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讨论:中医科学性的内涵-兼论科学, 非科学, 伪科学之辩(转载)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
     ---- 兼论科学, 非科学, 伪科学之辩

全英中医药联合会主席 马伯英教授
       
   (原稿成于2006年10月25日, 改于2007年2月25日, 伦敦)

[作者简介: 西医师, 中医师, 医学史家, 科学哲学和方法论研究者, 医学文化人类学家. 九三学社社员. 曾应邀到剑桥为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部分合作者, 剑桥大学和英国学术院访问院士; 现为英国皇家医学会终身院士. 著有<<中国医学文化史>>, <<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等十数种, 论文二百余篇.]

*   *   *

[摘要] 本文就去年在国内出现的 “废中医论”作出抨击. 作者从废中医论的历史; 科学的定义, 性质, 分类和标准; 医学的性质, 中医学理论的本质及科学内涵; 研究的方法论和方法学; 及一般文化和中医文化的特质等, 进行了多层次, 多角度的分析. 作者的结论是: 中医学是生态医学的适应理论, 是科学的; 是优质的中国传统文化, 包含有大量的原创性的因素, 值得大力发掘提高. 继续发展, 完善中医理论是每个中医师, 甚至每个科学家都应积极承担的责任. 废中医论适足成为一篇反面教材而已.
   

[关键词] 科学, 非科学, 伪科学, 中医学, 生态医学, 方法论, 传统文化, 痞子文化

                              *  *  *

一.    引子

前些时国内掀起了 “取消中医药”之论, 后来演变成科学, 非科学, 伪科学之辩. 有人硬捉住中医药当作伪科学”打假”. 风头一时无俩. 始作俑者振振有词, 以中科院院士, “打假专业户”,科学思想史家和妻子是中医师等作为论辩的身份资格; 以 “废除中医口号已提出120年”, “支持者多为知名人士和高学历者(更能做理性判断)” 作为护身符; 以 “保护国家人力, 财力及科学和医学资源不浪费” 为盾牌; 以 “中医是伪科学” 作为进攻武器, 对中医药发出了剿灭令.

此一现象的出现, 是可喜还是可悲? 我们该支持还是反对? 我们不妨做一冷静分析. 本人为此作过一文<<中医消灭得了吗?>>, 在英国<<华商报>>发表. 国内<<科技日报>>易题为<<中医学是优质生态医学>>摘要发表*. 网上反应如潮. 赞赏者认为是学者平实之论, 讲道理, 不骂人, 甚至高誇为 “民族英雄”; 贬之者称余为 “靠中医混饭吃的大骗子”. 更有署名文章质备:<<马伯英先生究竟想干什么>>, 推论我是李森科 “无产阶级科学体系”的拥戴者, 要把他们这些反中医论者推到 “资产阶级体系”一边去; 还造谣说我 “在英国警方的打击压力下, 跑到国内来鼓吹中医是优质生态医学”; 甚至暗示我的身份有假(据说网上查不到多少有关我的资料). 对于这些我都一笑置之. 所有帽子一概戴不上我的头. 我还是我. 只可惜号称为教授, 研究所所长的人士, 在争论中能如此罔顾事实, 以主观臆测作论据, 甚至于用下三滥的手法攻击他人,这就令人深思, 其过往的著作的可信度就大为成疑了. 如果是科学家, 一定首先以事实为基础, 不会信口开河, 胡说八道的.

因为<<科技日报>>刊登的是原文摘要, 一些重要论据略去, 上下文文气也有不续, 加之新的攻击需要加以反驳, 今借刘钝教授约稿之便, 将文辞从新进行一番整理, 发表于此. 当否仍期待大家批评.

                    二.  废止中医之论从舶来品到民族虚无

“废止中医” 可溯之于日本之 “废止汉医”, 始于明治八年(1875). 日本文部省医务局局长长与专斎赴欧美考察医事后订立条例, 决心废除汉医. 其剜心办法是一切从业者须通过物理, 化学, 解剖, 生理, 病理, 内外科及药剂诸科考试合格方予开业证书. 这些科目都是西医科目, 汉医自然考不出来, 汉医也就不能生存下去. 他怕一时反对者众, 加了一项安抚条款, 现在西方称为 “祖父母条款”, 即原已执业者可以免试. 但汉医不得授徒或开学校. “免试” 绥靖了大批汉医, 条例执行于是畅通无阻. 三年后有汉医觉察考试和不得办学等于让汉医老死而灭亡, 发起抗争. 但为时已晚, 日本汉医, 自此若存若亡.

那时中国知识分子, 留学东洋者多, 留学西洋者少. 日本的思潮会很快影响中国, 日本的一举一动, 常成他们模仿的对象. 因此之故, 中国的名流学者, 怀慷慨激昂爱国之热忱, 纷纷主张拷贝东西洋之法,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所以从郑观应, 俞曲园, 梁启超到鲁迅, 傅斯年等, 无不主张废止中医. 他们希望中华文明进步的热忱可嘉, 但对中医文化的认识偏颇, 政治诉求和革命热情掩盖了理性判断, 以至于结论错误. 不足师法. 另外一些学者如梁漱溟, 郭沫若等对中医并不持偏激之论, 认为有疗效作为事实, 其中必有科学的道理在.

廿世纪上半叶, 有几起废止中医的大事件, 是从舆论转为政府行为的具体表现. 这些政治事件没有能把中医废掉, 但却使中医元气大伤, 变得不死不活.

一是民国元年 “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想悄悄将中医排除于教学体制之外. 1914年中医界与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交涉, 汪竟说 “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 不用中药.” 11月余伯陶等在上海联合19省市中医组成 “医药救亡请愿团”向国务院请愿, 国务院虚与委蛇, 一方面表示 “非有废弃中医之意”, 一方面仍不予中医补列入教育系统的地位. 中医办校未被拒斥, 但也未予批准. 任中医学校自生自灭.

二是1929年2月, 留日回国西医余云岫在南京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上提出 “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 竟获通过. 案中所列悉本日本律例, 甚至更加详细, 阻断中医所有空间, 包括不准见报宣传, 办杂志等. 此案公布, 立即引起公愤. 上海中医界联合全国中医成立了 “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 定3月17日为 “国医节”, 并推举代表到南京请愿. 卫生部不得已而表示该案虽通过, 但暂不执行. 不过, 教育部仍下令将中医学校改名为传习所, 并对中医作出种种限制. 12月乃有再次请愿. 时任国民政府主席兼教育部长的蒋介石批示应遵总理孙中山 “保持固有智能, 发扬光大”之遗训, 将有关布告与命令撤消. 但续后中医要求与西医有平等地位的正当议案, 仍一再被有关当局否决. 1933年时任行政院院长的汪精卫竟说: “国医言阴阳五行, 不重解剖, 在科学上无根据. 不但国医应一律不许执业, 全国中药店亦应限令歇业……以现在提倡国医, 便等于用刀剑去挡坦克车.” 这番话似乎很理性, 却完全是民族虚无主义的嘴脸.

三是1950年代, 东北地区卫生行政领导出现废除中医倾向, 后被中央及时阻止. 学术界则有不少人主张 “废医存药”. 余云岫等认为中医理论当废而中药可能尚有可取者. 他比原先全盘否定的态度有了点进步, 用中药配了个方称 “余氏消肿膏”, 可谓是当今伤湿止痛膏前身. 另外还有些人持 “废五行存阴阳”等论, 皆为废止中医论调之余绪. 1980年前后, 我陆续发表了为中医理论, 特别是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正名的几篇论文, 当时有不少人对此感到震惊, 为我的大胆敢言捏一把汗. 可见那个年代 “废医论” 谬种流传, 影响是很 “深刻”的. 有谓今之72岁以下中医未必知道有 “废除中医”之论的说法, 只能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无知.

关于这一段历史在赵洪钧先生的<<近代中西医论争史>>(1983, 河北中西医结合学会)中有相当详细的叙述. 在拙著<<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1993, 文汇出版社)中也有专章评述. 有兴趣者不妨参阅.

试比较一下历史上的和当今的废除中医论者, 相似何其乃尔! 不但内容, 方法, 形式如此, 而且主体人员亦是高级知识分子而对中医似懂非懂者. 他们的 “理性判断” 只是站在当时西洋医学和日本政制的立场上的 “理性”. 就因这种偏颇, 每次发起废中医, 都不受民众欢迎, 遭到中医界及对中医有较深刻认识的人士反对. 作为结果, 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代的反中医事件没有胜利者, 但把中医拖进了半死不活的泥潭, 中了风似的半身瘫痪. 好不容易近二十年中医之体渐有所康复, 却依然虚弱得很. 有鉴于此, 我们应问的问题是: 有谁希望历史重演, 使中医再得一次 “中风”呢?

回头再看看日本人甚至欧美人现在都那么热心研究和提倡中医, 今日的 “废除中医”论者, 是否有点 “山中方一日, 世上已千年”的感觉? 重拾历史余唾, 不嫌脏吗? 能否改弦更张一下, 把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中医热也作为舶来品加以引进呢?

中医在废止论者的扰嚷声中没有停止发展. 中医有 “自我疗伤机制”, 它受了重伤, 却不会死去.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临床有效, 病人需要它; 理论有科学内涵, 西医无法取代它. 攻击者只能伤其皮肉, 但伤不到筋骨. 中医看似保守, 却有宽广胸怀, 能向他人学习, 用西医和西方科学先进的东西充实, 丰富自身. 中医对于日本人来说, 也是舶来品, 他们想废除中医, 相对来说容易一点, 但最后仍是废不了.

早期来华的一些西方医生等人士是看到中医有长处的, 但未能懂很多, 认识不到两大系统之不同, 因之在西方也推广不开. 1972年以后, 情况有重大改变. 所以他们现在急起直追, 开始学中医, 研究中医药. 这是一个眼光问题, 看不看得到中医科学内涵的问题. 也就是所谓科学观的问题. 拿不正确的科学观去反中医, 所以中医反不了. 无论中外, 都是这个道理. 这次国内的 “废中医论”, BBC网站马上报道了, 其它媒体也略有跟进. 但在医学界, 却没有什么反应. 与他们交谈, 他们置之一笑而已. 笑一些终归人不知就里, 自己打自己!  

历史是一面镜子. 要详尽, 真实而准确地去了解历史, 这面镜子才有用. 有人只知其皮毛, 或断章取义, 或任意扭曲历史, 历史成了这种人手上的玩物. 把历史这面镜子做成哈哈镜让人去照, 镜中的影像就变形了. 那不是历史的和科学的态度. 同理, 研究历史哲学, 是要铺设一条轨道, 让后来者走得顺畅些. 但如果有人把这条轨道设定为唯一通道, 单一终端, 那就违反了历史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了. 违反辩证法, 不见得是理性判断应有之义吧. 中医是不是医学科学的一种, 该不该留一条路让它发展, 就是单通道和多通道的问题. 试看下节.

二.      科学, 科学性及怎样定义科学?

现在人人开口闭口都讲科学, 科学不科学成了标签. 成了某人想要加以褒贬的某一客体的标签. 可是, 科学是标签吗? 回答很简单: 如果是标签, 科学就不是一个开放体系而成为封闭体系了. 于是科学就失去了前景, 没有了前途. 而这正好是科学要排除的东西. 所以不要随便给一种你未能认知或知之甚少的客体去贴标签.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在未知事物面前总是抱持着谦卑的态度, 而具有勇于不断探索的精神. 绝不轻言 “放弃”, “废止”, “不可救药”这类走向极端的话. 这才是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 科学有定义吗? 这是有一点弔诡的问题. 要说科学, 似乎谁都朦朦胧胧知道一个大概; 但要说出科学的准确定义, 连我这样涉猎科学史研究几十年的人, 看到为之定义的有不少, 但还真不敢说某一定义是保准得到大家公认的..

“科学(SCIENCE)”一词在中国是个舶来品. 原词出于希腊, 中译名来自日本. 科学的含义在不同时空不断有变化, 不断有扩大. 而且人言言殊. 一般说, 科学与技术并立, 与迷信相对立, 与经验相区格. 科学偏重于理论, 技术主在实际操作. 但现在除自然科学外, 又有社会科学, 技术科学等. “管理也是科学”, 哲人如此云耳.

医学在西方一般是与科学, 技术相提并论的, 互不隶属. 因为医学既包括理论, 又充满技术因素, 而且很多是要凭经验看病治病的. 哪一类都包含不了. (试看 “国际科学, 技术和医学史学会” 这名称, 就可知医学与科学, 技术之间的平列关系了). 现在人们将西医学归于广义上的科学范畴. 这是因为基础医学部分科学理论的比重越来越大. 不过, 西方科学史家, 特别是临床医生, 比较普遍的看法, 医学, 特别是临床医学, 基本上属于经验医学范畴. 所以, 较真起来, 或者说, 医学从严格的科学定义角度上看, 是不属于科学范畴的. 基础医学各有所属, 例如解剖学, 生物学, 生物化学, 寄生虫学, 微生物学, 病理学, 药物学等等, 都是科学范畴内享有独立地位的科学学科, 它们离开医学照样存在, 它们是为医学所用的知识和工具, 并不为医学所独占. 医学只是借用了它们来充实自身, 发展自身. 说实在的, 医生看病一定会尽量利用它们, 但利用不上的事还是经常发生的. 这时候医生还是要看病治病, 他们靠的就是经验. 俗话说 “后生手艺老郎中”, 医生愈老, 经验愈多, 看好病的机会愈大. 所以在西方同样是信任老医生多过年青医生. 由上可见, 医学是科学(理论), 技术, 经验的混合体, 在严格分类上是一个独特的知识体系. 不能简单地界定它, 贴上科学, 非科学的标签.

1990年代开始, 一个新的医学概念流行起来, (请注意, 这只有十来年.) 叫做 “循证医学”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其矛头所指就是经验医学. 诊断也好, 治疗也好, 教课也罢, 先要来一句当头棒喝: 拿出证据来! 没证据, 一切免谈. 这证据必须是经过双, 随机, 对照和统计学检验分析合格通过的. 这就是真正的科学医学了! 经验医学时代行将结束. 换一句话说, 此前的临床医学都不是科学. 把西医学也一棍子打倒了! 连西医都不能称为科学, 遑论中医!

然而, 这只是近十余年才提出的. 而且这提议在西方医学界也引起了极大困扰. 最近<<英国皇家医学会学报>>就有专门讨论, 加以质疑. 因为医学是离不开经验的, 什么病人都要先取得充分证据后才下诊断, 什么治疗都要先找到P<0.01的有效药物后再治疗, 不知多少病人将死于这样的 “循证医学”之手. “急惊风遇上慢郎中”, 医者登上科学高雅之堂, 病家死于失治沟壑之中. 医为仁术之心, 孰可忍乎? 当年SARS突袭, 开始只能凭经验先治, 包括中医药. 不然, 坐等下去, 将不知还有多少人会死于非命. 极端的 “循证医学”是高妙的殿堂医学, 不是救急的床边医学. 妙者妙矣, 但皇帝的龙袍, 并非人人能穿.

我不反对医病要有证据, 也不反对循证医学去占一席之地, 让医学进入 “科学殿堂”. 但我反对一刀切, 反对先贴标签再救人. 司马迁说得好: “人之所病病疾多, 医之所病病道少.” 圣哉斯言! 从认识论上讲, 人们取得经验, 然后上升为科学理论, 都要有一个过程. 而经验是不断从临床实践中产生并积累起来的. 而且大多数情况, 正是经验成为科学理论新鲜的生长点. 这就是为什么列宁说: “理论总是灰色的, 而生命之树常青”. 对于病人而言, 能治疗得好, 就是硬道理. 科学不科学只是口水之争, 不关痛痒.  

有人会说, 照以上所论, 现代医学(俗称西医)也是不科学的, 那中医就更是不科学的了. 错. 我以上所说是强调科学是一个发展概念, 是一个开放系统. 不要把一个自以为是的 “科学(或不科学)标签”硬往人家身上贴. 一定要贴的话, 我们就找一个比较得到公认的科学范畴概念(未必可称为定义)作一对照判别.

在<<牛津词典>>(1990版)中对科学(SCIENCE)一词作了五个方面的解释, 译出于此以供参考:
1.       科学是一类以客观原理为指导的知识分支, 这些知识涉及对现象的系统观察和实验. 特别是关于自然界万物的物质和功能的观察和实验. (自然科学即是应用于自然界研究的科学, 例如物理学, 化学, 几何学, 地质学, 生物学, 植物学.)
2.       a. 系统化的和形成固有形式的知识, 特别是经过详尽说明的型态的知识或基于详细说明的学科的知识(例如政治科学). b. 此种知识的实行和原理.
3.       某一主题的条理化的知识体系. (例如语言学).
4.       熟练的技术而不是力量本身或自然能力.
5.       任何一种与古代相关的知识. (Archaic knowledge of any kind.)

按以上所界定的范围, 科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 一个系统化的, 反映客观规律的, 不断增进和革新的知识体系. 它不同层次地涵及自然, 社会, 人类, 并且是从历史到现实的各个层面.

从这一广义的范围来讨论, 应该说, 医学, 包括中医学, 都属于科学. 德国文淑德教授说: “西汉之初……是中国医学科学之开端.” (Paul U. Unschuld: The Spread of TCM in the Western World, An attempt at an explanation of a surprising phenomenon.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5) 这就是说, 他从西方科学家(他是药物学家和科技史家)的角度研究并且认为, 中医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科学化了. 这一观点, 我基本同意. 至少他把科学看成一个过程, 医学的科学化也是一个过程. 中医和西医, 都有这样一个过程. 我有异议之点是, 时代摆得稍晚了些.  

我长期不在国内, 没有一份荣幸去读张功耀先生的<<科学技术学导论>>. 看他网上文章 “马伯英究竟想干什么”, 他说总的归纳, 科学应当满足五大要求. 平心而论, 没有大错. 但不严密, 不够准确. 科学要求严密和准确. 号称科学思想史家的张先生论科学, 是否应该从自身做起? 以论著诲人, 更应严谨些.

就其中张先生批判的 “中医界在理解科学的可检验性方面是错误最多的”这一段话来看, 是他自己把科学的 “可预测性” 要求混淆到 “可检验性” 要求中去了. 检验首先是检验过去, 即
复查. 这便又与他的第三条要求重复了. 可检验性要求变成可预测性要求, 不知是他对汉语的词义理解有问题, 还是因为自己逻辑混乱?

理论科学的一般要求是: 抽象性, 可检验性, 可否证性, 可预测性及简单性.

张先生的第一和第二条, 概念和逻辑, 可归到抽象性中去; 第三条讲充分的经验基础 (以可重复性作为判据), 实为可检验性而与第五条重复, 把可预测性归为对未来的检验. 未来怎么检验? 未来是通过预测, 提出假说才能付之检验的. 还是属于可检验性范畴. 其实可预测性并不包括对预测(未来, 假说)的检验. 预测提供一个方向, 而且这个方向是大体正确的. 就是在这个方向上可能发生什么, 发现什么, 可以有一个大概的估计. 但假说或预测的未来未必都能得到检验, 证明准确. 有的暂时得不到证明, 有的长时期得不到证明, 有待于时空和条件的成熟. 爱因斯坦的理论就是一个很好例证. 最后是吴健雄等为其作出证明. 他的理论预测的某些方面现在还在证明过程中. 例如衍生的天体黑洞理论. 这就是科学性包含的可预测性的魅力. 张先生恰恰把它忽略了.

第四条 “简单性” 基本相同. 但张先生没有 “可否证性”这一条, 而这一条正是科学之区别于宗教, 区别于伪科学十分重要的地方. “可否证性”又写作 “可证伪的”. 我说真正的科学家总是很谦卑的, 这是因为科学本身就是谦卑的. 科学承认任何科学理论都包含谬误, 也就是一些有缺陷, 甚至伪的(假的, 但不是主观有意造假作伪), 错误的东西. 预测就可能是预测错的, 不能得到证明.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科学理论. 而正是这些不完美, 标志出科学无止境. 科学没有终结自身的未来. 克服了这些谬误或虚假(假象)的东西, 科学又前进了. 所以, 宣称自己的理论十全十美, 至高无上, 永远正确, 那种理论就一定不是科学理论. 牛顿的理论是正确的, 但只是在地球范围内正确. 否则就不会有爱因斯坦时空弯曲的新理论了. 任何用当前所公认的科学理论作为一把尺子来量度一些未知事物, 一些未曾被全部证实的理论, 就予以简单的否定性的结论, 严重点说, 就是在扼杀科学的生命, 扼杀科学的未来.  换言之, 以对某种理论存在的缺陷的指责, 否定该理论总体上的科学性, 是错误的, 是对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没有知识, 或只有浅薄的认识的结果. 张先生怎么可以把这样一条重要原则给遗漏了呢?

在这儿, 有一个界限也需要厘清. 因为这次讨论, 有所谓 “打假专业户”也混进来了. 我上面提到过, 科学理论会包含一些虚假的东西, 但那是对假象的不能识别之故, 并非人为作假. 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 是有作伪的, 擅改数据, 抄袭偷换, 冒名顶替等等都有. 江湖骗子冒充医生, 医生中也有骗子, 社会上见到的多了. 但这些都属于个人行为不端. “打假专业户”理应去打这种骗子. 现在说打假打到中医整体头上来了. 他们自己并非中医, 对中医也没有做过什么研究, 搞理论物理或其自身专业未见成果, 却冒充中医行家, 把中医贬为 “伪科学”痛打一顿, 我一直就有这样疑问, 这样一些打假专业户自身身份是否有假. 应予甄别.

还有些人, 称为 “打架专业户”可能还确切一些. 君不见, 那些地痞流氓, 那里有架打, 就往那里奔. 不分青红皂白, 上去就拳脚相加, 打到鼻青眼肿就是英雄, 得胜回朝了. 有一种人本来出身就是骗子, 摇身一变(美其名曰反戈一击)成了打假英雄了, 于是四处奔波, 想把真的也打成假的, 为自己脸上贴金. 只怕一日无假打, 自己日子过不下去. 这就是以假打 “假”. 打假户的身份是假的, 被打的 “假”是真的. 社会就这样被他们搅得变成一潭浑水. <<红楼梦>>说得好: “假作真时真亦假”. 呜呼, 中国!   
      

                  三. 怎样看待中医理论的本质及其科学内核

我是西医大学毕业, 本来主要从事西医临床. 文革中到农村山区, 缺医少药, 就试着自学中医看病. 发现中医药疗效奇佳. 于是更努力学习中医. 我对中医的认识, 不是空对空的; 也不是光从书本上看, 人云亦云; 我是切切实实自己经验体会出来的. 要一个西医师改换成中医师看病, 不那么容易. 我通常都是从中西医两者不同角度去看. 实事求是地评价两者对病人的优劣, 然后施治之. 正是中医有效, 而体系与西医完全不同, 才促使我想去深究中医的奥秘.

于是我化了十年之功研究中医理论的本质问题. 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的钻研使我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 理论内涵十分丰富.  1985年前我发表的论文, 基本结论是: 中医是自然哲学的医学; 其认识论的方法论主体是朴素系统论的方法论. 1985-88年我在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工作并继续自己的研究. 1990年应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约, 写了本63万字的<<中国医学文化史>>. 此书综合了我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 试图全方位地将中医从原始的, 巫术的阶段开始, 逐步文而化之的过程 (也可以说是中医科学化的过程) 描叙出来. 简单地说, 这是中医学一个从巫术, 迷信, 宗教, 哲学等各种因素纠缠包裹中脱胎换骨而出的过程. 尽管这些因素甚至至今还有混杂其间, 但我发现, 中医理论的本质, 其科学内核, 始终是一种生态医学适应理论. 我在该书中写下的结论是:

“中医学是以自然和社会生态状况及个体自身的心理变化影响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规律为研究对象, 并从而指导临床诊断, 治疗及预防的科学.” (<<中国医学文化史>>P841, 1994, 上海人民出版社)

此书出版至今十数年了, 虽然写的是中文, 却是国外影响比国内大. 后来又陆续发表了一些进一步阐述的论文. 但关于中医是生态医学的结论, 并未引起当局和有关科学思想史研究者的注意. 我那时对一位朋友说过, 我的书是写给21世纪的人看的. 果不其然.

我提出这一结论的意义在于: 肯定中医是科学, 但还是一个不断完善, 不断丰富过程中的科学; 中医是与西医不同方法论体系的医学科学;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其临床有效, 中医必须在临床上继续不断创新进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研究中医应在研究的方法论和方法学上找出突破口.

现在的科学和医学研究方法, 仪器及各种条件, 水平, 还不足以找出中医药的奥秘. 但现在找不出, 不等于将来也找不出, 不能说现在认识不到的东西, 就将之弃之如敝屐, 推到 “不科学”一边去, 甚至当作垃圾 “伪科学”扔掉. 现在的 “中医不科学” 论者, 往往是以西医作为参照物, 认定西医是科学, 而中医不能融入西医这个体系, 所以中医不科学. 这一三段论逻辑推理, 形式上正确, 但大前提不准确, 所以结论错误. 科学是多元的, 西医也只不过是科学医学的一大门类. 这已见于前述. 西医与中医的不相融好比话剧与京剧, 它们属于不同的表演体系, 互不取代, 但都属于表演艺术. 记得1978年在北京中医学院听任应秋教授讲<<内经>>, 研究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却多少有点怕他. 傍晚出来散步, 他是一个人, 我们是一堆人. 我一人大胆上前请教. 我问, 中医与西医的不同应如何看? 他说, 西医好比马路上跑的汽车, 很好; 中医好比小毛黸上山, 汽车走不了的道牠能走. 我觉得很形象, 很受教益. 两者都是运输工具, 目的相同而方法不同. 其之结构不同故功能也不尽同. 小毛黸还能在马路上走一走, 汽车倒是上不了小山道, 除非将小山铲平了.

有的论者以中医不能实证又不能否证来证明中医不科学. 这是似是而非的掩人耳目的说谓. 中医不能实证, 否证又从何谈起? 关键问题是中医能不能实证和如何实证. 西医的实证建立在实验研究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 这是现代科学的原子论(还原论)方法论指导下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所得出的成果. 但原子论的方法论与系统论的方法论是不同的理论范畴, 原子论分析方法对于系统论范畴的客体有适用不当之虞. 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 普通钥匙开得了大多数锁, 却就是打不开保险箱的密码锁. 我们不能说用普通钥匙打得开的锁才叫锁, 用密码锁住的锁就不是锁. 找到密码就能开密码锁, 这就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这密码能否找到呢? 我相信, 随着系统论科学的发展, 这个密码是能找到的, 密码锁终有一天会被打开. 实证和否证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还原论的方法不是不可以用来做中医药研究的. 只是阳性结论固然证明了中医在一定范围内的科学性, 阴性结论却不能拿来否定中医的科学性. 例如针麻原理的研究. 是检验了针麻的科学性的. 这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科学界的公认. 可是, 张功耀先生说: “针刺麻醉是不够资格称为科学的.” 他的自高自大, 趾高气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他看过实验报告论文吗? 看得懂吗? 知不知道内腓舦的发现在神经学科, 药理学科所引起的革命性变革? 知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医生在进行针麻手术和针麻研究? 坐井观天, 管窥蠡测, 诚不知天下几大, 自己多么渺小也.
统计学方法实在说也不是原子论方法一家的专利. 有人指出, 医学临床研究中的统计分析, 就代表着医学中的经验论倾向. 这是对的. 统计学方法在系统论科学的研究中肯定要用, 不过 目前的统计学还不能适应需要.

需要指出, 象针麻研究发现内腓舦, 青蒿研究找到青蒿素, MRI证明针灸改变脑内活动这样一来证明中医科学性内涵的例子, 较之于中医的浩瀚, 就如凤毛麟角, 九牛一毛. 没有找到, 没有被证明的中医学真理之所在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这些目前还证明不了的, 只说明中医隐含着大量原创性的好东西. 所以我要说, 现代医学科学方法证明不了的中医不等于说中医就不科学. 它只能说明中医是不同于西医的科学. 同样, 西医研究适用的统计学方法不能照搬到中医研究中来. 统计学也需要革新. 何况近来西方科学界已有人指出, 当代研究中的不少统计分析结论并不准确反映科学本质, 对统计学方法和理论提出了挑战. 西医研究尚且如此, 何况对中医岂能唯此为从? 在中医研究中, 为什么不该去寻找适用的统计方法呢?

科学没有止境. 科学就是要向未知世界探索. 生命科学尤其如此. 有人说, 对于生命的奥秘, 我们搞明白了的, 可能还不足三分之一. 中医的奥秘, 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科学随着人们的认识的深入而深入, 随着研究方法和工具仪器的改进而不断进步. 米尺只能量度我们身边物件却无法测天之高; 天文望远镜就能测了. 针灸镇痛原理之内啡肽之发现, 只有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高度发展起来以后; 针灸引起脑内变化是近年来MRI(大脑断层摄影技术)应用到针灸原理研究以后才看到的. 可见自觉不自觉地用 “科学已到顶”, “标准已划定无法改变”, 那样一类以停滞的观点看问题的错误, 不能再犯了. 再说一次, 今天测不出的东西, 不等于明天也一定测不出. 今天的实验结果是正面的固然好, 但如果是负面的也未必就可否定里面有好东西. 英国有位教授叫ERNST, 专找中医的碴, 一心想用他的所谓研究来否定中医, 我于是找他的论文来读, 结果发现他的论文有很多毛病. 一是发现他的论文实验设计就是错的. <<柳叶刀>>刊登了我的信, 肯定了我指出的他的错误, 我是对的. 又发现他的文献研究方法也有错误, 结果<<英国皇家医学学报>> 发表了我的文章. 他是批评中医不科学,方法而他自己是用 “双盲, 随机, 对照”作科学研究的人. 恰恰是他, 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实验设计有错误. 所以结论也错误. 他反不了中医. 中国人, 别以为西人, 专家的研究就全对. 他们口口声声讲双盲, 随机, 对照, 统计学处理, 有时也只是吓唬吓唬人的.

还有, 古籍值不值得好好研究? 是不是研究古籍就是只向后看, 不向前看? 举一个例子, 当年研究青蒿, 做了多少实验就是找不到有效成分, 后来细阅葛洪<<肘后方>>才知要 “绞取汁”, 而不能用煎煮. 改用鲜品以醚提取, 才发现了青蒿素. 该向谁, 向什么书, 什么方向学习, 不是由人主观决定的, 而是取决于研究对象. 一些人号称科学哲学家, 精通辩证法, 却违背辩证法看问题, 不实事求是, 自己既不懂中医,又没有做过中医研究, 还教训起别人来, 是不是有点可笑, 可悲?

中医是科学的, 其生态医学适应理论比起西医来是超前的. 西医也在近些年提出生态医学新观念, 但远未形成理论, 远未达到象中医那样可操作而付之临床应用的程度. 一切诚实的科学家, 都不要民族虚无, 唯西人马头是瞻.

    四. 中医的前途

说中医 “不科学”, “非科学” 的那些人, 其实想说的是中医不是实验科学. 问题是他们自己关于科学的概念没搞清. 他们把科学限定在只有实验科学一个门类的范围. 概念搞混了, 逻辑搞乱了, 所以结论错误. 因此也反不到点子上. 也可能是想浑水摸鱼, 在混乱中把中医反掉. 中医确实基本上不属于实验科学, 而是属于系统科学. 要问的应该是: 系统科学目前尚无成熟的方法学可供研究中医之用, 中医还是现代化不起来. 中医究竟有没有出路及出路何在?

照废除中医论者开出的药方, 就是把中医从目前在中国所居有的, 与西医平列的主流医学地位上拉下来. 节约资金, 不研究, 不办学, 连中医院也关掉. 还美其名曰, “这不是扫地出门, 而是回归到民间去.” 何必羞羞答答呢? 这几条不是与日本明治维新, 北洋政府的汪大燮, 国民党政府的汪精卫一个调吗? 还不如人家勇敢坦率. 其实说白了是一个办法: “把青放在凉水里慢慢煮”------不知不觉地死, 舒舒服服地死. 用心不可谓不奇巧而狠毒矣!

有人会说, 不从1949年起算, 就讲1976年至今三十年, 中医的主流医学地位也有了, 宪法上也写了, 资金比过去多得多, 研究院, 学院都得到充分重视, 但为什么还是不见大的成绩, 没有硕果呢? 不死不活地拖着, 还不如快刀斩乱麻, 或者让它自行消亡.

不死不活, 就是我说的半身瘫痪, 是中风后遗症. 这前因后果且不再说了罢. 现在要检讨的是我们在有了宪法的确实保障之后, 中医政策, 方针及其执行上有没有失误. 我认为是有的.

1.       卫生方针是中医, 西医, 中西医结合三条途经一起发展, 这本没错. 但实质运行上, 对中医,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投入资金所占比例极少.
2.       对中医理论的本质认识不清, 中医的家底不清, 研究的方向把握不准. 钱也用不到刀口上.
3.       中医教育失误很大, 中医院校培养的基本上是属于中西医知识各半的医生, 几乎没有能用纯中医治病的高手. 大部分毕业生, 西医水平不高, 中医水平也不怎么样.
4.       中医院能用西药的先用西药, 中药退居二线; 要不就是中西药混用, 疗效根据不明. 医生的水平如果分别由中西医专家来评, 两者都属平平.

英国的中医师, 政府规定不准用西药, 碰上难治之症, 或者明知与西药合用效果更快更好, 也得单用中药. 这就逼上梁山, 能出优秀中医. 现在在中国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 动辄用西医办法给人看病, 对中医没信心, 甚至加入反中医行列, 这只能说是中医教育的失败.

目前系统论的方法论在实际研究中尚无计可施, 但也没人想过去进行研究. 在中医研究院所, 需要有人象数学家, 理论物理学家那样静下心来, 冥思苦想去做研究才行. 急功近利, 完成指标式的任务型研究项目分配, 恐怕达不到好的结果. 中药复方研究是个大课题, 是系统论方法进行研究有希望找到突破口的地方, 值得化大钱, 化大力气去推进.

分析论或实验研究的方法不是完全不能对中医进行研究. 一是找准目标, 化大钱去做. 针麻的内啡肽原理, 青蒿素都是有了目标, 有了充分投入, 才出的成果. 二是现代化的, 最新的仪器也要有人想到去用才行. 例如MRI, 就是美籍韩人先想到去观察针灸前后脑图象的变化, 记录下来从而出了专著的. 英国几所大学马上跟进做了新的研究. 中国MRI仪器不是到处都有吗? 怎么就没人想到, 没人去研究呢?

双盲, 随机, 对照的研究方法, 至少在临床研究中, 搞清中医药疗效家底这方面是可以使用的. 按西医诊断出来的同一种病, 用中西两法对照治疗, 看看是不是一样有效, 或者谁低谁高? 这也是循证医学的一部分. 另有一个方法学的问题, 即个案研究, 病人的中医药治疗的前后状况, 西医治疗的结果, 中医治疗后的结果, 应该设计出一种统计学对照比较的办法,版提出一个类似于P值的范围来. 西医史上, 个案研究曾经占有重要地位, 只是近些年来才被推到角落里去, 遭到排斥. 我们应想办法让个案研究上一台阶, 能进行统计学处理. 这将解决中医临床研究中的最多遇到的困难, 使中医获得过硬证据(SOLID EVIDENCE), 坚挺地立于医学科学之林.

此外, 中药的毒性副作用究竟多大? 复方减轻毒性, 证据何在? 至少人家追问起来时, 我们要拿得出证据. 英国禁用复方芦荟胶囊, 因为查出汞含量超标11万倍. 我们辩驳说, 内含朱砂, 单测汞含量当然高. 但朱砂是硫化汞, 其作用和毒性不同于纯汞. 人家就说, “拿证据来!” 可是我们有吗? 又如龙胆泻肝丸, 木通, 马兜铃, 到底什么剂量, 多长疗程可引起肾中毒? 至今未见研究报告. 这就是中药毒性副作用家底不清.

这 “摸清家底”底的工作, 不仅是为了回答来自西医方面和中医怀疑论者的质疑, 更是为寻找研究突破口做的基础工作. 这么多年来, 我们忽视了这项工作. 现在应该补上. 中国那么多中医研究院所, 那么多中医院, 药物研究所等等, 每单位各分几个病种, 药物去研究, 假以时日, 不用很久就可做完. 篩选出几个特别有希望的题目, 突破口就不难找到. 问题是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开始去做. 一口想吃个胖子, 总是困难的. 但只要我们做了, 中医后面的希望就来了. 否则, “方向不明决心大, 目标不清办法多”, 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将浪费时间, 人力物力财力, 最后还收不到预期效果.

中医在海外正热乎起来. 尤其是英国, 政府已将之纳入立法过程之中. 医药公司, 大学和各种研究院所, 也都虎视眈眈, 想从中医这儿吃一口肥肉. 国人不要再不争气, 自乱方寸, 把国宝当垃圾扔掉. 我去年看到科技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征求我们这些海外医学人士的意见, 我是举双手赞成的. 这才是有远见卓识的大计. 停止争论, 就地出发, 同心同德为中医现代化而奋斗, 这是我们海外中医最热切的期望.   

                              五. 中医文化现象

这次的中医是科学, 非科学, 伪科学之争, 基本上属于无谓之争. 废中医论者, 多是不懂中医, 未认真研究过中医的人. 他们打着实证主义的旗号, 却没有对中医做过一点实证研究, 光凭想当然, 或一些道听途说, 就来攻击中医, 废除中医. 这就是典型的空谈误国, 妄谈误中医. 不但误中医, 而且误世界医学的前途. 最近<<泰晤士报>>发表文章庆祝中国春节, 有文转卖介绍中医. 但也悻悻地说: 当中医在西方越来越受欢迎的时候, 中医在国内却被批判, 中医成了一条失去罗盘的船. (THE TIMES, 2007.2.14)

中医是一种文化, 一种颇为特殊的医学文化. 在这次废中医论者的言词中, 有人说 “告别中医中药比破除迷信更容易”, 把中医等传统文化称为旧文化, “下定决心用科学和哲学来改造我国传统文化”. 这些论调中, 至少有不少概念是搞错了, 混淆了.

什么是文化? 从宽泛的角度看, 举凡人类接触过并留下痕迹的, 物质的或非物质的, 历史的或现实的, 一切与人类相关的事物和意识形态都属于人类文化的范畴.

文化又大致可区分为民俗文化, 艺术文化和学术文化三大类.  三者互有交错,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并不能绝然分开.

其它分类体系更加纷繁, 例如民族文化, 东方文化, 西方文化, 农耕文化, 工业文化, 石器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仰韶文化, 商周文化, 丝织文化, 陶瓷文化, 青铜文化, 铁器文化, 医学文化, 科学文化, 迷信文化, 痞子文化, 平民文化, 通俗文化, 精英文化, 特色文化, 原始文化, 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 旧文化和新文化等等. 人言言殊.

那么, 中医属于哪一类文化呢? 一般人的概念, 中医大抵是被归为 “中国旧有的, 传统的, 有特色的民族医学文化”的吧. 按此归类, 中医就是属于民俗文化一类, 不登学术文化大雅之堂. 中医文化现在能在世界医学文化中占一席之地, 只是应了鲁迅先生那句话: “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的话并没有错. 当今世界流行的观念,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 文化有地缘之别而无好坏之分. 各个国家, 民族的文化都应受到尊重. 否则就有歧视之嫌. 鲁迅是走在前面了. 中医文化近三十年来得以在西方较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肯定与此种文化平等观念有关. 但中医并非仅因于此. 否则, 中医将仅仅是一种观赏文化, 供人欣赏, 猎奇而已.

中医文化在技术层面上说, 是临床实用的技术文化; 从理论层面上说, 是一种学术文化. 它的科学性前面已作论述. 尽管在历史上或现实中还夹杂着一些民俗甚至迷信的东西, 但其科学内核及其本质的光辉是掩盖不住的. 特别是它作为生态医学理论及系统科学的前驱性和前瞻性, 是其它医学科学在目前阶段望尘莫及的. 为什么说中医文化是优质文化, 为什么说中医不但不能废除而且应当加大投资, 加大研究力度, 就是因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及超前性和它在实践中的有效性. 老是把屁股坐在西医那块方寸之地上思考问题, 是可谓 “坐井观天” 故事的新版本. 管窥蠡测, 瞎子摸象, 其离事实不亦太远乎!

所以, “中医是旧文化”云云, 是出于对中医的无知, 对医学前景的无知. 人家的都是新的, 好的; 自己的, 传统的都是旧的, 落后的, 不怎么样的.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殊不知外国人还认为中国的月亮比他们的圆呢! 在国外呆久了, 我们常有这种体会. 中医风靡世界是一例, 道家哲学, 儒家哲学, 孙子兵法等在世界受追捧, 武术和中餐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更是众所周知的例子. 要用科学和哲学改造传统文化以救中国, 为什么不从自己国家那些优质文化中去发掘提炼呢? 先破后立----先破坏后建立, 实是败家子行为, 教训还少吗? 西方人很善于学习. 他们要拿东方可珍贵的科学和哲学去改造西方文化, 丰富西方文化. 这就是近几年来 “全球化” (GLOBALISM)口号蘕起的内在原因.  

“告别中医比破除迷信更容易”, 是否有点热昏了头了? 迷信与科学相对立, 尊贵的科学哲学家拿着科学武器, 连迷信都破除不了, 却来侈谈 “告别中医”, 不知是什么逻辑. 中医在<<黄帝内经>>已开始抵制迷信了. <<史记>>就记载着 “信巫不信医者不治”. 中医告别迷信比西方早了近两千年. 当然, 有人会说, 中国社会中还是有迷信存在. 这不应成为否定中医科学性的理由. 简单点说, 牛顿还信上帝呢! 西方科学这么发达普及, 我所见所闻中, 相信迷信, 崇拜鬼神者所在多有. 这并不妨害牛顿仍被称为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西方国家的文化主体是科学文化. 中医同样是科学文化. 迷信可以破除, 中医不会被消灭. 这是历史的结论, 也是科学的结论. 我不是二分“无产阶级科学”和 “资产阶级科学”的拥戴者, 但我是 “废中医论”的坚定反对者. 打伪者自伪, 这种人才是拉大旗作虎皮, 为自身谋名利的大骗子.

研究科学哲学的人, 应当分得清楚崇拜, 信仰与理解, 信任之间的差别. 中医能看好病, 不是因为病人崇拜或信仰, 也不是什么心理作用(安慰剂作用), 而是因为医生正确使用了针灸与中药. 从反复不断累积的经验中, 医生和病人都从不同角度增加了对中医的理解和信任. 简单的例子, 动物有病, 针灸中药皆可疗治而有效. 难道动物是在崇拜? 迷信? 是动物知道那根针而产生的心理作用?

有些病人可能进而产生了对中医的某种程度崇尚心理. 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也有渲染而成为崇拜或信仰的. 把名医变成神来加以膜拜. 在希腊, 阿斯克列庇亚神庙就是让病人在那里睡觉, 等待半神半医的阿氏来托梦治病. 中世纪欧洲, 祷告和按手礼代替了医疗技术: “我按一按你的额头, 使你的病痊愈.” 中国有从医神庙里求签, 拿一点香灰冲服之类治病的. 这些都是迷信文化的一端. 显然与病人找医生看病是两回事. 迷信文化也是文化, 但不是理性的科学文化. 迷信文化至今还混杂在科学文化中存在. 英国人中信世上有鬼的就很不少. 与中国信鬼的人不同, 英国人信而不怕. 我遇到过一个病人, 他到处求医都不信. 他也不信我. 我看完病, 给他处方. 他忽然拿出一个重垂, 吊着线在手心上转圈. 等停下后说, “你开的方对了, 能见效. 我回去吃.” 这是迷信. 中医史上也有 “祝由术”, <<内经>>就解释为心理作用. 并非真有鬼使神差在起作用. 英国有些人推行 “五行针灸”. 说是身体有专门的 “鬼穴”, “龙穴”. 针那些穴位, 可以把身上的鬼赶走. 病就好了. 就这种医的人就是那些特别信鬼的人. 行针者还振振有词, 说这是从中国唐朝名医孙思邈的 “十三鬼穴” 中来的. 他们有个 “五行针灸学院”, 就这么教. 但孙氏的 “十三鬼穴” 并非如他们所说那样, 而是指一些特别作用强烈的穴位, 可治疯病之类. 而且自他之后, 就很少医生专门去教十三鬼穴. 这回倒在英国行时了. 这算是文化传通中的变异现象吧.

中国民间迷信活动与医药有关的也仍然不少. 但这不应与中医药发展的主流相混淆. 中医发展至今, 主流是理性医学文化, 不能因为民间医学文化中有迷信现象, 就本末倒置, 把中医文化推到缸里去, 当作迷信, 当作伪科学来口诛笔伐.

我一再强调, 中医走到今天, 是一个文而化之的过程. 一个逐步科学化的过程. 从原始医学, 巫术医学到自然哲学的医学, 生态理论的医学, 就是其脱胎换骨的过程. 要说中医对人类的贡献, 这生态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就是最大最重要的贡献.

中医的生态医学理论也远非完美无缺的. 对自然生态, 社会生态和心理环境生态规律的总结和描述, 目前还是古代语言的阴阳, 五行, 气等那一套. 不严密, 不够准确, 较难理解, 还容易被人利用去搞迷信活动. 这些都需要研究, 使之现代化. 但因此而将中医的阴阳五行斥之为不科学, 是他自己不懂而已. 任继愈先生是第一位正确评价阴阳五行学派的哲学家. 他说: “阴阳五行学派的唯心主义观点, 并不表现在它的自然观方面,而是表现在它的社会观, 历史观方面.” (“中国古代医学和哲学的关系----从<<黄帝内经>>来看中国古代医学的科学成就”. <<历史研究>>1956年第7期) 50余年过去了, 有人就是不读书, 不看报, 信口雌黄, 批判医学中的 “阴阳五行”, 诋为 “不科学””伪科学”.

什么是生态医学理论? 生态医学就是把人体所赖以生存的内外环境(自然生态, 社会生态和个体心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把握, 认识其运转的规律, 在生命, 健康和疾病过程中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的因素, 方式, 机制, 从而利用这些知识来保障生命, 预防和治疗疾病. 西方医学之称为生物医学, 是单一考虑人体的生物学因素和结构, 及其与生理功能, 病因病理的关系, 从而找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办法. 1970年代, 美国的恩格尔医生提出, 医学的新模式应从单一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 社会和心理医学模式. 他的提议得到西医界的普遍响应. 这一新模式庶几与中医模式接近. 但已落后中医两千年了. 至今这一新模式也还没有实用型的规律和方法阐述. 只是要求在考虑疾病的生物学因素的同时, 也对病人居处环境, 社会关系和心理因素加以考虑, 尽量予以消除. 消除的方式, 仍然是一对一的, 并不能纳入一个整体加以全盘考虑和治疗. 中医不一样, 个体的生物学因素,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心理因素, 是以统一的阴阳, 五行, 气原理作全盘考虑和进行预防治疗的. 诊断一个病人伤风感冒, 是区分为风寒, 风温, 表里虚实, 情志和社会关系等在内的所有因素, 然后施以综合治疗. 一个感冒方, 包括了祛风寒(或清温热), 宣肺气, 平肝解郁等药物配伍. 绝非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西医治法可以相提并论. 这种生态医学理论及其实践应用, 才是真正的生态医学真谛, 中医文化的真谛.

张功耀先生说我是在伦敦警方的打击压力下跑回中国来了. 去年一年至今, 我还没回过中国, 不知他在哪儿见着我了. BBC播我的讲话, 是因为我那天受野生动植物保护委员会(隶属伦敦警察总局)特邀, 作为记者招待会的首席发言人. 我讲的就是中医是生态医学, 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珍稀动植物. 孙思邈就说过, 动物可以入药, 但不要因此杀生. 可以用其自然死亡所遗. 只是那些迷信者和唯利是图者, 破坏了中医名声. 1980年代起, 中国政府颁布实施了珍稀动植物保护法, 猎杀和销售都是违法的. 张先生不看这些事实, 要把破坏珍稀动植物保护的帽子扣到中医头上, 居心叵测, 何其毒也. 造谣诽谤, 不怕抵触大学教授行为规范吗? 以此垂范学生, 是否想把学生也培养成造谣者, 骗子? 这种反面的言传身教教育文化要把中国教育引向何处? 大学教授是不是应该特别谨言慎行? 你们可是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 照现在的样子, 还是引咎辞职吧!   

还有人说, 古代的欧洲人用自己的医学征服过黑死病. 有吗? 懂西医史的人都知道, 十四世纪流行于欧洲的黑死病, 是在死了两千五百万人后, 突然销声匿迹的. 自然征服自然. 当时的欧洲医学对之束手无策, 毫不起作用. 鼠疫在廿世纪中叶抗生素问世之前, 医生对之并无特效办法. 倒是中国人, 西医师伍连德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曾经成功阻止了二十世纪初中国东北鼠疫的流行. 他的办法不是从西医中学来的, 而是他自己的创造. 他要求就地将尸体焚烧, 号召民众大放炮竹(正好是过年). 炮竹爆炸后散布的硫黄起了灭菌作用. 他利用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在沈阳召开的万国鼠疫大会上, 他被各国代表视为当时消灭鼠疫的英雄.

至于白内障, 中国唐代就有针拨白内障. 白居易写诗记录过. 这方法在七十年代还为毛泽东做掉了白内障. 诚然, 手术确非中医强项, 但中医并非对外科疾病一筹莫展. 汉末华佗是手术专家, 还是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发明者. 后来中医转向外病内治, 疝气之类, 中医是可以用针灸和中药治的. 我自己的例子, 文革我在山区, 在没有条件为病人开刀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情怳下, 我用针灸治愈了它. 从此我努力自学中医. 在美国, 在英国, 我都曾治愈此类病例. 今天我在英国, 治愈了上千例英国西医治不了的疑难杂症. 包括疝气.

中医在实用技术层面上对人类最有贡献的一项, 是人痘接种预防天花. 英国的琴纳医生, 原本是种人痘的, 在实践中受到挤牛奶姑娘得了牛痘不再得天花的启发后, 才改用牛痘浆取代人痘术的. 中国人! 为什么妄自菲薄? 为什么自己没研究过中外医学史, 却拿那些无厘头的例子吓唬国人? 这倒是中国当前文化中出现的真正令人感到悲哀的地方: 专拿外国人的鞭子抽国人, 偏偏就是不抽自己. 要批评别人, 先把证据查实嘛! 光要求人家拿证据出来, 自己就不用?
这是无赖文化, 痞子文化, 令人感到可耻.

不说这些了. 还是回到中医文化吧. 中国的医学文化一直是平稳, 向上发展的. 1984年我发表过一篇文章, 就中西医的历史过程用曲线图示出来. 结论是: 西方医学大起大落, 中国医学稳步前进. 是的, 抗生素和激素治疗是西医划时代的跃进. 一度快速超越了中国医学. 但时至今日, 抗生素和激素等化学药品的抗药性和副作用问题已严重困扰着西医生们. 对病毒引起的疾病, 包括普通或流行性感冒, 肝炎, 艾滋病及某些病毒引起的肿瘤等, 至今未找到有效办法. 但中医却多少有些办法.  或说我们有希望从中医药中找到办法. 中医在西方, 是以其独特疗效立住足根的. 在英国, 不少西医专家也来学针灸学中药了. 这是什么现象? 这是医学的跨文化传通. 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信息传输使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内的今天, 优质的中医药文化, 谁会拒之门外? 气势汹汹要消灭中医的人, 是些自毁长城的人, 最终将受历史的耻笑.

四.   结语

中医学是发端很早, 一直不断充实, 丰富和继续发展的优质生态医学科学, 虽然其最后的完善和证明还有待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方法学的进步.

科学代表真理. 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是在不断探索, 研究中完成并在实践(包括实验)中得到检验的. 这种检验不是书本上或教条式的检验, 不是由什么人去贴标签就确定为科学非科学的. 科学以事实为基础, 不以人的主观意图为转移. 科学是谦卑的, 科学家是谦卑的, 因为它们尊重事实, 它们都是实事求是的.

这次废除中医的争论是浅薄的, 是外行人与内行人的争论. 很多内行人甚至不愿意介入争论, 因为不屑. 鸡同鸭讲, 讲不明白. 而那种以诬赖面目参与争论的人, 披着科学家外衣, 以假打真的人, 是更为危险的, 值得大家警惕.

但这次争论仍有其意义: 中医界要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要抓紧解决问题; 中医药有很多具有原创价值的东西, 中国人自己不抓住它, 就要给人家抓走了. 使命感和危急感应当在此次争论中得到激发.

网路文章说明了中国现在言论自由, 爱说什么就说什么. 言论自由亦使一些人忘乎所以, 无所顾忌. 于是就将其本来面目暴露无遗. 文化水平, 学术水平, 人格, 人品……统统展露在公众面前. 出了丑是其个人的悲哀, 也是民族文化的悲哀. 怎么水平那么低呢? 与其如此, 毋宁藏拙. 这算是我对某些人的一点衷告.

                           参考文献

1.       高晞, 王小宁等传给我的网上关于废中医的文章, 2006年十月.
2.       英国<<华商报>> 2006年11月3, 10, 17日. 伦敦.
3.       <<科技日报>>, 2006年12月2日, 北京.
4.       GOOGLE网上文章, 2006年2月13日.
5.       梁漱溟: <<人生的省悟>>,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6.       赵洪钧: <<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河北中西医结合学会, 1983(?)
7.       马伯英等: <<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 文汇出版社, 1993
8.       <<科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年以来诸期
9.       THE LANCET, VOL 357, JUNE 16, 2001
10.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VOL. 98, 99, 100, 2006
11.   司马迁: <<史记>>
12.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0
13.   <<自然科学史研究>>, 北京, 2005
14.   刘钝: <<文化一二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15.   GERHARD VENZMER著, 马伯英等译:<<世界医学五千年史>>,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
16.   THE TIMES, FEBRUARY 14 2007
17.   马伯英: <<中国医学文化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18.   孙思邈: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19.   <<黄帝内经>>
-----------有根,有据!
相关文章
 腰者肾之府
 痰迷心窍
 后学请教各位, 这样的寒症应该怎么处理.
 醉红散(《小儿病源方论》卷三。)
 版主请管理一下气功导引这个版块吧
 柴胡散(《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