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随风漂泊 于 2012/5/13 13:59 编辑 www.med126.com 1、 强腰除痹
丁公藤 明朝时,雁门有个叫解叔谦的人,事母至孝,母患
瘫痪多年,精心施治,久不嫌烦。但经多医,母病无起色。一天深夜,他沐浴焚香,跪于庭院,求神赐方。忽夜空中飞过一鸟,叫着:“丁公藤,丁公藤。”解叔谦喜出其望外,次日,便去药肆求购,无公藤可售,又遍访民医药叟,皆不识此药。一位老人告诉他,去宜都山寻找,或许可得。解叔谦携带干粮,远上宜都山寻觅,三日无获,第四日,在山中遇一老翁伐木,树上一藤,角叶如丁,其绕如蛇,便拜问老翁可识丁公藤,老叟停斧笑指树上
青藤道:“我即丁公,种藤于此。取藤五斤,切段煎汁过滤,同曲米酿酒饮便可。”解叔谦大喜,回家依法制备,老母服后很快痊愈。解将丁公藤荐赠乡人,治愈多个病人。现代药理实验,小鼠腹腔注射丁公藤提取剂(绒毛
胡椒针剂),20分钟后出现显著镇痛效果,可持续90分钟。
丁公藤注射液(每支2毫升含生药5克)用于临床,每次2~4毫升,每日1~2次肌肉注射,治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肥大性腰椎炎、外伤性关节炎,均有良好镇痛作用。丁公藤,为胡椒科植物。味辛,性温。能祛风湿,通经络,强腰膝,除痹痛,壮肾阳,治疗挫伤。
2、暖胃降逆话
丁香 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朝时曾充任文学侍从。宋认为自己人长得仪表堂堂,出类拨萃,诗文也做得好,应该受到武后的宠爱。可是武后却一直未曾垂青,宋被冷落,又不甘心。于是写了一首艳诗献给太后,以期获得武则天的重视。然而武后读后,竟一笑置之,并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自己不知道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
鸡舌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其实,丁香能除口臭早有记载。据说,我国汉代百官在皇帝面前奏事或回答问题,觜里就必须含嚼丁香这玩意艺儿。过去由于缺乏科学的口腔保健知识和有效方法,患口臭者十分普遍。因为丁香的芳香气可以压住因胃火上升或牙周炎引发的口气,这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曾有记载:“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鸡舌香,欲奏其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口臭),至今方书为然。”可见,含丁香治口臭,不仅源远流长,且方法极类似现在的“嚼口香糖”。方法现今可用之,且疗效甚佳,口臭者不妨一试。丁香,又名鸡舌香。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补肾阳的作用。丁香艳色可爱,芳香袭人,既是一种观赏植物,又是一种常用中药。因为其形状像丁子,又有强烈的香味而得此名。在古代,它曾为治疗口臭立下过汗马功劳。
3、大补元气用
人参 很久以前深秋的一天,有两兄弟要进山去打猎。好心的老人劝他们说,马上就要下雪,别进山啦。万一碰上封山,你们就下不了山了。可他俩凭着自己年轻力壮,硬是不听老人劝,带了弓箭刀叉,进山打猎了。进山后,兄弟俩果然打了不少野物。正当他们继续追捕猎物时,天开始下雪,接着很快就大雪封山。两人没法,只好躲进一个山洞。平时他们除了在山洞里烧吃野物,还到洞旁边挖些野生植物来充饥,改善味口。他们发觉有一种外形很像人形的东西味道很甜,便挖了许多,用他们当水果吃。不久,他们发觉,这种东西虽然吃了浑身长劲儿,但是多吃会出鼻血。为此,他们每天只吃一点点,不敢多吃。有时天气放晴,他们就踏着厚厚的积雪,到附近打些野物。转眼间冬去春来,冰雪消融,兄弟俩扛着许多猎物,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村里的人见他们还活着,而且长得又白又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们在山里吃了些什么。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并把带回来的几枝植物根块给大家看。村民们一看,这东西很像人形,却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有个德高望重的白须长者笑着说:“它长得像人,就叫它‘人生’吧!”后来,人们又把“人生”改叫“人参”了。人参,又名鬼益、棒锤,为五加科植物之根。味甘微苦,性温。能补气补血,生津救脱。关于人参传说很多,上面只是其中一个。
4、通便逐瘀选
大黄 早在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叫姚僧坦的名医,医术高超,深受当时的梁武帝、梁元帝的信任,他的广博知识也为当时的学者所称道。在《周书》的《姚僧坦列传》中,载有姚僧坦用单味大黄为黄帝治病的史实:“梁元帝有心腹疾,乃如诸医议治疗之方,咸谓至尊至贵,不可轻脱,宜用平药,可见宣通。僧坦曰:脉洪而实,此有宿食,非用大黄,凡无差理。梁元帝从之,进汤讫,果下宿食,因而疾愈。姚僧坦有胆有识,敢于对症下药,这也为我们立下了用大黄治病的典范。中医药学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迨至于清,温病学派崛起,学术发展臻于新的境界。我国医学成就至清代是一个高峰期,清宫遗存之医药档案真实地反映出清代中医临床医学水平,无疑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宫中大黄应用范围之广泛,炮制之讲究,剂量之斟酌,用法之多样,配伍之精当,成为清代宫廷医案的重要特色之一。众所周知,皇帝有享不尽的荣华宝贵,御医用药不当,将予重罪。大黄,又名
将军、
锦纹、
黄良、
火参、
肤如、
川军。味苦,性寒。泻火解毒,通便逐瘀。大黄在皇宫用药中列第八至10位,仅次于
蜂蜜、灯
心草、
麦冬、
神曲、
山楂、
麦芽、
薄荷等用药,大黄在宫中耗用量之大,实在超过我们一般人之想象。可见大黄在医疗上之重要,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是一味“出将入相”的良药,有着广泛的治疗作用。
5、凉血止血数
大蓟 三国时期,庞统在一次战斗中身中数箭,血流如注,跃于马下。士兵中有知医识药者,忙从道旁扯来一把草药,揉搓后塞入他的伤口,很快止住了血。这种草药枝枝直立,高逾尺许,开着紫红色的小花,它的学名就叫作大蓟。大蓟,又名大蓟草、大蓟姆、牛戳嘴、
鸡项草、戳人蓟草,为菊科植物大蓟的全草或根入药。味甘、性凉。有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的作用。据研究,大蓟能降低血压,对结核菌等有较好抑制作用。而在临床上,大蓟除主要用于治疗出血、感染性疾病和
高血压外,对以下疾病更有很好的疗效。取大蓟全草捣烂,绞汁,每次服一小杯,频服,治口干、
吐血、
鼻出血。将大蓟鲜根洗净,捣碎,加水煎服,治
咳血、小便热涩、疼痛、
尿血。大蓟配伍
艾叶、白
鸡冠花子、
黄柏,治妇女白带不止、
崩漏。鲜大蓟叶,榨汁,加白酒饮用,治跌打损伤、疼痛不止。大蓟新鲜根,用冷开水洗净后捣烂,外敷,治漆疮、汤火烫伤、疔
疖、疮疡、红肿疼痛。加水煎服,治鼻窦炎等疾病。将大蓟根或叶煎汤内服,治高血压,多数人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根的疗效优于大蓟叶。
6、
止血散瘀用
三七传说,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子来到人间,教人们种植。有一天,仙子正在地里劳作,突然一只大
黑熊朝她扑来,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叫卡相的苗族青年,一箭射死了这只黑熊。卡相家里很穷,妈妈患病多年,无钱医治。仙子为报救命之恩,便对卡相说:“后山坡有一种草药,叶像我的长裙,枝似我的腰带,可以治疗阿妈的病。”卡相按其指点,果真找到了这种药,老妈吃了几次,病真的好了。后来,卡相又用这种草药治好了不少乡亲们的疾病。乡亲为表示感激,纷纷来到卡相家道谢,并问这是什么药?仙子笑盈盈地说:“大家拿一株数数看,枝有几枝,叶有几片?”经大家一数,枝有三枝,叶有七片,一个聪明的姑娘立即叫了起来“三七。”从此,这种药材以“三七”的名称流传至今。三七,又名菊三七,俗名长寿草,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茎。味甘微苦,性温。能止血散瘀,解毒消肿。由于止血定痛作用神效,故有“止血
金不换”之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七除有较强的止血作用外,还有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并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的抗力,有强心、降压的作用,同时,对新城病毒及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临床还报道三七可治疗
心绞痛,每次口服0.45克,日服3次,重症加倍;治疗咳血,每次口服1克,日服3次,也有明显效果。民间有关三七的传说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个。
7、健脾补肾话
山药 相传很久以前,有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强的那个国家把弱的打败了。弱国军队丢盔弃甲,一败涂地,强国军队乘胜追击,占领弱国许多土地。最后弱国军队只剩下几千人马,逃进了一座大山。强国军队几次进攻都未取胜,于是,他们便将这座山团团包围。他们想包围了这座山,弱国军队便难以突破,人不得食,马不得草,用不了多久就会出山投降,不然活活饿死。于是,便围而不攻,坐等敌军投降。就这样弱国军队,被围困了六、七个多月过去了。到了第八个月,强国的指挥官算定敌军已死过半,于是便放松松警惕,整天饮酒作乐,士兵们卸甲歇息,只等再围数月后上山收尸。一个夜晚,强国军队正在蒙头甜睡,突然,从山中冲出一支人强马壮的军队,直杀强国大营。结果被杀得尸横遍野,弱国转败为胜,把失去的国土全部夺了回来。弱国军队被困将近一年,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怎么没有饿死反而兵强马壮呢?原来他们吃了山上一种夏天开白花的一种草根。“山遇”,意思是困在山上缺吃时遇到了它。在食用中发现,它不但能填饱肚子,而且还能健脾补肾。于是就将“山遇”改名为“山药”了。山药,又名淮山药、
薯蓣,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补气养阴,止泻涩精。既可食用,又能药用,是健脾补肾的佳品。
8、肾虚
腰痛山茱萸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繁。当时太行山一带地区属赵国,山上村民大都靠采药为生,但必须把采来的名贵中药向赵王进贡。有一天,一位村民来给赵王进贡药品“山茱萸”,在当时叫“
山萸”,谁知赵王见了大怒说:“小小山民敢将此俗物当贡品,岂小看了本王,退回!”这时,一位姓朱的御医急忙走了过去对赵王说:“山萸是种良药,这位村民听说大王有腰痛痼疾,才特意送来。”赵王却说:“寡人用不着什么山萸。”进贡的村民听后只好退出。朱御医见状忙追赶出来说:“请把山萸交给我吧!赵王也许终会用上它的。”村民将山萸送给了朱御医。三年后,山萸在朱御医家中长得十分茂盛。他采收、晾干,并保存起来,以备使用。有一天,赵王旧病复发,腰痛难忍,坐卧不起。朱御医见状,忙用山萸煎汤给赵王治疗。赵王服后,症状大减,三日后逐渐痊愈。赵王问朱御医:“你给我服的是什么药?”朱御医回答:“此药就是当年村民进贡的山萸。”赵王听后大喜,下令大种山萸。有一年,赵王的王妃得了崩漏症,赵王传旨,命朱御医配药救治。朱御医当即以山萸为主配制方药,治愈了王妃的病。赵王为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山朱萸。”后来人们为了表明这是一种草,又将“山朱萸”写成现在的“山茱萸。”山茱萸,又名山
萸肉、蜀酸枣、
药枣。味酸、涩,性微温。入肝肾经,温补肝肾,固精敛汗。
9、治痢良药
马齿苋 从前有户人家,户主早殁,留下老太太当家。膝下有三个儿子,两个大的都娶了媳妇,只有三儿子年幼,尚未婚配,但老太太也给他买了个童养媳。童养媳只有14岁,在家中倍受虐待,整天穿破的,吃剩的,干脏的累的活。就这样婆婆还十分讨厌她,动不动就打骂一通。大哥大嫂也不善,常常拨弄是非,挑唆婆婆打她;二哥自忙活计,无暇管事,只有二嫂心眼好,遇事总护着她,想法子解劝。那一年,村里流行
痢疾,许多人无药可医而死。不久,这童养媳也闹开了肚子。大嫂怕染病上身,就对婆婆说:“这死丫头害病,不能干活了,还会传染人,快把她赶走算了。”婆婆一听,觉得在理,但又
心痛已花出的钱,况且万一病好了,不是还能让她多干点活吗。于是,就把童养媳赶到菜园中的茅棚里。可怜的童养媳十分难过,关在茅棚里没吃没喝,直饿得两眼昏花。只好从地边薅了许多野菜充饥,可吃了两天,病竟意外好了。这时村里得痢疾的死了很多人。善良的童养媳便把野菜挖来给乡亲们吃,一个个患痢疾的人都被治好了。因野菜叶似马齿,便取名“马齿菜。”
马齿苋,又名马齿草、马齿菜、瓜子菜、
酱板草、牛舌头草、猪钻头、猪沙沙草,为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味酸,性寒。能清热解毒,为治痢良药。
10、牵机毒药
马钱子 五代南唐最末一个皇帝李煜,世称“李后主。”在历代帝王中,他是最有才华的一个,又是结局最为悲惨的一个。公元975年,李后主被俘降宋,囚禁中,他
常思念宫阙,回忆往事。在一个中秋之夜,他仰望空中明月,触景生情,勾起了满腹的丧权之耻和亡国之恨,提笔写下了“春江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宋太宗赵光义大为恼火,认为他想要复辟,于是赐给他“牵机药”自毙。李后主服了此药,腰直不起,头足相就,状如牵机而死。马钱子,又名
番木鳖、苦实、大方八、马钱,为马钱科马钱的种子。味苦,性寒,有大毒。经炮制后入药,能通经络、消结肿和止疼痛之功效。如不经炮制,服后便中毒身亡。由于马钱子对中枢神经系统亲和力强,解离难,服过量会出现颈项僵硬、呼吸急促麻痹而死亡。李后主就是因为服用了大量的马钱子泡的药酒“牵机药”,酒助药力,引起强直性惊阙,全身
抽搐而亡,由于马钱子中毒会场出现全抽搐,故而将马钱子浸泡过的药酒,被称为“牵机药。”其中毒症状,最初出现
头痛、头晕、烦躁、肌肉痉挛、吞咽困难、瞳孔缩小、胸部胀闷、呼吸不畅、全身发紧、然后伸肌与屈肌同时极度收缩,继而发生典型的士的宁惊厥症状状。
11、活血行气说
川芎 相传,药
王孙思邈到四川青城山上采药,他们师徒在混元顶青松林休息时,发现一只雌鹤,带着几只小鹤在山涧小河里嬉戏,没多一会儿,它便低下头来,不断哀鸣,且两腿颤抖不已,翅膀和尾巴下垂,原来雌鹤生病了。药王孙思邈见此情景,知道这鹤患了急病。第二天,他又领着徒弟去那里想看个究竟,只听得患难与共病的雌鹤在巢内发出呻吟声。过了一会儿,看见从混元顶飞来几只白鹤,从它们嘴里掉下几片叶子,象胡罗卜叶似的,药王叫徒弟捡起来保存好。第三天,他们又见白鹤从混元顶飞来,嘴里又掉下几朵小白花,还有一些节状的拳形团块,他们都捡起来保存好。原来白鹤是在给病鹤衔药草治病。没有几天,雌鹤病好了,又领着小鹤在水中嬉戏。药王就带领徒弟拿着药草样子,到混元顶采集这种药草,经过品尝和临床试验,才知道它具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药王孙思邈感慨地吟了一首诗:“川西青城天下幽,神仙洞府第一流。奇草仙鹤巧衔递,来自穹苍顶上药。”吟完诗后,药王又给这种药草起名叫“川芎”。川芎,又名
抚芎、小叶川芎,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苦、辛,性温。有特殊香味和麻凉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上面说的便是川芎入药的一段神话故事。
12、滋肝养肾
女贞子 从前有个善良的姑娘叫贞子,
嫁给一个老实的农夫。两人都没了爹娘,同命相怜,十分恩爱地过日子,那知婚后不到三个月,丈夫便抓去当兵,任凭贞子哭闹求情,丈夫还是一步三回头地被强行带走了。丈夫一走就是三年,音信全无。贞子一人整日里哭泣不已,总盼着丈夫能早日归来。可是有一天,同村一个当兵的逃了回来,带来她丈夫已战死的噩耗。贞子当即昏死过去。乡亲们把她救过来后,她还是一连几天不吃不喝,寻死觅活。这一打击却让她本来羸瘦的身体更加虚弱,这样过了半年,她最终病倒了。临死前,贞子睁开眼拉着邻居二姐的手说:“好姐姐,我没父母没儿女,求你给我办件事。”二姐含泪点头。“我死后,在我坟前栽棵冬青树吧。万一她活着回来,这树就证明我永远不变的心意。”死后二姐按她的遗言做了,几年后冬青枝繁叶茂。果然有一天,贞子的丈夫回来了。二姐把贞子生前的情况讲了,带他到坟前,他扑在坟上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洒遍了冬青树。也怪,贞子坟前的冬青树不久竟开了花,还结了许多果子。人们为纪念这对夫妻的忠贞的感情,就给这果实取名叫“女贞子。”女贞子,又名
冬青子,是冬青树的种子。味苦,性平。滋养肝肾,明目强腰。
13、平肝熄风话
牛黄 扁
鹊一日为邻居阳文治疗中风偏瘫,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扁鹊问其究竟,原来是阳文家中养的一头十几年的
黄牛,不知何故,近两年来日见消瘦,以致不能耕作,故阳文的儿子阳宝请人把牛宰杀了。谁知阳宝发现
牛胆里有块石头,扁鹊对此很感兴趣,嘱阳宝把石头留下,以便进一步研究。阳宝笑了:“先生莫非想用它做药?”扁鹊一时也答不出来,随手把结石和桌上的
青礞石放在一起。不久,阳文的病又发作,扁鹊赶到,只见阳文双眼上翻,喉中碌碌痰鸣,肢冷气促,十分危急。他一边扎针一边叮嘱阳宝:“快!去我家桌上把礞石拿来!”阳宝
气喘吁吁地拿来药,扁鹊也未细察,很快研为细末,取用5分给阳文灌下,不一会,病人停止了抽搐,气急平稳,神志清楚。扁鹊回到家中发现青礞石还在桌上,而牛结石不见了,忙问家人:“何人动了结石?”回答是:“刚才阳宝过来取药,说是您吩咐的呀!”这个偶然的差错却给扁鹊带来了深思:“难道牛的结石也有豁痰定惊作用?”于是,第二天他有意识地将阳文的中药里的青礞石改换为牛结石使用。三天后,阳文病势奇迹般地好转,不但止住了抽搐,偏瘫的肌体也能动弹几下,喜得阳文连声称谢。牛黄,又名丑宝,为牛科动物牛的
胆囊结石,味苦、甘,性凉。能清心开窍,镇肝熄风。多用于治治疗急性热病,高热,
神昏,抽搐;还可用于
痈毒疮疡、咽喉肿痛、小儿胎毒等。
14、通乳妙药王不留 相传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妻子产后乳汁不下,婴儿饿得哇哇叫,左思正欲外出寻求催乳良方,忽然听到山外传来歌声:“穿
山甲,王不留,妇人服后乳长流……”左思急忙来到山上,原来歌者是位民间医生,他告诉左思,这两味中药是他家的祖传秘方,凡产妇
无乳,服之非常灵验。左思带上医生所配的药粉,赶回家中,用甜酒给妻子冲服,果然很快见效,乳汁源源不断。左思感慨万分,便吟诗咏药,使灵验的药方广为流传。他在诗中写道:“产后乳少听我言,山甲留行不用煎。研细为末甜酒服,畅通乳道如井泉。”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引用了“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后乳长流”这首歌谣。他说,由此可见,
王不留行的特性就是“行而不住也。”还有人强调说,之所以叫王不留行,是因为此药使产妇乳汁长流,即使是帝王也不能使其停留,仍然源源不断,通行无阻。乳汁不通多属于血瘀气滞,最宜使用活血通瘀的王不留行,与穿山甲配合,通乳力更强。乳汁缺乏,是由产妇气血亏虚引起,这时单用王不留行则不行,必须以补气血的
黄芪、
当归为主,使乳汁增多,乳自通畅。王不留,又名王不留行、留行子、王牧牛,为
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干燥成熟种子。味苦,性平。能活血通经,通乳消肿。
15补气生津太子参 相传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为出版《本草纲目》,日夜兼程赶到南京,住进一家客店,忽然听见有一妇女的呻吟声,便问店小二:“隔壁何人患病?”店小二回答说:“是贱内患病,已有几天了。”“有病为何不去求医?”李时珍颇感不解。店小二说:“先生有所不知,我们虽然在此开店,但赚来的钱还不够买一家七口人的柴米油盐……”
李时珍听了十分同情,便起身随店小二进入内房。李时珍边为店小二的妻子把脉边问:“近来她饮食如何?”店小二说:“好几天没米下锅了,她只能吃一些番薯干,我们是靠孩子挖来的野菜根充饥的。”李时珍走过去拿起一篮野菜根细细地看起来,并从中拈了一株菜根,放进嘴里。然后他对店小二说:“这是一种药,可治你妻子的病,你从哪能里采来的?”店小二说:“城外,紫金山上!”李时珍又随手掏出一锭银子放在桌上说:“天明去买点米,把这药先煎给你妻子服用,服了就会好转的。”店小二闻言感激得双膝跪地,连声道谢。
次日,店小二的妻子服了药,病果然好了。店小二把李时珍带到紫金山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只见那里绿茵如毯,到处都有这种药草。李时珍连声说:“好极了!好极了!”他如获至宝。因为这种药草生长在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周围,所以,李时珍就给它取名为“太子参。”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科植之根。味甘、苦,性微寒。有补气生津,健脾养胃,疲惫乏力,食欲减退。
-----------怎么没编辑整理下,太乱了。没有段落。
-----------
回复 二泉映月 的帖子不好意思啊,我是搞的太匆忙了。
-----------形象化本草,增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