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初学教室:热敏化腧穴艾灸新疗法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热敏化腧穴艾灸新疗法
核心理论:
 (1)人体经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状态,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经穴发生敏化,处在敏化态的经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经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
  (2)经穴“热”敏化是经穴敏化的一种新类型,“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灸热刺激,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经穴的针灸疗法。
  (3)“热”敏化态经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70%的出现率)乃至气至病所,达到速效、特效、高效和长效目的。灸至要,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热敏化主要现象:
     第一是透热,灸热从经穴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第二是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第三是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达病所;
  第四是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甚热。
  第五是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甚热;
  第六还有其他非热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
  第七是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
热敏化腧穴艾灸技术:
     开通经络温灸疗法、无痛瘢痕灸疗法、多觉型敏化热力灸疗法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医四大经典与四大基础

黄帝内经》中华中医药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洪图教授主讲 80课时(50分钟/课时)
伤寒论》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郝万山教授主讲 70课时
《金匮要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金匮教研室主任王雪华教授主讲 80课时
《温病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刘景源教授主讲 72课时
《中医基础理论》: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教授主讲 75课时
《中医诊断学》:湖南中医学院朱文锋教授主讲 75课时
《中药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主讲 79课时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 82课时

足不出户,犹坐入名校名师讲堂。近60G容量,低价出售。联系:qq-297552576
-----------自古以来,针灸并称,针偏调气,灸偏温补,但今人多重针轻灸,其实灸法的疗远远超出今人对它的印象.灸法中的温和灸的刺激量小, 直接灸又过于痛苦,而脱胎于灸法的熨法却解决了上述的难题,操作简单,痛苦小,疗效明显.
  作者的熨法是把配伍好的成药研成粉状,加入调和剂,使之固定成形,如饼状,置于病患局部,用艾条加温,起到灸法的温通之效,又可同时吸收部分药物.
一 熨的原理
(一)中医的整体观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和自然界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中医整体观是熨法的理论基础,正如《理瀹骈文》所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二)经络原理
《黄帝内经》有“夫十二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1 沟通表里,贯穿上下,联系全身。2 行气血,营阴阳。
另外,腧穴也位于体表并与经络有着密切联系,大多数腧穴位于经脉上,是脏腑经
脉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分,是脏腑经脉在体表的反应点和作用点。
(三)气血原理1 不同位置的人身之气名称和作用也各不相同。2 血是由脾胃水谷精微化生而来,如《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另外,营气可以推动血行,同时也可化生血液。《邪客篇》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血液能
营养和滋润各组织器官,必须在血液正常运行于脉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各脏腑经络之气的共同作用。
(四)物理原理
热胀冷缩,汗毛孔开大,有利于血行和药物的吸收。
二 熨的作用
(一)  药气直达病所
所用药物多具有走窜,通络,开窍,透肌的特点,深达经脉,甚至达于脏腑。
(二)   温和的作用
艾温加热,局部气血运行通畅,病邪可除。
  《内经》上较重视阳气的作用,如“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气是机体气化的动力,阳气的温煦推动气血的运行,若阳气不足则气血凝结。《金匮要略》也强调,若五脏元气通畅,人即安和,各脏腑阳气不足,则产生各自特有的病证。如心阳不足以鼓动气血运行,则气血凝滞;脾阳不足以运化水谷,则生泄泻;肾阳不足,则下焦虚冷,遗精,大便失常等。当然并非不重视阴液,阳强阴则通,阴遇阳则化,且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熨法实质上是用用艾条加热促进药物浸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那么熨法能治热病吗?举个例子吧,农村用的拖拉机,水箱是个循环水装置,在冬天装置内的水温不到半个小时就达到100度,这时有经验的司机就会放出一部分的水,否则机器会被烧坏,放出水后,水温低下去了,水恢复的循环,郁热也就散了。熨法加强血液的循环,排汗,热得解,道理也就在此。
写至此,我把我较善长的针灸(熨)开中脘五穴介绍一下。临床应用疗效很好。
穴位为:上脘、中脘、下脘、梁门二穴,此五穴正是一个五行图,再配左天枢,足三里二穴,然后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相应的药饼,与针结合应用,并用艾叶加温,约一个小时左右便可。如果听到肚子响后,针双内关和双三阴交,每五分钟行针一次,10~20分钟不灸。
注:三脘穴为任脉穴,中脘为胃的募穴,又是腑会,梁门为胃经穴,天枢为大肠的募穴(大肠与肺相表里),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灵枢经》云:“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内关为八脉交会之一,调下焦,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穴。
本法对妇科病,脾胃病效果很好。对于小儿病,我常用西药研成粉,加酒,用胶带贴于相应的俞穴。然后用热水袋温,也有很好的效果。
若单独用熨法,则根据辨证论治,选方,用葱蒜等调和成饼,再用艾加温。如对于妇科病,少腹瘀血可用少腹逐瘀汤调成药饼,置于腹部,用艾熨之。
以上皆为本人的临床心得,有不足之处,希望诸友人高手多指点。
参读高树中所著《中医熨疗法大全》。
用方简介——顽风饼:生草乌90生川乌90两头尖90硫黄30白芷 30丁香 30木鳖子15。上药粉成面,15/包,用葱姜蒜调之,熨后背下焦。主治:肾阳虚,五更泻,腰痛,去寒壮阳。
吊眩风:熟附子150制川乌150乳香100共为末,分成8~10份,调节饼,熨太阳至地仓穴。
通阳化滞:桂枝120知母120防风120白芍90甘草麻黄各60干姜150白术150生附子30薤白15瓜蒌15。上药为粉,15/次,作用背部中焦。主治:背部瘀滞,营卫不调,腰背强直,背寒有痰。
再障脾大:水红子硝石各30,樟脑仁,土元各12,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生草乌,白附子三棱白芥子,炮甲,王不留行元胡各15,上药为粉,20/包,作用脾区。
注:(单位为g )


--------------------------------------------------------------------------------
相关文章
 四物汤补血的机理是什么?
 湿敷疗法
 太白丹(《御药院方》卷一)
 扭转痉挛
 清营祛瘀
 清热除痹汤(《刘奉五妇科经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