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讨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名取消中医是否定历史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中新网11月1日电 取消中医网络签名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专家和中医药界人士撰文或以不同方式对这种活动予以驳斥。3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就“网络签名”和“韩医”申遗的情况再次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记者:据我所知,许多专家撰文对“取消中医”的观点予以批驳,有的还与其进行了面对面的辩论。请问您对此有何进一步的评论?

  发言人:发起所谓签名活动的人没有资格代表西医,更没有资格以科学的代言人自居。以科学之名,行反科学之实,是不道德和不可理喻的。这次“网络签名”活动,因其否定历史、违背科学,激起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强烈愤慨,也必然地遭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反对。据调查,到目前,参与“网络签名”的仅有138人,而非所传“万名”,这一数典忘祖的闹剧应该收场了。我对此不想再做更多评论,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聚精会神搞好中医药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记者:可否再谈得具体一点?

  发言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目前,中医药行业广大干部职工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为落实《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工作。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喜爱和信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我们也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广大中医药工作者面临两大任务:一是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中医药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二是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使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更加发扬光大。完成不好这项历史任务,将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

  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中西医并存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现状,也是特色和优势所在,中医药与西医药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补充,才能共同完成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任务。

  记者:最近,有关媒体对韩国申报“韩医”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这方面的情况如何?

  发言人:网上转载了“韩医”申遗信息后,我局向各相关方面分别了解情况。目前,尚无韩国政府申报“韩医”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切消息。一个情况是,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将《东医宝鉴》一书作为世界记忆工程的申请。

  《东医宝鉴》是朝鲜医家许浚编纂的中医学典籍,全部为汉文编就,于1611年出版。该书辑录了明代以前的中医名家的学说、医案、医术、药物诸方面众多的著述分类辑编而成。书中所引医籍上自我国的《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下迄金元四大家以及明代著名中医学者王纶、龚信、龚廷贤等人的著作。《东医宝鉴》约在明末清初传入我国,后在日本等国刊行,并译成欧洲一些国家语言出版,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一定的流行和影响。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医药文化遗产数量也是世界之最。我们要对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它不仅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同时也关系到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认识。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做好“申遗”工作,对于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做好相应工作。

  记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发言人:自2003年以来,我局就将中医药“申遗”工作列为专项进行研究,成立了“申遗”委员会、专家组、委员会办公室等机构,并开展了相关工作。2006年颁布的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医药作为第九大类共9个项目列入名录,这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落实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容,按照预定方案,高质量完成申报材料的各项准备工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受理项目时,及时申报。

  相信中医又心有担忧的六个理由

  近来有件事情让不少人很是震惊:有人在网上征集签名,要求中医在5年内全部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对此,尽管有关部门已经表态,绝不会取消中医,但人们对中医的是是非非还是十分关注。据10月3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一项针对14677人的调查显示,87.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相信中医”。同时,仅有27.7%的人声称,“如果生了病,愿意首先看中医”,有61.3%的人认为“中医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不乐观”。

   看来,在接受调查者中,多数人还是相信中医、认可中医,但同时,又为中医未来的发展表示担忧。依我的生活经验,这一调查大体反映了公众的心态。我看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六:

   第一,中医的宗旨是预防,讲求的是养生与治疗结合,在治疗某些病症上见效较西医慢,与更讲求时间效益的现代社会不太吻合;第二,西医治疗可以标准化,中医却没有现代医学科学那样的通透性,加之讲究秘方,没秘方难传下去,因此更多要靠师徒传承、依赖个人经验的积累,培养高素质中医的周期因此比较漫长,也与现在西化的教育模式相悖,导致医学传承的中断。随着老中医的一个个谢世,堪称为“师”的中医大家越来越少;第三,中医很多时候给人以“包治百病”的印象,但在诊断方法的精密性、规范化和标准化上又明显不够,加之缺乏对疾病的预后判断,使得一些庸医乃至骗子借机钻空子,混迹于市,招摇撞骗,败坏了中医的名声;第四,不少人误将中药当中医,不懂或者无视中医讲求针药结合、药居次要地位,结果中药的某些毒副作用成为中医是“伪科学”的“罪证”;第五,药物就地取材、病情判断借助表象以及症状分类模糊的医学特质,决定了中医大多只针对个人进行诊疗,难以开展大范围的、系统性的卫生工作,这也限制了中医作用的更好发挥;第六,一些并不懂行的外行“专家”,以其头衔和影响力,不负责任地贬低中医,误导了公众。

   正如西医并非万能一样,中医也不可能包医百病。中医的不足,并不足以否定中医的优点和应用价值。就在国内一些人激烈争论是否应该抛弃中医的时候,媒体却告诉我们另一些事实:在国外,中医成了不少外国人眼中的“救命稻草”,他们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投诊中医。我们的近邻韩国,就打算把以中医为主要内容的韩医申报为世界遗产,韩国和日本目前把持了中药国际贸易的90%,每年贸易额达数百亿美元。在英国,3000多家中医诊所和中药店遍布英伦三岛各大小城镇,仅伦敦地区就达400多家,唐人街的中医诊所和药店成为排在餐馆之后密度最大的店铺。眼下,英国政府正寻求通过立法来为中医正名———闻之,能不既感到安慰,又兀自感到痛心?

   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医中药是西医之外可以倚重的另一种就医方式。多数人相信和支持的中医,在与时俱进不断克服自身弊端之后,应该拥有一个更有生命力的未来。
相关文章
 五朵云
 防辐射保健品:企业趁热打铁还是借势炒作?
 传统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制度上完善
 脑神经损伤
 关于黄精
 到底应不应该吃素?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