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帮你速记中药---中药背后美丽的故事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茵陈
有一个病人,身目俱黄,全身没有力气,人亦消瘦了。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先生,请你给我治治吧”。
华佗见了病人得的是黄疸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都还没有找到治这种病的办法,我也无能为力啊”!
病人见华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脸地回家等死了。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人,谁料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有死,反而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光的了。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个病是那位先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习去”。
那人回答说:“我没有请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
华佗不信:“那有这种事!你准是吃过什么药吧?”“药也没有吃过”。 “这就怪了!” “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了些日子野草。”
“这就对啦!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 “一个多月。” “吃的是什么草啊?”
“我也说不清楚。” “你领我看看去。” “好吧。”
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野草说:“就是这个。”
华佗一看,说道:“这不是青蒿吗?莫非能治黄疸病?嗯,弄点回去试试看。”
于是,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黄疸病人下药治病。但连试用了儿次,病人吃了没有一个见好的。华佗还以为先前的那个病人准是认错了草,便又找到他,叮问: “你真的吃青蒿吃好的?”“没错。”华佗想了想又问:“你吃的是儿月里的蒿子?”“三月里的。”
“唔,春三月间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里的青蒿有药力。”
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治害黄疸病的人吃。这回可真灵!结果吃一个,好一个。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黄疸病了。
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二年,华佗又一次作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疸病。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治黄疸病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 ,又叫“茵陈蒿”。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
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注:青蒿也是一味中药。我国中医药科研人员已从中提取出青蒿素,是从植物提取的治疗疟疾药品,有很好效果,享誉国际,千万别把“国宝”当柴烧了。)

白芍
华佗喜爱栽草药作为标本,以辨别药之真伪,防止用错药。他在自家房前屋后栽满了草药。一天,有个外地商人看华佗爱种草药,便从山上挖了一棵芍花给华佗,并对华佗说:“这芍花本是野生,人家都说它可以治病,不知真假,我给你一棵,你试种一下。”华佗就把这棵芍花栽到了窗外。来年春天,芍花开放,华佗就先尝花,后尝叶。由于华佗对芍花的采药季节还没掌握,对春天的芍花不能入药更不了解,只感觉它没有什么药味,也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就把它放那儿不管了,一直放了数年没理睬它。
一天夜晚,夜深人静,秋风凉爽,月对窗户,华佗正在灯下精心地撰写医书,把某药治某病一条一条地记录着。正写之间,只听窗外有一女子的哭声,他抬头往窗外一看,迎着月光有位身穿绿衣、头戴红花的美貌女子。“啊!这是谁家的孩子,深更半夜的在外啼哭,难道受了什么委屈?”华佗便出去看看,可东瞅西望,却未有半个人影,只见那女子站的地方正是那棵青枝绿叶的芍花。华佗心想:难道是它吗?他看了看芍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既是你有灵验,现在已是初秋,早已花谢叶老,也用处不大了,况且你身无奇处也无法入药呀!”说罢转身回屋里去了。刚到屋里坐下又听到那女子啼哭,抬头一看还是她。他又出来看,还是没人。那女子站的地方仍是那棵芍花。一连几次都是这样。
华佗觉得非常奇怪,就叫醒夫人,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向夫人说了一遍。夫人说:“这家房前屋后的花草,都是你亲手种的,在你手里都成了良药,治了不少病,救了不少人,只有这棵芍花在那儿冷冷清清地无用。我想:可能是你没把它放在心上,你不了解它,它委屈地哭了。”华佗说:“我早已尝过多次了,花叶梗都没有什么用处,可怎么入药呀。”夫人说:“花叶梗你都尝过了,你尝过根吗?”华佗又说:“花叶梗都没有用,根还有啥尝的。”华夫人看他有些不耐烦,也不往下说了,就说:“好啦,天已经不早了,你休息吧。”华佗觉得很累,便倒下睡着了。
华夫人越想越睡不着,越想越觉得奇怪,总觉得芍花啼哭是委屈了它,可能它的用处还未被发现。不行,我得想法成全它。早晨起来,华夫人拿了一把菜刀去切菜,一不小心手被菜刀划了一下,血立刻冒了出来。夫人忙把华佗叫起来。华佗一看,赶忙拿刀伤药敷在伤口上。但血还是止不住,一个劲地往外流。华佗可没办法了。夫人便说:“不妨你把芍花根挖点来敷上试一试。”华佗便挖了一点芍花根,捣成泥状敷在伤口上。嗬,可灵验啦,血立刻止住了。过了几天,伤口愈合,好了之后连个痕迹也没有。
华佗说:“夫人多亏你提醒我,你还为它流了血,要不是你,就把一味好药给埋没了。”后来华佗对芍花做了细致地试验,发现它不单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镇痛、滋补、调经的效果,便将它记在《青囊经》里,给加了一个“药”字叫“芍药花”。由于华佗的栽培试验,芍药便在谯陵(今亳州)大力发展起来,后来又发展到四川、杭州、陕西等地,但以产在谯陵的个大、色白、粉性足,被称之为白芍。

母草
传说,程咬金的父亲因病早死,只剩他和老母亲二人,家里穷得叮当响,程咬金只好靠编竹耙子挣钱养活老母。老母在生程咬金时,留下产后瘀血疼痛病。程咬金长大成人了,母亲的病还没有好,程咬金决心请郎中治好母亲的病。
为了给老母买药,程咬金一连几个晚上没睡觉,编了许多竹耙子,挣了半两碎银,到邻村一个郎中的药铺,买了两剂中药。程母吃了草药,病情果然好转。程咬金高兴极了,又接连几个晚上没睡觉编竹耙子,挣了点碎银,又跑去找那位郎中,可是,这位郎中说这次买的药得花三两银子。程咬金听了心中一惊,我哪来这么多钱呀!怎么办?……想来想去,程咬金忽然灵机一动,就答应说:"可以给你那么多钱,但要等我娘的病好了,再还你钱。"那位郎中同意了程咬金的要求。有一天,郎中到地里去采药,程咬金在后头跟着,偷看郎中采的是什么样的药,长在什么地方。程咬金心中有数了,就只从郎中那买了一剂药。后来,程咬金也到地里采郎中所采的那种药,煎汤给母亲治病,终于把母亲的病治好了。从此,程咬金就给这药草起了个名字,叫"益母草"。

麻黄
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无叶草。”“怎么啦?”“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记住了。”“你背一遍。”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徒弟背道:“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续断
从前有个江湖郎中,整天走村串户为人免费看病送药,所到之处深受拥戴。
一天郎中来到一个山村,碰巧遇到有个年轻人病重。病家曾请一个山霸开的生药铺配了许多药,花了不少钱,也毫无效果。眼看病人不行了,人财两空使得病家悲痛不已,嚎啕痛哭。郎中走近一看,又摸了病人的脉,说“有治”,于是打开随身携带的药葫芦,倒出两粒丹药———还魂丹,让人撬开病人牙关灌进去。不多久,病人就醒了过来。
病人举家跪谢感恩,把好心的郎中留住下来。乡亲们闻知这件事,纷纷请郎中到自己家,热情款待,问病求药。最后,这事传到了山霸的耳中,山霸动了坏心思。一天,山霸把郎中请到家中,备了好酒好菜。郎中问缘由,山霸吐露想和郎中合伙开药辅、制还魂丹、赚钱发财的意思,却被郎中断然拒绝了。见劝求不成,山霸恼差成怒:“你个小小郎中,敬酒不吃吃罚酒。若不答应,我就打断你的腿,看你还怎么四处行医?”郎中冷笑道:“还魂丹是祖传救人药,只救人,不图财。”说罢起身离去。山霸一摆手,几个狗腿子一拥而上,用乱捧狠狠打在郎中身上,直到郎中昏死过去,满身是血,最后被扔到了山沟里。
不知过了多久,郎中醒来,发现两腿被打断,爬也爬不成了。他含泪啃吃附近的野草,咬牙支撑着。后来,一个砍柴的青年发现了他,认出是好心的郎中,背他到山坡上。他用虚弱的声音和手势,让青年给他挖那些长着羽毛样叶子、开紫花的野草。青年挖了许多,把郎中背回家中,每天煎这种野草给郎中喝,悉心照料。两个月后,郎中的伤腿就好了。
这天,郎中对青年说:“我不能再在这里住了。给我治伤腿的药草就借你的口传给乡亲们吧。”青年流着泪百般挽留,但郎中还是连连摇头,并在当晚悄悄离开了。
青年按照郎中的嘱咐做了,并根据这种药草能续接断骨的作用,给他起名叫“续断”。经很多摔伤病人使用,确实很有效验。不过,郎中的还魂丹却从此失传了。

黄精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因小姑娘自幼父母双亡,而被迫到一个财主家打长工。狠心的财主每天逼她上山砍柴割草,下田耕地种菜,可吃的却是残羹剩饭,而且还吃不饱。无奈之下,小姑娘只好在饿时挖野菜和草根吃。
一天,小姑娘在山上干活时饿得额出冷汗,于是慌忙挖野菜和草根吃。偶然间,她发现在一片阴暗潮湿的灌木丛中,长着一些开着淡绿色小花的不知名植物,于是上前摘来吃,觉得味道甘甜。她又挖出那植物的根部,发现根部形如鸡头,肉质肥厚,于是洗净就吃,更觉得其清爽可口,仿佛吃水果一般。从此之后,每当干活饿了的时候,她便吃这东西,不知不觉地吃了好几年。而她,也从一个瘦弱的黄毛丫头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且体梧健壮,但又不失姑娘家特有的苗条丰满。
财主见姑娘出落得如此美丽,于是色心又起,不让她上山或下田劳动,而强迫她做自己的小老婆。姑娘誓死不从,逃进山中,过起野人一般的生活。财主每天派人上山抓她,可就是抓不着她,因为姑娘己和以前判若二人,健步如飞,家丁根本不是她的对手。为此,财主心感纳闷:这姑娘到底吃了什么东西变得如此美貌健壮呢?而我,每天给她吃的都是猪食啊?出于色心和好奇,财主便更加想得到她了,命几个身强力壮的家丁每天上山找寻姑娘,发誓一定要把她弄到手!
某天,几个家丁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旁边发现了姑娘的足迹。但见姑娘身穿树叶编成的衣服,好像猿人似的——但她的身材相貌,却是更加迷人了。家丁们一哄而上,穷追不舍。可一眨眼的工夫,姑娘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消失。这情景,恰好被上山采药的神医华佗看见。华佗出于神医的悟性,认定姑娘一定吃了什么灵丹妙药,才这么身轻如燕,健步如飞,以致健壮的家丁都追不上她。华佗决心找机会问个究竟,以取该药造福于黎民百姓。
一天,华佗备上可口的饭菜,放在姑娘经常出没的山路上。不久,姑娘路过此处,久不曾吃饭菜的她嗅到饭菜的香味,更感饥肠咕咚。望望四下无人,她禁不住上前拿起饭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这时华佗从旁边迅步上前,姑娘惊恐地丢下饭菜要走,华佗一把拉住她,姑娘以为她是财主派来的人,挣扎着对他又咬又抓。华佗慈祥地说:“姑娘别怕!我不是财主派来的人。我是个郎中,想请间你吃了什么东西变得如此壮健、健步如飞?”姑娘见华佗长得慈眉善目,不像坏人,便不再挣扎了,说:“我在那边林子里吃一种好像鸡一样的草根。”
“什么草根?”华佗忙问。
“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但它形状好像鸡头,就叫它做‘黄鸡’吧。”
姑娘把华伦带到那一片灌木丛中,指着其中开着淡绿色小花的不知名的植物说:“就是这东西的根。”华佗走在前面,但见这不知名的植物高约一至二尺,叶呈五轮状,叶片呈条状针形,其间开着一簇簇淡绿色的小花。华佗挖其根块,但见根块呈黄白色,肉质肥厚,横向生长,形状好似鸡头一般,其中一端有一圆形茎痕,好似鸡眼。亲口尝之,但觉味甘甜可口,清爽怡人。于是,他便把这不知名的植物带回家中研究。
研究发现,这种植物性味甘、平,具有补脾益肺、养阴生津之功效,可用于治疗体虚瘦弱、气血不足、肺痨胸痹以及肺燥咳嗽症,简直就是药中之精华。后来,华佗就把它改称“黄精”,并一直延用至现在。而那位无家可归的姑娘她从此被华佗认作干女儿,跟随华佗学医,悬壶济世。

贝母
有一个得了“肺痨病”的孕妇,因为身体虚弱,孩子刚生下来就晕过去了,当她苏醒时,孩子已经死了。连生两胎都是这样,公婆和丈夫都十分烦恼。
有一天,算命的瞎子从门前经过,婆婆叫算命先生给媳妇算算命,排一排八字。瞎子问算何事?婆婆就把媳妇连生三胎死孩子的事说了。算命先生把生辰八字排了一下说:“你媳妇属虎,戌时出生,出洞虎非常凶恶;头胎儿属羊、二胎儿属狗、三胎儿属猪。猪、狗、羊都是虎嘴里的食,被他妈妈吃掉了”。婆婆不信,说:“虎毒不吃儿,她怎么会吃亲生儿呢?” 算命先生说:“这是命中注定,无法挽救。”婆婆问道:“有办法保住下一胎孩子吗?”瞎子屈指又掐了一下说:“办法倒有,就怕你们嫌麻烦!”婆婆说:“不瞒先生说,我家三房就守着一个儿子,三家香火一炉烧,只要生个活孩子,让我们干什么都行。先生你说吧。” 算命先生说:“再生下胎儿时,瞒住孩子妈。抱着孩子向东跑,跑出一百里到东海边,那里有一个海岛,爬上海岛就万事大吉了。虎怕海水,下不得海,上不了岛,吃不了孩儿,孩子就能保住性命了。”
婆婆把瞎子说的话告许老头和儿子,他们心中都有了数。
没到一年,媳妇又生孩子了。同以前一样,孩子刚生下,母亲就晕过去了。丈夫也顾不得照料妻子,抱起孩子就往东跑。可跑出十多里地孩子便死去了。一家人非常伤心:“怎样才能把孩子养活呢?”
这天,瞎子又来算命。婆婆把孩子死去的情况告诉他。瞎子说:“跑慢啦,跑得比虎快,使虎追不上孩子,孩子才能保住。”
又过了一年,媳妇又要生孩子了,丈夫准备好一匹快马,喂饱饮足。孩子刚落地,他就用红被单包好,跳上马重打三鞭,快马如流星般朝东跑去,跑了一百里地,到了东海边,他又跳上一只快船,划到海岛住了下来。
孩子的母亲晕过去一个多小时才苏醒过来,不见孩子急得直哭。
五天过后,丈夫从海岛上回来说:“爬上海岛只三天孩子又死了。”一家人伤心极了,老夫妻俩和儿子商量,要把媳妇休掉,再娶一个能养活孩子的。媳妇闻听伤心地哭起来。
这时。有个医生从门口经过,他走进屋问到:“你们有什么为难的事啊?”
媳妇就把经过情形告诉了医生。
医生看她面色灰沉铁青,断定她有病,就说:
“我自有办法,叫你生个活孩子。”
公婆和丈夫都不相信。
医生说:“瞎子算命是瞎说,信他干什么?你媳妇不是命硬,是有病。肺脏有邪,气力不足,加上生产使力过猛,生下胎儿不能长寿。肝脏缺血,供血不足,使产妇晕倒。我教你们认识一种草药,让她连续吃三个月,一年后保她能生个活孩子。”
在医生的劝说下,公婆把媳妇留下来,讲定如果再生死孩子便休她。
从此,丈夫每天按医生教的上山挖药,煎汤给媳妇喝,喝了三个月,媳妇果然怀孕,十月临盆,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大人没有发晕,小孩平安无事,一家人高兴得简直合不上嘴。孩子过了一百天,他们买了许多礼物,敲锣打鼓,到医生家道谢。
医生高兴地问道:
“我的草药灵不灵?”
“灵,真灵!”丈夫问医生这种草药叫什么名字?
“它是野草,没有名字?”
“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吧!”
“好!”医生想了想,问道:“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
“我的孩子名叫宝贝,母亲又安全,就叫贝母吧!”
“好一个响亮的名字!对,就叫它贝母。”
“贝母”这个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银花
传说在很久以前,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里,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小夫妻。小夫妻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孩,并给她俩起了好听的名字,分别叫“金花”和“银花”。金花银花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不久便长成了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她俩农忙时下田帮父母干活,闲时跟母亲一起拈针绣花、织布纺纱,并自习医书和上山采药,因此深得父母和乡亲们的赞赏。
一年初夏,村子里流行一种不知名的怪病。患病者无一例外地发热,高热不退,浑身上下泛起红斑或丘疹;病后不久即卧床不起,神昏谵语,随即命丧黄泉。村里的郎中均束手无策,外地的郎中均不敢进入,眼看全村人就只好等死了。在这危急的关头,金花银花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外出为乡亲们求医问药。而正在这时,她们父母也不幸患了此病。乡亲们都好心地劝她俩不要去了,以免求医问药不成,反而没法为二老送终。姐妹俩面露难色。这时,父母语重心长地说:“去吧!好孩儿!你们要尽快求得名医或好药回来,否则别回来见我们!”
金花银花含着泪花,当即收拾行李干粮准备出发。乡亲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嘱咐她俩好好求医问药,父母由乡亲们轮流照顾,不必挂念,云云。姐妹俩走遍千山万水,涉过无数激流险滩,足迹几乎遍及华夏大地,访遍中原名医,但名医们不是对该病一无所知,就是因路途遥远而不愿前往。一天,姐妹俩路过华山,到山上一座古寺院借宿。院中一老和尚问她们为何风尘仆仆,面露难色。姐妹俩直言相告。老和尚唏嘘不已,立即手指窗外远方对她们说:“离此九十九里处有一高山,山下有一草棚,棚内住着一位老郎中。你们不妨前往求教。”姐妹俩闻讯大喜,立即前往,九十九里的路程不到一个时辰就赶到了,只见草棚外围满了等候看病的村民。走进草棚里,但见一位童颜白发、面容睿智的老者正在为一位奄奄一息的老农望、闻、问、切——想必这就是那位老郎中了。姐妹俩上前说明缘由。老郎中沉吟:“你们乡亲患的是热毒症……”说罢,他指着一屋子等着看病的农人对姐妹俩说:“这里也流行瘟疫啊,我离不开。不过,我可以教你们一个方法,就是到丘陵、山谷和树林边采集一种初夏开花,花儿成对生于叶腋,初开时白色,后变黄色,黄白相映,严冬不落,叫‘忍冬’的草药,它能治好你们乡亲的病。”老郎中进一步介绍说:“这药的茎缠绕树木,长达数米,向左缠绕;中间空,多分枝,颜色棕褐。它开出的花瓣为棒状弯曲,长2至3分,宽1至3分;色黄白,毛细密;偶有卵形叶状苞片;萼筒无毛,萼片被毛;花冠管状,上部五裂,裂片与冠管近相等;雄蕊五根,子房下位。闻之清香,尝之微苦。”姐妹俩听罢,立即谢别老郎中四处采集,不久便满载而归。由于操劳过度,姐妹俩回到家乡后就病倒了。虽然如此,姐妹俩还是亲自用采来的草药煎汤给乡亲们服用。乡亲们服药后病情很快痊愈。而她俩也在父母的呵护下和乡亲们的关怀下不久病愈。为纪念姐妹俩的功绩,乡亲们便把那种不知名的草药叫做“金花银花”。后来,大家便渐渐地把“金花银花”简称为“金银花”了。

女贞子
相传在秦汉时期,某地有个员外,生有一女,年方十六。不但长得窈窕动人,而且品貌端庄。女工及琴棋书画样样在行,员外视为掌上明珠;登门求亲的人络绎不绝。而这个员外,是个贪图荣华富贵之徒,经权衡再三,将女儿许配给丁县令之子,以图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谁知这员外之女却是一个秉性刚烈的女子,瞧不起纨绔子弟,视金钱和权势如粪土。私自与府中一个教书先生订下了终身。任凭父亲花言巧语,软硬兼施,她至死不从。待到逼之日,含恨撞死在闺房中,以死明志。那教书先生因此忧郁成疾,终日茶饭不思,卧床不起,遂被员外逐出府外。
数年之后的一个秋天,教书先生思情更甚,硬撑着病体,到此女坟前凭吊。见坟上长了一棵枝叶繁茂的小树,结着乌黑发亮的果实。先生细观树影,颇似员外之女,淡装素裹,亭亭玉立,一时激动地不知所措。他颤抖着干枯的双手,抚摸树干,流下辛酸的眼泪。顷刻间枝叶婆娑有声,继续落下许多果实。先生拾取数颗果实,放入口中,味甘而微苦,直沁心脾,精神一振,心潮起伏;往日情趣历历在目。从此,先生每日必到坟前,精心培育此树。摘下充饥,寄托哀思。天长日久,此树变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教书先生病也日益好转,过早变白了的头发也开始转黑,他在百感交集时吟道:“此树即尔兮,贞洁无瑕兮,杆知吾心兮,叶乃吾衣兮,果好吾粮兮,影名吾身兮,相依为命兮,永不分离兮”。从此,人们为纪念这位执着追求纯真爱情的女子,将这种树上长的果子命名为“女贞子”。

仙鹤草
传说很久以前,有二个秀才进京赶考。因怕误了考期,他俩马不停蹄地赶路;都累得气短体虚。一天,他们走进了一片荒滩,又渴又饿,无处歇脚。其中一个因连日劳累火气上升,突然鼻子流血不止;另一秀才急忙用布条帮他塞鼻子。可血又从嘴里直流出来。“这可怎么办?”急得那个秀才不知所措。他想,有点水或一块湿润的石头该多好呀!
正在秀才们干渴难忍的时候,听到“唰”的一声;只见一只仙鹤从他们头上飞过。口鼻冒血的那位秀才,羡慕的张开两臂喊道:“仙鹤啊,把你的翅膀借我一用,让我飞出这个鬼地方吧!”仙鹤受惊,一张嘴,叼在嘴上的一根野草掉了下来。另一个秀才捡起野草说:“翅膀借不起,先拿它润润嗓子吧。”那个口鼻流血的秀才接过野草,塞进嘴里嚼起来。不知怎么的嚼了不大一会儿,口鼻流血止住了。两人高兴极了:“哈哈,仙鹤送仙草来了。”
后来,这二个秀才总算没有耽误考期;几年过去,都做了官。有一天两人见面,想起赴京途中在荒滩的遭遇和仙鹤送来的仙草。他们问了许多医生都不知此草为何物。他们想个办法,把这种草的样子画成图,命人照图寻草。这样找了好几年,总算把它找到了。为了纪念送药的仙鹤,就把这种草命名为“仙鹤草”。

何首乌
唐代顺州南河县(今河北邢台一带),有个叫何首乌的人,他的祖父叫何田儿,体弱多病,年已五十,仍未得子。有一天,何田儿上山采药,意外中发现有种藤蔓相交的植物,交了又解,解了又交,如此多遍。他觉得很蹊跷,便将其根挖回。但是无人识得这是什么植物。有人戏弄何田儿说:“你已年过五十,尚无儿子,这东西或许是天赐神药,何不吃着试试,也许对你有用”!何田儿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真的把它切碎煎水,每天服用二次。想不到,日子一久,旧病痊愈了,感到精力旺盛;再服用一些时候,头上花白的头发都变乌黑了。在以后的十年内连生数子,就改名为能嗣。能嗣的儿子延秀,学其父亲,坚持服用此药,同样效果甚佳,活到160岁。孙子何首乌,也喜爱服用此药,从未间断,也活了130多岁。发黑如墨,臂力过人。这件事不胫而走,影响很大,人人争着服用这种“灵丹妙药”,人们就用何家第三代的姓名为名,叫它“何首乌”。


车前
相传,西汉名将霍去病在一次抗击匈奴的战争中,被匈奴围困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地方。时值六月,暑热蒸人,粮草将尽,水源不足;将士们纷纷病倒,许多人小便淋漓不尽,尿赤、尿痛、面部浮肿。面对这一困境,霍将军焦急万分。正在万难之际,将军的马夫忽然发现所有的战马都安然无恙;他将观察结果报告给将军。原来,这些战马是由于吃了长在战车前面的一种野草。霍将军立即命令将士们用这种野草煎汤喝。说也奇怪,将士们喝了这种野草汤以后,疾病皆奇迹般的痊愈了。士兵们又英勇奋战,打击匈奴,并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霍将军大喜;因为这种草是生长在停放的战车面前,所以就将这种野草取名为车前草。
从此,车前草治病救人的美名就传扬开了。经过历代名医发掘整理,车前草即成为利水消肿、排石通淋的一味要药。车前草又叫牛甜草、医马草、车轱辘菜,是一种无人关注的野草。

升麻
从前,有一户姓赵的人家,爹在外做小买卖,娘在内持家,女儿青梅帮助别人家洗点衣服补贴家用。日子虽然清苦,倒也和和美美。不料青梅娘得了子宫脱垂病,没几天竞卧床不起,不能进食,面色苍白。青梅父女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请郎中治疗没见好转,看来青梅娘快要不行了。
一天,青梅对双眉紧锁的爹说:“爹,发愁也没有用,这样吧,我们贴个告示,谁能治好娘的病,我就嫁给他。”青梅爹十分吃惊:“女儿呀,婚姻大事岂能儿戏。”青梅劝道:“家中贫苦,我们没有钱给娘治病,娘劳苦一生,我们可不能让她就这么走了。我已经决定了,不论富贵贫贱,残老鳏丑,只要能治好娘的病,我就嫁给他。”青梅爹看看女儿,想想日子一贫如洗,只得同意了。于是贴出了治病招亲的告示。
晚上,青梅梦见了一位老神仙对她说:“青梅呀,你救母的一片孝心感动了上苍,玉帝派我告诉你一句话:"竹马到来日,洞房花烛时。"切记切记!”青梅醒来后百思不解其意。
说来也巧,有一个穷苦的青年,父母双亡,以采药为生。一天晚上,他也梦见一位老神仙对自己说:“牢记"竹马送来日,洞房花烛时",快上山挖仙药,能成就好姻缘。”第二天,他就听说了青梅家治病招亲的事儿。于是,他立刻背上药篓去找“竹马”。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一片野草下发现了跟传说吻合的棕黑色的“竹马”,急忙挖出来,给青梅家送去。青梅娘喝了几天用“竹马”熬的药后,病渐渐地好了起来。
青梅和那位青年成了亲,一家人恩恩爱爱,过着幸福生活。人们由此知道了“竹马”的神奇功效,一传十,十传百,天长日久,“竹马”被传成了“升麻”,于是就作为一味中药名传了下来。

菟丝
相传很早以前,有个养成癖的财主,专顾一个长工给他养兔。并规定,死掉一只兔,得扣掉四分之一工钱。
一天,养兔的长工不慎将一只兔子的腰部打成重伤。他把财主看到,便偷偷地将这只伤兔藏在黄豆地里。后来,他意外的发现这只伤兔并没有死。他把这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吩咐他定要将此事探个究竟。那长工按照父亲的吩咐,又将一只受伤的兔子放进黄豆地里。他跟随着伤兔仔细观察,发现伤兔很喜欢吃一种缠在豆秸上的野生黄丝藤。不久伤兔的伤竟渐渐痊愈了。那长工把观察到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子俩断定:那黄丝藤可以治好许多腰伤的病人。他想,黄丝藤首先治好的是兔子,其形状又如细丝,于是便将它取名为“兔丝子”。由于黄丝藤——兔丝子是味草药,后人便在“兔”字上加上草字头,这样就成了“菟丝子”,一直沿用到现在。人们还编了一个谜语:“澄黄丝儿草上缠,亦非金属亦非棉,能补肝肾强筋骨,此是何药猜猜看?”

茯苓
从前有个员外,家里仅有一个女儿,名叫小玲。员外雇了一个壮实小伙子料理家务,叫小伏,这人很勤快,员外的女儿暗暗喜欢上他了。不料员外知道后,非常不高兴,认为俩人门不当户不对,不能联姻。便准备把小伏赶走,还把自己的女儿关起来,并托媒许配给一个富家子弟,小伏和小玲得知此事后,两人便一起从家里逃出来,住进一个小村庄。
后来小玲得了风湿病,常常卧床不起,小伏日夜照顾她,二人患难相依。有一天,小伏进山为小玲采药,忽见前面有只野兔,他用箭一射,射中兔子后腿,兔子带着伤跑了,小伏紧迫不舍,追到一片被砍伐的松林处,兔子忽然不见了。他四处寻找,发现在一棵松树旁,一个球形的东西上插着他的那支箭。于是,小伏拔起箭,发现在棕黑色球体表皮裂口处露出里面白色的东西。他把这种东西挖回家,做熟了给小玲吃。第二天,小玲就觉得身体舒服多了,小伏非常高兴,经常挖这些东西给小玲吃,小玲的风湿病也渐渐痊愈了。这种药是小玲和小伏第——次发现的,人们就把它称为“茯苓”。

龙胆
大洋山曾村有个穷孩子叫曾童,长年替财主放牛过日子。一天,曾童牵牛上山,见山坪的水塘中有个美女在洗澡,就躲在柴丛里张望。一会儿,那美女洗完澡,走上岸来,忽然变成一条大蛇,盘在塘边呼呼睡去,口里还吐出一颗珠,闪闪发光。曾童胆大,走上前去,悄悄拾来,放在身边玩玩。原来这是一条修炼已久,能变化人形的蛇神。这颗珠就是蛇丹。
蛇神睡醒,见蛇丹丢失,心里慌张,急忙变做一个“老聍客”,四下里寻找起来。老聍客见了曾童,就问:“放牛阿哥,你是否看见有颗珠落在地上?”曾童从袋里摸出蛇丹,双手送还给她。
老聍客见曾童诚实,问道:“孩子,你叫什么名字?你有家吗?”“我叫曾童,爹娘早死,家里只剩我一个人了。”“孩子,你若愿意,就拜我做干娘,到我家里,我供你吃,供你穿,还教你识字练功夫,好吗?”曾童见蛇神没有恶意,就点了点头,跟蛇神走了。
从此,曾童作了蛇娘的干儿子,在洞府里一住三年。这天,正是曾童十六岁生日,蛇娘对曾童说:“你已长大,可以去做事了。现在有个出仕的机会,当今皇帝的太子生了重病,没人能够治好。你去治好他,就会‘白马尽骑,高官尽做’了!”“我不会看病。”“没关系,为娘肚里有胆汁,你钻进去取一点来,保险能治好。”蛇娘说着给曾童一枚针和一只放眼药粉的小空瓶,马上现出大蛇原形,伏在地上,张开大口。曾童顺蛇口钻入蛇肚,摸到蛇胆,举针一刺,接了几滴胆汁,又钻了出来。
蛇娘为曾童收拾行装,又送曾童到门外。临别时,蛇娘对曾童说:“以后有难事就亲找娘,只要爬上三十三级崖梯,敲了三下,娘就会来开门的。”曾童记下,一路走去。
曾童来到京城,揭了皇榜,用蛇胆汁治好了太子的病。皇帝怜他年少,父母双亡,就留他伴太子读书习武,还赐名曾相,说是日后太子登基时再拜为丞相。
过了一年,皇帝的公主也生了与太子一样的病。皇帝召来曾相,说:“卿若能治好公主,朕就招你为驸马。”
曾童想到临别时蛇娘的吩咐,就连夜赶回大洋山,爬上崖梯,数到三十三级时停下,敲了三声,石门立即打开。娘儿相见,格外欢喜。
蛇娘已知曾相的用意,又给他一枚针和一只空瓶,还交代说:“你这次入肚取胆汁,只能用针戳一下,勿贪多!”
曾相钻入蛇肚,刺了一下,接了胆汁,偏偏心想:这胆汁这么灵,索性多取一点。娘啊娘,你也不要小气,让儿多取点吧!这么一想,又举起手来,一连猛刺几针。大蛇负痛,嘴巴一闭,肚子一缩,打了几个滚,就昏过去了。曾相呢,也活活闷死了。
蛇娘痛醒,觉得恶心,就大口大口地吐了起来。那些胆汁吐到草上,就成了“蛇胆草”。
蛇娘怨曾相贪心,又怜公主病重,就化成老聍客,采了蛇胆草,来到金銮殿,推说曾相暴死,由娘代子送医,得到黄帝的信任。蛇娘让公主服了蛇胆草,公主的病也就好了。
皇帝一时高兴,问起这草药的名字。皇帝没听清蛇胆草,就说:“龙胆草好,龙胆草好!”皇帝是“金口”,
“蛇胆草”也就成了“龙胆草”了。
说话间,老聍客已不见了。
后人根据这个传说,在大洋山顶盖了一座“蛇神庙”,庙里刻着一对联:
心平还珠蛇神为娘,心贪刺胆蛇娘吞相。

杜仲
很多年以前,洞庭湖货运主要靠小木船运输,船上拉纤的纤夫由于成年累月低头弯腰拉纤,以致积劳成疾,他们十有八九患上了腰疼痛的顽症。有一位青年纤夫,名叫杜仲,心地善良,他一心只想找到一味药能解除纤夫们的疾苦。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告别了父母,离家上山采药。一路上他走过了潺潺溪流,也走过了荆棘丛生的陡坡。有一天,他在山坡上遇到一位采药老翁,于是满心喜悦地走上前拜见,可老翁连头也不回就走了。杜仲心急如焚,屈指一算离家二十一天了,老母所备的口粮已吃光,可至今重任渺茫,于是,他又疾步追上前去拜求老翁,并诉说了纤夫们的疾苦。老翁感动泪下,赶忙从药篓中掏出一块能治腰膝疼痛的树皮递给杜仲,指着对面高山叮嘱杜仲:“山高坡陡,采药时可要小心性命!”杜仲连连道谢,拜别了老翁,沿山间险道攀登而去。半路上,他又遇到一位老樵夫,老樵夫听说杜仲要上山顶采药,连忙劝阻:“孩子,想必你家还有老小,此山巅天鹅也难以飞过,猿猴也为攀缘发愁,此去凶多吉少啊……”杜仲一心要为同伴解除病痛,毫无动摇,他艰辛地爬到半山腰时,只听得乌鸦悲嚎,雌鹰对着雄鹰哀啼,好像在劝其快回。杜仲身临此境,真是心慌眼花,肚子也饿得咕咕作响,突然一个倒栽翻滚在山间,万幸身子悬挂在一根大树枝上。过了一会,他清醒过来,发现身边正是他要的那种树,于是拼命地采集。但毕竟精疲力竭,又昏倒在悬崖,最后被山水冲入飘渺的八百里洞庭。
洞庭湖的纤夫们听到这一噩耗,立即寻找,找了多日,终于在洞庭湖畔一山间树林中找到了杜仲的尸体,他手上还紧紧抱着一捆采集的树皮,纤夫们含着泪水,吃完了他采集的树皮,果真,腰膝痛全好了。为了纪念杜仲,人们从此将树皮正式命名为杜仲。

半夏
传说:石羊场有个叫李富安的乡民,想多子多富,贤妻已为其生了七个儿女,都想还生。48岁那年的夏天中间生下了第八个小孩,因是夏天过半,李富安给她取名为李半夏,家人都叫她半夏。李半夏生来身小体瘦,苗条如柳,半夏长到10岁时,个子还是很小,但很乖。因家里人多地少,难以维持生活,这时,李富安就把半夏送到相盖山寺内诵经,半夏到相盖山后,一心想普度众生,修炼成佛,摆脱人间的痛苦,经多年的苦修炼都没有成仙得佛,她都失去了信心。一天晚上。佛祖给她送来一个梦“你要继续修炼,佛门是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为根本,你虽然修炼了多年,但没有为天下众生消除苦难,所以不能修成正果,列入仙班”。半夏姑娘就按佛祖的旨意。在普州城挂起了“起死回生”的抬帘,摆起了药摊,给百姓治病。
男人们看见药摊旁站着一位十分美丽,面带笑容的姑娘都不好意思去找她治病,一位从乡下进城的老太太因无钱看病,看到这位面善的姑娘就上前去问道,“姑娘,我没有钱治病,你若是能治好我的病,我就一辈当你的下人,服待你一辈子”,姑娘听后,摸着她手说:“大娘,你病得不轻呀,我会治好你的病,并分文不收。”
姑娘边说边为其包药,药包好后,和蔼可亲爱地说道:“大娘,你把这药拿回去煎来吃了,病一定会好的”。老太太感激不尽接过药包,回到家里就把药煎来喝了一次,第二天早上又喝了一次,到子中午老太太感觉没有什么病了。随后她逢人就说:“街上有一位年轻的神医,治好了多年没治好的老毛病”。果真大家仔细一看,老太太病了很多年,都没有那个医生治好她的病,现在一下子脸色红润,说话很有精神,病容全消失了。些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姑娘治病的名声就传遍整个普州,百姓们有的携儿带女,有的柱拐杖来找她治病,她不分白天黑夜,随喊随到,到病人家中治病,真是药到病除。在整个普州传为神医。
有一天,半夏姑娘来到石羊场为百姓治病,当她看见了七八个病人,开了七八个药方,包了七八包药,累得她腰也直不起来了,突然来一位小伙子对他说:“我是天上的六甲神,因你为百姓消灾治病,功德非常圆满,奉玉大帝旨意,召你上天入仙班,命你明日大阳出山时,到相盖山华严洞排班听封”,六甲神又悄悄地对他说:“可能是半夏仙”。然后,就踏上一朵莲花走进了祥云。半夏姑娘听后,腰也直起了,十分兴奋。心想,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第二天,她早早收拾好了行装,准备奔向华严洞,待日出后上天赐封,当她正夏出门时,急促的敲门声,使她不觉一惊,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位壮汉抱着一个面色苍白,生命垂危的小孩,壮汉急得满头是汗,哀求半夏一定救好这个孩子,因为他是我家的独苗。半夏姑娘一挥小孩的脉,病得不轻,但他心慌,不知如何下药治。不过她还是尽力克制上天的心情,寻问病情,分析病理。仔细观察,琢磨。为小孩煎药,喂下后不见好转。眼看上天的时间就快到了,半夏姑娘对壮汉说:“药已服下,我有点事出去,回来再救小孩”。壮汉见半夏姑娘要走就扑通一下跪下,哀求半夏姑娘一定要把小孩治好才走。半夏姑娘很为难,正在这时,小孩口吐白沫,眼睛发直,脸色雪白,半夏姑娘急忙进行抢救,已把听封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等小孩苏醒过来后,她听封的时间早已过去了,半夏姑娘还是去了华严洞,但什么动静都没有了,半夏姑娘就这样失去了上天的机会,从此,她再也不想上天成仙行道的事了,就一心一意地为普州和天下穷苦人治病,因她治病救人,常年奔波,劳累,不幸积劳成疾,便离开了人世,人们就把她埋地一块大土中间。
不久,她的坟和这块土里都长出了许多绿油油小苗来。过了一段时间这块地的主人,耕地种庄稼时发现苗苗下面结有一颗珠子大小的东西,可能是半夏姑娘变的,不如拿来作药用,他就送了几颗给邻居一位有病人吃了,效果很好,病情真的减轻了,此事传出去后,有病的人,特别是气管炎、胃炎、呕吐的病人挖来吃,一吃就见效,十分灵验,为纪念半夏姑娘,人们就称小苗苗为半夏,并在华严洞左壁首位按半夏姑娘的形态雕刻了一尊坐像,使永远纪念和瞻仰。
半夏有毒,体寒者慎用!

三七
很久以前,有兄弟俩,哥哥继承家传,行医看病且种植药材,弟弟则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有一天,弟弟突然得了急症,七窍出血。哥哥得知后,急忙刨了一棵草药煎汤给弟弟服下。弟弟连服几剂后,霍然痊愈。他问哥哥用的什么药,哥哥告诉它是祖传的止血草药。后来他向哥哥要了一些草药小苗栽在自家园子里,第二年,这棵草药已长得枝繁叶茂。
说来也巧,邻村有家财主,财主的儿子也得了出血病,吃什么药也不管用,眼看就快死了,打听到弟弟患过类似的病,吃了一种草药治好的,便到弟弟家寻医问药。弟弟听说后,就把种在自家园子里的那棵草药挖出来,给财主的儿子煎汤喝了,几剂之后,不但没治好病,人还死了。财主像疯了一样,告到县官那里,弟弟被抓了起来。哥哥得知后,急忙前去申诉,告诉县官,这并不是弟弟的过错,弟弟给财主儿子用的确实是止血草药熬的汤,只不过这种草药才生长了一年,还没有药性,要长到三到七年时药力才最强。这件事轰动了十乡百里,渐传渐广,人们也知道了这种草药的采挖时间。后来,人们就给这种草药起名叫三七,意思是生长三至七年的药效最佳。

银杏
很早以前,笔架山下住着两户人家,红豆白果两小无猜,亲如兄妹,常在一起玩耍。白果10岁那年,妈妈染上了地方病,地方病是顽症,不管怎样吃药,最多只能活一年。传说昆仑山中的一种药果才能治好这种地方病。因为路远难行,去采药的人一般是有去无回。白果的爸爸不畏观险,打算去昆仑山为妻子采药,只是苦于白果与病妻无人照顾。红豆一家人知道了,忙到邻居看望病人,商量采药的事。红豆的爸爸说:“我去采药吧。”白果的爸爸不同意。红豆的妈妈说:“烟火邻居,分个什么你我呢?再说鱼帮水,水帮鱼是做人的本分。”半年过去了,不见红豆的爸爸采药归来。等啊等,一年过去了,还是不见采药的人回来。白果的妈妈等不及病死了。红豆的爸爸也永远回不来了,因为在采药的路上攀悬崖时摔死了。白果失去了妈妈,红豆失去了爸爸,两家人相依为命,苦熬了多少年,才慢慢地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挣脱出来,山冲里偶尔回荡起两家人的笑声。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红豆十八岁那年,妈妈也染上了该死的地方病。求医拜佛无效,红豆决定去昆仑山寻找药果,把妈妈托给了白果照顾。采药路上,红豆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到达了昆仑山。红豆的孝心感动了山神,山神递给红豆一颗药果说:“此乃天地之灵根所结,天机不可泄露。此果只能给你的妈妈吃,他人吃了,你会立刻变成哑巴畜牲。切记!切记!”红豆接了药果,给山神磕了几个响头。妈妈的病有救了,欣喜若狂,日夜兼程往回赶。
话分两头说,自红豆离家后,白果像亲生女儿一样服侍红豆的妈妈。端茶递水,倒屎倒尿。红豆的妈妈过意不去,对白果说:“孩子,不要管我了,这病会传染的。”白果说:“我的妈妈死得早,是您一手把我摸大的,你比亲妈还亲,世上哪有知恩不报的呢?”
不久,白果果然染上了地方病。红豆一回到家里,就把药果往妈妈嘴里喂。妈妈扯气不来地问:“采了几颗药果?”当妈妈得知只有一颗药果时,准备吃药张开的嘴巴又闭上了。妈妈深情地望着红豆、白果,在心里拿定了主意,轻轻地对白果说:“快去地里把你爸爸叫回来,我有话要对他说。”
支走了白果,妈妈对红豆说:“白果服侍我染上了这该死的地方病,她年纪小,药果就给她吃吧,妈老了,身体不行了。”红豆跪在妈妈的床前,边哭边说:“您先吃吧,妈妈,我明天再去昆仑山为白果采药。”妈妈一边用颤抖的手为儿子擦着泪水,一边说:“记住妈妈的话,孩子,做人一定要多为他人着想。好吧,先把药果放在床头,待会妈再吃,现在我要上茅房,你快去叫白果过来帮忙吧。”红豆信以为真,照妈妈的吩咐去了。妈妈不愿看到白果有什么不测,也不愿儿子再去昆仑山冒险。只有采取果断措施,白果才会吃下药果,儿子才不会再去昆仑山。待红豆、白果双双跑回家时,妈妈用自己的裤带已经在床头架上吊死了。安葬了妈妈,红豆把药果送给了白果。白果不知事出有因,吞下了药果,药到病除,精神百倍。待她正要感谢红豆时,却见红豆很快变成了一只比狗小比大的黑油油的动物。这动物就是后来被人们尊为山神的白猸子。白果从惊鄂中醒来,明白了一切,放声痛哭:“红豆哥啊,你爸爸为我母亲采药死在了去昆仑山的路上,你妈妈为了让药给我吊死了,你为了治好我的病又变成了动物。天啊,我该怎以办啊?”
白果冷静下来,她想这一切都归罪那可恶的地方病。地方病害得无数人家破人亡。既然这药果可以治好地方病,为什么不让它在家乡生根结果呢?那样不就彻底解决了地方病带给乡亲们的痛苦吗?只可惜药果我已经吞下了,要想不让它变质,只有迅速地死去。怎么办?红豆哥一家三口为了妈妈和我都付出了生命,我为什么不能为家乡人民世世代代摆脱地方病的折磨而去死呢!于是留下遗书,悬梁自尽了。
按照白果遗书的要求,不用棺材迅速把她埋在山脚下土质疏松的地方。很快埋白果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树苗。后来树长大了,结出的果子是地方病的克星,乡亲们采摘方便,不再受地方病的折磨了。
为了纪念白果姑娘,乡亲们就把这药果叫做白果。红豆、白果为了他人变成了动物和植物,但她们仍通人性。白猸子依恋白果树,一年四季守护在白果树周围。白果树从未忘记自身悲壮的由来,那绿色的花朵,花中的泪滴,是对红豆哥和那些为了他人而牺牲的人们永远的悼念。
银杏有毒,不宜多吃。

当归
古时候,有个青年名叫王福,勤劳善良,靠采药与母亲相依为生。离他家几百里外有座高山,据说山上长有很多神奇的药草,由于山高路险,加上毒蛇猛兽横行,所以很少有人敢去,去了也是无回。王福很想去探个究竟。他想自己身强力壮,应该无所畏惧。当他征求母亲意见时,其母想挽留儿子,不便直说,就建议他娶了亲,成了家再走。王福遵照母亲意思,择期成家。成家后,仍念念不忘进山之事。最后终于有一天,他对泣不成声依依不舍的妻子说:“我若三年不归,你可另嫁他人。”次日,毅然出门上山去了。母亲日盼夜望,转眼三年过去了,仍不见儿子回来,估计必死无疑。王母通情达理,遵照儿子的托咐,劝媳妇改嫁。谁知媳妇改嫁不到半月,王福竟满载名贵药材而归。他见妻子改嫁,后悔不已。见面时,他指着药材说:“原来打算卖掉药材,给你置衣物首饰。如今你既已改嫁,就把这些药材送给你吧。”两人抱头痛哭。新妇悲痛感伤,忧郁成疾,月事不调,骨瘦如柴。她拿起王福带回的药材,生啖活吞,企望中毒,了却此生。谁知吃了以后,她反而月经通调,日益康复。后人便取唐诗中“正当归时又不归”中的“当归”两字,做了此药名称。

知母
从前有个孤寡老太婆,无儿无女,年轻时靠挖药为生。因她不图钱财,把采来的药草都送给了有病的穷人,所以年老了却毫无积蓄。这苦日子倒能熬,但老人有块心病就是自己的认药本事无人可传,想来想去,她决定沿街讨饭,希望能遇上个可靠的后生,认作干儿子,了却自己的心病。
一天,老人讨饭来到一片村落,向围观的众人诉说了自己的心事。一时间,讨饭老太要认干儿子传授采药本事的消息便传开了。不久,有一个富家公子找到了她。这公子有自己的小算盘:“学会了认药治病,岂不多条巴结官宦的路子。”于是便把老太婆接到家里,好衣好饭伺候着。但过了十几天,却一直不见老太婆提药草之事,这天,他假惺惺叫了老人一声“妈”,问起传药之事,老太婆答道:“等上几年再说吧。”这下子把公子气得暴跳如雷,他叫嚣起来:“白养你几年,你想骗吃骗喝呀,滚你的吧!”老人也不愠怒,冷笑一声,换上自己的破衣裳,离开了公子的家门。
她又开始沿街讨饭。没多久,又有个商人找到他,愿认她当干妈。这商人心里盘算的是卖药材,赚大钱。他把老太婆接到家,先是好吃好喝招待,可过了一个多月,仍不见老人谈传药之事,心里就忍不住了,便又像公子一样,把老人赶出了家门。
一晃两年过去了,老人仍不停地沿街乞讨,说着心事,竟被很多人当成疯子、骗子。这年冬天,她蹒跚着来到一个偏远山村,因身心憔悴,摔倒在一家门外。
响声惊动了这家的主人。主人是个年轻樵夫,他把老太婆搀进屋里,嘘寒问暖,得知老人饿着肚子,急忙让妻子做了饭菜端上。老人吃过饭就要走,两口子拦住了:“这大冷的天,您上哪儿去呀?”当老人说还要去讨饭时,善良的两口子十分同情,劝她说:“您这把年纪了,讨饭多不容易,要是不嫌我们穷,就在这儿住下吧!”老人迟疑了一下,最后点了点头。
日子过得挺快,转眼春暖花开。一天,老人试探着说:“老这样住你家我心里过意不去,还是让我走吧。”樵夫急了:“您老没儿女,我们又没了老人,咱们凑成一家子过日子,我们认您当妈,这不挺好吗?”老人落泪了,终于道出了详情。而樵夫夫妇却没有介意:“都是受苦人,图啥报答呀,您老能舒心就行了。”从此,樵夫夫妇忙着活计,很孝顺老人,老人就这样过了3年多的幸福时光,到了80岁的高龄。
这年夏天,她突然对樵夫说:“孩子,你背我到山上看看吧。”樵夫不明就里,但还是愉快地答应了老人。他背着老人上坡下沟,跑东串西,累得汗流如雨,但还不时和老人逗趣,老人始终很开心。当他们来到一片野草丛生的山坡时,老人下地,坐在一块石头上,指着一丛线型叶子、开有白中带紫条纹状花朵的野草说:“把它的根挖来。”樵夫挖出一截黄褐色的草根问:“妈,这是什么?”老人说:“这是一种药草,能治肺热咳嗽、身虚发烧之类的病,用途可大啦。孩子,你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天我才教你认药么?”樵夫想了想说:“妈是想找个老实厚道的人传他认药,怕居心不良的人拿这本事去发财,去坑害百姓!”老太婆点了点头:“孩子,你真懂得妈的心思。这种药还没有名字,你就叫它‘知母’吧。”
后来,老太婆又教樵夫认识了许多种药草。老人故去后,樵夫改行采药,但他一直牢记老人的话,真心实意为穷人送药治病。

人参
很久以前,相传在山青水秀、风光旖旎的鲁东南沂蒙山区的蒙山上,生长着许多人参。其中两棵活了上千年有了灵性,变成了人参娃娃,夜晚经常在山中玩耍。睛朗的月夜,有人在山上见过他俩的身影——一男一女,白生生、胖乎乎的,腰里围着耀目的红兜兜,蹦蹦跳跳,十分可爱。
有一天,远处来化缘的一位黑心和尚得知此事,便想抓到人参娃娃,于是就骑着一头毛,带着清风、明月两个小和尚来到蒙山上,建了一座不大的寺,起名叫明山寺。他来后无心念经,白天睡觉,夜晚在山上东游西逛到处寻找。这两个小和尚白天为他砍柴、做饭、割草、喂驴,晚上舂米到深夜,吃剩饭、穿破衣,还经常挨打受骂。
有天晚上,黑心和尚又外出寻找去了,清风、明月正在舂米,只见门外站着一男一女、两个围着红兜兜的白胖娃娃,他俩怯生生地说:“我俩帮你们舂米好吗?”清风、明月正愁舂不完呢,就答应了,他们四人一会就把稻谷舂完了。从此以后,每当黑心和尚外出的夜晚,俩娃娃就来帮忙干活,然后一块玩耍,有说有笑,快活极了。
有天夜晚,黑心和尚回来特别早,发现了人参娃娃在屋里玩耍,就轻轻地推开门,猫腰去抓,但人参娃娃立刻不见了。黑心和尚眼睛贼溜溜地转了几转,对清风、明月说:“我给你俩每人一根带着一绺红线的针,等胖娃娃再来的时候,偷偷把针别到他们的红兜兜上,松开线,到时候,你俩就可以常跟他们玩了。”清风、明月信以为真,高兴了大半夜。又到了晚上,两个胖娃娃来了,他俩留着胖娃娃玩了一会,依照吩咐别了针,松了线。
第二天早晨,黑心和尚早早起来,顺着弯弯曲曲的红线向前寻去,直到傍晚才在大山树丛深处挖出人参娃娃。黑心和尚暗自高兴:“嘿嘿,我就要脱胎换骨立地成仙了……”
他悄悄来到厨房,把人参娃娃放到锅里,搬来一块大石头压在锅盖上。叫来清风、明月说:“你俩只管烧火,不许打开,否则就要你俩的小命。”说完就沐浴更衣去了。
清风、明月刚点着了火,忽然一股异香从锅里飘出来,就听里面喊:“救救我们。”他俩互相看了一眼,壮着胆子掀掉石块打开锅盖一看:“啊?是那俩个胖娃娃。”清风、明月知道上了当,他俩不顾一切把两个好朋友抱出来,让他们从后院逃走了。临走时,俩娃娃感激地塞给每人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果,并告诉他们:“遇到危险,把它放到嘴里”,身子一闪不见了。
一会,黑心和尚回来,发现清风明月放走了参娃娃,就拿着荆条去抽他俩。清风、明月赶紧把小山果含到口里,只觉浑身发轻,双脚离地。他们赶忙抓住拴在桂树上的毛驴缰绳,没想到毛驴和桂树也拔地而起,向天上升去,树根上夹带的石块、泥土落下来,正巧砸到黑心和尚的头上,顿时他脑浆涂地,一命呜乎了。
清风、明月升到九重天上,被王母娘娘派给万寿山五庄观的镇元子仙人,做了看守“人参果”的仙童;那头毛驴在天上东游西逛,正巧被张果老碰上,收留当了坐骑;那棵桂树被月宫里的嫦娥拦住,栽到了月宫门前。睛朗的月夜,我们还能看到月亮上桂树的影子呢!
逃出虎口的人参娃娃,不愿继续在蒙山上久住,便带着他们的家族,离开了沂蒙山区,迁到我国东北大森林,在那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白头翁
有个年青人闹肚子,一阵一阵地疼得直冒汗。他忍着痛,捧着肚子去找医生,恰巧医生被别人请去了。年青人只得回家。不料,他走在半路上又疼上了劲,疼得他肠如刀绞、行动不得,只好躺在地上。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杖走来,他问年轻人:“你怎么睡在这几呀?小伙子!”
年轻人答道:“我正在闹肚子疼坏啦!”
“怎么不去看医生?”
“医生不在家呀。”
“那就找点药吃啊!”
“让我哪里找去?”
“嘿,你身边不就有治闹肚子的药吗?”
“在哪儿?年青人急问。”
老爷爷用拐杖指着路边一颗果实上长着白毛的草,说:“这东西的根就是药。你挖回去煎汤,只要连吃三剂就好。”
“真的吗?”
“你看,我都这么一把年纪了,还能说瞎话吗?告诉你吧,这是我家独传的秘方,就借你的嘴传给世人吧。”
老爷爷说完,转身走了。
年青人还是半信半疑。过了一会,他觉得肚子好受了一点,就挖了几棵果实上长着白毛的野草回家了。到了家,他并没有煎汤吃。可是到了下半夜,肚子又疼起来,泻肚子的次数也增多了。年青人实在受不住了,只好试试老人的办法。他把那些野草的根子洗干净,又切了片、煎成汤。这天晚上,他喝了一剂;第二天早晨,又喝了一剂……到第三天,肚子竟不疼了,也不泄了。年青人十分高兴。
后来,邻居中有许多人得了痢疾。那个年青人就扛上铁锹,到村外荒地里去挖这种药草。他挖了一篮子回来,送给病人。病人吃过都好了。人们问年青人:“你什么时候学会医道啦?”
年青人便对大家讲述了老爷爷传授单方的故事。
人们又问:“哪儿的老爷爷?”
“我忘问啦。”
“这叫什么药草呢?”
“老爷爷没说。”
年青人十分后悔。过了几天,他来到上次碰见老人的地方,想找到老人,当面致谢。可是,问来问去,怎么也打听不出那位老人的来历和下落。大伙都说:“没有见过这么一位老先生啊!”
年轻人很失望。他坐在与老人相遇的道边上发愣。这时,他看见土梗上有一颗长满白毛的药草,正随风轻轻摇动。那长着白毛的药草,多像一位白发老头啊!年轻人惊叫道:“哎呀,那位老爷爷怕是南极仙翁显圣,亲传秘方来了吧!对,不能让后辈忘记那位传药的老爷爷,这种草,就叫‘白头翁’吧。
白头翁有毒,自己不要随意用。

菊花
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牛的农民。阿牛家里很穷,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坏了。阿牛长到13岁,他对母亲说:“妈妈,你眼睛不好,今后不要再日夜纺纱织布,我已经长大,我能养活你!”于是他就去张财主家做小长工,母子俩苦度光阴。两年后,母亲的眼病越来越严重,不久竟双目失明了。阿牛想,母亲的眼睛是为我而,无论如何也要医好她的眼睛。他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也不知吃了多少药,母亲的眼病仍不见好转。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漂亮的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原来这是一个长满野草的荒荡,人称天荒荡。他在那里找了很久,只有黄菊花,就是不见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荡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这株白菊花长得很特别,一梗九分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又香又好看。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白菊花能治眼病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村上人纷纷前来观看这株不寻常的野菊花。这一消息也传到了张财主那里。张财主将阿牛叫去,命他立即将那株白菊移栽到张家花园里。阿牛当然不肯。张财主便派了几个手下人赶到阿牛家强抢那株白菊花,因双方争夺,结果菊花被折断,他们才扬长而去。阿牛见这株为母亲治好眼疾的白菊横遭强暴,十分伤心,坐在被折断的白菊旁哭到天黑,直至深夜仍不肯离开。半夜之后,他朦胧的泪眼前猛然一亮,上次梦见的那位漂亮姑娘突然来到他的身边。姑娘劝他说:“阿牛,你的孝心已经有了好报,不要伤心,回去睡吧!”阿牛说:“这株菊花救过我的亲人,它被折死,叫我怎么活?”姑娘说:“这菊花梗子虽然断了,但根还在,她没有死,你只要将根挖出来,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就会长出白菊花。”阿牛问道:“姑娘,你是何人,请告知,我要好好谢你。”姑娘说:“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来助你,无需报答,你只要按照一首《种菊谣》去做,白菊花定会种活。”接着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头,五月水淋头,六月甩料头,七八捂墩头,九月滚绣球。”念完就不见了。

柴胡
唐代有个胡进士,家有长工叫二慢。秋天,二慢得了瘟病,胡进士怕传染家里的人,就让他离开。二慢来到水塘边,在杂草丛里躺着,觉得又渴又饿,浑身无力,便挖了些草根吃。一连吃了7天,周围的草根吃完了,二慢试着站起身,忽然觉得身上有劲了。从此,二慢的病再没犯过。
过了些日子,胡进士的儿子也得了瘟病。他请了许多医生,谁也治不好。胡进士忽然想起二慢,把他找来询问后,急忙命人挖草根洗净煎汤,给儿子一连喝了几天“药”,病就好了。胡进士很高兴,想给那种药草起个名字,那东西原来是当柴烧的,自己又姓胡,就叫它“柴胡”吧。

莲花
很久很久以前,辽东半岛,在渤海与黄海交界处一个地方叫做普兰店。普兰店东三华里处有一片水乡,水乡深处,有一片莲花怒放的地方,人们叫它谷泡或叫莲花湖畔。湖里住着一位美丽而善良的莲花仙子。湖两岸百姓在莲花仙子的呵护下过着美满祥和的温馨生活。可是这些朴实善良的人们和百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里将发生一次惊天动地的劫难。
渤海湾里住着一条凶狠、丑陋的蛟龙王子,他听说莲花湖里住着一位非常美丽动人的莲花仙子,领着这里的百姓过着安逸的生活,就决定占领这个地方,霸占莲花仙子,让当地的百姓听从他,为他效力。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莲花湖畔的百姓像往常一样在这里耕耘、织布、养蚕、守猎……突然间西南方向,空中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风沙翻滚,渤海里一股黑色龙卷风向着莲花湖袭卷而来,蛟龙王子露出狰狞凶狠的面孔,大吼大叫的说到:“我要在这里称王,我要娶莲花仙子为妻,你们都听着,从现在开始,都要服从于我。”当地的人们早就痛恨这条蛟龙,便拿起武器同他斗争。可是纯朴的人民哪里是他的对手,看着百姓不断地倒下,莲花仙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穿上自己最心爱的粉红色长长的衣裙,手拿家中祖传的双锋宝剑冲出湖面与蛟龙展开了一场生与死的搏斗。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与蛟龙激战了九九八十一回,七七四十九天,天地万物都在感受着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与较量。就在最后关头,莲花仙子再次手持双锋宝剑挥出闪眼光环,顿时,天地间一道耀眼的光亮从莲花湖里升起,深深地刺向蛟龙的眼睛,说时迟,那时快,莲花仙子一次再一次使出全身力气一个腾飞的健步冲向蛟龙,用锋锐无比的宝剑刺断了他的喉咙,此时疼痛难忍的蛟龙翻腾着身子撞断了莲花湖南岸边的高山逃回渤海湾里一命乌乎了。后来人们发现那座山的形状象两个车轮,就起名车轱辘山。
东方升起了一轮红日,万物复苏,而美丽的莲花湖因这场大战湖水因此而枯竭了,所有的莲花都渐渐的凋谢了,而疲惫不堪的莲花仙子奄奄一息的说:“我不行了,我死了后,把我身上的莲花籽全部留下来,埋在莲花湖中,让以后这里飘满花香,让这里的人民充满希望”。只见莲花仙子站在湖中,伸出双手,一股热量由此生散发出,大地万物都能感受她的温暖,此时一粒粒晶莹剔透的莲花籽从空中飘落下来,投入大地的怀抱,深深埋在这黝黑的土地之中。而美丽的莲花仙子却再也回不来了。

灵芝
灵芝原来是天蓬元帅的千金,因违天规,受贬后托草投胎而来。灵芝姑娘长得特别美,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也不足以表达。玉皇大帝虽有三宫六院,可那些娘后嫔妃无一人比得上她。有一天玉皇传旨,宣天蓬到凌霄宝殿见驾。天篷元帅以为自己行为失检,大祸临头,颤颤惊惊地跪在金殿上不敢仰视,喃喃地奏道:“陛下宣微臣上殿,不知有何见谕?”玉皇一改往常的威严,满脸笑容,说话不再绕圈子。“爱卿休得惊慌,今日宣你非为别事,寡人最近得悉你有一女,品貌双优,欲破內宫额满之禁,例外纳为一万零一号贵妃,终日侍奉左右同享天庭之荣华,不知爱卿意下如何?”天篷本来官瘾极大,苦于无进身之阶,此刻一听,连忙捣蒜一般叩首谢恩。并求玉皇早点择良辰吉日迎接女儿。玉皇大悦,给了天篷十分厚重的封赏。
话说天篷兴冲冲回到家中,喜眉笑眼地把此事告诉了灵芝,估摸女儿也一定会高兴的。料不到灵芝一口回绝:“女儿回禀元帅,别看那玉皇至高至尊,实乃无恶不作的轻薄好色之徒。他那么多后妃,有几个得到好下场?父亲尚有一点爱女之心,也不会睁眼看女儿落入虎口。”天篷做梦也想不到的美事,被女儿当肥皂泡吹掉了。他深知女儿吃软不吃硬,忙开口哄道:“傻孩子,你难道不知一人进宫全家得福吗?你别看这贵妃的品位,比王母诸后低几等级,只要你用心求取恩宠,前程无量。你若一味固执,誓违圣命,玉皇岂能饶你?咱全家的荣华富贵势必断送你手!”他暗中布置了丫环使女把灵芝软禁起来。
被囚的灵芝,日夜啼哭,悲哀欲绝。她深知自己的父亲是个卖女求荣的货色,压根儿就不指望这种人回心转意。她趁戒备不严之时,悄悄溜出帅府,变成一根不显眼的小草,向凡间飘去。玉皇得知此事,气得暴跳如雷。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掩盖天庭的丑闻,便发布“驱逐灵芝出仙界,贬她为一棵独居山野的小草,不准她在肥沃的土地上落脚,不准她再择偶婚配,也不准她再有一般小草那样有遮体的外衣,孤单地终身寂寞,裸茎露杆,等到她觉得这样活不如死,决定悔改,再予赦免。”从此灵芝在人间扎根了。这当然是一种美丽的神话。

鱼腥草
当年,越王勾践做了吴王夫差的俘虏,勾践忍辱负重假意百般讨好夫差,方被放回越国(今绍兴)。传说勾践回国的第一年,越国碰上了罕见的荒年,百姓无粮可吃。为了和国人共渡难关,勾践翻山越岭终于寻找到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而且生长能力特别强,总是割了又长,生生不息。于是,越国上下竟然靠着这小小的野菜渡过了难关。这种野菜有鱼腥味,被勾践命名为“鱼腥草”。

丁香
传说有一显贵,自恃才高八斗,瞧不起平民百姓。一日过河,无船无桥,央求一农夫背他,并许以银两。农夫说:“我出一上联,你若能对出,不要银子背你过去。”显贵欣然应允。农夫说:“水冷酒,一点,二点,三点水。”显贵百思不得其意,回去后卧床不起。遍请名医、金石无效,竟呜呼哀哉了。后在坟头长出一株丁香花,其同僚见了大悟:“他终于把下联对出来了——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字。”

-----------觉得不对头。以上大多数本经里面都有啊。就是说神农那个时候就有了,好像轮不到华佗等人发现吧……
-----------很好,把中草药的名字的由来化作一个个故事,生动易记。
相关文章
 消瘦,畏风畏寒,季节病,慢性病
 【分享】慈航广济:下辈子的职业---- 聂鑫
 (十一)足少阴肾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穴)
 分消上下
 阿胶散(《三因》卷十二。)
 天麻丸(《永类钤方》卷十一)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