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
疡医大全:论疮疡发热恶寒烦躁头痛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夫疮疡初起,未溃脓时,有发热恶寒者,乃营卫不行,经络阻塞,疮毒 发之所为也。如已溃之后,脓血大泄,未有不虚者也。经曰∶阳微即恶寒,阴弱还生热是也。丹溪曰∶恶寒非寒,是卫气虚衰,不能温分肌肉,实于腠理而恶寒者;又有上焦之邪鬲绝,营卫不能升降,出于表而恶寒者。东垣曰∶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有日夜恶寒,而不发热者,是重阴无阳也;当泄其阴而峻补其阳也。又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盛而上溢于阳分也,如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是阳气下陷入阴分也,名曰热入血室;如昼夜俱发热烦躁,是重阳而无阴也;当亟泄其阳,而峻补其阴。王注云∶病热而脉数,按之不鼓动,乃寒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形证俱寒,而脉鼓击于手下者,此为热甚拒阴而生病,非寒也。如脉浮数而弱,恶寒者,阳气虚也,宜补气;如脉涩而热者,血虚也,宜补血;又午前发热,宜补气;午后发热,宜补血;如脉浮数,发热而痛者,邪在表,宜散之;脉沉数,发热而痛者,邪在里,宜下之。又法∶候之以手,扪摸分轻重五法,以轻手按之于皮毛间热者,肺热也;微重于肌肉间热者,脾热也;再微少重于血脉间热者,心热也;又重手按之,于血脉之下筋骨之间者,肝热也;又至重按之于骨分,其热蒸手如火,其人骨苏苏如虫食其骨,困热不任其身,亦不能起于床者,肾热也。又一法,十二经候之于十二时中,发热形证可推,亦随证施治,无不验耳。

薛立斋曰∶夫疮疡发热烦躁,或出血过多,溃脓大泄,或汗多亡阳,或下多亡阴,以致阴血耗散,阳无所根据,浮散于肌表之间,而非火也。若发热无寐,血虚也,用圣愈汤。兼汗不止,气虚也,急用独参汤。发热烦躁,肉 筋惕,气血虚也,用八珍汤。大渴面赤,脉洪大而虚,阴虚发热也,用当归补血汤。肢体微热,烦躁面赤,脉沉而微,阴盛发躁也,用四君子汤加附。东垣曰∶昼发热而夜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安静而夜发热,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如昼夜俱发热者,重阳无阴也,当峻补其阴。故王太仆云∶如大寒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动复止,倏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是心盛则生热,肾盛则生寒。肾虚则寒动于中www.med126.com,心虚则热收于内。又热不胜寒,是无火也;寒不胜热,是无水也。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热之不久,责心之虚;寒之不久,责肾之弱,治者当深味之。

汪省之曰∶凡疮疡脓血大泄,当大补气血为先,虽有他证,当末治之。故疽溃后发热恶寒者,皆属气血虚甚,若左手脉不足,补血药当多于补气药,右手脉不足者,补气药当多于补血药,切不可发表以犯虚虚之祸,故东垣曰∶七情皆能动火,各经之热不同,宜分治之。

戴院使曰∶未溃之际,憎寒壮热,狂言妄语,如见鬼神,脓去已多,而大热不休者,似为难治。盖毒之得脓,犹伤寒表证之得汗,汗已而反大热,则为坏伤寒矣。

又云∶患痈毒人,脓血已溃,所去过多,津液枯竭,多病于渴,纵有发热躁扰等证,不可妄治。宜用益荣生津之剂,若大热不止者,难治。

李东垣曰∶痈疽发热恶热,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脉洪大,按之无力,或目痛鼻干者,非白虎汤证也。此血虚发躁,宜当归补血汤主之。

张景岳曰∶用手摸热,有三法∶以轻手扪之则热,重按之www.lindalemus.com/zhuyuan/则不热,是热在皮毛血脉也;重按之至筋骨之分,则热蒸手极甚,轻手则不热,是邪在筋骨之间也;不轻不重按之而热,是热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脉之下,乃热在肌肉也。

张仲景曰∶脉虚则血虚,血虚生寒,阳气不足也。

又曰∶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尺脉弱,为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又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又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此言表邪之实也。)又曰∶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此言阳气之虚也。)又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又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此与经旨义相上下。)

经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张仲景曰∶寒邪在表者,必身热无汗,以邪闭皮毛也。

又曰∶寒邪客于经络,必身体疼痛,或拘急而酸者,以邪气乱营气,血脉不利也。

又曰∶寒邪在表而头痛者,有四经焉,足太阳经脉最长,挟于头顶,其痛居多,足阳明脉上至头维,足少阳脉上行两角,三阴经无头痛,三阴至颈而还,何得头痛?厥阴脉与督脉上会于巅顶,都摄诸阳,故有头痛也。惟太阴少阴,皆无头痛之证,然厥阴头痛,亦不常见,必呕吐涎沫,内无热证,乃直中也,当温之。

又曰∶寒邪在表,多恶寒者,盖伤于此者必恶此,所谓伤食恶食,伤寒恶寒也。

又曰∶太阳经脉起自内 ,上顶巅,下项挟脊行腰 ,故邪在太阳者,必恶寒发热,而兼头项痛,腰脊强,或膝 酸痛也。

又曰∶阳明经脉起目下,循面鼻,行胸腹,故邪在阳明者,必发热微恶寒,而兼目痛、鼻干、不眠也。

又曰∶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其脉绕耳前后,由肩井下协肋,故邪在少阳者,必发热而兼耳聋胁痛,口苦而呕,或往来寒热也。

又曰∶身虽微热,而 汗出不止,及无身体酸痛拘急,而脉不紧数者,此热非在表也。

又曰∶证似外感,不恶寒,反恶热,而绝无表证者,此热盛于内也。

又曰∶表实者,或为发热,或为身痛,或为恶热掀衣,或为恶寒鼓栗;寒束于表者无汗,火盛于表者有疡;走注而红痛者,知营卫之有热,拘急而酸痛者,知经络之有寒。

又曰∶阳实者,多热恶热,阴实者,为痛结而寒,气实者,气必喘粗,而声色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而且痛且坚。

又曰∶表虚者,或为汗多,或为肉战,或为怯寒,或肢体多见麻木,目暗羞明,耳聋眩晕

又曰∶阳虚者,火虚也,为神气不足,为眼黑头眩,或多寒而畏寒。阴虚者,水亏也,为亡血失血,为戴阳,为骨蒸劳热。

又曰∶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若内热之甚者,亦每多畏寒,此当以脉证参合察之。

又曰∶阳邪在表,则表热,阴邪在表,则表寒;阳邪在里,则里热,阴邪在里,则里寒;邪在半表半里之间,而无定处,则往来寒热。

又曰∶邪气在表发热者,表热里不热也,宜温散之,邪气在里发热者,里热散而达于外也,宜清之。

又曰∶阳不足,则阴气上入阳中,而为恶寒,阴胜则寒也,宜温之。阴不足,则阳气陷入阴中,而为发热,阳胜则热也,宜清之。

又曰∶寒热往来者,阴阳相争,阴胜则寒,阳胜则热也。盖热为阳,寒为阴;表为阳,里为阴;邪之客于表者,为寒邪与阳相争,则为寒栗;邪之传于里者,为热邪与阴相争,则为热躁;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者,外与阳争则为寒,内与阴争则为热,或表或里,或出或入,是以寒热往来也,此半表半里之证也。故凡寒胜者,必多寒,热胜者,必多热,但审其寒热之势,则可知邪气之浅深也。

经曰∶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

仲景曰∶人身外为阳,为表,寒属阴邪,今表虚为寒所乘,名曰阴盛阳虚,盖阳不能温其肤,卫于外,致令空虚,虽居密室,亦引衣自盖,谓之恶寒,阴盛阳虚,汗之自愈,故恶寒属表。假热在肌肤,必裸体烦躁,是曰恶热,又焉得为恶寒!若见恶寒,知寒在肌肤,急投甘辛之剂可也。

又曰∶寒郁腠理则闭塞而发热,翕翕然烙手,此热止在皮肤,而内无热,名曰表病里和。《内经》诸证亦论,凡风寒客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汗。又云∶体若燔炭,汗出而解。又《热病论》云∶人伤于寒则为热病,若大汗其热解矣。(以上各条,疮疡而兼外感者,当以此辨之。)

相关文章
 5月起医生开药只能写通用名不能写商品名
 德国化学博士仅靠大气阳光生活6年
 左下腹痛及腰酸严重
 指甲表面不平,有一条条的竖纹,没有小太阳,
 红粉生肌膏(《中医外伤科学》)
 2013年3月11日晚8:30接诊脑胶质瘤--连续治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