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四圣心源: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黄芩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黄芩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滇黄芩或粘毛黄芩的根。
    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北方地区多有分布。滇黄芩则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等地。黄芩喜欢一年四季寒热分明,温暖凉爽的气候,耐严寒,成年黄芩的地下部分,在严冬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下,依然可存活。黄芩苦寒之性,正是其禀受寒气之盛的体现。
    黄芩植株较小,大多只有三、五十厘米高。茎细直立,近似方形,自然透出一股通达开散之势。黄芩的叶子是修长的披针形,在直立茎上两两相对地生长,上下相邻的两对叶片,则成十字形交叉分布,同样透出一股通散之气。
    黄芩的花很有特色,是一串紫色的唇形花,整齐地排在高高伸出的总状花序上。花冠象两片嘴唇,上唇合拢,下唇张开,远看就像黄芩探出了一串紫色的小嘴巴在向外说着什么。
    黄芩的这股宣散之气,在黄芩的根上也有很好的体现。现在的黄芩多是人工种植的,一般种植两三年之后就可采挖。如果不及时采挖,黄芩生长年限过长,则黄芩老根的根头会自然从中腐坏,中间木部呈现黑棕色的枯朽状态,甚至腐烂中空,状如腐肠,这就是枯芩,因此《本经》也把枯芩叫腐肠。
    正因为黄芩之气偏于宣散,不够坚实,所以才容易腐朽中空。人工种植的黄芩,为缩短种植周期,多是两年即挖的黄芩。这时黄芩的根尚坚实,相对枯芩,如年轻体壮之子,故称子芩。整条的子芩,根呈圆锥形,晒干后表面多有扭曲的纵纹,大小如猪尾巴,所以黄芩又有豘尾芩之名。
    黄芩根表面淡黄色,断面鲜黄色,切开的黄芩饮片,远看有一种黄亮的光泽,这也是黄芩之气轻清透散的表现。黄芩味苦,然其苦味较黄连黄柏为轻,黄芩之苦尝之可以承受,黄连黄柏之苦尝之则难以忍受。黄芩相对连柏,算是苦寒之药中的轻清之品。
    正因为黄芩苦寒而又略具轻清宣散的特性,黄芩常被用来清宣郁热。最典型的使用范例,当属小柴胡汤中对黄芩的应用。木气郁滞不得宣达,气郁化火寒热交替,此郁结不甚,火邪尚轻,宣达即愈。故用小柴胡汤主治,以黄芩清肃宣达之力,清热达木,一物两能,热郁俱解。
    火郁宜散,黄芩苦寒清热为主而又有宣散达郁之效,故黄芩所用较广,《本经》言其“主治诸热”,火郁之证皆宜,而肺气轻清宜宣散,所以黄芩尤其适合治疗肺热。外感发热之时,黄芩多有适用之证。
    黄芩苦寒宣散之力,清热效果很好,所以适用于火郁不甚,易于流通之时。仲景黄芩汤,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此自利乃经气郁滞所致,湿热之邪并不多,因此用黄芩清肃流通为主治疗,热清气通即愈。泻心汤中用黄芩,亦是用其清肃宣通之力以为佐助。
    黄芩苦寒燥湿之力不及连柏,故湿热内盛下利之时,黄芩则力不能及,非连柏不能建功。而枯芩的苦寒之性与宣散之力较子芩俱弱,更适合久病气虚或年老体弱者使用。
黄芩药性虽属轻清,毕竟为苦寒之药,易伤阳气,应中病即止,不宜久服。俗传黄芩、白术保胎之说,多所误人,全无道理。胎儿乃一股冲和生发的阳气,温藏滋养是为保胎正道,何来苦寒保胎之理。《本经》言黄芩“逐水,下血闭”,明确提示了黄芩宣散通达的药性,苦寒伤其阳,通散耗其气,如此保胎,胎岂可保?
    最后来看一下《神农本草经》对黄芩的阐述:
    黄芩,味苦,平。主治诸热,黄疸,肠辟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讲的很好,我以前自汗盗汗,医生开了黄芩黄连,喝了很长时间,伤阳了,现在特别怕冷
相关文章
 偏风
 孕妇是乙肝小三阳,新生儿需要打乙肝免疫球
 胞门
 李可老,肾四味之泡制法疑问
 琥珀散(《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三月荠菜最美味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