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溫病篇第五 沈仁睿作
夫《傷寒雜病論》,先名者也。《金匱玉函經》者,後名者也。實則乃是一書。自叔和王公以來,流傳已久,賴諸先賢,不違岐黃意旨,僅尊仲景心法,此部寶典方能傳諸後世。我輩幸甚,能於末法亂世,得此瑰寶,實在“金匱”之功,“玉函”之得也。
所以云末法者,即是耶穌所言之千禧年後,有群魔亂舞一千年。爾法之正、像、末者,釋迦所言最詳。夫大道衰微,異術興盛,乃至人心不古,綱常懸絕,此說則無論中外,俱同一理。及我醫傢,則劣工醫賊縱橫四海,大醫上工難覓一二。此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病也難矣!子不知報父母恩,臣但願私國家財,夫婦逆順,乃是由頭。人病之因,全在乎心?衆病之得,都屬乎德?
自岐黃以至於仲景,皆不稱贊己功,但言師授;此中醫之正法,醫道之彰也。
自藥王以至於瀕湖,皆不誇耀己能,但言經傳;此中醫之像法,醫道之顯也。
自又可以至於今日,皆不言經與師,多創新說;此中醫之末法,醫道之隱也。
若論新說,則恆當以組織、胚胎、細菌、病毒爲其首腦,無不是“日日新,苟日新”者也。我中華醫家之衰微,不在狄夷之有“菌”,全是“諸夏”之亡《經》也。
《金匱玉函經》,叔和公得之亂世,傳之亂世。三國兩晉,黨錮八王,叔和公雖得仲景先師所傳之書,實難保其全也。後雖有降龍伏虎之葛真人、孫真人,王真人,能發揮《湯液》《傷寒》《靈素》之精蘊,卻不能保全其真傳於萬古也。時至金元,涯山之後,成無己,劉完素等賢者出世,其離經也日遠矣。金元諸家,於醫理不可謂不精,於診治不可謂不勤,然天下既已亡其八九,醫傢如何不分其四五哉?
天下克定,永樂大帝乃定天下之典要,以傳文明。此即《永樂大典》是也。於是各家俱有“集成”之書問世,此本草之所以立《綱目》也。下次以往,能成大業者,未之有也。後者雖言集經,實則亂經;雖言注經,實則改經;雖言解經,實則毀經。林林種種,孜孜岌岌,唯名利是務。滿清入關,奪漢天下後,《溫病》《傷寒》遂成兩派。此乃是後人之亂,非醫理之本也。若然,則雖太守真人,其亦半死半生之“上工”乎?以新說亂經者,雖言之鑿鑿若有所得;實則碌碌並無真意。
今幸有《桂林古本》傳世,正如暗夜裏之明燈,怒濤中之孤舟,雖微小難見,功用大矣哉!
《桂林古本》,系《傷寒》十二稿也。源出仲景,秘傳至今。故得以留上古中古之真傳,避前世今世之劫難。其中《六氣》《溫病》《暑病》《濕病》《燥病》《風病》《寒病》諸論,不見於宋本。其中方劑,雖有見者,如摸腿稱象,不知
桂枝去桂可以治溫病;摸鼻稱象,不知白虎承氣可以治溫逆也。今當承經,以發明之,不使醫家正法衰微也。
今節錄《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溫病脈証並治》篇於下,懇請診家正眼。
其一:“溫病有三:曰春溫、曰秋溫、曰冬溫。此皆發於伏氣,夏則病暑,而不病溫。”
此言溫病之有三,而獨無夏溫者,何也?蓋因溫病皆“發於伏氣”,其“伏氣”者,四時不正之氣,伏藏於內,過時而發也。春三月,以溫爲正氣,故春無溫邪伏藏於內。至夏,則無夏溫可發。春三月,本當溫潤,有不正之氣伏藏於體內,過夏而發,是成暑病也。
其二:“冬傷於寒,其氣伏於少陰,至春乃發為溫病,名曰春溫。”者,何也?
觀乎人體,其體常溫,又常潤也。故人不能傷於溫。春無伏氣,病無“夏溫”也。然冬之寒氣能傷人體本來之溫,伏氣至春大發,是名春溫。
其三:“夏傷於濕,其氣伏於太陰,至秋燥乃大行,發為溫病,名曰秋溫。氣不當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內收,其氣伏於厥陰,冬至後,天應寒而反溫,發為溫病,名曰冬溫。”
長夏多濕,廼能傷人體之本潤也。其潤先傷,則逢秋燥而病大作,名曰秋溫。若深秋將末,暴寒逢斂,則其寒內伏,隆冬大作,是名冬溫。
其四:“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蓄其氣,及時不病,至春乃發,名曰大溫”
“不寒反溫”,正今時所言“暖冬”也。“非時蓄氣”,乃是邪氣!人徒以爲溫潤者而樂受之,必被邪乘,伏藏體內。冬“時不病,至春乃發,是名大溫”。大溫者,前年假溫之所伏也,其害人也甚,故名曰“大”。
夫暑濕、秋燥、寒冬、暖冬、所以致病以成秋溫,冬溫,春溫,大溫者。燥濕伏則傷人體之本潤。寒暖伏則傷人體之本溫。其有不病者何?常藏其精,不失正氣故也!若逆之,則病溫而失潤,再逆治之,則成疫病。
其五:治療春溫之法,小
柴胡加黃連
牡丹湯:此即小柴胡湯,以栝蔞易
半夏,加黃連
丹皮也。黃連丹皮,清熱之良藥。
其六:治療秋溫之法,地黃
知母黃連阿膠湯與白虎湯分主之。
白虎湯: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此正是陽明治大熱大燥之基本方。而便有膿血者,治以地黃知母黃連阿膠湯:地黃八兩 知母四兩 黃連三兩 阿膠一兩
此仍以知母黃連治其中之燥熱,而地黃阿膠潤補其中下也。
其七,治療冬溫之法,石膏黃連黃芩甘草湯與大黃黃芩地黃牡丹湯分主之。 其能大便者,雖有熱而尚未成實。故以石膏黃連黃芩甘草湯主之,泄陽明少陰少陽諸熱而以甘草微微調之也。若不大便者,是秋燥益盛而津液虧損,故以大黃下之,以地黃補之。
其八,治療風溫之法,黃連黃芩梔子牡丹芍藥湯主之。溫病本屬四時不正之氣傷人,春夏秋冬已明,何以有此風溫乎?蓋因精之不藏,六yin皆能致病也。風病中人在前,又居上。故以梔子清之。芍藥,祛風緩急之良藥也。芍音勺,又音
雀,驅風之妙,乃由此也。
其九,治療濕溫之法,豬苓加黃連牡丹湯方主之。此即是豬苓湯去阿膠,加黃連丹皮。查《雜病例》中,豬苓湯主治諸臟燥濕不調而渴者。凡此渴欲飲水者,豬苓湯主之。今去阿膠加黃連丹皮者,不以阿膠補津血,但以黃連丹皮除熱爾。
其十,治療溫邪幹心之法,黃連黃芩阿膠甘草湯方主之。扶心陽以甘草,補心液以阿膠。黃連黃芩,用法同上諸方。
其十一,治療溫邪乘肺之法,黃芩石膏
杏子甘草湯方主之。此用石膏
杏仁者,因病乘肺也。易“麻杏石甘”爲“芩杏石甘”者,病非寒邪在表,爾是溫邪內發故也。
其十二,治療溫邪移腎之法,地黃黃柏
秦皮茯苓澤瀉湯主之。地黃六兩 黃柏三兩 秦皮二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一兩:此以茯苓澤瀉泄在腎之邪,黃柏秦皮祛在下之熱,直以地黃補之也。
溫病在四季者,有春溫、秋溫、冬溫;在六yin者有風溫、濕溫;在五臟者,有幹心、乘肺、移腎,何故分類如此?風者即木,在體屬肝;濕者即土,在體屬脾。故風溫、濕溫,即是病在肝脾也。名幹心乘肺移腎者,其是以肝風東方木爲主,以脾濕中央土爲基,故以濕代脾,以風代肝,對肺曰乘,牽心曰幹,涉腎曰移。諸方不離黃芩者,讀者當細細思索,其中自有此意,切切不可“大意”。
其十三,治療大溫之法,大黃香蒲湯方主之。大黃四兩 香蒲一兩 黃連三兩 地黃半斤
牡丹皮六兩:方中地黃黃連丹皮,用法與治春溫秋溫同。此病虛實夾雜,實如譫語,故用大黃。虛則不省人事,治用香蒲,此當用其根,以固人體之本也。夫經年久病,故曰“大”。虛實夾雜,故難治。但雖難治,亦不可亂治。當泄則泄,毋庸置疑,然於三分泄中,需有一分滋補,以求其全也。針其少商者,肺胃不降故喉閉咽塞也。脈乍疏乍數者,臟腑氣亂;目內陷者,精將絕也,故將死矣。會當此時,如何治法?先師雖未曾明言者,實則早已言明矣。當倒置三泄一補爲三補一泄,則可生人。否則雖窮補之,不能活命也。
凡上所述,自五至十三,凡九條。五臟各屬一條,“春、秋、冬、大”各一條,則溫病正治之法,備矣。以下則糾偏救誤之法三條,如此則溫病之治法全矣。
其十四:溫病下法正誤:溫病在裏爾欲出,必用下法,見溏自愈。下之太過,利反不止,此傷中氣故腹滿。以三君子:白朮,茯苓,甘草主之可也。後世有愛用四君子者,若見腹滿,先去人參,此本仲景先師之法,不必疑也。
其十五:風溫異治法:所以言“異”者,先有熱,後病風溫也。風熱相搏,故脈浮弦爾數,以弦屬風,數歸熱也。仲景先師脈法本來正爾不奇,強求其巧者,誤!頭不痛,項不僵者,本可以去桂枝,更兼風熱先化爲火爾成溫病,故雖用桂枝湯,必去桂枝也。黃芩丹皮,溫病祛熱之的藥也。
誤汗之後,裏熱成實,其表無寒,速速與白虎湯勿疑也。脈大實者,裏實已結,宜承氣輩。白虎承氣,皆應速速服用,若拖延日久,宜黃連阿膠湯。脈數仍熱,沉爾入裏,先師脈法,何其正哉。
黃連四兩 芍藥二兩 黃芩二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三枚:此黃連阿膠湯即朱雀湯也,是清滋之正方。黃連黃芩阿膠之功用同上,爾雞子黃,所以補腎精以祛心中煩熱;象飛騰能起沉細之脈。
其十六:三焦糾偏法:凡溫病久留,必重重化熱。在上者,害上竅,在下者多熱利,當明辨之。
病在上焦,梔子湯方主之。梔子十六枚(劈) 黃芩三兩 半夏半斤 甘草二兩。
病在中焦,白虎加地黃湯;此即是白虎湯加地黃六兩,以滋下止泄也。若病人溏利,切不可妄用梔子。夫白虎湯本治表無寒爾裏有熱之証,若熱爾下利者,直加地黃足以。此宜用
生地,切不可用
熟地也。庸工以爲熟地滋膩之品,正可止泄。殊不知此泄者,乃是熱之欲出也。汝愈塞之,則其愈欲泄也。試以鍋蓋覆沸釜之上,並以手按之,則鍋蓋砰砰然,無有不搏釜累臂者也。
病在下焦,
百合地黃牡丹皮半夏茯苓湯主之。百合七枚(劈) 地黃汁一升 牡丹皮六兩 半夏一升 茯苓四兩:此用地黃汁者,滌蕩之意也,其用非生地爾何?茯苓丹皮功用同上,百合者,斂中有補,與地黃汁成良配。用半夏爾不用栝蔞者,何也?蓋半夏辛則散陽;栝蔞苦則堅陰。此本痼疾留與三焦,豈可復堅之?地黃汁,白茯苓,與百合,皆是泄中有補也,半夏散邪,丹皮泄熱,故不用栝蔞。
夫半夏者,散邪以治咽幹。栝蔞者,滋津以治咽幹。半夏祛邪扶正,栝蔞扶正祛邪,細細推敲,受益無窮,如此正經典之妙要也。豈是後人所能私撰者乎?或言《桂本》非仲景書,乃後人偽作者,余見斯篇《溫病脈証並治第六》後則不信也。若真有人偽作此書者,其功夫必不在仲景聖人之下,我輩未嘗不可慨然嘆其才秀如仲景之褒越人也。
縱觀溫病治法,地黃補腎精而能治“不藏精”之根本。茯苓與澤瀉並泄在下之邪。黃連黃芩丹皮各清諸般之熱,以復其“溫”。半夏散栝蔞斂,祛邪扶正以復其“潤”。
栀子居上清煩熱,阿膠居中補津血。若欲下者,大黃主之;若欲調者,柴胡主之。
白芍藥,鷄子黃,各有妙處。香蒲獨用必有功,石膏常見則無礙。余者甘草大棗等,不特溫病常用之藥,整部《傷寒》,莫能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