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六和汤临证治验心得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六和汤临证治验心得
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六和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祛暑化湿,益气和中的功效。主治夏季外伤暑气,内伤生冷,症见寒热交作,呕吐
泻,胃脘痞满,霍乱转筋,头目昏蒙,倦怠嗜卧,口秽纳呆,亦治中酒、伤食等病症。方中藿香祛暑化湿,人参白术甘草益气
扶正,砂仁厚朴行气宽中,且可化湿醒脾;扁豆茯苓渗湿清热,且扁豆又能散暑和脾;杏仁下气利湿,木瓜平肝柔筋,半夏
湿和胃,、枣发散而调和营卫。应用时,或加香薷以祛暑,或加苏叶以散寒。全方重在“和”字。六和者,和六气也。盖风寒暑
湿燥火,夏月感之最多,故用诸药匡正脾胃,调和六腑。脾胃调和,则六气无伤,故谓六和汤也。笔者喜用六和汤治疗夏季时病,
或清热,或除痞,或止泻,或聪耳。现举例说明之。
  1.高热治验
  孙某,男,16岁。于1998年6月上旬在麦收中出现发热、恶寒、头蒙等。当时体温39.4℃,村医予复方氨基比林肌注1支,体温
少退。后用抗生素加激素于液体中静注3天,体温虽有下降,但仍反弹至38.5℃~39℃之间。于第5天来我院就诊。症见发热、恶风
寒、咽痛、纳呆。查体温38.9℃,呼吸21次/分,心率102次/分。X线透视:两肺影清晰。血检:白细胞13200/mm3,中性82%,淋
巴18%。舌质红赤,苔薄黄腻,脉浮数。证属暑邪内伏,外受风寒,暑为寒闭所致。治以祛暑解表,清热化湿。用六和汤加味。
  处方:藿香10g,香薷10g,砂仁5g,厚朴花10g,白扁豆30g,茯苓15g,炒杏仁10g,青蒿30g,连翘15g,生甘草10g,生姜5g
大枣3枚。水煎服。2日服用3剂。其父言服药半小时后,全身渐汗出,约1小时后,大汗出,体温降至36.8℃,3剂服尽,热退症
除。
  按:此属暑湿无疑。因无伤气之症,故不用人参、白术;未耗阴伤筋,故不用木瓜,亦不用温燥之半夏;加用青蒿以冀辛凉透
达,连翘以透肌热,香薷犹夏月之麻黄,可使在表之风寒从汗而散。如此腠理启闭,内伏之暑湿有外透之机,自然汗出热退。
  2.胃痞治验
  刘某,男,42岁。于2001年7月因饮食不洁而致胃脘痞满,不思饮食,频频欲呕。曾服用吗丁林与藿香正气片,未见效果。刻
诊时见:精神不振,面色淡黄,如有灰垢,时按胃脘,食欲不振,纳谷不香,舌苔白厚腻,脉弦缓而滑。脉证合参并结合病史,显
系暑月伤食所致。脾被湿困,胃气失和,中焦气机痞塞。治宜健脾和胃,佐以醒脾消食。方用六和汤合三仙饮加减。
  处方:藿香10g,清半夏10g,炒白术10g,砂仁5g,厚朴花10g,炒杏仁10g,白扁豆30g,生山楂15g,神曲10g,生麦芽15g,
代代花10g,生甘草5g。水煎服,一日1剂。服用6剂后,症状消失,改取适量鲜荆芥、鲜香菜(切断),沸水冲饮,以除余邪。
  按:本案因夏月伤食而致,食滞中焦,使脾胃升降失和。方取六和汤芳香醒脾,苦温除湿,辛温理气之品,另加消食化滞之三
仙饮,使脾湿运化,胃气和降,食滞消散,中焦升降有序,自然饮食无恙。后用荆芥、香菜,均取鲜品,其芳香开胃之作用突出。
沸水一冲,香气大出,频频饮之,既可解暑,又能促进食欲。
  3.泄泻治验
  张某,男,30岁,手工业者。于2005年8月中旬就诊。患者每日外出走村串巷,3天前因饮生水而引起腹痛,泄泻,一日十余次
。症见腹痛,肠鸣,随之泄泻清稀便,伴有下坠,恶心欲呕,两腿酸困懒动,舌苔白滑,脉弦细数。未诊前曾服用黄连素、654-2
,症状如故。查大便常规:黏液(++)、脓细胞(+)、红细胞(-)。证属暑湿泄泻。法当健脾和胃,温中止泻。方选六和汤合理
中汤加减。
  处方:藿香10g,苏叶10g,砂仁8g,清半夏10g,白扁豆30g(炒)、厚朴花10g,木瓜15g,党参15g,炒白术10g,淡干姜10g
,炒山楂30g,生甘草10g。水煎服。一日1剂。两次煎取药液600ml左右,温服,频频饮之。服用1剂后,大便次数减为日5、6次,3
剂服尽,大便日2次,腹痛明显减轻,但仍有下坠之感。遂于上方加升麻5g,柴胡5g以升举清阳,继服5剂,症状全除,饮食正常。
  按:此案为暑月伤饮证。由于冷水寒凉,伤于脾阳,致脾阳失却散精之功,反执寒湿行事。使大肠传导之职失常,引起暑月腹
泻。六和汤具有调和脾胃,温中整肠之功。惟嫌力弱,故加淡干姜温中健脾,炒山楂酸收止泻。服用3剂,效果显现。
  4.耳蒙治验
  周某,女,23岁,公务员。于1997年夏季因感冒而发热恶寒,治愈后罹患耳蒙,听力减退,两耳如有物堵,时似有风吹树叶声
,曾用维生素、谷维素及龙胆泻肝丸、磁朱丸治疗,症状如故。纯音听阈测定:双耳轻度传导性耳聋。诊时已患病月余,视舌苔白
腻,浮有黄苔,脉弦缓。结合病史与发病时间,考虑为湿热上蒙清窍,在表之暑湿虽减,但上蒙之浊气未退,清阳被阻,故当升清
降浊法,选六和汤加减治之。
  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0g,藿香10g,清半夏10g,木瓜10g,白扁豆30g,茯苓15g,炒杏仁10g,厚朴花10g,柴胡5g,石菖
蒲10g,蝉衣1g,生甘草10g。水煎服,一日1剂。服用5剂,物堵之感有所减轻,言“两耳好像通气了!”后加入冬瓜皮、丝瓜络二
味,继服10剂,物堵之感与风吹树叶声均失,惟听力未复原,继服8剂,听力恢复。纯音听阈测定:双耳恢复正常曲线。
  按:耳为清窍,《内经》有“清阳出上窍”之说。若清阳不升,浊气上蒙,闭塞清窍,就会出现耳蒙或耳鸣等症。考六和汤既
有升清之参、术,又有降浊之半夏、杏仁等。笔者加入石菖蒲、柴胡、蝉衣等,义在助清阳之升,并开启耳窍。后用冬瓜皮利湿而
不伤阴,丝瓜络开窍而不伤气。若单从相火上越与肾水未充去论治,必不中的。

此文转自dazuifang先生在伤寒论坛发的帖子。
相关文章
 前列腺液卵磷脂小体
 男11岁、多动、心智发育滞后,请人配了一
 重 点 讨 论 治 未 病
 护膜矾蜡丸(《广笔记》卷三。)
 女医生开一毛钱处方将病人治愈 撕下了谁的
 章太炎与《伤寒论》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