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中医学院毕业时,同学中间流传一个笑话:在综合医院,走路挺胸抬头、步履生风的大夫不是外科的就是心内科的;走路贴着墙角、脚步拘谨的一准是中医科的大夫。这虽说是玩笑,但中医科在综合医院中地位不高却是事实。同学们也大多更希望到中医院工作。现在不同了,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发展环境在变好。”北京一家三甲医院中医科的大夫日前告诉记者。
2008年,国家有关部委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这是相隔26年,继1982年卫生部印发《关于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科工作的意见》后,又一指导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随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于今年5月又印发了《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试行)》并征求意见。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中医科这一昔日各综合医院食之无味又不能扔弃的“鸡肋”,在群众需要、国家重视的新形势下,将有可能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综合医院中医科,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医疗科室,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目前全国设立中医科的综合医院达8328个,占综合医院总数的63.5%;综合医院中医科床位达3.2万张,占综合医院床位总数的1.7%;综合医院注册的中医师有4.8万人,占综合医院注册医师总数的6%;有中药专业人员0.82万人,占综合医院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6%
然而,这支医疗力量很长一段时期里却处于低潮甚至呈萎缩状态。“北京等大中城市,综合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的中医科底子不错,建科时大多是名医担纲,在上世纪50~70年代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近几十年来,有病房的撤了、有针灸科的和中医科合了,还有的医院连草药房都取消了,发展形势严峻。”北京中医学会的刘刚告诉记者。
“中医科为啥萎缩?”北京某综合医院的一位中医科大夫说:“病人吃汤药,平均一周才花一二百元钱。我坐这开一天汤药方子还不如人家开几个检查、做一台手术的收费高。要不是医院照顾,让中医科大夫拿全院平均奖金,我们的收入肯定是全院倒数第一。医院讲效益,当然要发展挣钱多的科室。别说发展中医科了,能维持现状就不错。”
“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是中医科大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们告诉记者,在以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不赚钱还占地方的中医科可有可无,领导不重视;而中医主管部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又主要把精力放在中医医院上,对综合医院中医科扶持力度不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科室,工作强度却不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科门诊人数达5921万人次,占门诊总人数的6%,综合医院中医科出院人数达100万人,占综合医院总人数的2.3%。相当数量的综合医院中医科提供的门诊服务量已占到全院门诊量的10%以上。
这一数据近年
来仍然在不断上升。在北京市第六医院记者看到,一天100多人次的门诊量让4位大夫从早上坐下来就不停地接诊,午饭都吃得很匆忙。“都不敢喝水,怕水喝多了上厕所病人着急。”一位大夫说。
夹缝中的中医科
政策春天已到来
“制约综合医院中医科发展的主要因素?政策,当然是政策!”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医科主任梁志齐说,目前阻碍中医科发展的瓶颈问题包括:没病房、科研难、进人难等。要解决这些,没有国家政策扶持,依靠中医科单打独斗肯定是不成的。其实,相关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曾就此进行过大规模的调研。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主要问题有:卫生行政部门对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管理和指导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一些综合医院领导未将中医科室建设纳入整体发展规划,缺乏必要的支持;过分重视经济效益,认为中医疗法不挣钱,以至挤占或取消中医病房,压缩中医科室;中医人员医疗业务西化现象严重,不少综合医院多年不给中医科进人,又不愿投资培养原有的中医药人才,以致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甚至有科无人的局面。
从政策上来说,国家对中医科建设没有任何项目投入,也没有硬性指标要求,致使大多数综合医院中医科出现萎缩。还有些省市片面解读《医师法》,要求所有类别中医师在综合医院的执业范围仅限于中医内科,像骨伤科等专业的毕业生都不能在骨科执业,严重挫伤了中医人员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出台《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印发《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印发《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试行)》并征求意见等。特别是在科研支持、人才培养、院内制剂开发应用等方面有意给综合医院中医科以支持。
以山东省为例,该省卫生厅要求各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要发展成为带有全科性质的临床科室,根据临床需要提供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推拿、火罐等多种中医药服务;注重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服务。该省卫生厅还要求,要将中医药工作纳入综合医院建设发展目标和管理评价体系以及院长任期目标考核;将中医诊疗科目设置作为综合医院执业登记及校验的必要条件之一。
发展还须自身硬
“现在国家有政策,也鼓励综合医院中医科搞科研,这下我们综合医院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因为科研平台水准高,我们做科研更有优势。”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的杨大夫告诉记者,去年,她在医院的支持下做了中医药治疗神经性
耳鸣的研究。
天坛医院中医科主任樊永平认为,中医科要发展,除了向国家、向医院要政策,还得自身本领过硬。以天坛医院为例,众所周知这是一家以神经外科为特色的综合医院。可是在以前,中医科连神经科病人的边都摸不上。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樊永平带领中医科以颅脑术后
发热的中医证型分析作为研究对象,以科学研究为临床治疗撕开缺口。2003年,这项研究获得了北京市科委的科学技术三等奖。
此后,天坛医院中医科与该院神经内科合作,进行了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
多发性硬化在内的多项研究,其科研实力、临床实力不断提高;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建立了合作病房,与神经内科建立了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实验室;与
首都医科大学合作,建立了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仅有12名医生的中医科人均获得的科研资金一度为天坛医院各科室之最。
“天坛医院的中医科不是鸡肋,至少应该是鸡翅膀吧。”天坛医院的一位领导幽默地说。
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阎慧敏也认可这种观点。针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该科先后设立了消化、呼吸、紫癜、皮科、妇科、多动症、
结缔组织病等专业,涵盖病种80余种。该科在全国率先创立的小儿妇科填补了我国中医小儿妇科的空白,社会需求量大,疗效好。医院在床位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一直为该科保留着两个病区、76张床位(占全院10%),并出资为该科配置了单独的胃镜室、胃电图室、中医实验室和资料室。
“中医院有多少家?综合医院有多少家?这个账很容易算。所以中医科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光明的。要政策扶持,也要自身过硬才能抓住机遇。”刘刚认为,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医生不可能像中医医院的医生那样有明确的分科,而是必须在全科的基础上,在某一领域有所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
来源:徐亚静
来源:中国医药报
-----------在执法不严的时代,综合性医院的“中”医师何尝不能开各种现代医学检查?何尝不能开西药?中医只所以在短短几十年已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正是因为中医师自己都不相信中医药能治病救人,在“辨证论治”应景工作的同时必须西药“保驾”,否则就心里没底!我们可以想像西医药的诊疗全套措施已经实施能没有效果吗?“中”医师们乐得清闲且乐此不疲,早把本行抛到九霄云外。中医发展的瓶颈不在课题、不在科研经费……先圣后贤哪位去要过课题?哪位去要过科研经费?中医发展的瓶颈只在于业中医者是不是会相信中医、学习中医、使用中医!
-----------同意楼上。中医师自己的医术不精,自然是门口罗
雀。如医术精湛,医德又好,病人自然会踏破门槛。发展中医,还是要中医师自己的水平,能看好病,病人自然会越来越多的选择中医,政策和宣传总为其次。有幸认识南华附一中医科的尹医生,作为住院部的年轻中医,却同时坚持在住院部看门诊病人,非常勤奋的实践中医,以其良好的疗效,赢得病人的信任,改变了很多西医同事的偏见。希望这样的中医师能越来越多,何愁中医不能发展。
-----------三甲中医院不都在萎缩。。。。。。。。。看来中医还是适合个体的方式。买药,抓药。开方。。。国家应推广。。。。
-----------主要是没有经济效益,另外只让医生开苦汤,不给患者吃蛋糕(丹。膏)。那个病人乐意。治疗疾病的途径过于单一。看西医用药多种途径给予。若让西医单独肌肉注射,同样也会萎靡不兴,兴许还不如中医那。
-----------
认同
根源无非几个:
一、真正好中医要有德行。作为一个医者德行没有,脑子里全是利益,一切向钱看。现今这个社会,难呐
二、楼上诸位说的自身本身要过硬。医术精湛,医德又好,病人自然会踏破门槛。北方我不是太清楚,我在南方,广东特别是本地人看中医的人很多。
三、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取向。现代人目光短视,反映在治病上也是短期诉求高过一切,对治疗缺乏根本耐心。
四、政策扶持。这三十年开放搞经济,全盘西化把自己的传统全都丢掉了,现在经济好了,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上层能醒悟吧,回归传统。
对于中医,我们也许不需要太过担心,中医是不会灭亡的,民间还有这么多高人一直在传承中医,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提高自己,为传承中华民族贡献自己的一份责任。
-----------中医为何萎缩,是因为没有能人!
我们这里有个医院的中医很有名,患者有的从广州过来看病。每天20个号,有的人早上6点不到就起来排队。
功夫不行,不赖别人!
-----------中医科为什么萎缩,道理很简单,回头客太少!
你治不好人家的病,下次别人就不会来找你了,你去喝西北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