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外国朋友对中医兴趣浓厚,图为几位瑞典人在同仁堂问诊。晨报记者 范颖华/摄
核心提示
“前堂问诊,后堂拿药”将不再是影视作品中才能见到的景象。从今年起,“悬壶问世” 这一千百年来的中医传统将重新在全国推行。至此,被暂停近7年的“中医坐堂”全面重启。对此,有人叫好,也有人忧虑“大处方”、保健品推销等混乱现象重演,更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中医人才匮乏将会引发“大夫”抢夺战。
新规解读
药店坐堂医今年恢复
今年元月1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透露,今年将全面恢复中医在药店坐堂行医。
而此前,由于一些药店里的“坐堂医”出于经济利益驱动开“大处方”,误导、诱骗就诊者购买药品、保健品等现象不断出现,2001年底,主管部门下令严禁在药品零售企业内以“坐堂医”、“义诊”等名义非法开展医疗活动,使坐堂医这一传统角色一度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就在今年元月2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透露了“今年全面恢复中医药店坐堂”讯息后的第6天,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2008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时表示,退休后她要继续学习、研究中医药学。一位参加了上述会议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员向记者介绍说,很多与会者和他一样,当时很受鼓舞。虽然这两件事没有必然联系,但这至少传递了政府开始重视中医的讯息。
坐堂医只能抓中药
事实上,中医坐堂的全面恢复并不突兀。此前,管理部门已经在进行试点和政策酝酿。2007年10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仅供试点工作使用的《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
根据该办法,申请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的药品零售企业,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方可实施坐堂医:具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有独立的中药饮片营业区,饮片区面积不得少于50平方米;中药饮片质量可靠,品种齐全,数量不少于400种。同时,还要求中医坐堂医诊所配备的医师必须取得中医
资格后从事5年以上临床工作;在中医坐堂医诊所只允许提供中药饮片处方服务。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人士介绍,其实,试点工作从2007年7月下旬至10月下旬,已经在石家庄市、沈阳市、齐齐哈尔市、南昌市、洛阳市、深圳市、宝鸡市金台区、凤翔县等9个城市实施。“今年4月份,试点工作全部结束后还将总结经验。然后,在全国全面实施。”该人士透露。
恢复坐堂大夫更缺
北京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常淑玲认为,近年来,重新推广中医坐堂是件好事。同时,她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在中医人才匮乏的现实面前,中医坐堂在药店的恢复,也必然会出现药店为了坐堂需要和社区抢大夫的局面。“社区在经费方面肯定没有药店有实力,在经济利益的考虑下,很多大夫自然而然会选择药店坐诊。这对医疗社区化的发展,也有不利的一面。”
有中医界业内人士透露,仅就北京,正规
大药房的专家门诊门槛,要远远高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新推行的“坐堂行医”。
金象大药房西单店经理刘桂云告诉记者,“仅就金象西单一家店来说,来坐诊的大夫都是十年、二十年的临床经验,而且,整个金象在对专家门诊的管理上,除了要求卫生局的手续齐全外,还要求退休证、学历证、上岗证、职称证四证齐全,才可以坐堂抓药。”
“为了避免大夫开大处方,专家坐诊只收取挂号费,坐诊大夫的工资也是由金象总部统一开出。”刘桂云说。
业内建议
坐堂药店应设门槛
“中医坐堂重新推广以后,好就好在它的服务性上。确实可以方便患者就近看病、抓药。”但金象大药房西单店经理刘桂云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目前的中医资源很有限,大家都来搞中医坐堂,就会出现很多药店挣抢几个大夫的现象。这样也会造成恶性竞争。”她建议,除了对药店设立一定范围的中药饮片营业区、不少于400种的中药饮片以及坐堂大夫必须有中医
资格且从事5年临床等硬性条件外,还应对药店的资质有一个考量。
“不然的话,一些小的药店,为了维持生计,扩大销售收入,肯定会重新出现给坐堂大夫提成、开大处方的现象。”刘桂云说,重新放开了,一些小药店无非是一个屋子加两把椅子,请几个大夫。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又出现2001年取缔前的混乱局面,各种名目的义诊、大处方、保健品推销等盛行。
禁开成药未免武断
在金象大药房西单店里,每周二来此应诊的乔焕新大夫是离此不远的二龙路医院的中医内科医生。他告诉记者,“中医坐堂恢复后,的确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但是,在新规定中,为了防止大夫参与药店促销,不允许坐堂大夫开丸药(成药),只能开汤剂,未免有些武断。”
“这是堵,不是疏。规定的初衷用意是好的,但这个要求没有任何执行力。从医师法上讲,从来没有任何规定要求有行医资格的医生不允许抓成药、西药。”乔焕新说,“况且,对于目前的医生来说,对于在抓汤剂的医疗水平要求上,要远远高于成药和西药。不是每个大夫都能熟练掌握、运用的。”
新闻背景
专家门诊曾取代坐堂行医
在北京,排名比较靠前的几家药房,分别是同仁堂、金象大药房和医保大药房。这几家药店各自有近百家连锁店。在西单周围,就有将近6家药店。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2001年全国范围内取缔药店的中医坐堂后,正规的药房依然还是可以“坐堂行医”。只是采取了另一种更规范、更合理的方式——专家门诊。
2001年,前门大栅栏的同仁堂就率先开了自己的可以“坐堂行医”的专家门诊——“同仁堂医馆”。这在当时也是北京第一家。此后,其他正规药店也纷纷效仿。
同仁堂医馆的馆长关庆维介绍说,“当时,同仁堂最早办医馆的考虑是出于接待前来参观的外宾的需要,不成想,前来应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周日时,能达到上百人。一半以上还都是从外地来的。”
金象大药房西单店经理刘桂云告诉记者,该店专家门诊也已经成立近7年,坐诊的大夫有近30人。“其中,比较知名的,比如施今墨先生的弟子——张秀琴大夫,到现在每周四还都会来药店坐堂。其他大夫也都是退休的中医专家和中医院的大夫。”刘桂云说。每天慕名前来问诊的患者则在20人左右。
记者专访
同仁堂中医馆馆长关庆维:不用仪器才能练出好中医
在大栅栏同仁堂药店大厅西侧的“同仁堂医馆”,是中医大夫坐堂问诊的所在。与其他医院的诊室内不同的是,关庆维的桌子上没有更多的医疗仪器。几页纸,一支笔,台历、书籍各放在一边,其中最醒目的是一小块由黄色绸缎包裹着一块为患者把脉时垫手腕用的长方形软垫。
学中医要有国学底子
在关庆维看来,学中医甚至要有国学底子。“中医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中医要学的不仅仅是处方,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观和修养。”他甚至觉得,“中医学院招学生,更应该招那些对中国哲学、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而不是化学、生物等理工科好的学生。”
总结自己的成长道路,关庆维觉得,中医的式微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是那些攻击中医的人常用的理由——庸医多、良医少。其实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中医进行西医化培养的恶果。“培养中医既需要临床实践,也需要名师传授,但是,就目前的整个中医教育,从整体构架,到管理模式上,甚至课程设置都完全西化了。”
不主张精于一科
“《
黄帝内经》、《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这四大中医经典课程,在现在的中医院校里,有些已经成了选修课,即便是必修课,在讲解中,也是从现代解剖学、生物学、病理学、植物化学、生物化学出发,所学中医完全是西医思想对中医的所谓‘诠释’。” 关庆维说。
关庆维认为,“中医不但讲求的是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学习,更要在临床中非常注重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以人、自然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三维医学,而不是偏于或所谓的精于一科。”
师傅带徒弟更出成绩
“想成为中医的名家,必须要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丰富的临床实践才有可能做到,而这是单一苦读书本知识无法达到的。恢复中医坐堂恰好也给了一个平台,师带徒的模式和教育方法,更容易出成绩。” 关庆维认为。
关庆维介绍说,目前,国内医学界也正在反思“中西医结合化”这一思路。中西医结合的误区就是中医被西化。“如果连中药的研究方向都按照西医的理论研究,中药研究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植物药学了。”
在关庆维看来,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哲学体系,它们所形成的医学体系和文化体系也都不尽相同。
中医吃了“统计亏”
“为什么都认为中医的治疗能力不行呢?就是统计的方法造成的。”他举了个例子,当年,他父亲行医的时候,曾经治愈过197例小儿
麻疹。虽然是同一种病,却用了30多种处方。但是在西医的统计学里,这些并不被认可。因为西医的评价体系是用一个处方要把197例都给药好。
“统计学恰恰认为能够杀灭细菌病毒才算成功,才能被记入治愈率,这样一来,中医就吃了大亏。其实,通过中医治疗,能够使患者恢复健康的病例远比西医要多。”关庆维说。
“最显著的一点是,不同的人得了相同的病,西医用药相同,而中医却是一个人一种药方,上万种药材的排列组合是非常复杂的,是针对每个人的自身状况不同对症下药。这样复杂的组合排列要求中医大夫有足够的临床经验,和对每
一味药材的了解,这也限制了中医成材的难度。”他说。
好中医来自实践
关庆维表示,他希望中医坐堂恢复以后,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中医传承下去。“有的学生读中医学已经达到了博士,甚至更高的学位,理论体系强大,但是真正到了病床前却不会给病人看病了,这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也限制了中医的发展。”而中医坐堂恢复后,没有了设备,反而更有利于坐堂大夫中医水平的提升。
关庆维认为,医学个例临床数量繁多,不可能完全写在书本上,这需要实践来弥补。中医坐堂更有利于让学生跳出书本,与老师一同完成治疗,通过反复的听、学、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精髓。
学中医需非凡毅力
■出身中医世家
关庆维,同仁堂医馆馆长,生于1960年,出身京城关氏中医世家,祖辈关月波、关月樵;父辈关隆、关斌(幼波),都是京城名医。在家庭的熏陶下,关庆维6岁就开始背诵《汤头歌诀》、《药性赋》、《脉诀》等医学启蒙书籍。
1979年,关庆维高中毕业,进入北京医药学校,两年后被分配到同仁堂制药厂。其后的学医生涯里,除了在中医医院向关幼波教授学习肝病及疑难杂病的治疗,还在关隆教授的指导下,研修呼吸系统疾病及内科杂病。
在家学治疗特长前提下,关庆维又博采各家中医所长,先后在北医三院向李鸿祥教授学习了心脑血管病及内科杂病的治疗,在三零一医院向黄立春及王田蕴老师学习耳穴诊疗,在陆军总院向陈中赣老师学习人体全息疗法……来到医馆后,又先后向同仁堂药馆中多名老中医学习风湿病及内科、儿科杂病的治疗。
■遗憾女儿未学中医
拜师学医虽已几十年,关庆维仍觉得中医博大精深。他回忆说,“一度自己很迷惑,甚至想放弃”。在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科学观“压迫”的情况下,学中医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非凡的毅力。在别人眼中,他的成长历程已经很“另类”。虽然自己继承了家族的衣钵,但关庆维也感到遗憾,自己的女儿没有再选择中医。
来源:北京晨报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范颖华 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