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松梅/文
关键词:脑血管病 针灸 中药
脑血管病,也称中风偏瘫病,是脑部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病变引的脑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急性或亚急性
脑损伤症状。其特点发病急骤,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恢复缓慢,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临床以
猝死昏仆,神识
昏迷、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不语、口角流涎等症为常见,易导致死亡和病残。笔者自1982-2005年间收治完整病例60例,用针灸、中药结合治疗脑血管病获得满意疗效,现将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男18例,女24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52岁,病程一周至6周者6例,3个月至6个月者10例,半年以上者44例,病症最长者一年零六个月。症状体征:左侧完全
瘫痪13例、不全瘫痪32例。右侧完全瘫痪5例,不全瘫痪9例,失语者1例。
二、治疗方法:
1、针灸取穴:上肢取曲池、肩髑、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太冲、八风。其中手三里、曲池、阳陵泉、环跳为主穴,中刺激后留针40分钟,面瘫者配颊车、地仓、牵正、太阳、阳白、人中,每次选2-3个穴位,舌强言蹙者加廉泉、金津、玉液、哑门、通里,久病肾亏气血不足者,加肾俞、脾俞、肝俞、关元,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5-6天,可连续二到五个疗程。
2、中药:基本方为:
黄芪、
当归、
地龙、
川芎、
桃仁、
红花、
赤芍、
水蛭、土元、川
牛膝、
天麻、
远志。辨证用药:1、气血衰枯,血淤阻络:症见面色萎黄、气短神疲、偏肢萎软无力、肌肉发凉或麻木、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小便濒数、大便溏或失禁、血压正常、舌淡暗有淤斑、苔白、脉沉细而涩。方用基本方加
党参、
丹参、
桂枝、
桑枝、
丝瓜络。2、气血两虚、痰淤阻络:症见形体稍胖、颜面虚浮、神倦困乏、气短懒言、偏肢肿胀、疲痿无力、麻木沉重发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痰涎雍盛、呕恶头晕、血压正常或偏高,舌体大淡暗,苔白腻、脉弦缓或弦滑。用基本方加减,舌苔黄腻加天竺癸、
竹沥;舌苔白腻加
僵蚕、
菖蒲、
苍术。3、肝肾两亏、络脉淤阻,症见半身不遂,患肢拘急麻木或疲软、僵硬、头晕、
耳鸣,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行,大小
便闭或失禁,血压一般偏高或正常,舌淡嫩红暗、无苔或少苔,脉弦或细数,方药:基本方加生
熟地、
麦冬、怀牛膝。
三、针刺手法:
出现偏瘫在一个月内者多是体实邪盛。用泻法;1-2个月之间,因正气渐衰,病情稳定。用平补泻法;三个月以上者,大多数人正气已虚,用补法,对急性病人用中强刺激,多能立竿见影。
四、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患肢及语言功能恢复正常,生活自理能从事日常劳动。显效:体征及语言功能明显改善,患肢恢复一般活动,能自行走路。好转:偏瘫肢较前有所减轻,但生活仍不能自理。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甚微或无改善。
五、治疗结果:
治俞28例(46%),显效26例(40%),好转6例(10%)无效2例(3.3%)总有效率96.7%疗效最短30天,最长6个月。
六、典型病例:
王某某、女、52岁1999年1月26日就诊,患者平素身体尚好,无
高血压病史。其日晚饭后,自觉头晕右侧肢体怠倦,行走无力,逐渐加重,并未引起重视,后突然瘫倒,昏迷不省人事,口角流涎。急邀笔者前往诊治,笔者初诊为
脑梗塞,先用针灸醒脑开窍,针刺人中、后溪、内关等穴位,五分钟既醒,但患者舌强语蹇,笔者又急用“廉泉”穴强刺激后,既言语清晰。然而患者右侧上下肢偏瘫,手指不能握物,足趾不能活动,此乃风痰阻络,气血两虚所致,治宜祛风化痰、活血通络,针刺肩髑、曲池、外关、环跳、阳陵、足三里等穴,中、强刺激。中药:当归、黄芪、川芎、地龙、水蛭、
桃仁、红花、土元、党参、桂枝、牛膝等药加减。通过上述综合治疗20天,已基本痊愈,后又巩固治疗一周,完全康复,并未留下任何后遗症,随访七年多未复发。
七、讨论:
脑血管病,均与血液功能发生变化和与某种心脏病有关。也称脑血栓病、脑梗塞病,是脑血管里产生的血栓或来自体内其他血管中的脱落血栓阻塞。表现症状各有特点。本病属于标实,在治疗中应根据病邪之深浅重和病情先后缓急而灵活施治既要把握病机,又要抓紧急性期的合理治疗,特别是对疾病的辨病的辩证论治是关键。采用针灸、中药配合使用方法灵活处理,是本病转危为安的主要环节。针药结合能增强除风活血通络去痰化淤之功。根据收治60例完整病例统计,有效率为96.7%,疗效尚满意。笔者认为主要是针药配合、取穴精确、手法灵活、方药严谨,加减有度,能加速偏瘫肢体恢复。脑血管病的治疗,疗程短的效果较好;病程长的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这与病变深浅及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有关。治疗期间,应帮助患者树立治病信心,嘱加强功能锻炼、以畅气血,通经活络,定能收到更加显著效果。
-----------那又如何??跟西医一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