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黄帝内经:“疏泄”源流释疑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李冬华

摘要: 针对中医学术界对“疏泄”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探询“疏泄”概念产生与变化的源流,以阐明其本义。“疏泄”最早见于《内经》,但仅指土疏泄,并仅为一种病理现象,与肝脏的生理功能无关。金元时期,程朱理学昌盛,朱丹溪受此影响,以“相火”说来表征人的欲求冲动;以“疏泄”概念阐释临床“郁症”,最先提出“肝主疏泄”的理论。明清医家把“疏泄”与肝相联系,从欲求冲动来诠释“疏泄”概念及肝主疏泄理论,更符合原意。也更切合临床实际。
      
关键词: 疏泄;肝主疏泄;朱丹溪
      
“疏泄”一词被作为肝脏的生理功能之一写进了中医学教科书,并被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概念。然而今人对这一概念异见纷呈,莫衷一是。其实,古之“疏泄”非今之“疏泄”也。探求“疏泄”概念的源流,或许可窥探中医学理论形成之特点,并还“疏泄”之本义。
      
“疏泄”一词最早出现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发生之际,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这里有两点加以说明:一是仅提及土疏泄,而未言木疏泄;二是这里的疏泄仅仅指一种病理现象,与肝脏的生理功能并无关联。自此之后,直到宋元,对“疏泄”一词,医家少有涉及。最早提出“肝主疏泄”一说者是金元时期的朱丹溪。朱氏之后,“疏泄”及与之相关的“郁证”等就成了医家的重要学术理论概念。
      
“疏泄”概念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要从当时的社会生活及历史文化背景来探寻。医学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医学家也无法摆脱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因此,探讨某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需结合各种社会文化观念和思潮,以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综合观念来分析、阐释和评价,否则,往往不得要领。
      
朱丹溪生活的年代,正值程朱理学昌盛。理学迎合社会政治需求,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的一切欲望与需求。朱氏早年研习理学,因故成年后改由儒(理) 而业医。受理学观念的熏陶,特别注重人的性情欲求抑疏问题,并借用了《内经》的“相火”术语,来表述人的本能性欲求冲动,强调相火既是生命所必须的,但又每易相火太过,造成危害。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所说的“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者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婉转指出,随着本能性情欲冲动,人在生理上出现了或显或隐的变化,并且心身获得一种满足和快感(暗流而疏泄) 。然而,作为一个理学家,丹溪受到理学教旨的制约,在认识和肯定人本能性欲求(相火) 及释放,能给个体带来心身上的某种满足和愉悦的同时,还认为它会造成种种危害,因而强调必须压抑易于冲动的本能,不使相火妄动,并倡导“教人收心养心”,提出了与之相关的“人心”、“道心”等一系列概念。“人心”是指个体清醒的自我意识, “道心”是指严格遵循理学约定的社会文明规范,也包括自我人格和理性力量。朱氏强调要以“道心”来统摄“人心”。“相火”、“人心”、“道心”、“疏泄”这些术语构成了朱氏独特完整的本能结构说。这一学说与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说有着许多神似或暗合之处。
      
朱丹溪提出“相火”、“疏泄”、“人心”、“道心”这些概念是源于理学观念的影响,目的是要告诫人们应该服从理学所提倡的社会规范和摄生准则,压抑自我,压抑人欲,克制本能性欲求,减少相火妄动。丹溪及其弟子认为“郁则百病之始生”、“百病皆生于郁”,是对临床病因病机的概括,“疏泄”概念则是为阐释这一现象而被“移植”的。此外,朱氏的“相火论”是肝主疏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以后医家逐渐少用“相火”一词来表述个体的本能性欲求冲动,而更多地借用“疏泄”一词。究其缘由,如前所述,疏泄本身寓有疏通、外达、发泄,从而获得某种满足和心身愉悦之意。人的本能性欲求冲动是一种源于内的潜能发泄与外达过程,舒畅得泄即达目的,而并非都具有“火”的征兆。因此,从本能性欲求冲动来诠释肝主疏泄理论,更符合原意,也更切合临床实际。“食,色,性也”,饮食、男女是人的最大本能。然而,在“疏泄”概念下,后世医家不断扩大本能性欲求冲动所涉及的范畴。肝主疏泄,涉及饮食、情感和男女之性,三者除彼此相互影响外,又与消化功能(脾胃运化、胆汁排泄) 及内脏各脏腑功能相关,故谓肝有调畅气机之功,气机调畅则五脏和顺,血行及津液输布皆如常。因此,用人的本能需求来诠释肝主疏泄的理论较为恰当。至于中医学理论之所以把疏泄与肝联系在一起,是因为肝在五行中属木,主动,主升,主敷和[1] ,能敷布少阳生发之气,燮理阴阳气血,促进生化代谢,并随神往来以主持协调人体诸脏功能活动[1] ,体现了生生不息的生理功能活动。
      
此外,从心理学来分析,凡人都有不同层次的本能性需求,有低层次的,如饮食、健康,有高层次的,如情感、事业成功、个人价值实现等。若本能性需求适度,心理调整及时,称为肝主疏泄正常,条达舒畅;若需求太过,称疏泄太过,表现出易怒烦躁,甚至侵犯性行为;若需求受挫,称为肝失疏泄,在情绪、饮食、生殖系统等方面会出现众多病理反应,且这种情况临床更为常见,如情感失意、事业受挫、升学无望之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上述一些反应。中医的教材中所讲述的肝主疏泄的生理表现、病理反应只是一种结果,没有说明缘由,而把“疏泄”与人的本能需求联系起来,则可从心身两方面更深层次地揭示一系列本质问题。这也要求临床对肝失疏泄的调整当顺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除药物治疗外,更应注重心理疏导和社会调适。尤其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的心理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个人需求与现实社会的冲突时有发生,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疏泄得法”,极易导致疏泄失常,造成身心两方面的伤害,给工作、学习、家庭、社会都会带来负面影响。要进行有效的心理调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和本能需求,正视这些不良情绪和不适需求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和观念,并要学会及时、有效地表达或渲泄情感,可借助旅游、交友、阅读、绘画、音乐等活动来陶冶情操,培养相对稳定而健康的心理反应机制。
      
“疏泄”是中医学理论中最具深刻文化底蕴和现实意义的概念,对这类概念的阐述,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及民俗状况,同时也必须考虑中医学素有心身合一、心身相关思想,而人本身就是心身合一的,且有着多种本质属性和各种需求的,不能只看生物特性之一隅,否则,极易陷入纯生物医学之泥潭。
      
参考文献:[1 ] 朱邦贤. 溯源穷本论敷和[J ] .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 ,17(9) :32 -34.
相关文章
 太极松功论
 额头偏凉,双颊及身上发热
 白雪丸(《圣济总录》卷二十四)
 扶劳四物汤(《鲁府禁方》卷三。)
 艾叶泡脚有什么功效?
 乳痈乳岩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