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针灸拔罐:彭静山《针灸秘验》选介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彭静山《眼针疗法》选介

一、眼针的穴位:总名“眼针眶区十三穴”。穴的位置均距眼眶2毫米。找穴时以瞳孔为中心,按钟表的比拟把各分区辨清楚,每个穴占据眶内眶外一定的范畴,找穴要准是首要条件。

二、选穴原则:
1、循经取穴:即取病所属经之经区穴位。2、看眼取穴:哪个经区络脉的形状、颜色最明显即取哪一经区穴。3、病位取穴:按上、中、下三焦划分的界限,病在哪里即针所属上、中、下哪个区。如头痛项强,不能举臂,胸痛等均针上焦区;胃痛,胀满,胁痛等针中焦区;脐水平以下,小腹,腰臀及下肢,生殖、泌尿系统疾病均针下焦区。

三、选针:直径0.3毫米0.5寸针为宜。

四、刺法:
1、点刺法:在选好的穴位上,一手按住眼睑,病人自然闭眼,在穴区轻轻点刺五次到七次,以不出血为度。2、眶内刺法:在眶内紧靠眼眶眼区中心刺入,眶内针刺是无痛的,但要手法熟练,刺入准确。眶内都用直刺,针尖向眼眶方面刺入。进针0.5寸。手法不熟时,切勿轻试。3、沿皮横刺法:应用在眶外,在选好的经区,找准经区界限,向应刺的方向沿皮刺入,可刺入真皮达到皮下组织中,不可再深。眶外穴距眼眶边缘2毫米。每区两穴的不可超越界限。4、双刺法:不论直刺、横刺、刺入一针之后可在针旁用同一方向再刺入一针,能加强疗效。5、表里配合刺法:眶内、外各刺一针。6、压穴法:在选好的区穴,用手指压迫,病人感到酸麻为度。7、眼区埋针法:王不留、皮内针均可。8、电针:不得气的,经用眼针后5分钟还不生效的病人,可在针柄上通电流以加强刺激。9、缪刺法:一侧有病,针患侧无效时,可在对侧眼区同名穴针刺之。10、配合其它疗法: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其它各种疗法。

五、进针法:进针要稳、准、快。一手持针,另一手按住眼睑进针。

六、手法:快速刺入后,不用提插、捻转、开合任何手法。刺入以后病人感觉有麻酸胀重或温热、清凉等感觉直达病所,是得气的现象。如未得气,可以把针提出1/3改换一个方向再刺入,或用手刮针柄,或用双刺法。有的人怎么也不得气,多针几次,亦可生效。

七、留针:不宜过久。至少5分钟,最长不可超过15分钟。

八、起针:右手二指捏住针柄活动几下,缓缓拔出1/2,少停几秒钟再慢慢提出,急用干棉球压迫针孔片时。

九、适应症及配穴治疗:

眼针的功能:止痛消肿,安神定志,理气和血,通经活络。

效果迅速的适应症及配穴治疗:

1、中风偏瘫:新中风偏瘫经过抢救已过危险期,针上、下焦区,可以应针而效。但病程过久,数月以至数年,筋骨肌肉均正常者,仍然有效。如果因病久发生肌肉萎缩,骨骼变形,肩肘屈而不伸或伸而不屈,手不能握或握固难开,下肢屈伸不利,内、外翻足,脑软化,脑萎缩者,效果多不理想。

初期偏瘫,让病人仰卧伸腿,将患侧屈膝,令足心踏床面,稳固不动者必有效,如果患足踏床面时左右摇摆不定或不能踏床者,均无效或其效甚微。

2、急性扭伤:针下焦区,效果良好。

3、落枕:针双上焦区。

4、降血压:针双肝区可调整血压,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5、痛经:针双下焦区。

6、遗尿或尿频:下焦区,肝区,肾区。

7、心律不齐:双心区。

8、膈肌痉挛:中焦区。

9、胃痉挛:中焦区。

10、头痛:上焦区,偏头痛配胆区,后头痛配膀胱区。

其它适应症:

1、目赤痛:肝区

2、近视:肝区配内睛明。

3、眼睑下垂:脾区,上焦区

4、针眼:脾区

5、电光性眼炎:上焦区,肝区

6、鼻炎:上焦区、肺区

7、音哑:肺区,上焦区

8、喉痛:肺区,上焦区

9、舌痛:心区

10、牙痛:上焦区,患侧翳风(龋齿不效)

11、耳聋耳鸣:肝区,上焦区

12、三叉神经痛:上焦区。第一支痛配瞳子髎;第二支痛配四白;第三支痛配颊车

13、面肌痉挛:上焦区,脾区

14、面瘫:双上焦区

15、项强:双上焦区,膀胱区

16、五十肩:双上焦区,大肠区

17、上肢不能举:上焦区

18、老年慢性气管炎:肺区,咳喘穴(大椎两旁5分,向大椎斜刺5分深,不留针)

19、胸痛:上焦区,心区

20、背痛:上焦区,膀胱区

21、腰痛:下焦区,肾区

22、尿路结石腰痛:下焦区,肾区

23、腰胁痛:中焦区,肝区

24、坐骨神经痛:下焦区,患侧胆区

25、胃痛:中焦区,胃区

26、胆囊炎:胆区

27、胆道蛔虫:肝胆区

28、胰腺炎:中焦区,脾区

29、呕吐:中焦区,胃区

30、拒食症:胃区配四缝

31、便溏:大肠区

32、痢疾:下焦区,大肠区

33、便秘:大肠区,左腹结皮内针

34、膝关节痛:下焦区,膝眼

35、下肢痿软:下焦区,肾区

36、足跟痛:下焦区,胆区

37、神经衰弱:上焦区,肾区,心区


十宣与手麻木
彭静山·《针灸秘验》

手指麻木,多为中风之兆,亦有血虚与外邪阻滞经气发而麻者。

属中风之兆者,多从无名指或食指先麻,次渐累及其余三指。血虚发麻,伴随着血虚证。外邪所致,多有痛与麻并见。

针刺十宣,对各种手指麻木,均有良效。刺前,医者用手将患肢从肘部捋至指尖数次,令其指尖充血,然后用毫针点刺出血。一般针几次即见效。不见效者,配合十二井穴。麻木消失后,再灸风市数日,以防中风。

血虚手指麻木者,取所属经络的俞募穴刺之。

外邪所犯者,“以痛为俞”,配取瘀络出血。即痛处的旁边有明显的静脉突出,放血出之即效。
经络的触诊﹝轉貼﹞

摘自 彭静山《针灸秘验》
 
借医生指腹的感觉察知经络和经穴的异常反应。此法简便易行,准确实用(是针灸临床不可缺少的诊法之一)。

方法:循经触摸,体表见热、肿,弹性强,压痛显著, 皮下硬结等,可知为经气实;体表温度低下,无弹性,按之酸麻不痛,陷下等,可知为经气虚。

触摸时,见有硬结、压痛、敏感、快感的反应点,此点即为病穴。压痛强烈,多属实症;压有快感,多属虚症。病穴有助于明确诊断,刺灸病穴常获良效。

触诊的顺序:背俞穴、募穴、部穴、原穴、络穴、特诊点、过敏点和过敏带等。可疑病经要详细触诊。

十二经病的触诊要点:

肺经:肺俞、中府、孔最、膏、尺泽。
肺经实热时,胸椎1-3旁开0.5寸处有压痛,滑肉门和大巨亦有压痛。肺经气不畅时,膻中有压痛。肺经虚寒:风门和大杼有酸沉感。咯血或便血:孔最有压痛,或压时有酸沉感。经气虚衰时,膏肓呈高肿或弹性、皮温低下。

大肠经:大肠俞、天抠、温溜、曲池、合谷。
经气实热或排泄障碍时,曲池、肺俞、天枢、骑竹马有压痛。经气郁滞时,大巨有压痛。肠炎时,手三里、上巨虚、天枢压痛明显,皮温高于邻穴。慢性肠炎时,皮温低下,触有快感。

胃经:胃俞、中院、梁丘、足三里、丰隆。
胃经有实热:中院、梁丘有压痛。胃酸过多:巨阙、不容呈压痛。胃经虚寒:按压中脘、足三里有舒服感。胃溃疡:胃俞、与其外侧有过敏点,再按压臀端时,压痛放散至膝以下者。胃痛剧烈:天宗有明显压痛,按之可止痛。

脾经:脾俞、章门、地机、大包、脾俞。
消化不良或运化失常时,脾俞、章门、大包均有压痛。血行失和:脾俞呈现绷紧或压痛。脾热、经气阻滞:地机穴有明显压痛。脾虚作胀:脾俞穴按之酸沉或皮温低下。

心经:心俞、巨阙、阴郄、少海。
心经火旺:心俞内侧有压痛。心脏瓣膜疾患:巨阙发胀,心俞外侧至膏盲处有过敏点。经气虚、功能低下:三阴交、水分、肾俞均有压痛。

小肠经:小肠俞、关元、养老、小海、下巨虚。
小肠经病:关元、养老有反应。被风寒所侵时,天宗、风门、小海均有压痛。小肠经病移于心经时,取关元是有效的。如灸关元治心律不齐。小肠经气受阻的肩肿痛时,下巨虚呈压痛,针之有效。小肠俞部位的腰痛,养老有明显压痛,针之有效。

膀胱经:膀胱俞、中极、金门、委中、昆仑、天拄、八髎。
经气实热:委中穴皮温高,络脉充盈。湿热下注,经气受阻,中极、金门、膀胱俞有压痛。被风寒所侵,天柱、八髎、承山呈压痛。经气虚时,按中极、膀胱俞有快感。

肾经:肾俞、京门、水泉、水分、肓俞。
肾经为病:水泉、水分、肓俞均见压痛。肾脏为病:肾俞、京门有压痛。当肾排泄功能受累时,筑宾穴呈阳性反应(硬结、压痛)。因此,灸筑宾有解毒之效。泌尿系有故障时,八 髎穴有压痛。

心包经:厥阴俞、膻中、郄门、大陵。
情志不遂、哭笑不定:膻中、郄门均有明显压痛。妇女月经失常、痛经或少腹有瘀血时,间使至郄门处绷紧或压痛,针之可调经止痛逐瘀。心悸动,按压厥阴俞、膻中有缓解之效,灸之亦效。

三焦经:三焦俞、石门、委阳、会宗。
经气受阻,会宗、委阳、石门均呈压痛。经气实热,三焦俞一带绷紧,会宗压痛强烈。尿闭,属三焦经气不宣者,石门呈胀满。

胆经:胆俞、日月、天宗、京门、阳陵泉、外丘。
胆囊炎时,日月、京门、天宗有压痛。胆经实热:外丘皮温高。经气虚:按胆俞、日月有舒适感。

肝经:肝俞、期门、中都、曲泉。
经气郁滞(失眠、易怒、高血压):肝俞多见高肿、压痛,中都呈强压痛。肝炎(经气实热),内踝上二寸至中都处呈过敏带,阳陵泉与外丘有时亦呈压痛。性功能失常:曲泉按之痛或酸麻。

按上法找出病经病穴,结合四诊八纲,决定病因、病位、病性,为治疗提出有效的方案
鼻针疗法 -彭静山《针灸秘验》

一、九穴十九点:
鼻好象一个人的整体,面朝里,背向外,盘腿坐在面部中央一样。(如图4)其穴位的分布则根据背坐的人体各部而划分,但是也有例外的,比如神志点则恰当于人的腰俞附近,腰俞属于督脉之第二号穴位,上通于脑,督脉是诸阳经的总纲,有振奋阳经的作用,也有调整阴经的功能,亦颇合理。

鼻针的穴,称为点。因为有一穴一点、两点、三点的,所以不叫穴而叫做点。每穴几点,不是完全相同,因此称为九穴十九点。穴位的位置及其作用如下。

1、降压上下两点
上点即印堂穴,下点即素髎穴(图5之1、2,此两点为原有的穴位)。能使血压迅速下降,并可解除头昏目胀、两太阳痛、视力模糊、心悸亢进等症,亦能使低血压上升。

2、颈点
在鼻骨上端的两侧各一点,凡属鼻针穴必须在鼻子的范围以内。对颈项痛、肩背痛以及扭伤所致的斜颈有显著的止痛作用。(图5之3)

3、肩点
相当于额骨鼻突之中段(泪骨之鼻侧),左右各一点。对肩胛痛、肘、腕关节间以及上肢软组织酸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图5之4)

4、肘点
相当于上额骨鼻突之下段(鼻翼外上一厘米),左右各一点。治疗作用同肩点。(图5之5)

5、腰三点
相当于鼻骨下端之中央一点,鼻翼上方左右各一点。对腰痛、腰酸有显著效果。(图5之6)

6、胃肠三点
相当于鼻尖上1.5厘米处,中央一点,鼻翼内侧上左右各一点。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痛等,能使疼痛迅速缓解或消失。(图5之9)

7、阑尾点
相当于鼻翼外侧中段,左右各一点。对急慢性阑尾炎有消炎止痛作用。(图5之7)

8、膝点
相当于鼻翼下左右各一点。对臀部及下肢关节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图5之8)

9、神志点
相当于鼻尖上0.5厘米处中央.适用于头痛,以及神经衰弱所引起的健忘、失眠、食欲不振、疲倦等(图5之10)

作用:止痛、镇静、消炎、解痉。

适应症:高血压、颈项痛、肩背痛、上肢关节及软组织痛、腰痛腰酸、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痛、急慢性阑尾炎、臀及下肢关节痛、神经衰弱等。

二、针法
确定穴位,用点眼棒或三棱针柄在穴处附近平均用力点压,出现小坑处是穴。或用经络测定仪找穴。

找准穴位,用32号5分针。降压上、下两点,均用45度角斜刺,针尖向上。其余十七点一概直刺,不可穿透鼻软骨,必须扎在鼻子上。

三、注意事项

1、鼻针刺激强,事先做好思想工作。
2、一概采用卧位,以防晕针。
3、刺入后有强烈的酸麻痛复合感觉,尤其是在行针时间,病人难以忍受,流泪,打喷嚏,则效果更佳。
4、针后无任何感觉的叫做不得气,效果不明显,应该将针拔出1/2,改方向探索穴位。
5、留针时间,由5分钟到1小时,以症状消失为度。留针时间,每隔5分钟,轻轻的用平补平泻手法一次,针的旋转角度,不得超过15度。
6、也有调整后仍不得气的,这是因为经络感觉迟钝,或者是顽固的慢性病。不宜连续反复调整,因刺激力强,病人有痛苦,要适可而止。针刺后,不一定每次都能得气。


针灸在临床急救中的应用
作者:梁雄飞

  针灸不仅可以用于治疗300多种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具有可靠的急救作用。现仅就本人资料所及和临床之实践经验,对常见危急病症的针灸救治方法试述如下,仅供参考。

  一、晕厥

  本症是由于一时性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多为患者平素体质虚弱,加之血管运动失调或神经精神因素不稳定而诱发。

  取穴及治法:

  发作时取穴:合谷、人中、百会、少商。

  手法:先使病人取头低足高位,同时注意保暖,维持呼吸道畅通。先针合谷、人中二穴,捻转加提插,强刺激,不留针。随后再针刺百会、少商,轻度捻转,得气后留针,间歇运针,直至完全清醒。

  发作后取穴:百会、内关、神关、足三里。

  手法:上穴均用毫针捻转补法施治,针时嘱患者放松身心,意守丹田,自然呼吸。针入穴后,则结合呼吸补泻,吸气时意守丹田,呼气时意守针下,如此7呼。一天一次,共治5次为一疗程。

  二、虚脱

  多因体质素虚,加之过度疲劳、大量出汗、剧烈腹泻等原因而引起,临床上以面色苍白、汗出肢凉、脉微细为主症。

  取穴及治法:

  足三里、内关穴:毫针刺用捻转补法。

  神阙穴:用艾条隔盐灸。

  关元穴:用艾条直接啄灸。

  病人头低足高位,艾灸结合指针按压法,针刺留针并间歇运针布气催气,以肢温、汗收、脉起为度。针灸治疗至吞咽功能完好时,及时给病人以热饮。

  三、癫痫

  本病是一种间歇性、阵发性发作的神志失常的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者,多继发于脑脓肿、脑肿瘤等疾患,临床尚属少见。针灸治疗适用于原发性癫痫。

  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原发性癫痫一般有小发作与大发作两种类型。小发作的症状常类似晕厥,发作时间短暂;大发作时,一般病人均是先突然尖叫一声,继而跌扑昏倒,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口唇及全身青紫,有的发作后即呈昏睡状态。治疗本病以解痉醒脑为急务。

  取穴及治法:

  取合谷、下关、百会、太冲、涌泉、腰奇穴。

  先以筷子等物裹以布类塞入患者上、下牙齿之间,以免咬肌痉挛咬伤舌头,随即针刺合谷(双)、下关穴强捻转刺激。医者意守针下,辨别气感,根据针下之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持续捻针,促其清醒。清醒后再针百会、太冲、涌泉、腰奇四穴,医者集中精力,意守针穴,嘱患者意守针下,随着运针而变换意守之穴,得气后酌情留针,如此每周针治1~2次,直至病人面色红润,身体一般情况好转后可暂停针。嘱患者避免饥饿疲劳和不良精神刺激,以控制癫痫发作。

  四、休克

  本病以急性循环衰竭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上可见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四肢厥逆等症状。常见于重度感染、中毒、严重创伤、大量出血、重度脱水、过敏等严重情况下,本病为一种危症,很多危重疾病末期都常常出现休克。

  抢救休克宜采取综合措施。针灸可改善症状,故宜积极运用,以配合治疗。一部分休克单用针灸救治也可收到良效。

  取穴及治法:

  取人中、涌泉、足三里、肾上腺(耳穴)、皮质下(耳穴)。

  先用毫针强刺激人中、涌泉二穴,留针30~60分钟,并间歇运针。后再加针足三里穴,平补平泻,分层寻气,得气每至,慎守勿失,留针30分钟并间歇运针。可酌加直接灸法,此时可同时在耳穴肾上腺、皮质下穴位埋针。针灸的同时积极进行其它急救措施。运用针灸急救休克,不仅可以配合其它方法提高救治效果,而且可以在血压回升、病情好转后,维持血压,改善循环,巩固急救成果,防治病情反弹,直至取得抢救的最后成功。

  五、昏迷

  可由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功能严重紊乱引起。临床上以意识丧失、神志不清、呼之不应为主要特征。重度昏迷除仅维持呼吸及血液循环外,感觉、意识及各种反射均消失。较轻度的昏迷,吞咽、咳嗽、角膜及瞳孔反射等仍可存在。昏迷常发生于各种疾病的重危阶段(如脑血管意外、严重中毒等),所以,临床急救昏迷时必须积极地治疗原发病。针灸可醒脑开窍,减轻昏迷程度,调节全身机能,故可作为一项常规抢救措施。

  取穴及治法:

  取素髎、合谷、十宣、丰隆、手足十二井穴。

  先用毫针刺素髎、合谷穴,行强刺激捻转提插泻法,留针30分钟。痰多加丰隆穴泻之,留针30分钟。必要时可酌情延长留针时间,并间歇运针。留针期间,用三棱针点刺十宣穴和手足十二井穴出血。

  探测预后可用毫针刺中冲穴1~2分深,医者意导针下,持续捻转,勿使针尖游离得气之穴位组织,捻针片刻,如患者知痛呼叫或肢体抽动,则预后良好,反之预后欠佳。

  六、心跳骤停

  多发生于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老年人多发。

  取穴及治法:

  先于心前区拳击,使心跳复苏。如仍未复苏者可继行心外按摩。复苏后的心跳,一般很微弱,且易再停搏,此时可针刺内关穴,针尖向近心端,努而刺之,轻轻捻转,医者行针布气,随针上下,呼吸出入。得气后留针30分钟。再针哑门穴,针入8分深,平补平泻,以知为度,不留针。如此针之可增强心肌的收缩力,调整心律,防止心跳再度停搏。

  七、小儿惊厥

  由大脑皮质机能受损导致意识和运动障碍,是中医儿科四大险症之一。多由高热、颅内感染、中毒、代谢紊乱等原因引起。中医学将小儿惊厥分为急惊与慢惊两种,认为急惊病在肝,多为发热惊厥,易治。慢惊病在脾,多为无热而惊,较难治。小儿惊厥的主症为局部或全身肌肉痉挛、抽搐,发病时意识不清。

  取穴及治法:

  取百会、印堂、合谷、太冲、昆合穴,用指针法轮番掐揉。医者意导指尖,集中思想,掐穴得气,勿伤表皮,至痉挛、抽搐缓解或消失,面色及意识均好转后,用毫针轻刺上述穴位留针,后再速治原发病,如系发热惊厥同时运用冷敷法,无热惊厥酌施艾条温灸。最后,要注意实施病因治疗。

  八、急性酒精中毒

  临床上经常遇到急性酒精中毒(醉酒)的病人,开始缺少有效的治法,后在对症治疗酒后剧烈头痛、大量呕吐等症的过程中,发现针刺对酒后的一系列症状如头痛、呕吐、昏睡、精神异常及应变(工作)能力低下、运动功能失衡等,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除此外尚可用于促醒,治疗方法是:

  取少商(双)、中冲(双),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再取印堂、腕踝针上穴(双)、足三里穴(双),用毫针平补平泻,并留针促患者及早清醒。另外,头痛剧烈还可加刺头维、太阳穴;呕吐严重可加刺内关、公孙穴;精神异常可加刺后溪、中脉穴;昏睡及应变能力低下可加刺风池、合谷穴;痰多可加刺中腕、丰隆穴。针刺时要严加观察,谨防意外,手法补泻可根据穴下气感行之,均可快速毫针刺法,得气出针不留针,必要时可间隔1小时许再予针刺。

  九、末梢血管痉挛症

  晋东南民间流行“阴火”一说,系末梢血管痉挛之俗称,此症发时,痛苦异常,顶心头痛,四肢冰凉,恶心欲吐,胃痛眼黑,宜急用带子扎紧患者腕部,用三棱针刺其十宣穴出黑紫血数滴,继用毫针刺涌泉穴,诸症可豁然得解。后酌情用艾灸中脘、神阙、关元穴,以善其后。
-----------感謝分享。
祝安好。
相关文章
 气机不利证
 太仓
 慎起居
 第四节 镁代谢紊乱
 看电脑眼镜度数应浅些
 玉石部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