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2.
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
大黄去积,水荡之也;
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
4.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
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
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
6.
木香行气,平肝实肠;
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
7.盖外无恶寒
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
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
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8.
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
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
花粉、
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
芦根、
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谢版主,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