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伤寒治之得其纲领,不难也。若求之多岐,则支离破碎而难矣。何谓也?脉证与理而已。予尝以浮、中、沉三脉详而治之,无所遁其情也。既云伤寒,则寒邪自外入内而伤之也。其入则有浅深次第,自表达里,以此推之而不难也。若夫风寒之初入,必先太阳寒水之经,此经本寒标热,便有恶风恶寒,头疼脊强之证。寒郁皮毛,是为表证。若在他经,则无此证矣。脉若浮紧,无汗,为伤寒,以麻黄汤发之,得汗为解。浮缓,有汗,为伤风,用桂枝汤散邪,止汗为解。若无头痛恶寒,脉又不浮,此为表证罢而在中。中者何?表里之间也,乃阳明少阳之分,脉不浮不沉,在乎肌肉之间,谓皮肤之下也。然亦有二焉。若微洪而长,即阳明脉也,外证目痛,鼻干不得眠,用葛根汤以解肌;脉弦而数,少阳脉也,其证胸胁痛而耳聋,如见此证此脉,以小柴胡汤和之。盖阳明少阳不从标本从乎中治也。过此则邪入里为热实,脉不浮而沉,沉则以指按至筋骨之间方是。若脉来沉实有力,外证则不恶风寒而反恶热,谵语大渴,六七日不大便,明其热入里而肠胃燥实也,轻则大柴胡汤下之,重则三承气汤选用,大便通而热愈矣。
若脉来沉迟无力,此为阴证,盒饭看外证如何,轻则理中汤,重则姜附四逆汤以温之。今将浮、中、沉三脉列图于后,可熟玩之。
伤寒以脉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然脉理精深,初学未能识察。
予谓伤寒之中人,由浅入深,先自皮肤肌肉,次入肠胃筋骨,以浮、中、沉三脉候之,似乎无所遁乎其情矣。列为三图,图下就注证治之法,则阴阳表里易见,使因脉以知证,缘证以明治,以此达彼,由粗入精,亦可以为初学之阶梯也。欲究其至极,必须潜心熟玩仲景之书,庶几可以入道矣www.med126.com。
浮,初排指于皮肤之上,轻手按之便得,曰浮。此为寒邪初入足太阳经,病在表之标,可发而去之。虽然,治之则有二焉∶寒伤荣则无汗恶寒,用麻黄汤;风伤卫则有汗恶风,用桂枝汤。一通一塞,不可同也。
浮紧有力,无汗恶寒,头痛项背强,发热,此为伤寒在表,宜发散,冬时用麻黄汤,余三时皆用羌活冲和汤。有渴,加石膏、知母;无渴,不用加。
浮缓无力,有汗恶风,头疼项强,发热,此为伤风在表,冬时用桂枝汤,余三时皆用加减冲和汤。腹痛,小建中汤;痛甚,桂枝加大黄汤。
中,按至皮肤之下,肌肉之间,略重按之乃得,谓之半表半里证也。然亦有二焉,盖少阳阳明二经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长而有力,此为阳明证,有头疼眼眶痛,鼻干不得眠,发热无汗,葛根汤、解肌汤。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经汗过不解而渴,白虎汤,或加人参;无汗www.lindalemus.com不渴,并不可服,则为大忌。
弦而数,此为少阳经,其证胸胁痛而耳聋,或往来寒热而呕,俱用小柴胡汤。(有加减法。)
若两经合病,则脉弦而长,此汤加葛根、芍药。
沉,重手按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间方得,此为沉脉。亦有二焉,阴阳寒热在沉脉中分。若沉而有力,则为阳,为热;沉而无力,则为阴,为寒也。
沉数有力,则为阳明之本,表解热入于里,恶寒头痛悉除,反觉恶热,欲揭衣被,扬手掷足,谵语狂躁,口燥咽干,五六日不大便,轻则大柴胡汤,重则三承气汤选用。
沉迟无力,为寒,外证无热,不渴,反怕风寒,或面上恶寒甚如刀刮,或腹满胀痛,泄利,小便清白,或大小腹痛,皆为阴证,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姜附汤。
伤寒至沉脉方分阴阳,仔细体认,下药不可造次,倘有差失,咎将归己。凡诊脉须分三部九候,每部必先浮诊三候,轻轻手在皮肤之上,候脉来三动是也。中诊三候,沉诊三候,三而三之而成九候。然后知病之浅深表里,以为处治之标的,岂可忽略于脉而欲求病之所在乎?明脉识证,辩名定经,得乎心而应乎手,如此而治,有枉死者,吾不信也。若脉证不明,处方无法,狂妄行医,视人命如草芥,他日不受天殃,吾亦不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