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胆 谷疸 酒疸 女劳疸 黄汗 黄胖 脱力黄附黄胆由脾胃湿热郁蒸,渐致身目如金,汗溺皆黄,经谓湿热相交,民病瘅也。丹溪云∶此如 曲酱相似,湿热久罨,其黄乃成。此发黄胆所由。《伤寒论》发热,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饮,瘀热在里,必发黄。
又云∶伤寒汗已,身目为黄,以寒湿在里,不解,非但湿热发黄,寒湿亦发黄也。湿热发阳黄,寒湿发阴黄,此发阳黄、阴黄所由。海藏云∶凡病当汗不汗,当利小便,不利,皆生黄。疸有五∶黄胆、谷疸、酒疸、女劳疸、黄汗。身目悉黄,寒热体倦者,为黄胆。茵陈五苓散。食已如饥,头眩烦热身黄者,为谷疸。猪肚丸,实者茵陈蒿汤,或龙胆苦参丸。经云∶食已如饥者,胃疸,即谷疸也。大醉当风入水,心中懊 ,不食欲呕,面黄赤斑者,为酒疸。葛花解酲汤,加茵陈。房劳小腹满急,额上黑,手足心热,薄暮发者,为女劳疸。加味四君子汤。经云∶溺黄赤,安卧者黄胆。《正理论》谓得之女劳也。汗出染衣,色如柏汁,因身热汗出澡浴,水入毛孔而成者,为黄汗。黄 汤。既分五疸,宜辨阴阳,阳黄多由瘀热,烦渴头汗,脉必滑数,阴黄多由寒湿,身冷汗出,脉必沉微。阳黄系胃腑湿热熏蒸,与胆液泄越,上侵肺则发而为黄,其色明如橘子,治在胃、茵陈蒿汤。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yin,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其色晦如烟熏,治在脾。茵陈四逆汤。阴黄亦有体痛发热者,但身如熏黄,终不似阳黄明如橘子色也。海藏治阴黄,小便不利,烦躁而渴,茵陈茯苓汤。发黄烦躁,喘呕不渴,茵陈陈皮汤。发黄四肢遍身冷,茵陈附子汤。发黄肢体逆冷,腰自汗,茵陈四逆汤。冷汗不止,茵陈姜附汤。
发黄服姜附诸药未已,脉尚迟者,茵陈茱萸汤。伤冷中寒,脉弱气虚,理中汤加茵陈。挟表脉浮,桂枝加黄汤。往来寒热,小柴胡汤加栀子。胸满呕吐,小半夏汤。小便利而色白者,仲景作虚劳治。小建中汤。
一种虚黄,口淡怔忡,耳鸣足软,神疲无力,人参养营汤。缪仲淳曰∶因劳发黄,用秦艽五钱,酒浸绞汁,空心服,或利便止,屡用效。有风黄,其人肥,风不外泄,身不黄,独目黄者,青龙散。有瘀血发黄,身热,小便自利,大便反黑,脉芤涩,当下尽黑物,桃仁承气汤。有疫疠发黄,杀人最急,茵陈泻黄汤、济生茵陈汤。
缪仲淳曰∶时行黄胆,用小麦汤。别有黑疸,因女劳伤肾,额色黑,膀胱急,腹胀如水,便黑多溏,硝矾散。
酒疸下之,久亦成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沈氏俱用黑疸汤。若黄变肿胀,必疏导腑中湿热。茯苓渗湿汤去芩、连、艽、葛,加薏仁、大腹皮、鸡内金。若络脉瘀热发黄,金铃子散,加分消药。
疸久不愈则补脾,参术健脾丸,色疸久,加黄 、扁豆子。总之,黄而不渴易治,渴者难治。初起宜汗,有食宜消,溺少宜利,小水利,黄自退。通用化疸汤、当归白术汤。久而虚,脉症宜温补者,养营汤、四君子汤、肾气丸。酒疸多蕴热,先用清中,茵陈泻黄汤。加分利,加减五苓散。后必顾其脾阳,香砂六君子汤加枳 子。
女劳有秽浊,始用解毒,黑疸汤。继滑窍,二石散。终当峻补肾阴,六味汤。外有黄胖症,与黄胆异。黄胆目黄,身不肿,黄胖多肿,其色黄中带白,目如故,疲倦少神,病源虽同属脾,然黄胆由湿热郁蒸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积所致,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嗜食生米茶叶土炭,宜四宝丹。有食积则消导,保和丸加红曲。或健脾去湿药中,加针砂重镇可效。盖疸属暴病,故仲景以十八日为期。黄胖为宿病,有久而不愈者。《正传》曰∶绿矾丸、褪金丸,二方治黄胖病最捷。又劳力受伤,亦成黄胖,能食易饥,疲倦无力,沈氏双砂丸。俗名脱力黄,此又在虫食黄病之外者。参《沈氏尊生书》。
五疸实热,脉必洪数,其或微涩,悉属虚弱。《直指》曰∶疸脉缓大者顺,弦急而坚者逆。脉小溲利不渴者生,脉洪泄利而渴者死。疸毒入腹,喘满者死,寸口近掌处无脉,口鼻冷者死。
〔黄胆〕茵陈五苓散 茵陈 苍术 泽泻 猪苓 茯苓 官桂 车前 柴胡 木通 酒疸加葛根、灯心。
〔谷疸〕猪肚丸 白术 苦参 牡蛎 入猪肚,煮烂捣丸。
〔阳黄〕茵陈蒿汤 茵陈 山枝 大黄
〔谷疸〕龙胆苦参丸 胆草(一两) 苦参(三两) 牛胆汁丸。食前大麦芽煎汤下二钱,日三服。女劳加栀子(二十枚)。
〔酒疸〕葛花解酲汤 见一卷湿。
〔女劳〕加味四君子汤 参 苓 术 草 加黄 白芍 扁豆 姜 枣。
〔黄汗〕黄 汤 黄 赤芍 茵陈 石膏 麦冬 豆豉 甘草 竹叶 生姜
〔阴黄〕茵www.lindalemus.com/yaoshi/陈四逆汤 附 姜 草 加茵陈。
〔阴黄〕茵陈茯苓汤 茵陈 茯苓 猪苓 滑石 官桂
〔阴黄〕茵陈陈皮汤 茵陈 陈皮 白术 半夏 苓 生姜
〔阴厥〕茵陈附子汤 茵陈 附子 甘草
〔阴黄〕茵陈姜附汤 即茵陈四逆汤。
〔阴黄〕茵陈茱萸汤 茵陈 茱萸 附子 干姜 木通 当归
〔阴黄〕理中汤 参 术 姜 草
〔表汗〕桂枝黄 汤 桂 芍 草 姜 枣 加黄 。
〔寒热〕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呕吐〕小半夏汤 夏 姜
〔虚劳〕小建中汤 见三卷衄血。
〔虚黄〕人参养营汤 见二卷劳瘵。
〔瘀血〕桃仁承气汤 见一卷疫。
〔疫黄〕小麦汤 小麦 竹叶 石膏 水煎。
〔疫黄〕茵陈泻黄散 茵陈 葛根 黄连 山栀 白术 赤苓 白芍 木通 人参 木香 姜 枣
〔疫黄〕济生茵陈汤 茵陈(四钱) 大黄(二钱) 山栀(一钱) 即茵陈蒿汤,而分两不同。
〔黑疸〕硝矾散 硝石 矾石(烧枯) 等分研末,大麦汁服方寸匕。此方散郁热,解肾毒,出仲景。
〔泄毒〕沈氏黑疸方 茵陈(四两,捣汁) 花粉(一斤,捣汁) 和服,黄水自小便下,此沈金鳌制以泄疸毒。
〔诸疸〕茯苓渗湿汤 茵陈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苍术 陈皮 黄连 山栀 秦艽 防风 葛根
〔络瘀〕金铃子散 见三卷郁。
〔久疸〕参术健脾丸 见三卷肿胀。
〔通治〕化疸汤 茵陈 苍术 茯苓 猪苓 木通 山栀 薏仁 泽泻 酒疸加葛根,女劳加当归、红花。
〔通治〕当归白术汤 归 术 苓 夏 芩 枳 草 茵陈 枣仁 前胡
〔温补〕肾气丸 见二卷虚损。
〔渗湿〕加减五苓散 五苓散加茵陈,减肉桂,见一卷温。
〔脾阳〕香砂六君子丸 见三卷呕吐。
〔女劳〕二石散 滑石 石膏 等分为末,大麦汁服。
〔补阴〕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黄胖〕四宝丹 使君子肉(二两) 槟榔 南星(各一两) 蜜丸。
吃生米加麦芽,吃茶叶加细茶,吃土加垩土,吃炭加黑炭,沙糖水送下。
〔食滞〕保和丸 见二卷痰饮。
〔黄胖〕绿矾丸 绿矾(炒白) 五倍子(炒黑) 神曲(炒黄) 针砂(醋淬) 姜汁煮枣肉为丸,酒下。
〔黄胖〕褪金丸 针砂 香附(各六两) 白术 苍术(各二两五钱) 陈皮 神曲 麦芽(各一两五钱)
浓朴 甘草(各一两) 面糊丸,米汤下。
〔脱力〕沈氏双砂丸 针砂(四两,炒红醋淬) 砂仁(一两,生研) 香附(便制,五钱)
皂矾(面包 红,一两) 大麦粉(三升) 木香(生研,一两) 元枣(一斤),煮肉为丸。
许 伤精发黄,头眩面浮,腰膝乏力,足心如烙,脉洪大而虚。用薛氏六味丸,君茯苓,去泽泻,加生地、牛膝(酒蒸熟)、莲子、薏仁,汤丸兼服,饭后用甘菊(炒)、黑山栀、嫩桑叶、钩藤泡汤,服数月而痊。
贡 劳伤元气,发黄,食减气少,目黄面晦。仿仲景法,以黄 建中汤去桂、参,入参苓白术散治之,效。后服莲子、薏米、红枣等调理,此专调补脾元,不与诸疸例治,若一例茵陈,栀子涤除湿热,恐变成胀满矣。
石 阳黄乃从热化,瘀热在里,蒸动胆液,泄而为黄,明如橘子,今目黄面色亮,头眩,胸痞不渴,肢倦少力,手足心热,大肠结,遇劳则甚,脉右大左虚濡。虽系湿甚生热,然平人脉大为劳,且疸久不愈,乃劳力伤气之候。用补中参渗湿法,潞参、茯苓、薏米、于术(各钱半)、鸡内金、茵陈、针砂(各二钱)、山栀、甘菊、丹皮(各一钱)、炙草(五分)。数服眩痞除,食颇加,去甘菊、山栀,加黄 、白芍(俱炒,二钱)、莲子(炒,十粒)。又数服,黄渐退。
某 长夏暑湿外蒸,水谷内蕴,脾阳失运,头眩欲呕,面如熏黄,食入作胀,午后烦而溺赤,脉濡,左略大。先宜厘清法,羚羊角、山栀、茵陈、赤茯、薏仁、制半夏、砂仁壳、滑石、石斛、车前子、灯心,三服诸症已减。改为浓朴(姜制)、枳壳(炒)、陈皮、大腹皮、薄荷、茵陈,二服胀除,黄未退,欲速。更医,用沉香、焦术等燥品,忽发颧疸,又用犀角、黄连,午前后潮热,用生地、知母,黄势更剧,面晦黑,寒热额汗,腹满呕泻,舌苔腻白,膈有粘涎。复商治,予谓此湿胜也。湿壅则生热,治宜渗湿。用四苓散加半夏曲、橘白、薏仁、煨姜,午前服泻减,呕沫犹是,暑湿交蒸,浊涎失降,脉见濡数,亦热从湿化象也。更用胃苓汤去白术,加制半夏、生薏仁、煨姜,其苍术(生用)
锅巴汤煎,呕止泻少,惟烦热之起伏,随太阳之升沉,午未特甚,则湿去而热留也。因用黄芩、丹皮、山栀、赤苓、地骨皮、栝蒌根汁,加六一散(一钱)冲服。泻热悉止,惟神倦嗜卧,卧觉口燥,津不上朝于肺。用参、麦入加味逍遥散内,扶元生津,兼散郁蒸,脉息乃平,惟左关较大。仿《石室秘录》,用白术(五钱)、茯苓(三钱)、薏仁(一两)、龙胆草、山栀、茵陈(各一钱)、潞参、黄 (各二钱)、燥脾湿,培真元,佐泻火,后仍欲速效,误服前医滋阴之剂,遂成不治。
薛 脾虚伤湿,病发阴黄,数年面浮足肿,头眩唇白,便后血,与调补药稍愈。近便血虽止,溏而不爽,小水短数,腹大而硬,身热体倦,脉细小濡数。与补中升提佐以淡渗,腿足肿退,脉较有神。继与潞参、生术、赤苓、丹皮、黑山栀、茵陈、牡蛎、升麻。大便爽,热较轻,中脘偶痛。去丹、栀、升、术,加木香、陈皮、白芍,痛除。改用肾气汤去山萸、泽泻、附子,加炮姜,腹渐软,后因不慎于口,竞以胀终。
耿 久疸神疲,头眩面浮,不时热渴,脉虚大阳浮不敛。宜摄阴和阳。牡蛎、白芍、五味、洋参、熟地、麦冬、石斛、橹www.med126.com豆皮,数服效。
钱 黄胆伤食,腹胀溺黄,用健脾分消之品,加入茵陈汤,腹胀如故,拟阳明胃腑瘀热郁蒸。用禹余粮(醋 ,七次)、生地、松萝茶(各四两)、绿矾( ,一两)、枣肉(煨),研捣为丸。服愈。
唐 童年面黄,能食目眩,发热不时,由湿甚生热,热蒸变黄,胃热谷消,此为谷疸。宜猪肚丸。
入秋,食后胀眩便溏,脉虚小,热与湿搏,由太阴不运,少阳化风。主理脾阳,佐以熄风。生白术、潞参、陈皮、薏仁、鸡内金、半夏曲(俱炒)、茵陈、赤苓、甘菊(炒)、天麻(煨),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