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元:教方舟子学习《
黄帝内经》
方舟子2007年5月29日在其个人网页和新语丝网站上著文《经络究竟是什么东西?》,文中否定经络系统的存在,并同意王清任的看法:“古人言经络是血管。”,所以他认为经络理论是荒谬的,中医是不科学的,应该废止。
方舟子不懂经络,也学不懂《黄帝内经》,他的文字功夫差,理解力也很成问题,这里我来清楚地回答方舟子,经络究竟是什么东西?顺便引导方舟子,如何学习《黄帝内经》。
首先让我们来认真仔细理解中医基石--《黄帝内经》中的几段经典文字,这是研究经络最可靠的依据,这应该是无异义的:
1.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
看看这段文字中所列举的概念,精、脑髓、骨、筋、肉、皮肤、胃、血都是明确的实体,那么脉道是什么呢?--承接上下文分析应该指的是经脉和血道,经脉里行气,血道里行血;经脉是气管(指元气即能量的通道,不指肺气管),血道才是血管,这两者一定要分清楚,不可混淆。
2.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
这句是说,经脉里通行的气是靠接受血管里的血提供营养而产生的。经脉不是指血管,而是指气管和气的统称。就如发动机里燃烧的油是血,输油管是血管,燃烧后产生的热气体和膨胀的气体通道,就是经脉。血管和经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通气,一个行血。
3.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
这段文字的确写得太好了,在公元纪年前后我国古人就有这样的文字,值得我们骄傲,解剖一词即来源于此句话。注意看,脏、腑、谷、脉、血、气,都是可以量化,古人说得很明确,大小、多少、长短,这就意味着古人指的都是实体,而不是现代人说的所谓哲学概念或超能结构,这一句话实在太重要了。
同样,在这一句中,脉是与血紧密相连的。
“脉之长短,气之多少”,可以从“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即“把脉”或者叫“脉诊”,从活着的人的皮肤外来度量获取人体体内气的多少,强弱,经脉的长短(注:这里的长短是指“脉诊”时感觉出是结代脉还是弦脉或间于二者之间等)。脉里行的气在解剖后是看不见的,所以,可以通过从活体外部“切循”即沿着一定线路、通过一定的方法推拿按摩才能得到。注意这里用“可”字,表明其得之的程度。
而“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血之清浊”,则可以从“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即从死者的身上解剖而看到。这里的脏腑即是人体的五脏六腑,“谷之多少”是指人体胃里能容纳多少食物,“谷”是名词作动词,“血之清浊”是指血管和毛细血管里的血是鲜红还是暗紫色或黑色的,以此来判断人体的内情(是健康还是有病)。
“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是说从活体脉诊和从死尸解剖观察两方面结合分析后,人体内十二经脉里通行的气和血管里通行的血是少气多血、多气少血、多气多血、少气少血等各种情况,才能有一个比较准的数据(这样诊断出的结果才是全面准确的,依据这样诊断的结果采取的治疗手段才是合乎实际情况的)。
经脉是气管,行的是气,从解剖上是看不见,只能从外度量切循而得到,而血管里行的血则能解剖而视之,故经脉和血管是两回事。
几千年前的古人,就能从解剖产生的弊端中想到了补救措施,“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脉之长短,气之多少”,来彻底认清人体结构,今天的人居然对此不能认识清楚,还在干
盲人摸象,只见树木,看不到森林的蠢事,怎么能把病完全医治好呢?简直是这个时代的悲哀!这也更加证实古人对人体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正确,太值得今天的人来学习了。古人为了健康长寿,研究解剖尸体是常有的事,就算不是解剖人,因人与脊椎动物有大体相同的构造,在宰杀食用过程中,对其解剖研究也已达到相当水平,但人体能感受到的经络气却始终从解剖中看不到,说明经络行气是要通过外部切循才能判断出来,不能单独靠解剖来决定一切,也说明脉诊的重要。
4.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暨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
再仔细看,经脉里的元气(真气)在经脉里正常环周循环不断,人体才会健康不得病。如果外在的寒气进入经脉里,因寒气凝涩引起真气流动迟缓、或停滞不前;如果外在的寒气包围停留在经脉外,就会引起经脉内流动经过的真气减少,则气对血的推动力下降,血管里流通供给的血液就会减少。如果寒气长期停留在经脉里,则阻止真气不流通,真气对血的推动力也就没有了,自然血液就会停止流动,淤积成肿块,膨胀压迫刺激肌肉神经,传导到大脑,产生痛觉(即不通则痛)。这里更充分说明,经脉循环不是血液循环,经脉循环为血液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是血液循环的前提和条件;血液循环是经脉循环的物质基础,为经脉循环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府”。
5.“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
古人认为十二经脉是主脉,脉大且数目少,潜伏在皮肉之间,由于在体内埋藏较深,一般情况下不易感知到。而与十二经脉相连的小的、数目多得无法数的是络脉,分布在人体表面,人可以经常感知到(如寒凉温热等)。这里的“见与不见”,不是用肉眼去看,因为气感、热冷感是看不见的,只能用外度量切循而得之。经脉和血管相对应,大的叫血管(动脉、静脉),皮下小静脉网络叫毛细血管。古人的解剖观察很仔细,知道十二经脉与大血管是两套系统,一套是运输物资的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血液里携带产生能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组成人体需要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另一套是能量产生供给系统--经络系统,分解燃烧血液运来的碳水化合物,产生能量,反过来又推动血液的循环和人体新陈代谢的器官组织对能量的需求。所以经络不是血管,与血管的分布、走向是完全不同。
6.《内经》:“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中医号脉,号的是十二经脉中的“手太阴肺经”,并称脉的跳动是气的运行。
-----------------------
中医号脉的地方,既是手太阴肺经经脉通过的地方,也是桡动脉经过的地方。桡动脉的位置刚好和手太阴肺经重合,桡动脉的搏动,受手太阴肺经推动力影响。体内血的流动力虽直接来自心脏的泵血功能,但心脏泵血的动能却来自经络运输的能量,一旦经络运输的能量受阻,心脏的跳动频率马上发生变化,其变化关系与经络的能量供给呈线性相关。“肺主百脉”、“百病皆生于气”,所以摸桡动脉的搏动与手太阴肺经的变化,可以反映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脉诊”结合“四诊”,能较准确判断出是否有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动脉跳动频率与呼吸频率大体准确,不同的人有些微差,一般之比大约是4:1,说明人的呼吸受控于手太阴肺经,同时动脉血管和心脏的跳动,即受控于经络,与手太阴肺经息息相关。所谓动脉的搏动其实是气的运行产生的,没有气能推动力,心脏和脉搏是不会跳动的。
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除了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局部、每一个层次的神经解剖和血管解剖这些看得见的有形物,如果误伤了神经、血管,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外科医生下刀时还应该清楚了解经络,尽量不要伤到十二经脉的运行主线,否则,小则延迟伤口愈合,大则留下许多后遗症,最严重的是在手术台上一口气接不上,当场死亡。如果是懂经络的医生做手术,这些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不知要多挽救多少人的生命,要减少多少致残的身躯,提高多少伤病者的生活质量。可惜大多数的外科医生都是经络盲,时常干着自认为在救人,实质是在害人的事,只不过自己不知罢了。
中医的精髓是经络,“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一脉不通,全身不遂”,“学医不懂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而要感受经络的存在,只有练习气功才能体会到,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真正健康,全体医生学习应用中医经络气功的时代一定会来临,到那时医学科学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中医的元气是什么呢,请参见《王新元: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一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3a4ab01000bfy.html
王新元作于2007年9月22日4:30 四川.乐山
本文原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3a4ab01000c6p.html
附:方舟子:经络究竟是什么东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09xb.html
中国传统医术之所以始终在臆想和经验之间徘徊,未能跨进科学之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人体解剖学知识。中国古代医生只热衷于背熟经典著作的论断,很少有人觉得还有去解剖尸体对人体器官做实际观察的必要;即使有人有这样的想法,也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愚昧观念,不敢真对尸体动刀子。例如在18世纪末,有一位叫王清任的医生很难得地认识到“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但是他也只能通过观察暴露野外的小孩尸体和死刑现场而了解人体解剖结构,不可能做真正的解剖。他纠正了一些古书的错误,但是也增加了不少新的错误。何况这纯粹只是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继承,而且也来得太迟了,解剖学早已在西方建立起来了。
但是在上古时期中国的医生显然是可以对尸体做解剖的,因为《内经》有“若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说法。它以及《难经》对一些人体器官的形态、尺寸和重量都有具体的描述,虽不甚准确,但显然是解剖而得的。只要对尸体做过解剖,就不可能不注意到有一些线路遍布全身,即血管和神经干,为何中医经典著作对此没有任何描述?其实有的,只不过它用的是别的名称——经络。
现在有人说经络是具有特异功能的古人“内视反观”而发现的,其实《内经》说得明明白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也就是说,经络是通过对活人外表的度量和尸体的解剖发现的,而且十二经脉中都含有血,只不过里面的血有的清有的浊有的多有的少,这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所谓经脉就是指的血管。《内经》还有“脉者,血之府也”的定义,此后的中医经典著作也经常见到“血之随气,循环经络”、“血循经脉”等说法,所以王清任指出:“古人言经络是血管。”
《内经》又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可知古人认为经络是皮肉之间肉眼可见的管道,大的、数目少的叫经脉,小的、数目多得无法数的叫络脉,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就是把大血管(动脉、静脉)叫经脉,皮下小静脉网络叫络脉。因为古人的解剖观察很粗糙,许多是出于想像,分不清血管、神经干、淋巴结等等“线路”的区别,所以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又与大血管的实际状况不符。
中医号脉,号的是十二经脉中的“手太阴肺经”,并称脉的跳动是气的运行。但是他们号的地方,明明就是桡动脉,所谓气的运行,也就是动脉的搏动。《内经》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这个数据虽然不准确(呼吸频率和脉搏频率的比大约是1:4),但也证明了所谓经脉就是血管,脉动就是动脉的搏动。
那么为什么中医会认为经脉除了走血同时还走气,有的经脉血多气少,有的经脉血少气多呢?这也是由于粗糙的观察所导致的:在人死后,动脉中的血迅速排空,因此在解剖尸体时会发现动脉是空的,只有静脉中含有血,这让研究者误以为动脉不是运输血而是运输气。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认为动脉的作用是供“气”,静脉的作用才是供血。因此动脉的搏动,就被中医当成是气的搏动,其实就是心脏的跃动,哪里是什么气?动脉大部分隐藏在身体深处,只有颈的两侧、手的寸口和足踝上方这四个地方的动脉比较浅,因此可以摸到它的跳动,于是王清任便说:“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因为血管又被当成“气管”,脉动被当成“气动”,号脉因此被中医认为能探测出人体气血、脏腑的状况,能够借以诊断出种种疾病,甚至连妇女的怀孕、绝经都号称能号得出来,无限地夸大了脉搏的重要性。号脉之荒唐,以后另文再说。
在现代解剖学传入中国,人们发现古人所描绘的经络图与现代解剖学所发现的血管、神经的分布都不符合之后,有人就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是一个现代解剖学还没有发现的系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验证这一系统的物质基础。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宣称用某种现代生物技术验证了经络的存在,例如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红外线变化、电阻测量、高振动声等等。这些研究都是抱着先入为主的想法,进行“循经”测量,实验设计本来就有问题,实验结果也就无法令人信服,无法获得国际生物医学界的认可。查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可知,发表在国际刊物上有关经络研究的论文很少,基本上都是中国人、韩国人在研究,偶尔有西方人研究,还是否定经络的存在的。例如曾经有人声称通过测红外线记录到经络,但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没能重复出该结果。
有人认为针灸的有效性证明了经络理论的正确性。这个推理是错误的。许多实验已经证明针灸是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发挥其作用的,与“经络”无关。
其实正如一位临床医生所指出的,用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否定这个神秘的经络系统的存在。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局部、每一个层次的神经解剖和血管解剖,如果误伤了神经、血管,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却没有一个外科医生下刀时需要了解经络,不必担心他的刀会割断经络、会刺伤穴位。经络据称对一根小小的毫针都会有反应,为何会对粗鲁的手术刀倒无动于衷?经络为什么不怕手术刀?合理的答案是所谓的经络并不存在。根据经络理论,人的下肢分布了六条最重要的经脉,分别属于脾、胃、肾、膀胱、肝、胆等最要害的脏腑。但是,双下肢截肢的病例并不少见,病人除了不能行走外,其他生理功能与常人并无二致。这一简单的事实也说明了经络理论的荒谬。
2007.5.15.
(《经济观察报》2007.5.28.)
(XYS2007052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
本帖最后由 王新元 于 2007/9/25 09:29 编辑 www.lindalemus.com/jianyan/]
-----------学习
-----------很受用,谢谢。正好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从另一角度讲,方舟子,也算是一民间中医高手呀!
是他让快要没落的中医又振奋起来,让很多非医学界人士关心研究起中医来!
有影响力的人,无论是什么观点,都是有其历史使命的,他们已经身不由己.
-----------支持,让方舟子学习学习,接受五千年文明的洗礼!
-----------对方舟子之流讲经络,无异于对牛弹琴。
倒是旁听者中,还是有不少知音。
-----------越无知的人,越能批判。
方舟子就是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