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zt 伤寒论中的方言土语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要正确理解《伤寒论》中的方言土语(转自山西民间仲景学说研究)

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口头语言,而文字的产生才仅仅几千年,因此,语言表现的第一手段是语音,其次才是文字,文字只是记录语音和语言的符号,以“形”和“音”来表达特定的“义”,这是各种语言文字中所形成的形音义三者之间的普遍规律。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语言习惯和语音演变产生了为数众多的方言土语,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十里不同音,对于这一语言现象和《伤寒论》中出现的方言土语如果你不具备这种特殊的语言环境,没有身临其境之感的话,就很难理解和明白说话人及著书人所表达的含义,往往会导致望文生义,强加注释的结果,所以,只有站在汉代历史角度和特定的地域语言环境,才能正确理解《伤寒论》中用方言土语所表达的条文含义。下面略举数例而训释之。

  一:张仲景在论述太阳病3/8中风而致的桂枝葛根汤证和太阳病8/4伤寒而致的葛根汤证时,都出现了“项背强几几”一词,所不同的是,有汗恶风是太阳病3/8中风的桂枝加葛根汤证,无汗恶风是太阳病8/4伤寒的葛根汤证,其中的“强几几”一词就是北方和中原地区惯用的方言土语,只是由于历代传抄之误,将原先的方言“强八八”误抄成“强几几”,一直延误至今,令人无法理解。其实,在我地农村,“强八八”一词至今仍然在某些群体人中广泛使用着,人们彼此之间都能理解它的含义,比如,当你在晚上睡觉时,由于不慎着了风寒或者睡觉姿势不正确,会导致俗称“落枕”的病,早晨醒来起床时就有一种自我感觉,头项背拘紧不舒服的现象,我们农村的方言土语就称之为“强八八”,“强”字的读音是jiang(僵),“八八”的读音是baba,即数字8的读音。同理,对于这种风寒客表而致的气血不通现象,有时也可发生于四肢,出现四肢活动不灵,但不是中风偏瘫的感觉,我们农村方言土语也称之为“胳膊强八八”和“腿强八八”,至于为何称“八八”,恐怕与太阳病中风3/8和太阳病伤寒8/4所指的病位在人身后背至头和以数定象的8的读音有关,而不称为“七七”,因为太阳中风也好,太阳伤寒也罢都有“八”这个特指的数字,离开《伤寒论》气数学说就无从解释这一语言现象。无独有偶,在内经中也曾经出现过“几几”一词,云“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强)几几.......”,几几”在此的读音是baba,也是方言土语,与《伤寒论》具有共同的语音环境。在《诗经》中也有类似之语,云“公孙硕肤,赤舄几几”,公孙是人名,硕是大的意思,肤是美的意思,赤是红的意思,舄是古代木制的拖鞋,全句的意思是“公孙个子高大,身材优美,穿着红色木制的拖鞋,走起路来发出八嗒八嗒的声音,在此“几几”是个象声词,是“八八”的传抄之误,由此可知后世诸家之释非是,都是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强加注释,因为他们不知道在这里是仲景使用的方言土语。

      二:在《金匮要略》中仲景也使用了方言土语,云:“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其中的“不来”是表示“摆”的方言土语,在此表示肝死脏的脉象如绳索一样来回摆动,我们本地的方言土语称之为“不来”,“不来”就是“摆”的原始土语,比如,摇头我们方言称其为“不来头”,挥手示意我们方言称其为“不来手”,旧时的游医走门串户为人看病,手中拿着一种鼓,用手一摇就响,这种鼓我们方言称其为“不来鼓”。伤寒名家胡希恕在解释此条时云“不来者,不动也”,显然是望文生义,因为他不会说我们的方言土语,没有这种语言环境的熏陶。

    三:在《伤寒论》中二十次出现“某某家”的说法,如风家,喘家,淋家,疮家,亡血家,汗家等等,“家”字在此指素患有某种宿疾,或有某种喜好的某类特殊群体的人,在我地方言土语中称妇女是“妇道人家”或“女人家”,在《伤寒论》中还有许多方言土语,如“不中与之”的“不中”,在此从略不赘,学者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理解方言土语的含义。
-----------《伤寒论》南阳方言举隅

作者:南阳市张仲景国医学院 庞景三


    张仲景的《伤寒论》被医家奉为经典,许多伤寒学者称《伤寒论》条文“字字珠玑”,一方面说明《伤寒论》的理论深奥,切合实用,另一方面说明《伤寒论》文字精练,行文严谨。笔者在研习过程中发现,尽管仲景《伤寒论》是以书面通用语言为主,但仍能从一些条文中看出南阳地方语言和口语。诸多注释《伤寒论》的学者遇到这些方言时或望文生义,或避而不释,致使《伤寒论》某些条文未能真实反映出仲景的学术思想,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择其一二,与同道共商。
不中与之
《伤寒论》第16条曰:“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五版教材解释为:“不中与:即不能再给病人服用。”实际上,不中(音zhōng)就是不行,这个意思不但南阳人用,河南省广大地区也用。“不中与之”是一个倒装句,即“桂枝与之不中也”,“柴胡与之不中”,前者是说太阳坏病给患者服用桂枝汤不中(治不好),后者是讲心下痞证不在胸胁,是中焦气机痞塞,非少阳之半表半里,也非有形邪结之结胸证,故给患者用柴胡汤不中,应该用半夏泻心汤
不了了
《伤寒论》第252条曰:“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五版教材解释:“目中不了了:即视物不清。”第203条:“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对此两条中的“不了了”,历代注家及教材皆回避不释。实际上,“了”,音līǎo,指结束、完毕。“不了了”,即没完没了,引伸为缠绵不舒服。第252条是指眼睛转动不灵活,一直不舒服。第203条指其他症状基本消失,就是还一直有点烦躁。第148条指阳微结证,小柴胡汤治其外证,但里气未和而一直不适(里热未除),故使大便通畅而病解。现在南阳人在说此事尚没完结时仍说“这事儿咱还不了”。

   《伤寒论》第226条曰:“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第380条云:“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腹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哕”有何表现,历代伤寒注家及教材均未论述,在《金匮要略》中“哕”均释为呃逆。其实“哕”,音yùè(四声),指呕吐,这在南阳人的方言中使用最广泛,将吐之有物者称“哕”,将欲吐而吐不出物者称“干哕”。就《金匮》中“哕者,小半夏汤主之”,“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来看,此两方我们现在在临床上仍是用来治疗呕吐之证。
    由此可见,仲景是南阳人,南阳的地方文化(包括一些方言口语)对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尽管他外出做过官,但乡音乡情,方言口语不可能全部忘却,其著《伤寒论》尽管以书面语言为主,且历经散乱,但其中仍有形象生动的南阳方言,弄清这些方言的含义,对正确理解《伤寒论》的学术思想肯定是有所裨益的。
-----------南阳土话,水蛭念成抵当 就有了抵当汤 哈哈
-----------写得太好了!受益匪浅!!

曾经看到过一位火爆了一阵子的民间中医老师的讲课录像,在讲到伤寒的“强几几”时,还特意模仿出小鸟的翅膀受伤的样子,说"几几”就是这个样子。-----哎,现在看来,是故弄玄虚,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啊! 真让人感到“强八八”啊!
-----------这是李保柱的文章。学习伤寒的可多看看李先生的文章。
-----------感谢楼主转发此文!
本人在河南南阳的外婆家长到7岁。看了这篇文章,回想起外婆所说方言,印证如下:
1)楼主所说的“强八八”,确实有此说法。其中的“强”读音如“枪”,与“勉强”中的“强”同音,而不是“强弱”的“强”。
2)“不来不来头”,“不来不来手”的说法,也是有的,正如文中所说,是“摆”的意思。
3)”某某家“中的家,读如“阶”。
4)“不中”、“哕”、“不了了”,这些说法,在外婆的方言中都有,意思也正如文中所言。
读了此文,还有两点感慨:一是自己学习伤寒论还有一点点优势,不应因难而退;二是这些方言土语,在父母的语言中几乎已经没有了,自己只有一些印象,生活中根本就不会说。如果方言土语消失,古人的一些话真的要成千古之谜了。
相关文章
 (糖尿病患者)救助各位中医大夫
 为妈妈问疹,失眠,血脂高
 【自治方】刘芒汤
 捏脊三天,疼得要命啊.请高人指点
 急!上海附近有推荐儿科中医名手吗?
 刺热篇第三十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