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厥又称惊风,是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的一个严重症状。属祖国医学儿科四大证之一。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
抽搐痉挛,常伴神志障碍,属中医儿科中惊风、痉病、搐搦、瘈疭、天吊、客件、中恶等相关疾病范畴。
本症又分
急惊风及
慢惊风两大类。多见于1~5 岁小孩,临床表现包括四证:
(1)热:通常高热,30%因高热所致;
(2)痰:喉中痰鸣,或深度
昏迷;
(3)惊:惊叫、恐惧、昏冶;
(4)风:牙关紧闭,口角牵引,目上视,弓角反张,或抽搐,或瘈疭或掣搦。中医认为本病原因较复杂,其病位在于心,肝。缘心主惊,肝主风也。多种邪毒,逆传
心包,则神明受扰,故
神昏而抽搐;多种邪毒,造成
热极生风,或水亏木旺、柔不济刚而动风,责之于肝风;其中急惊风为外感时邪、痰热积滞、暴受惊恐。慢惊风与肝肾阴亏,或土虚木旺,或先天胎元受损所致,多见于湿热病后期,久吐久泻或妊娠期受惊。
(一)中医辩证施治
1.急惊风。
(1)感受外邪:多见于高热抽搐病儿。主证:
发热、
头痛、
咳嗽、流涕、咽红、烦躁、神昏惊厥、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凤清热,凉肝镇惊。
方药:
银翘散合羚角钧藤汤加减。
羚
羊骨5 克(先煎),
桑叶10 克,
菊花10 克,勾藤8 克,
竹茹6 克,
银花10 克,
连翘10 克,
荆芥6 克(后下),
薄荷6 克(后下),
蝉衣5 克。
方解:羚角、勾藤、桑叶、菊花凉肝熄风定惊;竹茹通络法痰,清泄肝胆之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薄荷、蝉衣疏风透表。
(2)感受暑邪。主证:多汗、发热、头痛项强、恶心
呕吐、烦躁昏睡,四肢抽掣,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法暑清热化湿,开窍镇惊。
方药:新加
香薷饮加味。
香薷6 克,
厚朴6 克,鲜
扁豆花12 克,银花10 克,连翘ID 克,钧藤8克,
僵蚕7 克,川贝未3 克(冲),富蒲5 克,竹茹6 克,羚角5 克(先煎)。
方解:香薷、厚朴化湿透表解暑;鲜
扁豆花、银花、连翘辛凉透达涤、涤暑清热;
钩藤、僵蚕镇惊熄风;川贝、
菖蒲化痰开窍;竹茹、羚角清泄肝热。
(3)感受温邪(疫邪):见于乙脑、疫毒痢。主证:起病急骤,高热烦躁、口渴、谵妄、神昏,惊厥,或呕吐
腹痛,便脓血,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化湿、凉血镇惊。
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
石膏15 克,
知母10 克,
犀角5 克(先煎),
生地10 克,
玄参10 克,
丹皮6 克,
赤芍6 克,
黄芩10 克,
黄连3 克,枝子6 克,
竹叶10 克。
方解:石膏。知母清阳明经之大热;犀角、
地黄、玄参、丹皮、赤芍清营凉血解毒;黄芩、黄连、枝子清热泻火解毒;竹叶清心。加减法:如以便脓血为重,加
白头翁15 克。
(4)疾火积滞:多见于
肺炎,癫痛等病。主证:起病急,高热,神呆诣妄,纳呆,呕吐,腹痛,痰多,喉间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食导滞、除痰镇惊。
方药:
保和丸合玉枢丹。
山植10 克,
神曲10 克,
莱菔子10 克,
陈皮3 克,
法夏8 克,连翘10克。
方解:
山楂、神曲消食导滞;
莱菔子消食下气除痰;陈皮、法夏行气化滞,除痰和胃;连翘清热散结。玉枢丹解毒化痰散结通窍。
(5)惊恐。
主证:形体较弱、易受惊恐,发热较低,四肢欠温,夜卧不安,或迷睡不醒,醒则啼哭,或面时青时赤,频作惊■,时或抽搐,大便色青味无异常,脉多数或沉,指纹青紫。
治法:镇惊安神。
方药:
琥珀抱龙丸或
朱砂安神丸。(中成药)
方解:
琥珀抱龙丸法风化痰、解热镇惊,和脾胃、益精神。但用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眼,慢惊也不适宜。
朱砂安神丸中朱砂清心安神;黄连苦寒,清心除烦;
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火得情,神自安。
2.慢惊风。
(1)阴虚惊风:多见于各种脑炎,中毒性脑病或
脑膜炎恢复期。
主证:多由急惊风转来,低热不退,午后夜间明显,面色■白,午后颧红,手足心热,
自汗盗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四肢拘挛或瘈疭或有失聪、失语、失听,大便于结,舌红少津,苔少或浊腻,脉细数无力。
治法:育阴潜阳,柔肝熄风。
方药:
大定风珠加减。
生
龟板15 克,生
牡蛎20 克,
鳖甲15 克,
白芍10 克,
阿胶6 克(烊),
干地黄10 克,麻仁8 克,
五味子5 克,
麦冬10 克,炙
甘草5 克,
鸡子黄1只入煎好药液中搅合。
方解:干地黄、白芍、麦冬、阿胶、麻仁、
炙甘草甘润存阴、急挽欲竭之阴液;龟板、鳖甲、牡螨育阴潜阳;五味子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
鸡子黄为血肉有情之品,滋阴液,熄风阳。
加减:失聪、失语加
远志6 克、
郁金6 克、
丹参10 克、
地龙7 克。失明、失听加
枸杞子10 克、
女贞子8 克、
黄精10 克。
(2)脾虚惊风:多见于脑炎或脑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良,或偶见于
结核性脑膜炎。主证:面色萎黄,消瘦乏力,睡露睛,缓缓抽搦,食少腹胀,大便溏薄、色青不臭,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薄,脉沉无力,指纹淡沉。
治法:温中健脾、化痰止痉。方药:陈夏
六君子汤加味。
党参10 克,
白术10 克,获菩12 克,
炙草5 克,陈皮3 克,法夏6 克,
胆星6 克,干
姜1.5 克,全虫5 克,
蜈蚣1 条。
方解:陈夏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化痰;
干姜温中散寒;胆星去风痰;全虫、蜈蚣止痉。加减:如烦躁不宁加麦冬10 克、
枣仁6 克;抽搐频繁加僵蚕7 克,硃砂2 克。
(3)脾
肾阳虚。主证:久病后,
腹泻清冷,手足颤动,睡眠露睛,面色青灰,消瘦,神疲,喉中痰鸣,额汗涔涔,四肢厥冷,舌淡黄白滑,脉沉达细弱,指纹淡。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方药:逐寒荡惊汤加味。
肉桂2 克(焗服),
胡椒2 克,
丁香3 克,
炮姜1.5 克,
伏龙肝15 克,北芪12 克,党参10 克,炮
附子5 克,白术10 克,炙草5 克,
龙骨200 克,牡蛎20 克。
方解:逐寒荡惊汤回阳救逆、荡散阴寒;北芪、党参、附子、白术、炙草益气温中、温补脾肾;龙骨、牡蛎摄纳真气。
(二)针灸疗法
急惊风:取穴少商、神门、人中、合谷、内关、大冲、百会、涌泉。高热者取曲池,十宣放血。牙关紧闭者取颊车、下关等穴,痰鸣者取丰隆。指针:神昏窍闭,牙关紧者用指甲掐人中、合谷或用
乌梅擦牙。
抽搐者。
针刺:上肢:内关、曲池、合谷。下肢:承山、太冲。
灸法:大椎、脾俞、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命门。灸法多用于慢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