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继续讲《四圣心源·劳伤解》.
上一节课,我给大家讲一下主要是中气,这个中气有关中气的理解,现在呢,对黄元御先生这个中气有所了解以后,现在我们就讲一下阴阳,先看一下黄元御先生讲的阴阳原文吧:“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阴位于下,自下而左升,则为清阳,阳位于上,自上右降,则为浊阴。清阳生发于木火,而不至于下陷,浊阴收藏于金水,而不至于上逆,清气之不陷者,阳嘘于上也,浊气之不逆者,阴吸于下。大家要仔细体会这些话,浊气不逆,则阳降而化阴,阳根下潜而不上飞,清气不陷,则阴升而化阳,阴根上秘而不下走,彼此互根,上下环抱,是曰平人。而清气之左升,赖乎阴中之阳生,阳生则浮动而亲上,权在己土,浊阴之右降,赖乎阳中之阴生,阴生则沉静而亲下,权在戊土。戊己升降,全凭中气,中气一败,则己土不升而清阳下陷,戊土不降而浊气上逆,此阴虚阳虚所由来也”。这是黄元御先生关于中气变化而现阴阳的这篇文章。
我们现在怎么理解呢?就是说,我们现在学中医首先要理解什么叫阴阳,是不是,这个阴阳的这个理解,纯粹是一种感性的,由于感知的越亲切到最后逐渐形成理性,书面文字再出来,开始就是从象上去理解,我们人类呢,一般的人呢就是,外念纷纭,这脑子里就是如野马尘埃一般,是不,奔腾不息,自己也不知道是来呀,是去是上是下,在人生之间取舍往往是烦恼无穷,所以呢,要谈起阴阳来总是错综复杂,搞不清什么是阴阳,为什么,心性不能定。
心性如果稍微安定一些呢,就能够理出来一个大概方向,如果心性真凝定下来,对阴阳就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所以呢,内经讲,学医之道虚静为宝,又回到一个老话题上,就是说对医学的学习吧,需要有一定静定的功夫,这种功夫呢,无论你是打坐也好,是读书也好,是念经也好,只要是能够沉静下来,能够专一下来,慢慢都会得到。
我们中国过去古代很多读书人,没有通过专门的打坐修道,一样可以达到很高的静定功夫,在古代的很多书中有记载,这种静定功夫到底到达什么程度呢?到达了可以坐脱立亡的这种状态,什么叫坐脱立亡呢?过去大家可能在一些小说里,或者书中看到,有老和尚算我哪一天哪一天该走了,然后一打坐死了,说是圆寂了,过去我们一些修养高的读书人也可达到,大势临危的时候,一盘腿,自己想走就走了,也就是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的这个心神意志凝定到一定程度可以跟身体这个,可以身心相互分离。
我们平常人呢,就是困在这个躯壳里,别说是出入了,就是连简单的这种感知,都有时候经常发生这些差错,所以呢,就是因为内在相火,就说各方面的思维,五脏之神不能够凝敛的话,相火浮动,产生种种幻象,我们不能觉察到根本。
在这里呢,讲无论读书、打坐、修道,最终呢,我们要先有一定的静定的功夫,然后来去跃过这个门槛,大家如果看过黄元御的书里面有一篇序我记得,黄元御先生自己写的,玉揪子空明研悟,涤除玄览,自负古今无双,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读书人,功夫到一定的情况下话,他都这个概念,自负古今无双,如果到达了就说这是中间的一个阶段,如果到达这个阶段没有生起这种感觉是不对的,所以说有些人,做学问,做文化,做到一定的程度,非常就说非常狂,大家可能很多人问,觉得他很狂,很孤,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什么,这是他的功夫境界,你没有这个功夫境界,你一个很谦和的人他不一定行。
但是呢,极高明,你到了这个阶段以后你再跃过,那当然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当然这个每个人这个表述不一样了,像他这里,像那个黄元御先生这里讲的,空明研悟这一点,他通过自己的静坐,通过自己的这种观想,通过自己的这种读书,这种思维条理慢慢达到一种空明的这种境界。在他的身心之中是一片空明,没有任何就是说,没有任何不清楚,没有任何疑惑,没有任何就是说阴暗的地方,没有任何这个杂质、沉淀,全都是纯一的境界,这是非常高的大家都知道,在读书来说这是非常高的。
一般人来说,这个离坐脱立亡,程度上还是有差距的,涤除玄览下一句是,因为这本书上,我今天记得这本书,以前写得那本写错了,我记得好像是涤虑玄览,其实应该是涤除玄览,为什么呢,这是《道德经》上的原话,老子说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就说能无疵乎,就说你把所有高明的见解,所有学的知识,所有学的道理,全部抛弃掉,全部溶解掉,全部化掉,就像火炬一样把它烧成灰,再把灰烧掉,全部清洗掉,这个时候,就是一片幸福,这才是一片幸福,这个时候,还有一点儿瑕疵吗?如果还点儿瑕疵,就不对,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玉揪子空明研悟,涤除玄览,说得就是这个,自负古今无双,没有什么古今,在他脑子里古今如一,现下里就除了他一个就无对,就古今无对,这玩意儿是这种自然而然的功夫境界,顺便给大家说一下,大家可能以前读过这个,关于过去古人,汪昂,不是汪昂,那叫什么来着,突然说起来,想起来忘了,叫什么,陈子昂,汪昂是医学里的,写得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这是什么意思,这个跟我们今天黄元御先生达到的状态是一回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第三句话,念天地之悠悠,这就没有涤除玄览吧,就说呀他达到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种思维状态,天地整个空明如一的这种状态。
他达到这种状态以后没人来引导他,他也不知道,就是说就在我们学佛家里头讲究一个,见到空性的时候,有智慧的人哎呀会狂喜,是不是,平常呢一般的人会恐惧,当然了狂喜的人,也可能哭,喜极而涕下,一般的人感觉迷惑,甚至恐惧,空性现前了,这是两种状态,所谓说有智慧了,什么叫有智慧,我们人分有智慧跟没智慧两种,什么叫有智慧,有智慧就是说,你在这条路上走久了,你就有智慧,你走得迟了,就没智慧,老手就叫有智慧,新手就没智慧,所以说这个有智慧和没智慧没有什么差别,大家是一个不断演练,不断熟悉的过程。
有人见到这个空性现前以后,心里非常高兴,为什么呢,老朋友来了,找了好久没找到,有人见了空性现前了以后,哎呀,身心相罢,所有东西一下都散掉了,感觉自己没着没落的,自己从来就没有感受到这种状况,感觉到一种无明未知的这种恐惧,这是他以前没有经历过,这种空性呢就是我们要讲到的,我们的这个世界,这个思维整个状态,本来的现前,这种烦恼,这种因果,这种所有的医学的总源。
之所以有空象,所以才会有烦恼的产生,在这里呢,我们自己妄作了以后,产生了来去轮回,不断产生各种差别现象的变化,有一念妄作的话,我们人为什么会生下来呢,为什么一生下来大家禀赋各相不同,有人这个样子,我们每个人又这幅德行,就说大家各不一样呢,他生下来呢就各有禀赋,各有所受,就说我们每个人去受生,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禀赋着一团气,不同的这种气象,在中国文化就叫一气,在五行里边行,佛家里边业力,就说这种力量,每个人自然有自己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运转运动,佛家里边业力,这个词用的其实是非常高明的。
由于这一团无明之力呢,一动呢我们就分出阴阳来了,我们发现了自己这一动,本来是无明,动就动吧,也不知道,就是一片混沌状态,是不是,等自己发现自己动的时候,这个就产生阴阳了,为什么,他发现自己动的时候必然另一个我,还有内外,有他有我,这个时候,有向有背,就说,你运动就朝着一个方向去了,有外有内,就出现阴阳了,所以说这阴阳是这么产生的,那老子说了,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天下无有一往而不返者,还有句话是返者道之动,返是哪个返,不是现在所谓说那个什么哎哟反,就是说反动派的反,反面的反,不是指这个,返就是循环往复,天地万物之道就是在循环往复之中。
那些道家里边那些搞权谋之术的人,返者道之动,你要背别人的思路走,你要背着大众这种方向业力,你才能独辟蹊径,反正他那是为了能创造一套学说,另外的说法。
既然阴阳判出来了,有对应的,有往有复,这就是阴阳立判,然后第三个呢,就是中,为什么,你这个判别问题的这个所立的这个基点是什么,你这个基点你分判了就是说阴阳中三点,三才就显现出来了,所以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阴阳交互往来,中间就是人。
人生于天地气交之中,天地阴阳之气交互往来的话,在这个气机之中呢,使人感受了天地阴阳相互往来,这就是三才的显现,根据三才不同的变化,又分出六气,然后,至于说四象八卦这是从另外一种方向来解释的,对于宇宙之间就是说你要观天象的时候,他用着的是一套理论,你要对于我们这种学医学来说,对人本位去研究的话,用的是六经六气学说,这个是比较贴切的。
然后这里的话,所有的观念呢,这个医学的学习,这个不同种的学问呢,都需要有虚静为宝,学医之道,虚静为宝,持针之道,虚静为宝,持脉有道,虚静为宝,把自己空虚下来,为道日损,是不,这种想法呢,这种观念呢,都空下来,学医的时候是怎么学呢,就像我们道家里讲的一样,不是我们把思维仆到整个书里面,去学习书本,而是把胸怀里的知识全部遣散掉,叫书本进来,我们胸膛就像一面镜子一样,里面是无限大的,然后叫书本知识全都映射进来,所有的东西都映射进来,然后再取类比象,然后再透过他们,把他们全部透过,所有的知识全部进来以后,大家互不相妨碍,然后再溶合起来,知道是怎么回事。
你学完这本书以后,你胸膛里面还是豁亮一般,像明镜一样,这本书你就学通了,你再学下一本,如果有所疑问呢,你先放到一边,对了,好读书不求甚解,有些东西不能够强追究的,因为你的学识没到达一定的地步话,你强追究的话,反而失之真容,对古人这个原意的曲解,对学问是一种践踏其实,现在很多学者都,你像什么什么各个大学的教授、专家们,然后解读古代的经典,很多都是胡扯,没有达到那种境界,一说出来都是外行话,怎么去明白,怎么去解释?
更可笑的是拉出来一些考古,拿出来些东西,唉,你不知道这从哪个坟里面挖出来什么东西,都是些挖坟掘墓之徒,他们怎么能谈得上这个学问,当然了有的东西大家可以纠正一下,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做学问基础,他们怎么去来分辨,举个例子,就像练武功一样,你没有到达那种境界,怎么都领会不了,外行你只能看热闹,你就算把所有的练武的书籍都倒背如流,对于这个功夫来说根本就没有办法理解,因为这功夫是靠个人一点一点练习,一点一点感受出来的。
学医也是一样,也是靠感受出来的,不是靠那个什么,靠这个逻辑性推理出来的,不是靠几个经方、验方,现在那个中医学院当然就是很有这方面的弊病,再顺便讲一点,就是当然现在看到社会上、市面上一谈起来,
感冒了,首先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分风寒感冒、分风热感冒首先就是一个误区,如果这么分的话,就说,都不是大而化之的错误,这是原则性的错误。
就说你分风寒风热,人体这个受病,本来就是由外在的太阳寒水之经受病,然后呢,由三阳经要当降不得降,三阴经当升不得升,然后产生出来的化寒化热的种种现象,统一归到风寒、风热这么肤浅,病人已经内在已经有阴症化现了,由于三阴之上,还有三阳不得潜降,然后一味的用寒凉药,连西医的抗生素说实在的都不如。
另外吧如果划分为风寒的,就用一味的辛温解表,不知道划分为风寒的他内在有阳明不降有湿热时时刻刻他都会化热,所以呢,太阳之里是少阴,太阳之邻是阳明,阳明不降,当然了你太阴不解呢,外就有寒,你这个时候,用方你就要根据他种种不同的变化而来进行调配,而不是分简单的风寒、风热,为什么现在外边有很多的小孩,然后得了长期感冒,得了什么哮喘,这都是,就是以前
三七生常说的一句话,西医是宪兵队,中医是维持会,都来坑害老百姓。 讲的就是说,我讲的这个先天之阴阳的大气,大家先理解一下,领会到了以后了就行,心念就说要静定功夫,专一起来,你就能感受到阴阳的变化,任何一事一物的变动,你都能分清阴阳,这个是要感受的,不是我硬说,因为你思想不宁定,你要思想一宁定下来了,这个事物一来一往你马上分判出来阴阳,对于事物的动静都分判出来了,而进行类比,以至于你不用类比,自然而然的就知道了,这就是对阴阳的把握和感受,而不用脑子里另外还造一个阴阳。
那就是学问己经学到外面去了,学问没有去来有机的去利用起来,像我们古人荀子所说的话,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就说君子之学呢,是为了修身养性,是为了更整理自己的思维,更加体利,更加就是说对自己的思想上的疑惑进行去破解,进行疑问去探讨,是为了自己。
小人做学问呢,这里的小人,不是说是什么一般的坏人,小人就是他这个目光比较短浅,思维局量比较狭隘,这种人,他做学问,是为了别人,为了去干个好工作,为了去干个什么学科,当然这么说了,现在国内这些做学问的人大部分呢都是小人了,真正是去为了个人的疑惑,为了去这个爱好,去自己搞的人少。
君子之学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以为禽赎,君子之学就是道润身了,小人之学以为禽赎是什么意思呢,小人之学学好了以后,自己知识自己理解的好,自己对什么事情了解的比较清楚,自己就可以搞一些什么手腕陷井,去教育,或者是去那个什么,这个禽赎,禽就是禽获的禽,赎呢就是说小牛赎,就是说对这些事情了解肤浅的人,君子之学是一入乎动静,然后是整个体乎内,顾护四肢,形乎动静。是整个全身心去感受而学习。
小人之学呢,入乎耳,出乎口,什么意思呢,我们学习的不是耳朵听了,脑子思维思维嘴就说出去,而是要用到实践行动之中,用到说实事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每一点一滴实践之中,这才叫君子之学。
用以前荀子所说的,耳口之间,不足七寸,何足以美七尺之躯!就说呢,我们这个学习呢一定要有这种体会,要身体力行,记得以前,哪个人作过一首诗来着,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个躬行是怎么躬行呢,不是你看病,你看病怎么躬行啊,大家可能想呢躬行就是看病,学医躬行就是不断看病,我给大家一说,有很多人开始行医还行,越看病水平越倒退,每天就那么几个方子,越用量越窄,越用方子越死,还不如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思维宽广一些。
这个躬行是每天进行思维的磨历,每天看病的时候都是拿病人的状态,整个病人的这种现象,跟自己内心去进行碰撞,进行感知,进行去这种就是说取类比象,这样才叫躬行。
下面再回过来讲,再继续讲黄元御先生讲的,黄元御先生讲的阴阳是什么?就是后天的阴阳其实,这天地一生,我们就说气交之中人也诞生了,这个时候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阳轮转,这个由于天地之气的影响,我们产生出来人类的这种现象。
由于受到地气上升的感应,我们人体呢,这个也由于双足象地,然后阴气由足心足三阴经而上,由于受到天气这种积阳为天的天气感应,我们三阳之气然后是下敛,在这个阴阳之中又分清浊,清阳浊阴,大家看到这两点没有,当然了有这两点,进一步还分什么,有浊阳,既有清阳,当然了有浊阳,这个清阳跟浊阳的分别呢,他又要考虑到就是说这种后天的变化,因为往后天还要有中气的这种化升,在上部的三阳之气以敛降为顺,是不是,不能敛降叫什么,这个就叫浊阳,浊阳上逆,再上就会有
发热,就我们统称的我讲统称的上火。阳明经之气上来了口干、善饥,然后太阳经上来了要体表发热恶寒,少阳经上来了那个什么耳朵,眼睛目赤生疮,这个等等,这个阳气就叫浊阳,是相火上逆,大家知道这个名词,这个不论他提什么清阳浊阳。
清阳是什么,清阳是阴中生阳,这个阳气经过木气升达上来了,就叫清阳,这个什么叫浊阳呢,这个当降不得降就叫浊阳,还一点就是说内经讲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这个阴中之清阳本来要上升,上升不下来为则生浊气,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飧泄就是完谷不化啊,诸般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这个时候也会非常清澈,这个是什么,这个是清阳在下,不能在这清阴了,这就是这个意思大家了解一下,这个阴不一定是浊的。
由于三阳不得潜降了以后,导致的三阴弥漫于上,这个时候他就叫浊阴,也可以在上不降叫浊阳,就说从寒化热化不同的现象,我们就说给他起了这些名词,意思都是一样,浊气不降。由阴出阳,这个阴气上为阳,化生为清阳,这个时候晴空一片,称什么,称君火,君火是灵冥不昧,清阳上展这种现象,这种元气呢,开而后合,三阳之气下敛,这个时候我们称什么,阳气要归根,在我们人体呢,是以水火而用事的,在天地之间是以阴阳用事的,就说乾坤,所以呢在我们人体这个在就说,你要想天地之间轮换的时候,你在讲君相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咱们我们人体是以水火用事,心火跟肾水,水火用事的话,在上则为君火,讲究的灵冥不昧,就是讲五神,神气收敛以后,都是清灵不昧的。
取类比象,举例子就是,君火就好像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一样,真正的高明的领导人,就说他是晴空一片的,他没有任何就是缺陷,没有任何杂思,你也不知道他在想啥,你也不知道他在干啥,这叫君火。君火是不干任何事情的,什么叫相火呢,相火就好像是宰相,六部九卿,各思其职,大家各干各的事情,这个从君火下潜,然后相火以位,百官各思其职,这种君火的力量下达,然后导致相火推动周身的各种气化,各种功能,各种用,就叫相火。
君火只要一弱,只要一出现相火上线,这是什么意思呢,君火肯定弱了,朝廷里一有奸臣,各职能机关,不能够干自己的事情,肯定是君火弱了,君火一弱,相火就会上现,就会上逆,这个时候呢,我们要壮君火,怎么壮,火神派这一路,这一律温升往上,所以说我们临床上看舌头的时候,舌诊,舌为心之苗,看舌诊的话,不是说关键看黄呀、黑呀、白呀乱七八糟的,现在舌诊,现在舌诊对中医的也是一种糟踏。
舌为心之苗,舌头是什么,舌头是红色的,是这种淡红色的,只要出现鲜红、暗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都是心火之弱,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心火已弱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心火一弱,然后必须必须得要什么,必须及早温化温心火,你不管不管你是用清热凉血还是清营,还是清什么,不管你是怎么清,心火上有瘀结,你中焦一定得固护住,你左边木火一定得升达起来。
温病学派很多医家就搞不明白这个,又滋阴、又清热、又解毒什么,到时候,心火的瘀结倒是打开了,也清开了,这个中土寒郁了,木郁水寒,最后导致就是说病人一派寒象,这是非常不好的,因为为什么,元气一但衰退的话,外在药物就像什么
姜桂附呀,温起来的话,他是有限度的。
就和一个国家一样,是不是,大力发电,本来就是说,本来人口就这么多,那个资源就这么多,你去搞建设、搞什么的话,不能过。所以说这种病人他一旦虚损下来,再要养他,本钱也亏了,所以说呢君相二火都是以敛降为顺的,内经讲了,苍天者,清静则志意治,什么意思,天明则日月不明,就是讲这个天气啊在上的阳气啊,君相之火一定要以收敛为顺,君火要是明于上,要是不能下达了,下面相火各自就会乱作一团。
所以这里面又讲了,明暗相生,君火如果明了话,相火就会暗,为什么,就说君王什么都干得好,什么都躬亲去干,这相火就不会干活了,然后只会听话,只会拍马屁,君火如果不去干这些事,只是收敛下来,相火各自为用的话,相火慢慢地运动起来了,这讲了明暗相生,君火一定不能明于上。
这点儿用上我们养生来说,就说我们对每件事情,身体的每个感觉,对外在的事物都不要过于关注,过于的去辨别,而是就说关照笼罩就行了,整个收敛下来,然后自然而然地在打坐之中,就是这种状态,君火潜降下来了,然后不去对外在的事物去那么关注了,不去明于上,而是收于内,这个时候,全身的相火以位,这种阳气收敛归根,相火在全身的作用功能,作用慢慢就推动起来了。通过这种打坐,通过这种静定的功夫,身体慢慢恢复,很多疾病可以得到解决,然后年老的人身体慢慢就会强壮起来。
现在来讲讲看看阴虚这段,阴虚这段,黄元御这用的汤头是地魄汤,
半夏三钱,
甘草两钱炙,
麦冬三钱,
芍药三钱,
五味子一钱研。
五味子是有讲究的,三钱不要用多,五味子甘温,就说酸甘温,酸味其实比较重一些,五味子的温性也比较强一些,所以它就是说入肝经、肝木,四气里面寒热温凉,温是属于木的,就说这个五味子可以助肝木的生长,五味子不能多,多了以后燥,五味子太多了以后有温燥之性,这个温病学家,他们讲得对这里就说很少。
再用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些燥咳,
虚劳燥咳这种痨瘵,就像这些个
肺结核,五味子是常用药,像孙思邈、孙真人经常用这方子,经常用这味药,他用什么呀,五味子七枚,大家看,五味子七粒是多少,五味子七粒也就是也可能0.2~0.3g吧,相当小的量,五味子它就在上面轻轻的把肺气一收,当然你看这个,温病学派大家里讲的一个就说,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入药的时候你不要觉得五味子好像用了这么几粒那起什么作用,恰恰不然,只要中土枢机还在,中土,胃为分经之炉,你把所有东西都放进去,五味各从其性,这个五味子它入肺,入肺敛阴,放得少得话,它这个味道反而浮起来了,反而能入肺经敛了,你要是放得多的话,它就沉滞了入于肝肾。
这个在于用药上大家,就说关于这个轻重沉浮之间大家还需要慢慢去把握,这些东西呢,只有你学进去了,你感受进去了,不断在用,在阴阳轻浊之间,去这种推纳,去琢磨、去体会,自然会有感受,如果不然的话,这东西是没有人讲给你的,因为什么讲给你也听不懂,或者讲给你了还害了你,叫你多了一个知识,你本来就杂乱不堪东西里面,又多了加剧,更加是障碍。
玄参三钱,
牡蛎三钱,大家看这个地魄汤,黄元御就说所有方子都讲究立法,就是立足于中土,首先呢,阴虚,什么叫阴虚呢,阴虚就是元气敛降不足了,我们这个中气要回转,怎么样,要肺敛,阳明胃气要降,肺胃之一路、胆胃这一方面降,所以说呢,从上面首先要降肺胃,还有胆气,是不是,必要的时候,下面腑道不通的时候,大肠、小肠种种,膀胱气化,这一点讲了以后,是以金水之收藏全赖戌土之降,这个戌土的潜降呢?这个戌土的潜降呢讲的是后天的,关于阴虚上,黄元御立法都是偏于后天的,为什么,他讲的这个关键是中土斡旋,讲有中土的话,有很多东西都讲到后天去了,就说中土的这种斡旋的话,以脾胃为基础,就是脾升胃降,这一点,讲到这个先天呢他这里面也有,你看清气之不陷者,阳嘘于上也,浊气之不逆者,阴吸于下也,五脏藏精啊,五脏能把神气收回来,能把精气敛固住,像我们古人讲的,叫精满不思yin,就说真正精气充沛的人,他这个yin欲的念头非常非常淡的,就没有yin欲的这个念头,一般人是达不到这种凝定的状态。
像我们过去在佛家就说楞严经里面说过一句话是什么,余于横陈时, 味如嚼蜡。哎呀就说没能怎么怎么样那场景,好像这个关系不在这生理心理顾及和变化,不起任何,这个是精气大回补的一个现象,所以说讲到这里面,就是说,是怎么回事,黄元御先生讲的金水之气不敛降,是胃土不敛降,第二点呢,浊气呢是阴气吸于下,下面他阴虚气不足他吸不住了,这也是就说阴虚不得潜降的一个关键。
大家看这个立法,甘草、半夏、麦冬、芍药、是不是,甘草二钱炙,这个在临床上呢,我建议就说如果治疗上焦有虚火的,如果想要清虚火,甘草用生甘草,
炙甘草经过火温了以后偏走于左路,就说你看临床上讲究生甘草偏于清火,生甘草、炙甘草稍微有些差别,制半夏走得是阳明这一路,降胃气,麦冬,麦冬可以降胃气,芍药、五味子可以敛肺,芍药主要还是以降为主,降少阳火,少阳阳明之上,当然了,这个没有外感了,你要是外感上三阳,这个时候,就要用点开降肺气的药,肺气没郁的上,
桔梗、
苏叶之流,玄参,取金水相生,牡蛎、牡蛎有重镇之性,也是秉水之精华。
它这里面讲的这个阴虚啊,大家可以体会到,就是说跟我们往常学的这个大有不同的一点儿,它们没有这些,什么二地啊、什么首乌啊、什么
山萸肉啊、什么等等,这些就是说,甚至于
玉竹知柏没有这些,他用的这些不伤中土的药,当然了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我们可不可以加上玉竹山萸,可以,黄元御先生在这里面块缺了一个,没写这个,为什么,是因为当时就说整个对于这方面用药用的有点太过,首先温补派出来,见什么病不是六味就是八味,就是围绕六味
地黄丸那几味药转悠,本身中土就失治了。
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
人参黄芪益气生水,大家看,这点其实非常重要的,生黄芪、生晒参,要用生甘草,大家如果看过那个喻嘉言的一个《医门法律》里面关于进退
黄连汤就知道了,进退黄连汤关于这个生熟药之间的升降它有一个讲究,到时候大家翻开相应的书看一看,治疗肾衰的一个方子,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人参、黄芪是什么,本身人参、黄芪健脾肺,肺气是降的,所以呢?人生、黄芪是主降,人参、黄芪是往下降的,因为人参、黄芪补的是气,什么主气,肺主气,肺一冲上来,自然就要往下降的,当然有些人说,一吃人参黄芪就上火,就觉得人参、黄芪往上顶,不是的,这是因为这个病人阳明之路没有打开,中焦寒湿,脾不能升、胃不能降,这个时候脾不能升、胃不能降的时候,中土你不加点
干姜茯苓这些个,
砂仁半夏这些把中土调化开了,你一点人参一进去了,燥气肯定壅滞,参芪一进去肯定壅滞,这个时候你要再加上干姜、茯苓这些、砂仁、半夏,加进去,它就不会上火,总之虚不受补,当然了也有虚不受补,虚不受补那个什么阳气不得运化,当然补不动了。
行,今天课就给大家讲这些,主要讲的是地魄汤,跟阴阳方面的,大家关于这个地魄汤呢,回去以后好好看看,包括我给大家说的这一点,就是理解理解,这些东西在临床上见到病人的话,思索思索,应用应用,地魄汤是个巧妙的方子,学好了以后,可以填补温病学派的一些那个弊病,而且把温病学派学说拿过来,你一眼看透他们临床之中那些用药是怎么回事,这些医案是怎么怎么个讲究,拿来这黄元御学说里面一目了然,而且能看清楚他们的缺陷。
他们这个用药,病人突然坏了,他们都不知道,他们觉得,哎哟!这个病情,怎么怎么样,病情又反复了,看来这个阴气还伤得透了,继续用寒凉药,这在那个吴鞠通医案中有很多,中土没有固护好。
当然了,这个学完了以后,再去看火神派诸书的观点以后,再补充进去将会非常好,因为黄元御先生关于这个一元盈缩的这个观点没有出来,没有提到显要的位置上,大家参看这个郑钦安先生的这个学说相互补益的话,就会充实一些,有些病人啊,就是阴虚、阳虚啊,阴虚、阳虚止在升降,如果一牵扯到元气的亏虚的话,大部分病人都得大力温阳回阳,这个时候就不是说在这个升降这个小法下功夫,就在一元真气的盈缩上,就在元阳的亏虚上有个大的认识才行。
问:我怎么用黄芪下元更虚。
我不知道你下盘怎么个更虚法,但是这个黄芪确实呢是偏于走于上,因为它入于肺啊,对于一般的这个就说精气亏虚下的病人,再加上平常又虚劳烦躁,你光用黄芪的话,不行,你这用黄芪,其它药你用不用,是不是,你其它药配合在地魄汤里一块用,自然是益气生水,光用
一味药的话,它一味想下下不来,壅在上面肯定烦躁,上盛下虚。
问:烫伤的部位,附近出现两条红线。
我不知道这个怎么个红法,因为我们在临床讲上,一般烫伤呢,烫是什么,这个我们就是说,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就我们人体受病呀,不论传染病,千般灾难不越三条,这个外感六气,内伤七情,从肤皮毛感受而入于六经的,这是一种皮肤所伤,还有内在五脏的本来就有瘀滞的外相感应的,这中风又是另外一种,然后第三种是房室、金刃、虫兽等等一些创伤,这个烫伤是火热之气,就说这种火热之性呢,然后是与人体相互感吸的话,它局部的营血肯定瘀滞在这,这个时候一般治烫伤我们都讲究就是说,一方面就说清血凉血呀,然后是疏散,通行,出现两条红线,这两条红线就不好说,这两条红线是不是局部感热的瘀结循经产生的,这个热气循经产生的这种红线,不过这种病人呢一般是经络敏感型的容易出现,一般经络比较滞的这种不容易出现这种反应。
问:针灸如何入门?
针灸没什么入门,针灸你得拿个针天天去扎,你扎多了以后,然后很多全都在讲,你讲针灸如何得气,如何运针,如何那个什么,经络之间如何高下,以及得气以后,如何判断,得气时候的虚实,如何补泻,这个都是慢慢来的,你先透过第一步吧,行,今天就讲到这里。
-----------本贴由网友健康使者整理完成初稿!
-----------您们辛苦了! 谢谢!四圣心源劳伤解阴虚部分什么时候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