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
古今医统大全:痰饮门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一为火燥,一为寒湿。今医不分,混同出治,所以鲜能取效。

病机

经曰∶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 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此是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为病也。)

张子和论痰有五∶曰风痰,曰湿痰,曰食痰、火痰、酒痰是也。风痰多带涎沫,因形寒饮冷,或因感风而发,或因风热拂郁而致,则痰清白。湿痰因停饮不散而成。热痰为火盛制金,饮食辛辣,重 浓褥所致。酒痰因浩饮所得。食痰因浓味炙爆过多。

《玉机微义》云∶痰之为病,诚多也。何则?人之血气流行,无一息之间断,才有壅滞,津液凝积,郁而成热,痰遂生焉。因证而观痰,则火之变出也,未有痰病而不因火而成者也。间有寒痰为病者,亦千百中之一二也。(甫谓寒痰之说非也。饮则有寒有热不同,痰则一因于热而已。加之寒字,不得所以。痰脉多滑大,明知停冷成痰,亦遂郁而为热。药惟以橘皮半夏神曲之辛以散之行之,亦不敢用热药也。陈无择云∶饮脉多沉弦微细,始可以言寒,治以理中、二陈之属是也,性理所谓有温泉而无寒火,不其然欤?)

《原病式》曰∶积饮,留饮积蓄而不散也。水得于燥则消散,得湿则不消以为积饮,土湿主病故也。大略要分湿热寒湿之因。

经曰∶太阴在泉,湿yin所胜,民病饮积。又云∶岁土太过,雨湿流行,甚则饮发中满。又云∶土郁之发,饮发。又∶太阴之复,皆病饮发于中,治水诸热剂是也。

陈无择云∶人之有痰饮者,由荣卫不清,气血浊败,凝结而成也。内则七情汨乱,脏气不行,郁而生涎,涎结为饮,为内所因。外则六yin侵冒,玄府不通,当汗不泄,蓄而为饮,为外所因。或饮食过伤,色欲无度,运动失宜,津液不行,聚而为饮,为不内外因。其为病也,为喘,为咳,为呕,为泄,为眩运嘈杂,烦心忪悸, KT 寒热,疼痛肿满,挛癖癃闭,如风如癫,未有不由痰饮所致。

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又云∶痰饮者,心下冷极,以温药和之,大甘草汤是也。)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又云∶悬饮者。

法当下之,十枣汤是也。)饮水流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重痛,谓之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是也。)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又云∶病支饮者,多属湿,故其形如肿。眼下如卧蚕者,宜分利之,仲景五苓散泽泻汤是也。)古方有五饮六证之说,即四饮加以伏饮、留饮二证是也。留饮者,背寒如掌大,其人短气而渴,四肢无力,历节痛,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伏饮者,膈满呕吐喘咳,发则寒热,腰背痛,目泪出,其人振振恶寒身 惕者,为伏饮。

王隐君曰∶痰证古今未详。《素问》虽载鼻鼽辛 喘满为热,而无治法∶方书虽有五饮诸痰之异,而莫知其致病之源。或头风目运,如坐车舟,精神恍惚,口眼 动,眉棱耳叶俱痒。

或腮颊四肢游风肿硬,似痛非痛。或浑身燥痒,搔之则瘾疹随生,皮毛烘热,色如锦斑,用尽风药而无效。或齿颊似痛而痛无定所,累谒齿科,未能奏功。或噫气吞酸,鼻闻焦臭,喉间豆腥,心烦鼻塞,咽喉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因喷嚏而出,或因举动而唾,其痰似墨,有如破絮,或似胶,或如蚬肉,服四七汤,如水投石。其聚也,心下如停冰铁,闭滞妨闷,嗳逆连声,状如嗝气,降气汤、丁香五套丸之属,其病自若。至若寝寐,常梦刑戮剑戟,或梦入人家,四壁围绕,暂得一窦,百计透出,则失记何所。或梦烧人地上,四面枯骨,烟焦扑鼻,不得其路。

或触愤而怒,号哭悲啼。或骑马郊行,急急回顾,原无所自。往往问医师之达者,皆知为肺病,验方处药,罕投其机。或足膝酸软,或腰腿卒痛,或四肢肌骨之间痛如击截,即痛即止,并无常所。乃至不时手麻臂痛,状若风湿,百药不效。夏卧光滑竹簟,如卧芒刺不安。或逢阴暗交变,则胸痞背胀,不时齿痒咽疼,口糜舌烂。及其奋然而发,则喷嚏连声。始则唾涕稠粘,次则清水如注,眼前黑暗,脑后风声,耳内蝉鸣,眼 肉惕,每于静室默然。熟察病势之来,则于胸腹间如有二气交纽,遂噎塞烦郁,有如烟火上冲,头面烘热,眼花耳鸣。痰涎涕泪沸然涌起,凛然毛竖,喷嚏千百连声。然后遍身烦躁,大寒之时则尽去衣衾,裸体一冻,则稍止片时。或春和乍凉之时,则多加衣衾亦暂少缓。或顿饮冰水而势定,或痛饮一醉而颇宁。

或时失志甚欲癫狂,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呕吐冷涎绿水黑汁。妇人则月经不通,忽成痨瘵荏苒之疾。内外为病,非止百端,其状不同,难以尽述。尝用一药愈止痰疾,不计万数,即滚痰丸是也。今用诗括以传于世,共为饶益之事云。

王隐君曰∶世论痰清白者为寒,黄浊者为热,误也。殊不知始则清白,久则黄浊,清白稀薄渍于上,黄浊稠粘凝于下。咳而易出者,清而白;咳而难出者,黄浊结滞也。若咯唾日久,湿热所郁,上下凝结,皆无清白者也,甚至带血,血败则黑痰,为关格异病,人所不识。又清白者气味淡,久之渐成恶味,酸咸腥臭,焦苦不一,总是湿热为源,而云寒因热用,乃大误也。

(甫谓清痰则饮是也,间亦有因于寒,浊痰则不可言寒也。)

病痰者,眼皮及眼下必如灰烟黑色,举目便知,不待诊脉。眼堂黑而面颊赤者,热痰也,如大黄色者,热痰也。心下烦满,口干思冷冻饮料,大便秘结,小便赤,久必生风,或眩运耳鸣眼花,多虚证。误以热药治之,服久脉大实,发大热,甚至中风,此宜急下之。凡眼黑而行步呻吟,举动注骨者,入骨痰也。其证骨髓痛,眼面俱黑,四肢冷痹,屈伸不能,此风湿也。眼黑而气短,心惊恐,气痰也。

诸书论痰饮,有因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停留,结成痰者;有胃气虚弱,不能营运水谷成痰者;有因酒后饮水停滞于脾成痰者;有风寒湿邪入脾,相搏成痰者。此证之所感不同,难以类举。今脾胃为仓廪以纳谷,因脾弱而不能营运,致气血失于滋养,故不周流,气道壅滞,中焦不能腐谷,遂停滞为痰、为饮,变则为寒、为热、为喘、为嗽、为呕吐、为反胃、为肿满、为眩运、为风痫、为嗳气、为吞酸嘈杂、为嗝噎、为怔忡、为疼痛之类,不可尽状,皆痰之变而病。其源出于脾湿不流,水谷津液停滞之所致也。

痰者,津液之异名。血气和平,联系调畅,则津液流通而无痰患至。若气脉窒塞,关窍凝滞,则津液停聚而成痰涎。痰之所以发动者,岂无自而然哉?大抵饮食酸寒辛辣,炙爆腥膻,生冷醇酒,湿热蒸郁而成痰者最多。其次为七情久郁而致者亦有矣。凡治痰病,须审其因,有痰而生热者,有因热而生痰音,有因气郁、有因风火而成痰者,有因积饮,有因伤宿酒而成痰者,所宜审别而施治也。

【热痰】则多烦热,咳吐颇难,间有口干。

【湿痰】者,多倦怠软弱,或面浮腹胀,因停饮不散所致。

【风痰】多稀白,或成瘫痪奇证,因形寒饮冷所致。

【惊痰】发则心痛,或为癫疾恐怖。

【食积痰】多成痞块癖满,因过食浓味及脾虚所致。

【酒痰】饮酒过多,不得消导,次日又吐,渐成反胃。

【气痰】攻刺走注不定,或时一点如刺,或时一掌如冰,皆为气痰。丹溪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是也。

臂不能动是痰。凡人手臂,或动不得,或骨节遍身疼痛,坐卧不安,此痰入骨也。有人香港脚病久,骨节痛,与香港脚药不愈,此痰病也。

嘈杂是痰。凡人胸膈一时如火烘炙,似痛非痛,忽然饥甚,北人呼为心刺,此火动其痰也。

(详见本门。)

眩运是痰。头目眩运,眼前黑暗,如坐舟车,HT HT 欲吐者,痰也。(详见本门。)

烦躁是痰。凡人似热非热,似寒非寒,似病无病,坐卧不宁,心中焦躁,欲哭欲叫者,痰病也。审其人之虚实,从痰治之立愈。

颠狂是痰。凡人忽然发狂,语言错乱,弃衣登高,此痰病也。痰在膈上,使人颠狂或健忘。(详见本门。)

颠仆是痰。凡人卒然跌倒,不省人事,痰病也。虽气虚治痰为先。

中风不语是痰。虽曰中风,亦以治痰为先。(详见本门。)

小儿惊风是痰。(详见本门。)

妇人惊痰最多,十有八九。盖因产后,因乳孩儿,因月事方行,惊因虚而入,结而成块者,为惊痰。或常有一块在腹,如身孕,转动跳跃,痛不可忍者是也。

《活人书》云∶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胸膈痞满,有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

脉候

脉要精微篇曰∶肝脉 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溢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巢氏云∶偏弦为饮,浮而滑为饮。

仲景云∶脉双弦者,寒饮也。或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脉浮而细滑者,伤饮。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其人短气,四肢历节痛。肝脉涩甚为溢饮,沉者为留饮。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经》云∶病患一臂疼痛,一时又移在一臂,其人脉沉细,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

陈无择云∶饮脉皆弦,微沉滑。

或云∶左右关脉大实者,膈上有痰也,可吐之。病患百药不效,关上肺浮而大者,痰也。

眼胞及眼下如炭烟熏黑者,亦痰也。

丹溪曰∶久得涩脉,痰饮胶固,脉道阻滞也,卒难得开,必费调理。

治法

春甫谓百病中多有兼痰,世鲜知也。古人用二陈汤治痰,所以实脾土燥脾湿,是其本之治也。脾实而湿燥,则痰自清而饮自散,何变病之有?王节斋谓二陈为实脾燥湿,以治其标,则误也。夫痰因脾湿为病之源,久则变而为顽痰老痰之类,当因其形证,观其缓急而分治之。是则诸方皆以治标而后立者。

严氏曰∶人之气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患。古方治痰多用汗下温利之法,不若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顺痰饮亦顺,而下出矣。此则严氏亦有所见而云然也。

《玉机微义》云∶顺气特一法耳,要观痰之浅深,有痰积胶固,气道因之而不得顺,宜先逐去积痰,然后气可得顺,岂可专主理气一法。愚谓有理气而痰自顺者,治其微也;有逐痰而气方畅者,治其甚也,二者皆治痰之要也,不可偏废者也,但看痰与气孰轻而孰重,故施治有可急而可缓,故曰逐痰理气有所先后。

痰在胸膈之上,大满大实,非吐安能得出?仲景曰∶大法春宜吐,盖春时阳气在上,人气与邪气亦在上,故宜吐也。涌吐之药,或丸或散,中病即止,不必尽剂,过则伤人。然则四时有急吐者,不必直待春时也,但仲景言其大法耳。今人不得此法,遂废而不行。试以名方所记者略数之∶如仲景《伤寒论》中以葱白豆豉汤吐头痛栀子浓朴汤吐懊 ,瓜蒂散吐伤寒六七日因下后腹满无汗而喘者;《本事方》稀涎散吐膈实中∶满,痰嗽失音,牙关紧闭,如丧神守;万全方以郁金散吐头痛眩运,头风恶心;《普济方》以追风散吐口噤不开,不省人事,以皂角散吐涎潮;《总录》方以常山吐疟;孙尚方以三圣散吐狂,神验方吐舌不正。

《内经》名言∶高者越之。王启玄∶上盛不已,夺而吐之。仲景曰∶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又如宿饮酒积在上脘者,亦当吐之。又曰∶病患手足厥冷,两手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知病在胸中,当吐之。予今用吐法,皆是仲景方。用瓜蒂散吐伤寒头痛,用葱白豆豉汤以吐杂病头痛,或单瓜蒂散名独圣,加茶末少许以吐痰饮,加全蝎梢以吐两胁肋刺痛濯濯有声者,《内经》所谓湿在上者,以苦吐之,其是之谓欤?今人亦有窃予之法者,然终非口授,或中或否,或涌而不能出,或出而不能止,岂知上涌之法,名曰撩痰。撩之一字,自有擒纵卷舒。近有医工,吐一妇人半月不止,涎至数斗,命悬须臾,仓惶失计,求予解之。予煎麝香汤,下咽立止。或问∶麝香何如止吐?予谓之曰∶瓜苗闻麝即死,今吐瓜蒂,所以立解也。如芦吐不止者,解以葱白汤;石药吐不止者,解以甘草贯众汤;惟草木吐者,解以麝香。

考之《本草》,吐药之苦寒者,有豆豉、瓜蒂、茶叶、栀子、黄连苦参、大黄。辛苦而寒者,有郁金、常山、藜芦。甘苦而寒者,有地黄汁。苦而温者,有木香远志、浓朴。辛苦而温者,有薄荷芫花。辛而温者,有谷精草、葱根须。辛而寒者,有轻粉。辛甘而温者,有乌头附子尖。酸而寒者,有晋矾、绿矾、齑汁。酸而平者,有铜绿。甘酸而平者,有赤豆。酸而温者,有饭浆。酸辛而寒者,有胆矾。酸而寒者,有白米饮。辛咸而温者,有皂角。甚咸而寒者,有食盐青盐。甘而寒者,有牙硝。甘而微温者,有参芦。

甘辛而热者,有蝎梢。凡此三十六味,惟常山、胆矾、瓜蒂有小毒,藜芦、芫花、轻粉、乌头尖有大毒,外二十六味,皆吐药之无毒者,各对证擢而用之。此法宜先少服,不涌渐次加之。

余之撩痰者,以钗股、鸡翎探引不出,以齑汁投之,投之不出,再探之,且投且探,无不出者。

吐至昏眩头痛者,饮以冰水立解,如无冰水,新汲水亦可饮。壮者一吐而安,弱者可三四次吐之,庶无损也。吐之次日有顿快者,有转甚者,盖吐之伤而未平也,俟数日再当涌之。如觉渴者,新水瓜梨及凉物皆不禁,惟禁食饱浓馔干 难化之物。心火既降,中脘冲和,阴道必强,大禁房劳,大忧大怒。谨守禁忌,不信浮言,真知病证决可吐者,然后吐之,庶万全也。

病患性行刚暴好怒,善yin,不可吐。

病患左右多杂之言,不可吐。

病患颇读医书,实非深明其理,疑而不决不可吐。

主病者不能辨邪正之说,不可吐。

病患无定见,妄言妄从,反复不定者,不可吐。

病势 危,老弱衰朽者,不可吐。

自吐不止,亡阳血虚者,不可吐。

吐血呕血、咯血、衄血、嗽血、崩血、失血者,皆不可吐,吐则转剧。

子和云∶留饮一证也,古人有五饮六证之分,皆观病之形状而定名也。予详饮之所得,其来有五∶有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有痛饮而得之者,有热而伤冷得之者。饮证虽多,其因无出于此。夫水阴物也,但积水则成痰成饮。在左胁者,同肥气也,在右胁者,同息贲也。入肺则嗽,入肠则泄,入肾则为涌水,入脾则为肿满。故在上则面浮,在下则 肿,在中者为支满痞隔。痰逆在阳不去者,久则化气病;在阴不去者,久则成形着。今之用方,例以饮为寒积,皆用温热之剂补之燥之,水湿未除,反增大热。岂知《内经》云∶留者攻之,导水丸、禹功散、十枣汤、三花神佑丸之类是也。昔有病数年不愈,子和诊之,左手皆微小,右手皆滑而大。微小为寒,滑大为燥,以瓜蒂散涌其寒痰数升,汗出如沃,次以导水丸、禹功散去肠中燥垢亦数升,其人半愈,然后以淡剂流湿降火,开其胃口,不逾月而瘥。

丹溪曰∶气之初病,其端甚微。或因饮食不谨;或外触风雨寒暑;或内因七情;或食味过浓,偏助阳气,蕴为膈热;或资禀充实,表密无汗,津液不行,清浊相干。气之为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噫腐气,或吞酸,或嘈杂,或膨满。不求病源,便认为寒,处以辛香燥热之剂,投之数服,时暂得快,以为神方。浓味根据前不节,七情又复相仍,旧病被劫,暂开浊液,易于攒聚。或半月一月,前证复作,如此延蔓,自气成积,自积成痰,此为痰、为饮、为吞酸之由也。医犹不察,复以香燥之药,久服过多,血液俱耗,胃脘枯搞,渐成痞痛膈噎之证,此燥热之误也。若夫用热药,其必挟虚寒之证,或为外束风寒,痰气内郁,可以温散,或先疏导痰滞,必当攻补兼施,要在临病制方,随时增减。河间、子和、丹溪诸家治法靡不精详,或热或寒,或攻或补,究其所属,合其所宜,无施不当矣,何热药之误哉!

世人泥用二陈汤治痰,不论风寒湿热,一概施治,凡兼痰字,坚执二陈,虽弥年不效,亦不敢更变,甚至佐之南星,其误何可胜言也?自王节斋氏《杂着》之论出而后,医者闻之,其差知,亦未必尽知之也。其曰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蒸熏成聚而变为痰焉。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古人用二陈汤为治痰通用者,所以实脾燥湿,治其标也。(标当作本。)然以之而治湿痰、寒痰、痰饮、痰涎,则固是矣。若夫痰因火动,肺气不清,咳嗽时作,及老痰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间,吐咯难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随气而升,卒为火郁,凝结而成,岁月积久,根深蒂固,名曰老痰,又曰郁痰,而其源即火邪。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间,非中焦脾胃湿痰、冷痰、痰饮、痰涎之比,故汤药难治,亦非半夏、南星、茯苓苍术枳壳等药所能治也。惟在开其郁,降其火,清润肺金而消化凝结之痰,缓以治之,庶可效耳。故制老痰丸,用黄芩海粉桔梗、栝蒌、天门冬之类,则二陈汤辈,岂能观效于万一哉?由此观之,半夏非但不能效于老痰,若用之,必反剧者,大抵执泥丹溪有云二陈汤总治一身之痰之句,竟不察夫新久寒热,每有用之,痰结成胶,声不清咳不出者,半夏之过也,或者憾其辨之不早。予观今之例执半夏、南星而治痰者,犹不少矣。

痰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挟湿者则分利之。

痰在经络中,非吐不可,吐中就有发散之义。(吐则有汗,故曰发散。)

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泻亦不去。

稠痰胶固者必用吐,脉浮者亦必用吐。

气实痰热,结在上者,吐难得出。

痰在肠胃间,可下而愈。

凡用吐药,宜升提其气,便吐也,如防风山栀川芎、桔梗、芽茶、生、齑汁之类。

中焦有痰食积,胃气亦赖所养,卒不可峻用攻之,攻尽则虚矣。

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胃虚,则痰反易生而多矣。治痰病久滞不通,状若寒凝,不用温药导引,必有拒格之患。况有风寒外束,痰气内郁者,不用温散,亦何以开郁行滞也?亦有峻用利药过多,则脾气愈虚,津液不运,痰反易生,法当补脾胃,清中气,则痰自运下。治痰用寒凉攻击药过多而痰不去,此必脾气虚而不营运也,亦须佐以温补。

肥人气虚有痰,宜二陈、参、术。

瘦人血虚有火,当归、黄芩、礞石丸之属。

痰成块吐咯不出,气郁者,难治。

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能达。痰在胁下,非芥子不能除。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能导达。热痰火痰用青黛、黄芩、黄连、天花粉,实者滚痰丸最效。老痰用海石、栝蒌、贝母、老痰丸之类。风痰用南星、白附子。湿痰用白术、苍术、半夏。食积痰用神曲、山楂麦芽

酒痰用花粉、黄连、白术、神曲。痰因火盛逆上者,治火为先,白术、黄芩、石膏之类,中气不足加参、术。痰结核在咽喉咯唾不出,化痰药加咸能软坚之味,栝蒌仁杏仁、海石、连翘,佐以朴硝、姜汁。二陈汤丹溪谓一身之痰都管治,如要下行加引下药,要上行加引上行药,噫!斯言过矣。按∶二陈不过治轻小饮食之湿痰耳。痰势甚者,宜各从其门户,如火炎上者用流金膏、滚痰丸,胶固者老痰丸,饮积者小胃丹之类是也。如此对证,尚有不去,况二陈乎?润下丸降痰最妙,可以常服。小胃丹治痰饮必用之药,实者用之亦二三服而已,虚者便不宜多用。滚痰丸治火痰必用之药,亦不宜多用。竹沥导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荆沥治痰速效,能食者用之。二沥佐以姜汁,治经络中痰最效。痰中带血者,加齑汁效。海粉热痰能清,湿痰能燥,坚痰能软,顽痰能消,可入丸药,亦可入煎药。南星治风痰湿痰,半夏油炒大治湿痰喘气心痰。石膏坠痰火极效,黄芩治热痰,假其下火也。枳实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五倍子能治老痰,人鲜知之。天花粉治热痰酒痰最效,又云大治膈上热痰。玄明粉治热痰老痰速效,能降火软坚故也。硝石礞石大能消痰结,降痰火,研细末和白糖置手心,舌舐服甚效。苍术治痰饮成窠囊,行痰极效,(即神术丸。)

又治痰挟瘀血成窠囊。

医案

虞抟治一妇人,因多食青梅得痰饮病,日间胸膈中痛如刀割,至晚,胸中痛止而膝KT 大痛,盖痰饮随气升降故也。医作胃寒,治用干姜、良姜、官桂、乌、附、丁、沉辈,病日剧,加之口渴,小水淋沥。虞诊六脉洪数而滑,作痰治与竹沥,服三日,口不汤小水利,但胸中与膝立痛如旧,用萝卜子汁研与半碗,吐痰升许,至夜痛尤甚,丹溪所谓引动其猖狂之势耳。次日用参芦一两,逆流水煎服,不吐,又次日以苦参汤服,又不吐。又与附子尖桔梗芦,皆不吐。一日清晨用藜芦末一钱,麝少许,酸浆水调服,始得大吐,半日得顽痰及饮约一小桶,其痛如脱,后以薄粥将理而安。

抟治一人遍身作块子如肿毒,即痰也,以二陈汤加白芥子、姜炒黄连,服数剂遂消。

春甫治一妇人,年二十,身颇肥,性急,因气恼后得痰咳呕逆,用二陈加顺气降火开郁利痰之剂,如水投石,渐次咳逆,怪声哈哈,日夜不绝如缕。昔人所谓咳逆,连连五七十声方已,或三五十声而已者,此之谓咳逆也。兹日夜连声不息,无乃死证欤?脉浮而微洪,沉按小滑,复以滚痰丸下之,亦如故。予意痰郁滞胃脘胸膈之间,而气不得宣通,咳逆而后能出,非吐之不可。遂以瓜蒂散酸浆水调鹅翎探吐,得痰碗许而咳逆遂止,寂然无声,而其效苦神也。逾二日,因食面及肉汁,又复咳逆。与清痰顺气药,不效。予意前日吐痰不多,尚有未尽。再吐之,又得痰半碗许,即愈。

治一丈夫年四十余,身肥,素耽劳神,有痰火。一日先恶寒后发热,头微痛,眩多,如不胜其重,躁热不退。自用参苏饮发汗,不愈,请予治。诊其脉沉洪而滑。予谓∶痰火郁积无疑矣,以二陈加芩、连、天麻、神曲之类,复以滚痰丸下之,三逾日反躁热不退,咳唾痰涎不止。此正丹溪云∶痰在膈上,非吐不可,泻之亦不去。复用瓜蒂散探吐之,得痰半碗许,彼畏苦而止。予意痰少不能效,躁热如旧,但以人参白虎汤、五苓散合服,亦不愈。予谓∶郁滞重,吐难得出,分利亦不去,宜以散郁之剂。仍用二陈加前胡柴胡葛根、桔梗、苍术、川芎、姜汁炒芩、栀,三剂遂愈。

药方

(海藏)五饮汤一留饮在心下,二僻饮在胁下,三痰饮在胃中,四溢饮在膈上,五留饮在肠间,凡此五饮,酒后饮冷过多所致。

旋复花 人参 陈皮(去白炒) 枳实 茯苓 泽泻 浓朴(姜汁炒) 半夏 猪苓 白术(各八分)前胡 桂心 芍药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十片,煎八分,不拘时服。饮酒伤者加葛根、砂仁

(秘方)五饮丸 治一切停痰留饮,理脾顺气消食宽胸。

青皮 陈皮(去白。各一两) 半夏(制) 南星(制。各二两) 枳实(炒) 茯苓(各一两)白术(炒,二两) 香附子 真苏子楂肉 神曲(炒。各半两) 白矾(一两) 皂角 生姜(各二两,捣)

上以南星、半夏同皂角、白矾、生姜煮,南星无白点为度,以南星、半夏焙干,同前药为末,竹沥、姜汁作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或临卧,白汤送下。

(《和剂》)二陈汤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因生冷,饮酒过多,脾胃不和,此效。

橘红 半夏(制。各三钱) 白茯苓(二钱) 炙甘草(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二贤汤 治一切痰饮。

橘红(用真正广陈皮刮去白一斤) 炙甘草 食盐(各四两)

上水五碗慢火煮,焙干捣为细末,白汤点服。

一方橘红(四两),甘草(一两)为细末点服,治痰极有效。世人但知用南星、半夏、枳实、茯苓之类,何足语此。

有人腹满坚痛,服此利下物数块如弹子,臭恶不可近,腹满疾豁然顿愈。

(《和剂》)导痰汤 治一切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饮痞塞不通。

陈皮 茯苓 甘草 半夏 南星 枳壳(炒。各等分)

上咀,每服六钱,水二盏,姜十片,煎七分,食后服。

(王隐)豁痰汤 治一切痰疾。此方与滚痰丸相副,盖以小柴胡汤为主,合前胡、半夏、南星、枳壳、紫苏、陈、朴之属,出入加减。素抱痰疾及肺气壅塞者,以柴胡为主,余者并去柴胡,以前胡为主。

柴胡 半夏(各二钱) 枯芩 人参(脉盛有力者不用) 甘草 紫苏 陈皮 浓朴 南星 薄荷叶 枳壳 羌活(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时服。中风者加独活,胸膈不利者加枳实,内外无热者去黄芩。治一切痰气最效。

(《宣明》)橘皮半夏汤 治痰壅涎嗽久不已者,常服润燥,解肌热,止嗽。

阵皮(半两) 半夏(制,二钱半)

上为末,作二服,水盏半,姜十片,煎七分,温服。

(《御药》)大半夏汤 治痰饮及脾胃不和。

半夏 陈皮 白茯苓(各二钱)

上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温服。有热加甘草。

(《拔萃》)白术汤 治胃中虚损及吐痰者。

半夏曲(半两) 白术 木香 甘草(各一钱) 茯苓(二钱) 槟榔(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生姜汤调下,食前服。

(《济生》)茯苓饮子 治痰饮蓄于心膈,怔忡不已。

赤茯苓 茯神 半夏 麦门冬 陈皮(各一两) 沉香 槟榔 甘草(各三钱)

上咀,每服八钱,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后温服。

(《指迷》)茯苓丸 治人有臂痛,不能举手足,或左右时复转移,因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脉沉细者是也,但治痰则臂痛自止。及妇人产后发喘,四肢浮肿者,用此则愈。

半夏(制,二两) 茯苓(一两) 枳壳(炒,半两) 风化硝(三钱半)

上为细末,姜汁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累有人为痰所苦,夜间两臂常觉如有人抽掣,两手战掉,至于茶盏亦不能举,随服随愈,立见功效。

(《御药》)导饮丸 治痰气滞,膈脘痞满,停饮不消,头目昏眩,手足麻痹,声重鼻塞,神困多睡,志意不清,常服消痰进食,忌猪鱼面。

三棱 莪术(煨。各二两) 白术 白茯苓 陈皮 青皮(半两) 木香 槟榔 枳壳 半夏(制。各一两)

上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

(《宣明》)大人参半夏丸化痰止嗽定喘,治诸痰不可尽述。

人参 半夏 南星 茯苓 薄荷叶(各半两) 干姜 白矾 寒水石 蛤粉(各一两)藿香叶(各二钱五分)

上为末糊丸,梧桐子大。姜汤下三十丸,食后或温水下。一方加酒炒黄连、黄柏各一两。

(《本事》)化痰丸 治停痰宿饮。

半夏 白茯苓(各一两) 前胡(半两) 桔梗(姜制) 人参(各八钱) 白术 香附子(各一两)枳实(炒) 甘草(各半两)

上末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姜汤送下,四十丸。

(《金匮》)苓桂术甘汤 治心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茯苓 桂枝 白术(各二钱) 甘草(七分)

上水煎服,小便即利。

(《直指》)加味二陈汤 治酒面积热成痰,手臂痛,并痰攻眼肿,及身麻痹。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苍术 邵武姜黄 枳壳(炒。各少许)

上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金匮》)茯苓汤 治胸中痰饮,自吐清水后膈间虚,气满不能食,服此消痰气,能饮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二钱) 枳实(一钱) 橘皮(钱半) 生姜(半两)

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良方》)茯苓半夏汤 治胃气虚弱,身重有痰,恶心欲吐,风邪羁绊于脾胃之间,当先实脾胃。

茯苓 半夏 白术 神曲(炒。各一钱) 麦芽(炒钱半) 陈皮 天麻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服。

柴胡半夏汤(一名补肝汤)

柴胡 苍术(各钱半) 半夏(二钱半) 白茯苓(二钱) 神曲(炊) 本(各一钱)升麻(五分)

www.med126.com上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和剂》)小半夏汤 治心下支饮,痰饮呕吐痞满。

半夏(五钱) 生姜(二钱半)

水二盏www.med126.com,姜五片,煎八分服。

(仲景)五苓散 治瘦人脐下悸动,吐涎沫而头眩者,水也,白术 白茯苓(各二钱) 猪苓 泽泻(各一钱) 肉桂(五分)

上水二盏,煎七分,食远服。

(《玉机》)泽泻汤 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

泽泻(五钱) 白术(二钱)

水二盏,煎七分,食远温服。

(《良方》)驱痰饮子 治痰饮。头痛背痛,饮食呕恶,皆痰饮之证。

南星(制) 半夏(制) 陈皮(去白) 青皮(各一钱) 赤茯苓 草果(各五分)

上水盏半,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通口服。遇饮酒时,先进一服,酒后醒来或次日再进一服,永无痰疾。

(《百选》)三仙丸 治一切湿痰、痰饮,胸膈烦满,痰涎不利,头目不清。

南星 半夏 香附子(各制。各五两)

上用南星、半夏泡过为末,用生姜自然汁和,不可太软,用楮叶或荆叶包住,以蒲包再包,令发黄色,晒干收之,须是五六月内造,如 曲法,每制丸药,用星半(二两) 香附(一两),同为细末,煮面丸,如绿豆大。每服四十丸,食后姜汤下。

(《和剂》)半夏白术天麻汤 治脾胃虚弱,不能运化食积,痰厥头眩,呕吐等证。(方见脾胃门。)

(丹溪)保和丸 治积食痰滞,胸膈饱闷,呕吐痰涎。(方见饮食门。)

(学士)神术丸 治痰饮。

茅山苍术(制一斤) 生油麻(半两,水两盏研细取浆) 大枣(十五枚,煮烂取肉)

上三味和丸,梧桐子大,日干。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下。

(丹溪)星半丸 治湿痰。

南星 半夏(各制一两) 蛤蚧(三两)

上为末,姜汤泡,蒸饼丸,青黛为衣。每服五十,姜汤送下。

二术丸 治湿痰。

白术(六钱炒) 苍术(三钱炒) 芍药(二钱半) 香附子(钱半)

上为末,蒸饼丸服。

清痰丸专清中脘食积热痰。

南星 半夏 神曲 山楂 香附子 陈皮(去白。各一两) 青皮 枳实 苍术 黄芩 乌梅 枯矾 滑石(炒) 干姜(各半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服。

(东垣)小黄丸化痰涎,除湿饮,和胃气,利膈。

黄芩(一两) 半夏 白术(各两半) 干姜(五钱) 泽泻(三钱) 黄 (二钱)

上为细末,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

黄栝蒌丸 治食积痰壅滞喘急。

栝蒌仁 半夏 山楂 神曲(炒。各等分)

上为末,栝蒌汁丸,姜汤下,五十丸。

半夏丸 治肺气不调,咳嗽喘满,痰涎壅塞,心下坚闷,短气烦心,风痰壅实,头目昏眩,咽膈不利,呕吐恶心,神思昏沉,心悸面热,涕唾稠粘,并皆治之。

(《集成》)润下丸 治膈痰,降痰甚妙。

陈皮(去白,一斤盐水浸) 甘草(炙,一两)

上为末,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秘方)瓦粉栝蒌丸 治一切顽痰结滞,咯吐难出,久嗽不已,气塞妨闷,痰火劳嗽,并效。

瓦楞子(一名子,将壳火 醋淬二次,研为极细末) 黄栝蒌(霜后黄熟时,取瓤并子,和瓦粉烂捣成膏为饼) 广陈皮(去白。各等分)

上各精制晒干为末,汤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八十丸,食后临卧,姜汤送下。

法制竹沥丸清热降火,化痰利膈,止嗽止呕吐,进食开胃,治劳嗽。

陈皮(去白) 白术(炒) 白茯苓(各三两) 炙甘草 半夏曲 贝母 枳壳 神曲(炒)桔梗 黄芩(各三两) 玄明粉(一两) 香附子(制,一两)

上为粗末,用大瓷盆,以竹沥一碗入姜汁,酒半盏和匀拌诸药,日中晒干,仍根据法入竹沥、姜汁拌晒,七次为度,磨罗为细末,滴水丸,如绿豆大。食后或卧时白汤送下八十丸,三日便见效验。久病者七日效,疲者一月全愈。此方得之海上道人,秘密不传,予求以治痰火,效如附应。不敢自私,公于天下,共倡医道云。

制竹沥法(详见制法备录)凡取竹沥,大约宜于春夏间而竹有汁多,凡笋可食,其竹可用,金竹、桂竹尤佳,其竹节高,味甘,胜于大竹,江南最多。

(《经验》)流金膏 治一切火痰咳逆等证。

白石膏(微 研细末,无津为度) 大黄(锦纹者,不见铁器捣碎如豆大,好酒浸半日蒸熟晒干,须九蒸九晒为度。各二两) 片黄芩(酒洗) 橘红(各半两)

连翘(去枝酒洗) 川芎 桔梗 贝母(各一两) 腊胆南星 苏州 薄荷叶 香附子(各半两)

上各精制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午后或临卧细嚼一丸,忌酒面诸湿热物。

(《宣明》)黄芩二陈汤 治热痰。

黄芩 陈皮 半夏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食远服,可随证加味。

清膈导痰汤 治胃火浓味,膈上热痰,咯吐不出,咳唾稠粘。

黄芩 贝母(各一钱) 桔梗 甘草 陈皮(各五分) 天花粉 栝蒌仁 白术 白茯苓(各八分)石膏 朴硝(各钱半)

上水二盏,加竹叶二十个,洗净揉烂,煎八分,食远服。

(仲景)小陷胸汤 治热痰,胸膈不利,痞满喘嗽。

黄连 栝蒌仁 半夏(各二钱)

上先以水二盏煎栝蒌仁,一盏半下二药同煎八分,温服,未利再服。

(节斋)老痰丸润燥开郁,降火消痰,治老痰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间,肺气不清,或吐咯难出,皆因火邪炎上,凝滞于心肺之分,俱宜开郁降火消痰,缓而治之,庶可效耳。

天门冬(去心) 黄芩(酒炒) 海粉(另研) 橘红(去白。各一两) 连翘(半两) 桔梗 香附子(淡盐水浸炒。各半两) 青黛(另研,一钱) 芒硝(另研,二钱) 栝蒌仁(另研,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入姜汁少许,和药杵匀,丸如龙眼大,噙嚼一丸,清汤送,细咽之。

或丸如绿豆大,淡姜汤送五六十丸。此等老痰,大率饮酒人多有之,酒气上蒸,肺与胃脘,皆受火邪,故郁结而成痰也。此方天冬、黄芩泻肺火,海粉、芒硝咸以软坚,栝蒌润肺消痰,香附、连翘开郁降火,青黛去郁火,故不用辛燥之药。

(东垣)黄芩利膈丸利膈上热,治胸中痰。

生黄芩 炒黄芩(各一两) 半夏 南星 黄连 枳壳 白茯苓 陈皮(各二钱) 泽泻(半两)白术(一钱)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白汤下。

(严氏)栝蒌半夏丸 治肺热痰嗽。

栝蒌仁(另研) 半夏(制。各一两)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丹溪)清气化痰丸 治上焦痰火壅盛,咳嗽烦热口渴,胸中痞闷。

南星(制,三两) 半夏 黄连 黄芩(各五两) 栝蒌仁 茯苓 杏仁(去皮尖,四两)陈皮 枳实(炒。各六两) 甘草(二两)

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清膈化痰丸清热去湿利痰。

黄芩 黄连(各一两) 黄柏 山栀(各五钱) 香附(制) 苍术(各二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青黛丸 治热痰咳咯不出。

青黛 栝蒌仁 黄芩 香附子 贝母(各一两) 橘红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青礞石清热化痰燥湿,重在风化硝。

南星 半夏(各以皂角明矾水浸二宿,切片晒干) 黄芩(姜汁炒) 茯苓 枳壳(各一两)青礞石(如法 ,二两) 风化硝(一两)

上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周府)黄芩半夏丸 治上焦有热,咳嗽生痰。

黄芩 半夏(制。各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姜汁汤下。

(《集成》)加味洞下丸 治前症。

橘红(半斤,食盐一两,微以水拌半日) 南星(制) 半夏(制) 黄芩 黄连 甘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和剂》)千缗汤 治风痰壅盛,喘急日夜不得卧,人扶而坐者,一服立愈。

半夏(制,大者七枚) 皂角(炙,去皮弦一寸) 甘草(炙,一寸)

上作一服,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温服。

(《直指》)星姜汤 治风痰。

南星(五钱一个,制) 老生姜(三钱半)

上咀,水三盏,煎去半,逐渐温服。

(《良方》)省风汤 治厥痰。

半夏(四钱) 防风(二钱) 炙甘草(一钱)

上为细末,分二服。每服水一盏,姜十片,煎七分,去滓,无时服。

(《医林》)辛芎散 治热痰壅塞,头目不清,语音不出,服药不解,乃是热兼风痰所致,服此即愈。

细辛 川芎 防风 桔梗 白术 羌活 桑白皮(炒) 薄荷叶(各一两) 甘草(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温服。

(丹溪)搜风化痰丸 治一切风痰。

人参 槐角僵蚕 白矾 陈皮 天麻 荆芥(各一两) 半夏(制,四两)

辰砂(半两,另研)

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为丸,辰砂为衣。每服四十丸,姜汤下。

(《医林》)辰砂化痰丸 治风化痰,安神定志,止嗽除坚。

辰砂(另研) 明矾(另研。各半两) 南星(制) 半夏曲(各一两)

为细末,姜汁糊丸,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玉芝丸 治风痰咳嗽。

人参 白茯苓 薄荷叶 明矾(枯) 南星(制。各二两) 半夏曲(六两)

上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风盛薄荷汤下。

(《和剂》)玉壶丸 治风痰。

南星(制) 半夏(制。各二两) 天麻 白矾(各半两)

上为细末,姜汁打糊丸,如胡椒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

(《良方》)豁痰丸 治风痰壅盛。

南星(制) 半夏(各二两。制) 白附子 直僵蚕(炒。各一两) 华阴细辛 白矾(枯)全蝎(炙。各三钱)

上为末,皂角煮汁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易老)水煮金花丸 治风痰咳嗽。

南星 半夏(生用。各一两) 寒水石(一两 ,存性) 天麻(五钱) 白面(三两) 雄黄(一钱)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煎沸汤下药丸,煮浮为度,捞出,淡浆浸。另用生姜汤下。

(《和剂》)青州白丸子 治风痰。(方见风门。)

(《良方》)天南星 治妇人风痰。

天南星(泡) 半夏曲 白附子 皂鱼子(炒。各一两) 晋矾(枯半两)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姜汤送下。

(《澹寮》)灵砂白丸子 治元气虚弱,风痰壅盛,呕吐不已。

灵砂(另研) 白丸子(各一两)

上为末和匀,以生姜自然汁打黍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枣汤下。

(杨氏)丁香茯苓汤 治脾胃虚寒,宿饮留滞,痞塞不通,气不升降,以致呕吐涎沫,或呕酸水,不思饮食。

半夏(制) 陈皮(去白。各两半) 丁香 附子(制。各半两) 木香 干姜(炮。各一两)肉桂 砂仁(各半两) 茯苓(两半)

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发明》)半夏温脾汤 治中脘痰饮冷气,心下汪洋,嘈杂多唾清水,胁胀不食,此脾胃虚冷所致,其脉沉细迟弦。

旋复花 细辛 桂心 人参 陈皮 桔梗 芍药 甘草 半夏(制。各五分)

上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食远服。

(《和剂》)五膈宽中丸 治脾胃虚寒,不行津液,气郁停痰,遂成嗝噎。(方见本门。)

新法半夏汤 治脾胃虚弱,痰饮停滞,呕逆酸水,胸胁腹满,头运恶心,不思饮食。

砂仁 神曲(炒) 陈皮 草果(各半两) 白豆蔻 丁香(各二钱) 大半夏(二两) 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先用生姜自然汁调成膏,入炒盐汤点服。

(《良方》)御爱紫宸汤 解宿酒呕哕,恶心痰唾,不进饮食。

木香(五分) 砂仁 芍药 檀香 茯苓 官桂 藿香(各一钱) 陈皮 干葛 良姜 丁香 甘草(炙。各二钱)

上作二服,每服水盏半,煎七分,不拘时服。

(《和剂》)丁香五套丸 治胃气虚弱,三焦痞塞,不能宣行水谷,故痰饮聚结,呕吐恶心,胀满不食。

丁香 木香 青皮 陈皮(去白。各半两) 干姜(炮) 白术 良姜 茯苓(各一两)南星(制) 半夏(制。各二两)

上为细末,神曲、大麦芽各二两为末,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温汤下。

半夏丁香丸 治脾胃宿冷,胸膈停痰,呕吐恶心,吞酸噫醋,心腹痞满,不思饮食。

肉豆蔻 丁香 木香 藿香 人参 陈皮(去白。各二钱) 半夏(制三两)

上为细末,生姜汁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温中化痰丸 治停痰留饮,胸膈痞满,头目眩运恶心,咳嗽痰涎。

陈皮 青皮 良姜 干姜(炮。各二两)

上为细末,醋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倍术丸 治五痰饮证。

干姜(炮) 肉桂(去皮。各半斤) 白术(炒一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澹寮》)顺元散 治气虚,中气痰厥,虚寒厥冷,不得睡卧。

南星(制,一两) 川乌(制) 附子(制。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十片,煎七分,热服。

黑锡丹 治痰气壅塞,上盛下虚,心火炎炽,肾水枯涸,一应下虚之证,及妇人血海久冷无子,赤白带,并宜服之。(方见头痛门。)

灵砂丹 治上盛下虚,痰涎壅塞,此药最能镇坠,升降阴阳,安和五脏,扶助元气。

水银(一斤) 硫黄(四两)

上以硫黄新铁杓化开,次入水银炒成砂子,入固济罐内,以铁灯盏封口,盐泥赤石脂,固定三钉在地上架住罐子,四围砖拦,以文武火炼一日,罐子通红为度,冷定取下,则成灵砂。研极细末,糯米糊丸,麻子大。

每服二十粒,空心米饮下。此灵砂即炼银朱,市中罐口砂是也。

(《三因》)强中丸 治胃脘虚寒,痰饮留滞,痞塞不通,气不升降。

高良姜 干姜(炮) 陈皮 青皮(各一两) 半夏(制,二两)

上为细末,生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八味丸 肾气丸并治虚寒痰饮。(方见虚损门。)

(《和剂》)四七汤 治七情气郁结聚,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并治中脘痞满,痰涎壅盛,上气喘急。

半夏(三钱) 茯苓(二钱四分) 浓朴(一钱六分) 苏叶(一钱二分)

上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丹溪)香莎丸调中气,散郁痰。

香附子 苍术(各四两) 黄芩(二两)

上为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中和丸 治湿痰郁热。

苍术 黄芩 半夏 香附子(各等分)

上为细末,姜汁打神曲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汤下。

清痰丸专清中脘食积热痰。

南星(制) 半夏 神曲(炒) 山楂 香附子(制) 陈皮(去白。各一两) 青皮 枳实 苍术 黄芩 乌梅 枯矾 滑石 干姜(炮。各半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服。

僵蚕丸 治郁痰。

白僵蚕 栝蒌仁 杏仁 诃子 贝母 五倍子(各等分)

上为末,粥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良方》)前胡半夏丸感冒停痰咳逆。

前胡 半夏 茯苓(各一钱) 陈皮 紫苏 枳壳 木香 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乌梅一个,煎一盏,食远服。

(《和剂》)千缗汤 治风痰壅盛,喘促不能睡,一服则安。

半夏(制) 南星(制。各二钱) 皂角(一寸) 甘草(一钱)

上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温服。

苏子降气汤 治痰喘气逆不已。(方见气门。)

(丹溪)黄栝蒌丸 治食滞痰壅喘急,如神。

栝蒌仁 半夏(制) 神曲(炒) 山楂(各等分)

上为末,栝蒌水为丸。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杏仁来复丹 治痰喘。(即来复丹加杏仁,方见痼冷门。)

(《和剂》)葛花解酲汤(方见饮食门)治酒滞,宿痰留积,胸膈痞满。

(《瑞竹》)半夏汤消酒痰宿饮痞满。

半夏(制) 橘红 桔梗(炒。各一两) 枳实(炒半两)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服。一加黄连、砂仁各一钱。

御爱紫宸汤(方见前。)

(《集成》)白龙丸 治酒积有痰。

半夏 白茯苓 白矾(各等分)

上为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姜汤下。

(仲景)瓜蒂散

瓜蒂(七十五枚) 赤豆(同上)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或钱半,量虚实加减,空心温齑汁调服。

(子和)独圣散

瓜蒂(不拘多少)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齑汁调服。胁痛加全蝎,头痛加郁金同服吐。

茶调散(一名二仙散)

瓜蒂(二钱) 好茶(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齑汁调服。

稀涎散

牙皂角(炙去皮弦,一两) 藜芦(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或一二钱,浆水调下,牙关不开者灌之。

三圣散

瓜蒂(一两,锉炒微黄,研末,滓再炒研) 防风(一两) 藜芦(三钱,去苗去心)

上为粗未,每服约半两,以齑汁三茶盏,先用二盏煎三四沸,去齑汁,次入一盏煎至三沸,却将原二盏同一处熬二三沸,去滓澄清放温,徐徐服之,不必尽剂,以吐为度。

蔚金散(轻剂)

蔚金 滑石 川芎(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空心齑汁调下。

青黛散(吹鼻)

猪牙皂角(一条) 玄胡索(一粒) 青黛(少许)

上为细末,鼻内灌之,其涎自出。

(《元戎》)胜金丸

薄荷(半斤) 瓜蒂(半斤) 藜芦末(一两) 猪牙皂角(一两) 朱砂(半两)

上将皂角炙,去皮弦捶碎,水一升,与薄荷一处,揉取汁,熬成膏,另将藜芦等研匀,用膏子和丸,龙眼大,以余朱砂为衣。温酒化下一丸,以吐为度。得吐知人事者,愈。不知者,不救。或谓不吐唾痰涎,不须吐法。有痰饮凝结胸膈,阻塞清气,或咳而不已,或闷瞀昏沉,或悸怖健忘。如此诸证,俱宜吐涌。若谓无显而不吐,病何由安?

(《金匮》)浓朴大黄汤 治肢节胁满,痰饮为患。

浓朴(一钱) 大黄(五钱) 枳实(八分)

上水二盏,煎八分,温服。即《伤寒》小承气汤是也。

十枣汤 治悬饮内痛。

芫花(醋拌经宿炒黑勿焦) 甘遂(面包煨) 大戟(长流水煮半时晒干。各等分)

上为细末,水盏半,煮大枣十枚至八分,去枣纳药末。强人一钱,弱人五分,平旦服之不下,更加五分决下,徐以糜粥自养。

(《三因》)小胃丹 上可去胸膈之痰,下可利肠胃之痰。

芫花 甘遂 大戟(各一两) 大黄(酒拌蒸,一两半) 黄柏(炒褐色,二两)

上为细末,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丸,温汤下。

(《三因》)控涎丹 凡人忽患胸背手足头项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钓痛,时时走易不定,乃是痰涎在心膈上下,变为此疾。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误认瘫痪,非也。

甘遂(制) 大戟(制) 真白芥子(各等分)

上为末,糊丸梧桐子大。临卧淡姜汤或温水下五七丸至十丸,痰甚者量加之。

妙应丸 治诸痰。

控涎丹(加下项药),惊痰加朱砂,痛者加全蝎,酒痰加雄黄、全蝎,惊气成块者,加穿山甲鳖甲、玄胡索、蓬术,臂痛加木鳖子去油、官桂,热痰加盆硝,寒痰冷冻饮料加胡椒、丁香、肉桂。

(《宣明》)三花神佑丸 治一切湿热沉积,痰饮变生诸病,或风热燥郁,肢体麻痹,走注疼痛,风痰涎嗽,气血壅滞,不得宣通等证。

芫花 大戟 甘遂(各半两) 黑丑(取头末,二两) 大黄(一两) 轻粉(一钱)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日三服,快利为度。

痞满甚者,初多服,顿攻不开,反加痛闷,则初只可服二三丸,每服再加二丸,快利则止。

以上五方皆是攻结破饮,药性之有毒者,非此瞑眩,厥疾弗瘳,诚不得已而用之也。

医者须要量人虚实,不可轻率也。

(隐君)滚痰丸 治一切湿热食积等痰,窠囊老痰。

大黄(酒蒸) 黄芩(各半斤) 礞石(制,一两) 沉香(五钱)

上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人强弱加减。

隐括其方,诗曰∶

甑里翻身甲挂金,于今头戴草堂深。

相逢二八求斤正,硝 青礞倍若沉。

十七两中零半两,水丸桐子意常真。

千般怪证如神效,水泻双身却不任。

凡服滚痰丸之法,必须临睡就床,用熟水一口许,只送过咽,即便仰卧,令药在咽膈间徐徐而下。如日间病出不测,疼不可忍,干呕恶心,必即徐瘥者,须是一根据临睡服法,多半日不可饮食汤水,及不可以起身坐行言语,直俟药气除逐上焦痰滞,恶物过膈入腹,然后动作,方能中病。每次须连进两夜,所服次日痰物既下三五次者,夜减十丸,下一二次者,仍服前数,下五七次或只下二三次而病势顿已者,次夜减二十丸,头夜所服并不下恶物者,次夜加十丸。

壮人病实者多至百丸,虽狂痰动实及暴卒恶候,多服无妨。大抵服罢仰卧,咽喉稠粘壅塞不利者,乃痰气泛上,药病相攻故也。少顷,药力既胜,自然宁贴。往往痰病日久,结实于肺胃间,或只暴病余无泛溢者,服药下咽即仰卧,顿然百骸安静,五脏清宁,梦寐佳境,如游华胥氏之国,和悦何可云喻?大抵次早先去大便一次,其余遍次皆是痰涕恶物,亦有看是溏粪,用水搅之,尽系痰片,粘涎,或百中有一,稍稍腹痛腰背拘急者,盖有一种顽痰滞秘,里急后重,状如痢疾,片时即已。若其痰涎易下者,其为快利,不可胜言,顿然满口生津,百窍爽快。

间有片时倦怠者,盖为病苦不安,一时为药所胜,体气 和,似醉初醒,如浴方出,如睡初起,则非虚倦也。此药并不洞泻元气,但能取痰积恶物,次第穿凿,而下腹中槽粕,并不相伤。非比神佑丸小胃丹之毒药 悍,多服必伤人也。服者当自知之。

一切新久失志丧心,或癫或狂等证,每服百丸,人壮气盛能食。狂甚者一百二十丸,以效为度。

一切中风瘫痪,痰涎壅塞,大便或通或结者,每服八九十丸,壮实者加之。常服二三十丸,则无大便秘结之患,自然上清下润。

一切阳证,风毒遍身,游走疼痛,每服八九十丸,未愈再加。

一切无病之人,遍身筋骨平日疼痛不能名状者,每服七八十丸,未效加之,以效为度。

一切头痛又非头风,牙痛或肿或痒,每服八十丸,一切噎气吞酸致于嗳逆膈气,及胸痞,腹中气块冲上,呕吐涎饮,状如翻胃者,每七八十丸,未效再服。

一切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怵惕不安,阴阳关隔,变生怪证,每服七八十丸,甚者加之。

一切新久痰气喘嗽,或呕吐痰沫,或痰结实热,或头运目眩,每服七八十丸。老人虚弱者,四五十丸,未效加服。

一切急慢喉闭赤眼,每服八九十丸。腮颊肿硬,绕项结核,若瘰 之状,正宜服之。口糜舌烂咽喉生疮者,每以五六十丸,同蜜少许,一处嚼碎噙睡,徐徐咽下。些少口疮等证,只以二三十丸如前噙嚼二三夜即瘥。

一切荏苒之疾,男子妇人之患非伤寒内外之证,或酒色吐血,或月水愆期,心烦志乱,或腹满胁痛,或背胀腰疼,耳聩鼻干,酸疼燥热,干呕恶心,诸般疼痛,百药不效,病者不能喻其状,方书未曾载其疾,医者难以别其证,并根据前法加减服之,无不全愈。

(《拔萃》)蠲饮枳实丸 逐饮消痰,导滞清膈。

枳实(炒) 半夏(制) 陈皮(去白) 黑牵牛(取头末。各三两)

上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御药》)涤痰丸 治三焦滞气,胸膈痞满,咳唾稠粘,面上赤热,肢体倦怠,不思饮食。此药下痰饮,消食快膈。

木香(二钱) 槟榔 半夏(制) 三棱(各半两) 青皮 陈皮 枳壳(各三钱) 大黄(一两) 黑牵牛(二两炒)

上为细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姜汤下。

开结枳实丸 宣导滞气,消化痰饮。专治呕逆恶心,宿酲不醒,宿物停滞,两胁膨胀,咽嗌不利,上气咳嗽等疾。

枳实(炒) 白术(炒) 半夏(制) 南星(制) 白矾(枯) 苦葶苈(炒) 青皮 大黄(各五钱) 木香(三钱) 黑丑(头末,二两) 大皂角(炙去皮弦) 旋复花(各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妇人干呕,嗝气满闷,或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姜葱汤下。

(子和) 川丸(即 川散) 治一切痰饮,十种水胀。

甘遂(面包煨) 芒硝(各二钱) 郁李仁(一钱) 大黄(三钱) 牵牛末(二钱)

上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

(《圣惠》)舟车丸 治五饮痰积肿胀。

甘遂 大戟(醋炒) 芫花(醋炒。各一两) 大黄(二两)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去白。各五钱)牵牛(头末,四两) 轻粉(一钱)

上为末,水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温水下,以利为度。

(《医林》)乌巴丸 治胸膈久为顽痰所害,积成痰气,面目清白色,肿浮,不思食,遍身痛,夜间气壅不得睡,往来寒热,手足冷痛,不得转侧。屡用南星、半夏、黑锡、灵砂坠之不下,取之不出。此是顽痰坚滞,宜此药。

利下顽痰如鱼脑则愈,未利再服。

乌梅肉(二两) 巴豆(五粒,研去油)

上用水两碗,砂铫内将乌梅肉煮烂,候水稍干入巴豆,将竹片搅,候如稠糊,取出捣烂,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九丸、十丸、十一丸或十五丸,姜汤下,不拘时。

(《玉机》)透罗丹 治痰实咳嗽,胸膈不利。

皂角(酥炙去皮弦,一两) 黑丑(微炒) 半夏 大黄(各一两) 巴豆(去油另研)杏仁(去皮尖炒。各一钱)

上为细末,姜汁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医林》)坠痰丸 治痰饮风痰等证。

黑丑(头未,二两) 枳实 枳壳(半两) 白矾(枯) 朴硝(风化) 猪牙皂角(各三钱。炒)

上为细末,萝卜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平旦时服,初下粪,次下痰。

(《瑞竹》)神仙坠痰丸

大皂角(炙去皮弦子,一两六钱) 白矾(一两二钱) 黑丑(取头末,四两)

上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医林》)破痰丸 治痰饮心腹痛立效。

荜茇 胡椒 丁香 木香 砂仁 蝎梢 乌梅肉 青皮 巴豆(去壳。各等分)

上以青皮同巴豆入浆水内浸一宿,次日同炒,青皮焦,去豆为末,水浸乌梅肉,汤炮蒸饼,碾和成膏,入药和匀,丸绿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不拘时,姜汤下。

(《秘方》)沉香和中丸 治一切痰气壅盛。

陈皮 青皮 枳壳 黄芩(各一两) 木香 礞石(制。各半两) 大黄 黑丑(头末。各一两二钱)槟榔(一两) 沉香(二钱) 滑石(二两)

上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茶清下。

《御药方》∶治胸中有痰瘀癖者,白矾一两,水二升,煮一升,入蜜一合更煮少时,温服。须臾即吐,如未吐再饮熟水一盏,吐痰为效。

一方∶治膈壅风痰,以半夏洗净为末,姜汁和为饼子,湿纸包煨,熟水二盏,饼子一块弹子大,入盐五分,煎一盏,食远温服。

一方∶治痰涎隔塞,以槟榔为末,每服食后白汤调下二钱。

一方∶治痰饮流注疼痛,以大半夏二两,洗净为末,风化硝一两,姜汁打糊丸,梧桐子大。姜汤下十五丸,痛在上临卧服,在下空心服。

《千金翼方》∶治痰饮吐水,用赤石脂一斤为细末,每服方寸匕,酒饮任下,渐加至三匕,服尽终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按∶《本草》赤石脂补五脏,令人肥健。有人痰饮吐清汁,诸药不效,用此遂愈。

一方∶治顽痰不化,以石青一两,石绿半两,俱水飞末,曲糊丸,梧桐子大。空心白汤下四十丸,五日十日一服,轻者半月一服。

一方∶治冷痰寒饮恶心,用荜茇一两为末,食前用清米饮调下五分。

《胜金方》∶治风痰,白僵蚕七条细研,以姜汁一匙,温水调灌。

又方∶治风痰,萝卜子末温水调一匙,良久吐涎沫愈。

一方∶消痰润燥,以贝母为末,和砂糖为丸,龙眼大,嚼下能止嗽。

《经验方》∶治胸膈气滞,烦闷,痰饮不利,头目不清,生南星刮去皮,半夏汤泡七次,各五两为末,以姜汁和为饼,以楮叶盖之,今发黄色,晒干,须五六月内做,合时用香附子一两,制如常法,以成曲二两共为末,水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后姜汤下。

一方∶治痰饮上气,不思饮食,小便不利,头目昏眩,吴茱萸泡,焙干,白茯苓等分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熟水下。

一方∶治风痰食不消化,大便秘涩,诃子三枚,捣调酒服三五度,良。

一方∶治风痰用郁金一分,藜芦十分为末,每服一字用温浆水一盏,先以少浆水调下,余水漱口,都服便食物压之。

一方∶治痰晕用白矾枯为末,姜汤调下,吐之即愈。

一方回生丹∶治痰厥气绝,心头温者,取古塔上陈锻石一合,水一盏,煎滚去水,再用清水一盏,煎极滚澄清,凿口灌之,痰下自苏。

一方化痰丸∶用天络丝,(即丝瓜也。)通条烧存性为细末,枣肉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好酒化下,立可化痰。

一方∶治风痰壅塞,大便秘滞,用蜣螂大者一枚,小者一对,新瓦上烙干存性为末,好酒调下。不能饮酒者,以滚水各半服,大便即通,其效如神。蜣螂名推粪虫,以其性能推粪下行通塞故也。

一方∶治痰饮奇效,以瓦楞子壳,即海蚶子,不拘多少,炭火 研末,候栝蒌黄熟时,正捣和瓦粉作饼子,晒干为末,用蜜汤调一钱,或入诸药为丸,其效过于海粉多矣。

造蛤粉法∶此可代海粉用,能化酒痰顽痰。有谓此粉即海粉,非也。泰州紫口蛤蜊,以炭火 成粉,候栝蒌熟时,同粉捣烂作饼子,竹囊悬风处阴干,次年听用。入丸药为极细末,入煎药为咀。

左右侧卧,不息十通,治痰饮不消。右边饮积左侧卧,左边饮积右侧卧。又有不消,气排之左右,各十有二息,治痰饮也。

相关文章
 豆蔻散(《幼幼新书》卷二十六。)
 请高手出"妙招"
 原血浆不足致各地人血白蛋白紧缺 医院让患
 小疏忽、大痛苦
 茵陈
 新鲜附子味道如何/?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