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本草求真 ※ 荆芥全收录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带花序的全草或花穗。多系栽培。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河南、山东等地。原植物荆芥生于山坡路旁或山谷林缘。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充足,怕干旱,忌积水。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油砂土、夹沙土最宜生长。味辛,性微温。归肺、肝经。功效解表祛风、解毒透疹,炒炭止血。临床用名有荆芥、炒荆芥、荆芥炭、荆芥穗、炒荆芥穗、荆芥穗炭。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结聚气破散之,下瘀血,除湿痹。
《本草拾遗》:本功外,去邪,除劳渴,主丁肿,出汗,除风冷,煮汁服之。杵和酢傅丁肿。新注云:产后中风,身强直,取末酒和服差。
《药性论》:可单用。治恶风贼风,口面  邪,遍身疹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气,除劳。久食动渴疾,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日华子本草》:利五藏,消食,下气,醒酒。并煎茶,治疗头风,并出汗。豉汁煎,治暴伤寒
《开宝本草》:治妇人血风及疮疥为要药。
《本草衍义》:荆芥,只用穗。治产后血晕及中风,目带上,四肢强直。为末,二三钱,童子小便一小盏,调、下咽,良久即活,甚有验。又治头目风,荆芥穗、细辛川芎等为末,饭后汤点二钱。风搔遍身,浓煎汤淋渫或坐汤中。
《药类法象》:气温,味辛苦。
清利头目。辟邪毒,利血脉,宣通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劳冷。捣和醋,封毒肿。去枝,手搓碎用。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苦。
《本草》云:辟邪毒,利血脉,通宣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劳渴。杵和醋,封毒肿。去枝、梗,手搓碎用,治产后血晕如神。动渴疾。多食熏五脏神,破结气。
《本草发挥》:洁古云:气温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辟邪毒,利血脉。宣通五脏足气,能发汗除劳。冷捣和醋,封肿毒。东垣云:主清利头目。
《本草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漏。
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其治风诸家皆赞之。
《本草经疏》:荆芥,得春气,善走散,故其气温,其味辛,其性无毒,升也,阳也。春气升,风性亦升,故能上行头目,肝主风木,故能通肝气,行血分,能入血分之风药也。故能发汗。其主寒热者,寒热必由邪盛而作,散邪解肌出汗,则寒热自愈。鼠瘘由热结于足少阳、阳明二经,火热郁结而成。瘰疬为病,亦属二经故也。生疮者,血热有湿也,凉血燥湿,疮自脱矣。破结聚气者,辛温解散之力也。下瘀血,入血分,辛以散之,温以行之之功用也。痹者,风寒湿三邪之所致也,祛风燥湿散寒,则湿痹除矣。
荆芥,风药之辛温者也。主升,主散,不能降,亦不能收。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勿误入。
《本草蒙筌》:味、苦,气温。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无毒。须取花实成穗,能清头目上行。发表汗解利诸邪,通血脉传送五脏。下瘀血除湿痹,破结聚散疮痍。捣和醋,敷风肿疔疮;研调酒,理中风强进。仍治产后血晕,杵末搀入童便
《本草乘雅》:假者苏之,故名假苏。如假寒热为鼠瘘,为瘰疬;假气为结,为聚;假血为瘀;假湿为疸;假伪非真者,苏苏震行,缓散自释矣。
《药性解》:荆芥,味辛苦,性微温,无毒,入肺、肝二经。主结气瘀血、酒伤食滞,能发汗去皮毛诸风,凉血热疗痛痒诸疮。其穗治产晕如神。陈久者良。
按:荆芥行血疗风,则太阴厥阴之人,固其宜也。今人但遇风证辄用荆防,此流气散之相沿
耳。不知风在皮里膜外者,荆芥主之,非若防风之入骨肉也。有汗者勿用。
《药鉴》:气温,味辛苦,气味俱薄,升也,阳也。能凉血疏风,上清头目。辟邪毒,宣五脏,除劳渴,通血脉,除湿痹,破结气,行瘀血,解肌表,诸疮疡风热皆用之。与羌活同用,能除血湿。与蝉退同用,能散风邪。与红花同用,能行恶血。与苏子同用,能下诸气。惟其气温而轻,故能开腠理。和醋捣烂,敷肿毒立瘥。又治产后血晕如神。大都中病即已,不可过服,过则蒸五脏神。表虚者禁用。
《景岳全书》:味辛苦,气温。气厚味薄,浮而升,阳也。用此者,用其辛散调血。能解肌发表,退寒热,清头目,利咽喉,破结气,消饮食,通血脉,行瘀滞,助脾胃,辟诸邪毒气,醒酒逐湿,疗头痛头旋,脊背疼痛,手足筋急,弓痹脚气,筋骨烦疼,风湿疝气,止下血血痢,崩淋带浊。若产后中风强直,宜研末酒服甚妙。捣烂醋调,傅疔疮肿毒最佳,亦鼠瘘、瘰疬、血风、疮疥必用之要药。
《本草备要》:一名假苏,轻宣发表,祛风理血。
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入肝经气分,兼行血分。其性升浮,能发汗,又云:止冷汗、虚汗。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治伤寒头痛,中风口噤,身强项直,口面 斜,目中黑花。其气温散,能助脾消食,气香入脾。通利血脉。治吐衄肠风,崩中血痢,产风血运,产后去血过多,腹内空虚,则自生风。故常有崩运之患,不待外风袭之也。荆芥最能散血中之风。华佗愈风散,荆芥三钱,微焙为末,豆淋酒调服,或童便服。诸家云甚效。瘰疬疮肿。清热散瘀,破结解毒,结散热清,则血凉而毒解。为风病、血病、疮家圣药。荆芥功本治风,又兼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藏血之地也。李士材曰:风在皮里膜外,荆芥主之。非若防风能入骨肉也。连穗用。穗在于巅,故善升发。治血炒黑用。凡血药用山栀、干地榆、棕榈、灵脂等,皆应炒黑者,以黑胜红也。反鱼、河豚、肉。
《本经逢原》:荆芥穗入手太阴、足厥阴气分,其功长于祛经络中之风热。观《本经》所主,皆是搜经中风热痰血之病。又能清头目,去瘀血,破结气,消疮毒,故风病血病,疮病产后为要药。治风兼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藏血之地,故并主之。华元化治产后中风,口噤发痉,及血晕不醒,荆芥末三钱,豆淋酒调服神效。产后血晕,热童便调服。而表虚自汗,阴虚面赤者禁用。今人但遇风证,概用荆芥,此流气散之相沿耳。
《本草崇原》:荆芥味辛,性温臭香,禀阳明金土之气,而肃清经脉之药也。寒热鼠瘘,乃水脏之毒,上出于脉,为寒为热也。本于水脏,故曰鼠,经脉空虚,故曰瘘,此内因之瘘也。瘰疬生疮,乃寒邪客于脉中,血气留滞,结核生疮,无有寒热,此外因之瘘也。荆芥味辛性温,肃清经脉,故内因之寒热鼠瘘,外因之瘰疬生疮,皆可治也。其臭芳香,故破结聚之气。破结聚,则瘀血自下矣。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故除湿。
《本草求真》:荆芥专入肝。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轻扬,故能入肝经气分,驱散风邪。凡风在于皮里膜外,而见肌肤灼热,头目昏眩,咽喉不利,身背疼痛者,用此治无不效。时珍曰:其治风也,贾丞相称为再生丹;许学士谓有神圣功;戴院使许为产后要药;萧存敬呼为一捻金;陈无择隐为举卿古拜散,夫岂无故而得此隆誉哉。不似防风气不轻扬,驱风之必入人骨肉也。是以肌肤宣散故耳。且既入于肝经风木之脏,则肝即属藏血之地,故又能以通利血脉,俾吐衄、肠风、崩、痢、产后血晕,疮毒肿血热等症,靡不藉其轻扬,以为宣泄之具,宁于风木之脏既于其气而理者,复不于血而治乎!本入肝经气分,兼入肝经血分。玩古方产后血晕风起,血去过多则风自内生,故常有崩晕之患,不待外风袭之也。有用荆芥为末,同酒,及或童便调治;崩中不止,有用炒黑荆芥以治,于此可见其概矣。
《得配本草》:辛、苦,温。入足厥阴经气分,兼入血分。散瘀破结,通利血脉。祛风邪,清头目,利咽喉,消疮毒。治中风口噤,身直项强,口面?斜,目中黑花,及吐衄崩中,肠风血痢,产风血晕,最能祛血中之风,为风病血病疮病产后要药。
得童便,治产后中风。配灵脂炭,止恶露不止;配生石膏,治风热头痛;配槐花炭,治大便下血;配缩砂末,糯米饮下,治小便尿血。佐仁,治产后血晕;若喘加杏仁、炙甘草。调陈皮汤,治口鼻出血如涌泉。因酒色太过者。
血晕,用穗;止血,炒炭;散风,生用;敷毒,醋调;止崩漏,童便炒黑。
表虚有汗者禁用。
服荆芥者,忌食鱼、蟹、河豚、驴肉。犯之立死,甚于钩物。惟地浆可解。
风在皮里膜外者,荆芥主之;风在骨肉者,防风主之。
《神农本草经读》:荆芥气温,秉木气而入肝胆;味辛无毒,得金味而入肺,气胜于味,以气为主,故所主皆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之症。
寒热往来,鼠瘘瘰疬生疮等症,乃少阳之为病也,荆芥辛温,以发相火之郁,则病愈矣。
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不散精,则气滞而为积聚,肝主藏血,血随气血运行,肝气一滞,则血亦滞而为瘀,乃厥阴之为病也,荆芥辛温,以达肝之气,则病愈矣。
其除温疸者,以疸成于温荆芥温而兼辛,辛入肺而调水道,水道通则湿疸除矣。

《本经疏证》:诸病源候论曰,瘰瘘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调,故气血壅结;或由饮食乖节,故毒流经脉,皆能使血脉结聚,寒热相交,久则成脓而溃漏。又曰,瘰疠瘘者由风邪毒气客于肌肉,随虚处停结如梅李枣核等,大小两两相连在皮间,时发寒热,此言其因也。灵枢寒热篇曰,瘰疠鼠瘘在于颈腋者,皆寒热之毒气留于脉而不去,此言其处也。又曰,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出于颈腋之间,浮于脉中,未著于肌肉,而外为脓血,此言其本也。夫在前曰咙,在后曰项背,今曰颈腋,则在侧矣。喉咙属阳明,项背属太阳,颈腋则属少阳。少阳者,阴未尽化,阳气尚稚,已出乎阳,未离乎阴也。未离乎阴,故风入则搏血,已出乎阳,故血结则留湿,阳气尚稚,故气易结聚,阴未尽化,故血易壅瘀。荆芥为物,妙在味辛而转凉,气温而不甚,芳香疏达,可使从阳化阴,而气中结聚得破,从血驱风,而血中壅瘀得行,湿痹得去,气不结聚,血不壅瘀,湿不停著,则寒热除而鼠瘘瘰疠之在颈腋者,虽至已溃成疮,既无来源,则亦乌能不已。善夫刘潜江之言曰,荆芥以春令布子生苗,历夏及秋,方开花结子,故全乎辛之味者,以成其温升之气也。然尝之先辛后苦,俱带凉味,是又升中复兼降矣。本乎气之温,成乎味之辛者,合春和之升举,是为能达阴气,俾阳得乘阴以出也。而血藏之风遂不病,出乎味之苦,更成于转味之凉者,合秋爽之肃降,是为能和阳气,俾阴得先阳以畅也。而风藏之血亦不病,盖以气味全似挹天气以接引地气,能升而达在地之郁阴,即能降而化在天之亢阳。故虽不专主于温升,然佐升散得宜,不特外因风寒而阳郁,即内之七情致血分有滞以涸阳者,皆得仗此纾阴以达之;虽亦不专主于凉降,然佐清降得宜,不特内因肝热而阳僭,即外之六yin至血分有热以迫阳者,皆得仗此裕阴以和之。盖风藏不离乎血,原相因以为病,惟此则能相因以为功,所以不可与他风剂例视。而欲达阳必思所以纾阴,欲和阳必思所以裕阴,则庶几善用此而获成效矣。
《本草新编》:荆芥,味辛、苦,气温,浮而升,阳也,无毒。能引血归经,消头目之火,通血脉,逐邪气,化瘀血,除湿痹,破结聚,散疮痍。治产后血晕有神,中风强直,亦能见效。但入之血分之药中,使血各归经,而不至有妄行之虞;若入之于气分药中,反致散气之失。荆芥性升,与柴胡升麻相同,乃柴胡、升麻入之补气之中,能提气以升阳,而荆芥独不能者,以荆芥虽升而性浮动,补阳之药,尤恶动也。血过凝滞,荆芥之浮动则易流,所以可引之以归经。气易散乱,荆芥之不更助其动乎。气过动必散,此所以不可用之于补气之药耳。
问荆芥引经,走血分甚速,走气分甚迟,前人言之,而子尚未阐扬,愿畅谈之。曰:荆芥本阳药,而非阴药。阳入阴则行速,阳入阳则行迟。夫阳属气,而阴属血。血行迟,而气行速。荆芥入血而速者,乃血行迟,而若见荆芥之行速也;荆芥入气而迟者,乃气行速,若见荆芥则行迟也。非荆芥走血分甚速,气分独迟也。
或问荆芥引血归经,亦有引之而不归经者乎?夫荆芥炒黑,则引血归经,生用则引气归经。引血归经者,有益于血者;引气归经者,有益于气。有益于血者,血无乱动之虞;益于气者,气有过动之失。气过动,而血不能静矣,故用荆芥必须黑炒也,炒黑以治,无不归经也。
或问荆芥亦能入肾乎?荆芥何能入肾也。虽然用之补肾药中,未尝不可入肾,但必须炒至纯黑,则肾属黑,正可同色以相入。夫荆芥之药,本不必引入肾经。盖肾有补而无泻也,虽肾亦有感邪之日,祛肾中之风邪,风药原无几味,与其药用?莶、防己之类以伐肾中之邪,不若用炒黑荆芥散邪,而不十分耗正之为得也。
【现代药理研究】

1.?荆芥有镇静作用,以挥发油作用为主。
2.?荆芥有解热、镇痛作用,荆芥煎剂或乙醇浸剂灌胃,能使汗腺分泌旺盛,皮肤血管循环增强,对家有微弱的解热作用。荆芥挥发油中的d-薄荷酮和3-甲基环己酮有镇痛作用。
3.?荆芥有抗炎作用。
4.?荆芥有祛痰、平喘作用。荆芥挥发油能直接松弛豚鼠气管平滑肌,并能对抗组织胺、乙酰胆碱引起的气管平滑肌收缩。小鼠酚红试验表明,荆芥挥发油有祛痰作用。
5.?荆芥还有抗过敏、抗肿瘤作用。
相关文章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笔记
 竹叶黄耆汤(《千金翼》卷二十二)
 早醒失眠,自从立秋以后严重了,怎么办
 请教:流产后能用当归煮水泡脚吗?
 紫锥花属
 大蒜敷脚心,痒啊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