得说怎么「五脏七腑」要说「五脏六腑」?因为「心包」代替了「心」虚悬的位子,可以假虎威一下,就不必算腑了。

另外,有一本最近蛮红的书叫做《黄帝外经》,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现在台湾真是红红火火。它那个里面有一篇说人有「六脏七腑」才对。它就说,人的第六个脏是什么?是「胞胎」,就是子宫。子宫能够孕育出下一代,难道不是很重要的脏吗?那它为什么不能算到五脏里面?

我们说过,人有五行相推的五的系统;六经稳定结构六的系统;上面还有奇经八脉「八」的系统,那是能量更升级的系统。那这个「胞胎」,你说它是什么气?说五行的话,是水火之气的交融,你说六经也是什么心经跟什么经,但是「胞胎」在我们中国人的归类跟计算里面,胞胎属于奇经八脉里面的「冲脉」跟「任脉」。

也就是「胞胎」这个看起来是「脏」的东西,它的能量来源是更高层的东西,因为子宫其实很伟大,能生出下一代,对不对?所以它的能量是从更高一层的灵魂体来的,所以所以它既不能算五脏也不能算六腑,也不能算到六经,因为它是从更高层次的「八脉」现象化的东西,所以就超脱于这个五脏六腑的结构之外。这是一点。

那另外,《黄帝外经》说,「七腑」应该是有「心包腑」才对,那七腑,心包腑因为跟心重迭了,因为心包腑要在肉身代替「心」脏,所以大家不好意思把它当腑,就不去讲它闲话,故意不去为它下定义。所以心包和子宫都要扣掉。因此,即使人体有六脏七腑的形质,扣来扣去,还是只剩下五脏六腑──《黄帝外经》里面有一篇是在讲这个东西。

因为《黄帝外经》最近太红了,我就多讲一点闲话好了。因为现在有非常有名望的中医师在推广这个书,说《黄帝外经》一定是真本喔,是当年汉朝失落的书……其实我觉得这话讲得太过。因为《黄帝外经》这部书,现在是取了这个名字所以很耸动,但,这一本书它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陈士铎,他出版的一本叫做《外经微言》的书。现在出版社说的《黄帝外经》就是那本《外经微言》。那陈士铎的医术,我们如果以他的著作内容来看,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傅青主」的流派。

傅青主是明末清初的人,可能傅青主当年是什么有一点政治上面的身份问题,有些数据不大方便出版还是怎么样,所以有人把傅青主的医学的内容去交给陈士铎出版,所以陈士铎的什么《石室秘录》啦,《辨证录》啦,那些书都跟傅青主的医学有相当高的重合性。平常我在看《傅青主男女科》,如果觉得某个方子好像剂量怪怪的,我就会翻开陈士铎的《石室秘录》来对一下,因为里面的证跟方都是重迭的,像是同一本书的两个版本。因为陈士铎的《石室秘录》等于是《傅青主男女科》用另外一个思想逻辑去编排的东西,而陈士铎的《外经微言》,就是《石室秘录》或者《辨证录》里面的脏腑观念的总纲,所以《外经微言》,讲白了就是傅青主的内外科的理论架构,如此而已,就是傅青主那一门的心法。那你说,傅青主的医术高不高?那当然很高!那他的《外经微言》有没有一读的价值?我觉得有啊。

我为什么会说《黄帝外经》这件事情呢?是因为,现在《黄帝外经》出版了,有一些不太明白状况的人,就只看着那本《黄帝外经》就说:「这是中医伟大的道理!」因为觉得这本是伟大的书,而话题传开了,而使得有些人就直接去单单读这本书,这样子很没有学习的效益。你要把《黄帝外经》去跟陈士铎其它的什么《石室秘录》等等书合在一起参看,你才知道他讲的这些道理,在方剂上要如何运用,这样才会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的过程。不然那些虚玄的道理,单独而言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的。

这是第一点。在学习上面不好。我们说过要「体用合一」,如果你不知道那个理论要怎么用,你干什么要学它?

那另外一点,就是,《黄帝外经》的那个文笔,如果待过中文系的人,一定都晓得先秦两汉的文字,没有那些时髦的形容词,就是没有哪些个语气词,它的那个用字、那个句法、都不是先秦两汉时代会有的。所以你硬要把《黄帝外经》说成是什么失落千年再出土的真迹,我觉得太过分了。如果你把这本书丢给中文系的人,马上就破功。那出版商为了要把它卖得好,于是就炒作成这样,明晓得它不是真的,也要把它讲成真的。我就觉得很过分。──那个出版社推这本书而办的演讲我刚好有去听,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

如果我们要学时方派,就要学《傅青主男女科》,因为《傅青主男女科》是时方派中非常伟大的一环。那你拿《黄帝外经》来对着看,可以增加你学习的吸收理解,这是不错的。但是胡里胡涂地把这种清朝时代的好书说成是汉朝时代的好书……好像有点那个。所以稍微澄清一下。它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跟它是不是汉朝的书没有关系。

相关文章
 我曾经的疑问:左升右降怎么对应到人
 眼睑肿瘤
 本草求真 ※  绿豆全收录
 参赭培气汤(《衷中参西》上册。)
 秦皮
 无子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