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
冯氏锦囊秘录: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上古之人,当天地初开,气化浓密,则受气常强,且性成淳朴,天真得全,度百岁乃去。及其久也,气化渐薄,则受气常弱,况斫丧戕贼,难遏难解,以致寿数精神既已渐减,则血气脏腑亦因渐衰,故用药消息,亦宜因之渐变。况伤寒一症,因古时人强气壮,天非重邪,不能感触,药非峻剂不能逐之,且先贤有照胆之朗识,故药味少而分两多,使邪气亟夺而不为正气之害也。今人气禀既弱,轻寒薄冷,便能受伤,小剂疏利,足以驱散,倘病小药大,人弱药猛,元气大伤,反增其困,甚有因而致毙者有之。且四时杂病,皆有发热头疼口渴之候,岂可便为太阳阳明之证耶!或冬月伤寒,麻黄桂枝尚堪抵受,四时类症陷胸,承气何以克当?故传经之论,诸贤甚谓其多歧而支离,其汗下峻削之方,后哲久置之高搁而勿用,(张)因先贤之立法难遗,或有人强邪重者之可采,贵后人之别症的确,而或汗、或下、为攻、为补之,得宜以古人之成法,合今病而变通,正洁古所云∶运气不齐,古今易辙,旧方新病,难相符合。许学士云∶予读仲景书,守仲景法,未尝用仲景方,乃为得仲景心也。

麻黄汤

仲景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亦治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脉浮而紧者,麻黄汤主之;并治哮证。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覆取微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无汗再服。

时珍曰∶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未有究其精微者。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恶寒,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皆由皮毛而入,反毛肺之合也,证虽属太阳,然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于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使邪尽从外解耳。凡伤寒即发于冬寒之时,寒邪在表,闭其腠理;非辛温不能散之,此麻黄、桂枝等剂,所以必用也。温病、热病发于暄热之时,郁热自内达外,无寒在表,则非辛凉苦寒苦酸之剂不能解之,此桂枝、麻黄等,所以不可用也。然前哲谓,冬不用麻黄,夏不用桂枝者,盖以冬主闭藏,不应疏泄,夏本炎热,不可辛温,《经》所谓∶必先岁气,毋伐天和也。

又曰∶麻黄惟冬月寒邪在表,腠密无汗者,必用。是何与前说相反耶?戒不用者,明时令之常,虑轻用也。言必用者,发病机之理,虑遗用也。或舍时从症,或舍症从时,临症变通,存乎其人,倘一概疑惧,惟以轻和之剂代之,必有阴受其夭折矣。

大青龙汤

仲景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主之。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去核) 石膏(如鸡子大一块,捣碎) 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取微汗,一服汗,停后服。

成氏曰∶此中风见寒脉也。浮则为风,风则伤卫,紧则为寒,寒则伤荣,荣卫俱病,故发热恶寒,身疼痛也。风并于卫者,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荣者,为荣强卫弱,今风寒两伤,则荣卫俱实,故不出汗而烦躁也。青龙者,东方甲乙木神也,专主生发之令,万物出甲,开甲,则有两歧,肝有两叶,以应之,所以谓之青龙。中风脉浮紧,为中风见寒脉,伤寒脉浮缓,为伤寒见风脉,是风寒两伤也。桂枝汤解肌以祛风,而不能已其寒,麻黄汤发汗以散寒,而不能去其风,故特取大青龙以两解之。麻黄甘温,桂枝辛热,寒则伤荣,以甘缓之,风则伤卫,以辛散之,故麻黄为君,桂枝为臣也。

甘草甘平,杏仁甘苦,苦甘为助佐,麻黄以发表,大枣甘温,生姜辛温,辛甘相合,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微寒,夫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伤阳,寒伤阴,阴阳两伤,非轻剂所能独散也,必须轻重之药同散之。是以石膏为使,而专达肌表也。陶氏曰∶此汤险峻,须风寒俱甚,又加烦躁方可与之,不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为稳,桂枝麻黄各半汤者,即二方合用是也。

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热未罢,心下有水气,干呕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喘,小腹满,小便不利,短气不得卧。

麻黄(去节) 桂枝 芍药(酒炒) 细辛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半夏 五味子(半升) 每服五钱,姜水煎服。

白虎汤

主伤寒传入于胃,表里俱热,脉大而长(仲景曰∶浮滑)。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打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水一斗,煮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传胃则邪入里矣。仲景言,浮滑以表邪,亦未解也。成氏曰∶白虎汤解内外之邪,白虎西方金神,应秋,而归肺。热甚于内者,以寒下之,热甚于外者,以凉解之,中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发,非此汤不能解也。夏热秋凉,汤名白虎,言秋气至而热去也。知母苦寒,《经》曰∶热yin所胜,佐以苦甘;又曰∶热yin于内,以苦发之,故以知母为君。石膏甘寒,热则伤气寒以胜之,甘以缓之,故以石膏为臣,甘草、粳米,味皆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以甘草、粳米为使,太阳中 得此顿除,热见白虎而尽矣。立秋后不可服,服则不能食,多成虚嬴,按∶石膏一物,入甘温队中则为青龙,从清凉同气则为白虎,夫风寒皆伤,宜从辛甘发散矣,而表里又俱热,则温热不可用,欲并风寒表里之热而俱解之,故立白虎一法,以辅青龙之不逮也。

桂枝汤

仲景曰∶太阳中风,头痛,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本方主之。古人用辛散者,必用酸收,故桂枝汤中用芍药,犹兵家之节制也。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去核) 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一升,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淋漓。若汗出病瘥,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至二三剂。

仲景以发汗为重,解肌为轻,中风不可大汗,过汗则反动营血,虽有表邪,只可解肌,故以桂枝汤少和之也。

成氏曰∶阳脉浮者,卫中风也。阴脉弱者,荣气弱也。风并于卫,卫实而荣虚,故发热汗出。卫虚则恶风,荣虚则恶寒,荣弱卫强,恶寒复恶风者,以汗出则腠理疏,亦恶风也。翕翕者。若合羽所覆,热在表也。鼻鸣干呕者,风壅气逆也。与桂枝汤和荣卫而散风邪,桂味辛热用以为君者,桂犹圭也,宣导诸药为之先聘,辛甘发散为阳之义也。芍药味苦酸寒,甘草甘平,用以为臣佐者。《经》曰∶风yin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桂枝辛甘为阳,臣以芍药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阴气也。生姜辛温能散,大枣甘温能和,二物为使者,《经》曰∶风yin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也。姜枣固能发散,此又不专发散之用,又以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麻黄汤不用姜枣专于发汗,则不待行化而津液得通矣。

夫卫属阳,阳气者,不能卫外而为固则有汗。成云,卫实何耶?盖邪气盛则实,非正气也。既曰∶邪实则热在表矣,其恶风又何耶?盖汗能开腠,故也。既曰∶热在表则汗出而腠开,亦宜解矣。乃不解者,又何耶?赵嗣真所谓惟脏腑可分表里,皮肤骨髓,但分浮、浅、深、沉,俱属于表。若以皮肤为表,骨髓则为里,则麻黄汤症,骨节疼痛,其可谓有表,复有里耶?然则不解者,骨髓之邪自在,正与啬啬恶寒之义相合,所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如骨髓无寒,则桂枝不宜与矣。《论》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其此之谓乎?

大承气汤

伤寒阳邪入里,三焦大热,痞满燥实,四症俱全,发热谵语,脉沉实者。

枳实(五枚) 浓朴(半斤) 芒硝(三合) 大黄(四两,酒洗) 王海藏曰∶邪气居高,非酒不到,大黄若用生者,则遗高分之邪热,病愈后变生目赤,喉痹头肿膈上热疾也。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渣,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微火一二沸,温服得利则止。

承,顺也。邪入胃者,郁滞糟粕,秘结壅实,气不得顺也。通可去滞,泄可去闭,气得以顺,故曰∶承气,大满大实有燥屎,乃可投也。如非大满,则生寒症而为结胸痞气之属矣。仲景曰∶欲行大承气,先与小承气,复中转失气者,有燥屎也,可以大承气汤攻之,不转失气,慎不可攻!

小承气汤

治伤寒阳明症,谵语便硬,潮热而喘,及杂病上焦,痞满不通。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姜炒) 枳实(三枚,麸炒) 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一盏,姜三片,煎至半盏,绞汁服,未利再服。

三一承气汤

治伤寒腹满,呕干烦渴,谵妄,心下按之硬痛,大小便秘,阳明胃热,发斑脉沉可下者。

大黄(锦纹者) 芒硝 浓朴 枳实(各五钱) 甘草(半两) 每服一两,姜水煎至一钟,入芒硝一沸,通口服。

调胃承气汤

治诸发热和解,不恶寒但发热蒸蒸然,心下满硬,或痛,烦渴咽干,滑数而实,诸腹满实痛,烦渴谵妄,小便赤,大便硬,脉滑实紧者。

大黄(酒浸) 芒硝(一两) 甘草(炙,五钱) 每服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硝,再煮二三沸,顿服之,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六一承气汤

以代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大柴胡、三乙承气汤、大陷胸等汤,真神药也。

治伤寒热邪传里,大便结实,口燥咽干,怕热谵语,揭衣狂妄,扬手掷足,斑黄阳厥,潮热自汗,胸腹满硬,绕脐疼痛等症。

大黄 枳实 浓朴 甘草 黄芩 柴胡 芒硝 芍药 先将水二钟,滚三沸,后入药,煎至八分,临服时入铁锈水三匙调服,立效。取铁性沉重之义,最能坠热开结如神。此不传之秘也。

仁承气对子

治热邪传里,热蓄膀胱,其人如狂,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满痛,身目黄,谵语燥渴,为蓄血证,脉沉有力,宜此汤下尽黑物即愈。未服前而血自下者,为欲愈,不宜服。

桃仁 桂枝 芒硝 大黄 芍药 柴胡 青皮 当归 甘草 枳实 姜水煎好,入苏木煎汁三匙服。

桃仁承气汤

治蓄血中焦,腹中急结,下利脓血。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桂心 芒硝 甘草(各二两) 大黄(四两) 水二碗,煎一碗,去渣,内芒硝,待沸温服。

腹中急结,缓以桃仁之甘,中焦蓄血,散以官桂之辛,盖甘以缓之,辛以散之也。

热甚血凝,或干闭,或下脓血,非硝黄不足以彻其藩篱,入甘草者欲其委曲搜剔,不欲其一往而尽耳。按∶犀角地黄汤,治上焦之血,抵当汤,治下焦之血,此治中焦之血。

《准绳》曰∶宜用桂心。旧本作桂枝者误也。喻嘉言曰∶用桃仁以达血,所加桂枝以解外邪,大抵因外邪者,用桂枝专治蓄血者,则桂心可也。

抵当汤

治伤寒日深,表症仍在,蓄热下焦,脉微沉,不结胸发狂者,小腹胀而硬,小便自利者,瘀血症也。或阳明蓄热而狂,大便虽硬,而反易,其色黑者,有蓄血也并宜。

桃仁(七个) 大黄(二钱五分) 水蛭(炒) 虻虫(各十个,去翅足,炒) 上分作二服,水一钟,煎半钟,温服,未下再服。

大柴胡汤

治阳邪入里,表症未除,里症又急。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枳实(四枚,炙) 芍药(三两) 生姜(五两) 半夏(半斤) 大枣(十二枚,去核) 大黄(二两,酒洗) 水一斗二升,煮六升,去滓,再煎一升,日三服。

成氏曰∶大满大实则有承气汤。如不大坚满,惟邪热甚而须攻下者,必须轻缓之剂,乃大柴胡也。伤寒可下则为热,折热必以苦,故以柴胡为君,黄芩为臣。《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泄实折热,必以酸苦,故以芍药、枳实为佐,辛者散也。散逆气者,必以辛。甘者,缓也。缓正气者,必以甘,故用半夏、姜、枣为使也。加大黄,功专荡涤,不加恐难攻下,应以为使也。表症未除者,寒热往来,胁痛口苦尚在也。里症又急者,大便难而燥实也。此为两解之剂。

小柴胡汤

治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胁痛耳聋,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痛,或胁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此邪在少阳经,半表半里之症也。

柴胡(八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 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去核) 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进三服。

成氏曰∶邪在表则寒,在里则热,半表半里,故寒热往来。在表则不满,在里则胀满,止言胸胁苦满,知在表里之间,少阳行身之侧,胸胁为少阳之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在表则呻吟,在里则烦乱。《经》曰∶阴人之阴则静,默默者在表里之间也。在表则能食,在里则不能食,不欲饮食者,邪在表里之间,未至于不能食也。在表则不烦呕,在里则烦呕,心烦喜呕者,邪在表,方传里也。《经》曰∶热yin于内,以苦发之,柴芩之苦,以发传邪之热,里不足者,以甘缓之,参草之甘,以缓中和之气,邪半入里,则里气逆,辛以散之,半夏以除烦呕,邪在半表,则荣卫争之,辛甘解之,姜枣以和荣卫。此为半表半里之剂。太阳经之表热,阳明经之标热,皆不能解也。若夫阳气虚寒,面赤发热,脉沉足冷者,服之立至危殆,即大便不实,脉息小弱者,皆在所禁信乎,用方不当,皆可杀人,不独峻剂也。近世医家不分表里寒热虚实,凡见发热概用此方,去参投之,取其平稳。设遇虚症,岂不误甚!

大陷胸汤

伤寒下之早,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结胸也,此方主之。

甘遂(一钱,为末) 芒硝(一升) 大黄(二两) 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硝,煮一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三阳经表症未解,用承气以攻里者,下之早也。下早则里虚,表邪乘之而入,三焦皆实,故心下至少腹痛不可近也。成氏曰∶诸阳受气于胸中,邪气与阳气相结,不可分解,高者陷之,故曰∶陷胸。陷胸破结,非苦寒直达者不能,是以甘遂为君,《经》曰∶咸味涌泄为阴;又曰∶咸以软之,是以芒硝为臣,荡涤邪寇,将军之职也。是以大黄为使,伤寒诸恶,结胸为甚,非此 剂不能通利。

小陷胸汤

下早热结胸中,按之则痛,小结胸也。

半夏(汤洗,半升) 黄连(一两) 栝蒌实(大者,一枚) 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分二温服。

止在胸中不及于腹,按之则痛,不按犹未痛也,故曰∶小结胸。《经》曰∶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黄连泄胸中之热,括蒌泄胸中之气,半夏散胸中之痰,一服未能即和,再服微解下黄涎便安也。

凉隔散(一名连翘饮子)

治伤寒燥热,怫结心烦,懊 不眠,脏腑积热烦渴,头昏唇焦,咽燥喉痹,目赤烦燥,口舌生疮,咳唾稠粘,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闭结,风热壅滞,疮疹发斑,黑陷将死。

连翘(一两) 山栀 大黄 薄荷 黄芩(各五钱) 甘草(一两五钱) 朴硝(二钱五分) 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温服。一方有黄连。

栀子豉汤

主汗吐下后,心烦不得眠,心中懊 。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水四升,先煎栀子,www.lindalemus.com/shouyi/取二升半,去滓,纳豉,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止后服。

《经》曰∶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治伤寒之妙,虽有变通,终不越此数法也。邪气自表传里,留于胸中为邪,在高分则可吐之,所吐之症,亦自不同。如不经汗下,邪气蕴郁于膈,谓之膈实,应以瓜蒂散吐之。若汗吐下后,邪气乘虚留于胸中,谓之虚烦,应以栀子豉汤吐之。《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是以栀子为君,烦为热胜,涌热者,必以苦胜,热者必以寒,香豉苦寒是以为臣也。

半夏泻心汤

主伤寒下早,心满而不痛者为痞。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 水一斗,煮六升,去滓,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加甘草一两,即甘草泻心汤。治痞硬吐痢,加生姜四两,即生姜泻心汤,治痞硬噫气。

成氏曰∶结而不散,壅而不通,为结胸。陷胸汤为直达之剂,塞而不通,否而不泰为痞,泻心汤为分解之剂,痞与结胸有高下焉。邪结在胸中,故曰陷胸汤。留邪在心下,故曰泻心汤。泻心者,必以苦,黄连、黄芩皆苦寒,《经》曰∶苦先入心,以苦泄之,故黄连为君,黄芩为臣,降阳而升阴也。散痞者,必以辛,半夏辛温,干姜辛热,《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故半夏、干姜为佐抑阴而行阳也。甘草甘平、参、枣甘温,阴阳不交为痞,上下不通为满,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平其中,中者脾胃也。

脾不足者,以甘补之,故参、枣、甘草为使。上下得通,水升火降,则痞热自消矣。

真武汤

太阳病,发汗过多,心悸有水,或呕、或利,头眩筋惕,身重 动,振振欲擗地者,此方主之。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芍药 生姜(各三两) 附子(制,一枚) 水八升,煮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真武,北方水神也。凡肾之真阳盛,则水皆内附,而与肾气同其收藏矣。肾之阳虚,不能制水,则泛滥为病,故上凌心而为眩悸,中侮土而致呕泻也,方名真武,盖取固肾为义,肾阳足而水自安,医者畏附而不投,病者亦甘毙而不悟,于是夭折者多矣。

人参败毒散

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项强睛暗,鼻塞声重,风痰咳嗽,及时气疫疠鬼疟,诸疮斑疹等症。

人参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茯苓(一两) 甘草(五钱) 每服一两,加生姜、薄荷,煎服。

喻嘉言曰∶暑湿热三气门中,推此方为第一。三气合邪,岂易当哉!其气互传则为疫矣。方中所用皆辛平,更有人参大力者,荷正以祛邪,病者日服二三剂,使疫邪不复留,讵不快哉。奈何俗医减人参,曾与他方有别耶。又曰∶伤寒宜用人参,其辨不可不明。盖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驱之,惟元气旺者,外邪始乘药势以出。若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重者,反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矣。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全非补养衰弱之意也。即和解药中有人参之大力者居间,外邪遇正,自不争而退舍,否则,邪气之纵悍安肯听命和解耶?不知者,谓伤寒无补法,邪得补而弥炽,即痘疹疟痢以及中风、中痰、中寒、中暑疽产后初时概不敢用,而虚人之遇重病有可生之机,悉置不理矣。古方表汗用五积散参苏饮,败毒散,和解用小柴胡、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方,皆用人参,领内邪外出,乃得速愈,奈何不察耶,外感体虚之人,汗之热不退,下之和之热亦不退,大热呻吟,津液灼尽,身如枯柴,医者技穷,正为元气已漓,故药不应耳,倘元气未漓,先用人参三五七分,领药深入驱邪,何至汗和不应耶。

东垣治内伤外感,用补中益气加表药一二味,热服而散外邪,真有功千古。伤寒专科从仲景至今明贤方书无不用参,何近日医家单除不用,全失相传宗旨,使体虚之人百无一活,会不悟其害之也。嘉靖已末,江淮大疫,甚至口疮赤眼,大小腮肿喉闭,当从中治,而用少阳阳明二经药,并用败毒散倍人参,去前胡独活,服者尽效,万历已卯大疫,用本方复效。崇祯辛已王午,大饥大疫,道馑相望,汗和药中惟加人参者多活,更有发斑一症最毒,惟加参于消斑药中,全活甚众。凡饥馑兵荒之余,气候失和,加之饮食起居不节,以人之虚逢天之虚,致患时气者,尤宜此法。若用正伤寒之治,大汗大下,岂不误甚。

建中汤

主伤寒腹中急痛。

胶饴(一升) 甘草(一两,炙)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生姜(三两,切) 水七升,煮三升,去滓,纳胶饴,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用建中,恐甘缓在上也。

阳气传太阴而痛,其症有二,腹满便闭按之痛者,实也,宜下之。肠鸣泄利而痛者,虚也,宜与建中汤。成氏曰∶脾应中央,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中脏,故建中名焉。胶饴甘温,甘草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以饴为君,甘草为臣,桂枝辛热辛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酸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枝、芍药为佐,生姜辛温,大枣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卫为阳,益之必以辛,荣为阴,补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是以姜枣为使。

普济消毒饮

见头痛门。

九味羌活汤

主两感伤寒,及四时不正之气,憎寒壮热,头疼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

羌活 防风 苍术(一钱五分) 细辛(五分) 川芎 白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一钱)

生姜、葱白水煎服。

吴昆曰∶非其时而有其气,长幼之病多相似。药之辛者,得天地之金气,于人则为义,故能匡正而黜邪,羌活苍细芎芷皆辛物也,邪在太阳治以羌活,邪在阳明治以白芷,邪在少阳治以黄芩,邪在太阴治以苍术,邪在少阴治以细辛,邪在厥阴治以川芎,防风为诸药之卒,徒生地去血热,甘草和诸药,而除气中之热,易老自序云∶冬可治寒,夏可治热,春可治温,秋可治燥,是诸路之应兵也。但阴虚气弱之人,非所宜

葛根

治太阳病,项背几几(音殊),无汗恶风。(鸟之短羽者,动则引颈,几几然,状病患项背难舒之貌也)。

葛根(四两) 麻黄 生姜(各三两) 桂枝 芍药(各二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水煎服。按∶此出太阳例,阳明药也。

柴胡桂枝汤

治伤寒发热潮热,脉弦自汗,或渴,或利。

桂枝(二钱) 黄芩 人参 白芍(各四钱五分) 甘草(炙) 半夏 柴胡(四钱) 大枣(二枚) 生姜(泡一钱) 水煎服。按∶此出太阳例少阳经药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感寒脉沉,或微细,反发热,或但欲寐者。

麻黄 细辛(二两) 附子(泡,去皮,一枚) 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煎。

按∶此少阴经药也。盖欲寐,脉微细,少阴症也。太阳膀胱与少阴肾相为表里,肾虚,故太阳之邪直入而脉沉,但余邪未尽入里,故表热也。此症谓之表里传,非两感也。

当归四逆汤

治感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

当归 桂枝 白芍 细辛(各三钱) 大枣(三枚) 甘草(炙) 通草(各二钱) 上,水煎服。按∶此厥阴经药也。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伤寒见风脉,发热,自汗,或无汗。

桂枝(二钱) 白芍 生姜 甘草(炙) 麻黄(各一钱五分) 杏仁(十一个,去皮尖)大枣(二枚) 上,水煎服。按∶此足太阳、手足太阴、手少阳经药。出太阳例,治风寒之剂也。夫仲景论已上六经药,然其中有发表解肌温经不同,盖风寒有浅深,荣卫有虚实故也。学人审此,则用药汤液之源,可得而悉。

逍遥汤

治有汗伤寒,瘥后血气未平,劳动助热复还于经络,有因与人交接而复发。如不易而有病者,谓之劳复。若因交接,而无病之人反得病者,谓之阴阳易,曾见舌出数寸而死者,多矣。此证最难治,必宜此汤。

人参 知母 竹青 黄连(卵缩腹痛倍加) 甘草 滑石 生地 韭根 柴胡 犀角姜枣水煎,临服人烧 裆末一钱半,调服,有粘汗出为效。不粘汗出再服,以小水利,阴头肿,则愈。

再造饮

治有患头疼发热,项脊强,恶寒无汗,用发汗药二三剂,汗不出者。如不识此,遂以麻黄重药及火劫取汗,误人多矣。此因阳虚不能作汗,名曰无阳证。

黄 人参 桂枝 甘草 细辛 附子(制) 羌活 防风 川芎 生姜(煨)

水二钟,枣二枚,煎一钟加炒芍药一撮,煎三沸温服。

益元汤

治有患身热头疼全无,但作躁闷面赤,饮水不得入口,是元气虚弱,无根虚火泛上,名曰戴阳症。

附子(制) 甘草 干姜 人参 五味 麦冬 黄连 知母 葱 艾 姜枣水煎,临服入童便三匙,顿冷服。

不换金正气散

治脾虚受邪,痰停胸膈,寒热为疟。

浓朴(姜制) 藿香 半夏 苍术(泔浸,糠炒) 陈皮(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姜枣水煎热服。

正气者,中气也。中气不和水湿不行,则痰生为患,苍、朴、陈、甘,所以锄胃土之墩阜,而使之平也。佐以藿香一身之滞气皆宣,助以半夏,满腹之痰涎尽化,俾正气得以转输,邪气无由乘袭可贵孰甚焉。故名不换金也。

人参养胃汤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增寒壮热,头目昏疼,不问风寒夹食停痰,俱能治之。

半夏 浓朴(姜制) 苍术(各一两) 人参(五钱) 橘红(七钱五分) 藿香叶 草果(去壳) 茯苓(各五钱) 甘草(炙,二钱五分) 每用五钱,姜三片,乌梅一个,煎六分,热服,兼治饮食伤脾并疟症。若寒多者,加附子名十味不换金散。

八解散

治四时伤寒头疼,体热恶风多汗,呕吐恶心,咳嗽喘满痞闷。

人参 茯苓 甘草 陈皮 藿香 白术 浓朴(姜制) 半夏(各一两) 每服五钱,生姜、葱、枣,水煎服。

十味和解散

治外感内伤寒邪,头痛发热。

白术 桔梗 人参 甘草 当归 陈皮 枳壳 赤芍药 防风 浓朴 生姜葱白,水煎热服。

五苓散

治伤寒中暑,大汗后,胃中干,烦燥不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烦渴,及表里俱热,饮水反吐,名曰水逆。或攻表不解,当汗而反下之,利不止,脉浮,表不解,自利,或一切留饮水停心下,两感中湿,昏躁霍乱,吐泻惊风。

猪苓 茯苓 白术(各五钱) 泽泻(一两) 桂枝(去皮,一钱五分) 为末,每服三钱,热汤下,夏月大暑,新水调服立愈,加滑石二两尤佳。

化斑汤

治斑毒。

人参(六分) 石膏 玄参 知母 甘草(各一钱) 糯米(一撮) 水煎服。

竹叶石膏汤

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得汗已解,但内无津液,虚嬴少气,欲吐及诸虚烦热与寒相似,但不恶寒,胸不疼头不痛,不可汗下者,并效。

石膏(一两六钱,研) 半夏(二钱五分,汤洗七次) 人参(二钱) 麦门冬(去心,五钱五分) 甘草(炙,二钱) 每服五钱,入青竹叶十片,生姜三片,粳米百余粒,水煎服。

加味温胆汤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异象感惑,气郁生涎,短气悸乏,自汗浮肿,饮食无味。

枳实 半夏 竹茹 茯苓 甘草 香附子 人参 柴胡 桔梗 麦门冬 橘红姜枣水煎服。

古方逍遥散

柴胡 薄荷 当归 芍药 甘草 白术 茯苓 姜水煎服。加味者,加丹皮山栀

四逆汤

治伤寒里寒下利,阴病脉沉,厥逆等症。

方见中寒门。

回阳救急汤

即四逆汤加减。治寒邪直中阴经,真寒证初病起,无身热无头疼,止恶寒四肢厥冷战栗,腹疼吐泻不渴,引衣自盖,倦卧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无脉,或脉来沉迟无力。

熟附子 干姜 人参 甘草 白术 肉桂 陈皮 五味子 茯苓 半夏 姜水煎。临服加麝香三厘,调服,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

温经益元汤

治汗后大虚,头眩肉 ,自汗自利不止。

熟地 人参 白术 黄 甘草 芍药 当归 生地 茯苓 陈皮 肉桂 大附子 姜三片,枣一枚,糯米一撮,水煎温服。

坏证夺命饮

治伤寒汗下后不解,或投药错误,致困重垂死昏沉,或阴阳二症不明,七日以后皆可服。

人参一两,为片,水二钟,于银石器内,熬至一钟,温服。病患喜冷,以新水沉冷服之,渣再煎服,连进数服,服至鼻尖上润汗出,是其应也。

丁香柿蒂

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丁香柿蒂(各二钱) 人参(去芦,一钱) 生姜(五片) 水煎服。

呕为火气上冲,呃为寒气阻塞,亦有中气不续而呃者,洁古老人以丁姜之辛温正治,以柿蒂之涩寒从治,人参为佐,俾真气得以展布尔,呃在中焦,谷气不运,其声短小,得食乃发。呃在下焦,真气不足,其声长大,不食亦然,临症者,不可不辨也。

蜜煎导法

治阳明病汗下后,体虚气弱,津液枯竭,脏腑闭塞,大便不行,须宜密导之。蜜二两铜器中微火煎之,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入皂角末,盐少许,捻作挺子,如指许,长二寸头锐,纳谷道中,以手握住,欲大便时去之。

猪胆汁导法

以大猪胆一枚,和醋少许,套芦管上,灌谷道中,挤汁入之。如一食顷,当大便矣。

相关文章
 白术苦参汤(《准绳·幼科》卷五)
 气轮枯落四十一
 第二章 头颈部
 神术散
 有菌前列腺炎症伴随早泄,请先生赐药。
 麻药(《咽喉经验秘传》。)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