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
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医学相关学科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一、医学哲学

1952年在我国开展了学习苏联医学、学习巴甫洛夫学说的活动,这对于提高人们的认识,掌握巴甫洛夫学说是有益的。但也有人把巴甫洛夫学说看作辩证唯物主义的化身,主张"树立以巴甫洛夫思想为医学指导思想,开展了对摩尔根、魏尔哨学说的批判,给一些医学学说简单化贴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医学的发展。

进入六十年代,随着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开展,医学界也掀起了学习《矛盾论》和《实践论》的高潮,从1964年7月到1965年11月,《健康报》展开了“正确的诊断治疗从哪里来”的讨论,这对医务人员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指导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有着重大推动作用,但存在着过分强调实践的经验论倾向,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也存在着简单化的做法。

七十年代末起,医学哲学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1978年12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通信》发表了邱仁宗、傅素和的“关于开展医学哲学问题研究的几点想法”;1979年3月,又发表了《要重视医学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的座谈纪要,并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讨论。1979年12月至1980年1月在广州举行了全国的医学辩证法讲习会,1980年8月又在吉林召开了全国部分高等学校医学辩证法讨论会,指出医学辩证法就是“研究医学理论中的哲学问题”。此后,陆续出版了一些医学辩证法的教材和专著,其中以广西桂林医专编写的《谈谈医学中若干辩证法问题》(试用本),印行得最早。以后,1982年出版了元文玮的《医学辩证法》、李今庸主编的《中医辩证法概论》、1983年出版了刘汝深主编的《中医学辩证法概论》、1984年出版了孙溥泉的《临床医学中的辩证法》、1985年出版了彭瑞聪主编的《医学辩证法》、1986年出版了陆干甫、谢永新主编的《中医辩证法原理》等。这一时期任曰宏也出版了两本有关医学哲学的著作、1980年出版的《漫谈医学与哲学》。这一时期还陆续出版了有关医学方法论的著作,主要有:《医学科学研究入门》(侯灿,1981年)、《祖国医学方法论》(1982年)、《中医方法论研究》(祝世讷,1985年)、《医学科学方法论概论》(王玉辛,1986年)、《临床思维及例证》(彭瑞聪主编,1988年)、《医学方法概论》(1990年)。在《医学与哲学》、《中国社会医学》、《中国医院管理》、《中西医结合》、《健康报》等报刊杂志上也发表有大量有关文章,如张孝谦的《临床医生要研究思想方法的修养》(1982年)、《漫谈临床思维》(1984年),吴阶平的《谈谈临床思维的特点和规律》(1984年)等。

《医学与哲学》创刊于1980年,开始为季刊,1982年后改为月刊,到1994年12月,出版了162期,刊登论文3400余篇,对医学哲学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如杨理邦的“从单克隆抗体技术看科研设计的特征”(1991年)、张文的“受体学说发展引起的哲学思考”(1988年)、沈杰的“从内分泌系统发展看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无限发展”(1989年)等。又如兆候从医学影像学研究临床医学的形象特征,写了一系列很有特色的文章。《医学与哲学》还发表了大量探讨临床思维和研究误诊原因的论文,都富有启迪性。

中医学是带有自然哲学性质的医学体系,从医学与哲学的关系研究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演化规律,始终是医学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1956年《历史研究》发表了任继愈的“中国古代医学与哲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这个问题,《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刘长林,1983年),则是一本有关这一问题研究的专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五十~七十年代,曾就五行学说的评价,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多次论及它的存废问题。李今庸在《读医心得》(1982年)中说,www.med126.com五行学说只适用于一定场合,对它的作用稍一夸大,“就要陷入唯心主义”。艾钢阳主编的《医学论》(1986年)则认为这一学说“天才地反映了处于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人体的一般运动变化规律”。邓平修、常青主编的《医学方法概论》认为五行学说存在机械论的倾向,此类取象是一种表浅的方法。关于中医的理论概念的研究目前正与中西医比较研究结合起来,逐步向深化。

二、医学社会学

医学社会学在我国属于新兴学科,它开端于1981年12月7日,在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医学辩证法学术讨论会,由刘宗秀任组长,并在北京、哈尔滨等地相应设立了分组,同时确定了重点研究课题,提出了近期工作规划。

1982年8月在黑龙江牡丹江市镜泊湖召开了“近期工作规划会议”。会上决定积极筹建中国医学社会学研究中心;加强情报资料工作;继续办好内部交流刊物并在《中国医院管理》杂志开设医学社会学专栏。1983年8月26日受卫生部委托,在黑龙江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举办了首届“全国医学社会学讲习班”,应邀讲课的有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王康,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蔡文辉、蔡勇美及国内的刘宗秀、陶乃煌、阮芳赋、徐维廉等学者。来自全国16个省、两个自治区,三个直辖市的90多位学员参加了学习。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医学社会学教学、研究人员。1984年8月1日,在北戴河召开了首次医学社会学学术讨论会,美国德州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恰港特教授及蔡勇美付教授应邀参加并在会上分别作了对药物滥用问题,差异行为医学化,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城市社会学与医学社会学的关系学术演讲。

1985年6月4日在哈尔滨举办了“现代医学管理学讲习班”,课程中很大部分是有关医学社会学的。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教授作了“医院作为社会组织及美国现代医疗保健机构的新发展”的报告,恰港特则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医学社会学”,我国学者阮芳赋对医学社会学与社会医学的区别及医学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1986年8月社会学学者刘宗秀出席了第二届亚洲地区健康与医学社会学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宣读了题为“中国沿海十个开放城市卫生工作改革的社会学研究”的论文。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参加国际性的医学社会学会议。

在教学方面,随着中国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陆续建立了一批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或专业,也相应开设了医学社会学课程。许多学校在医疗系、护理系等开设了医学社会学的选修课。《中国医院管理》杂志自1983年7月起连载《医学社会学概论》十九讲,作为刊授大学教材,这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社会学讲义。

在研究工作方面黑龙江、北京、江苏、南京、山西、陕西等地相继建立了医学社会学研究会,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开展专题研究、出版论文集,还定期出版了《医学社会学通讯》以交流学术信息。在出版方面,《医学与哲学》杂志、《中国医院管理》(开设有专栏)、《中国社会医学》、《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等杂志,发表了大批医学社会学的论文和译文。同时,1984~1986年出版的专著或编著有蓝采风等著的《医疗www.lindalemus.com/jianyan/社会学》、《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社出版的《医学社会学概论》论文集。蔡建章主编的《医学社会学》教材。

自1986年后,该学科的发展又进入了新的阶段,此阶段的学术研究重点为:第一,在已经对医患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对商品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的研究,强调病人的经济和法律权利及对慢性病人心理行为和社会态度的研究;第二注重对吸毒、性病及老年人、军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医疗保健社会问题的研究;第三对卫生及医院文化的研究;第四时卫生任制,医疗保健组织和制度的研究;第五健康概念的研究等等。此阶段出版的书藉有:1987年美国专家恰港特与刘宗秀合著的《医学社会学》,1989于郭继志、李恩昌等人主编了《现代医学社会学》、1991年由张一鸣主编的《社会医学与医学社会学》,1992年由孙牧虹等编译的美国F.D.沃林斯基所著的《健康社会学》。1993年由周浩礼等主编的《医学社会学》。

三、医学心理学

1949年至196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医学界普遍学习了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试图用条件反射阐述病人的行为。直至1958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心理系与北京医学院协作,对神经衰弱病人开展了以心理治疗为主的快速综合治疗,疗效显著。后又推广应用于某些心身疾病(高血压病、溃疡病)和精神分裂症,受到医学界重视。六十年代初期,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粟宗华教授等人倡导对精神病人进行“教育和再教育式的精神治疗”,鼓励并引导病人接触社会现实,参加生产劳动,结合行为反复训练,从而减少精神病人的病态行为,取得很好成绩。

从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使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都遭到严重摧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被解散,全国各地的医学心理学研究被迫停顿以至倒退。

1976年后,我国医学心理学复苏,1978年12月在保定召开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届学术会议和1979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医学心理学学术座谈会,标志着我国医学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79年11月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同年卫生部要求全国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1980年又通知全国各地医学院校和中级卫生学校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1987年5月卫生部召开的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编审会议上,将医学心理学列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

心理治疗:近十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心理治疗工作,一般性或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较为普遍。南京鲁龙光继承祖国医学中"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的原则,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基础,提出了“疏导心理疗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创新。北京钟友彬吸收精神分析的合理部分,承认幼年期创伤体验可成为成年后心理疾患的根源,从分析症状的幼稚性入手,要求病人以成年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通过解释使病人达到领悟,被称为“中国式心理分析法”。

临床心理评估:1978年后心理测验工作恢复,1979年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验组成立。北京、上海、湖南各自修订了Wechsler的三套智力测验,北京大学等单位修订了中国比纳-西蒙测验(Binet-SimonIntelligence Scale)。1983年我国制订了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MinnesotaMultiphasic PersonalityInventory;MMPI)的全国“常模”(Norm)。我国学者修订了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EPQ),制订了成人和幼年适用的两个全国年龄常模,还编制了我国记忆量表,引进了神经心理学测验如霍尔斯特德-里坦(HalsteadReitan)成套试验等。1980年后我国学者陆续引进了一批心理评定量表,开展了应用效度与信度研究,为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客观的观测工具。

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我国的心身医学研究在1980年后兴起,1983年上海、吉林两地发表了心身疾病的调查资料。上海报告中山、华山医院门诊1108例中,心身疾病为368例,占33.2%,显示上海心身疾病患病率已和西方国家相近,表明在综合医院中开展医学心理服务的紧迫性。在心身医学研究方面,我国学者杨德森、张明园等修订了“生活事件应激量表”,北京大学心理系张伯源等编制了“A型行为类型问卷”,各地陆续出现了研究A型行为和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身疾病关系的报告以及应用艾森克个性问卷等量表观察脑血管病、溃疡病、癌、计划生育手术中的心身关系。陆续出版了一些心身医学专著,全国成立了心身医学学术组织。199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心身医学研讨会,标志着我国心身医学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时期。近几年来,随着生物反馈和行为矫正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行为医学研究逐渐为人们重视,1990年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及生物反馈学会成立,1990年杨德森的《行为医学》专著出版,1992年6月《中国行为医学杂志》创刊。

医学心理咨询和社区心理卫生:我国在1980年以后,各地陆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1983年广州赵耕源等开展了综合医院心理咨询。1987年初上海中山医院创建心理门诊,采取临床医师、心理测验员和心理护士结合组成“咨询组”的形式,以认知行为技术为中心,应用多层次干预的方法,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1980年后各地社区的心理卫生工作也有了很大发展,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儿童多动症和老年人的心理社会问题做了很多调查研究,为社区的心理卫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医学教育学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促进医学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上海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等校联合发起,于1980年4月和1981年5月分别在武汉和成都召开了医学教育学术讨论会,在这两次会议上,不仅就1976年以来医学教育研究,特别是中外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比较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还就如何发展医学教育科学,建立医学教育研究学术团体进行了讨论。根据1981年成都会议期间20余所医学院校的联合创议,经过两年的准备,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于1983年10月在西安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医学教育学术大会,并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学会,选举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马旭教授任首届会长。尔后,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隶属于医学会的地方性医学教育学会。

为适应医学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在这一时期,经卫生部批准,先后在上海医科大学(1978)、中国医科大学(1980)、北京医科大学(1981)、北京中医学院(1984)和中山医科大学(1984)建立了医学教育研究所(室)。为适应医学教育研究学术交流的需要,自1980年开始,除经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国外医学教育》、《医学教育》、《中医教育》、《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等五种全国性医学教育学术刊物外,还在省市和医学院一级创办了89种医学教育刊物,从而为我国医学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后,在全国的126年医学院校中,已有77所医学院校成立了医学教育研究所(室),形成了由214名专职研究人员和699名兼职研究人员所组成的研究队伍。1985年开始,根据世界银针卫生-1贷款项目官员的建议,在原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北京中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所(室)的基础上,组建了四个国家级医学教育研究中心。这些中心除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引进电子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外,还陆续向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医学教育研究机构派出近20名医学教育研修人员。

自1989年以后,除医学教育学会每年举行学术大会以外,各不同教育领域也召开了一系列专题讨论会。在各专业领域教育科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基础上,经医学教育学会批准,先后成立了九个三级学会性质的专门学组,它们是:中等医学教育学组(1988)、成人医学教育学组(1988)、医学检验教育学组(1988)、医学研究生教育学组(1989)、医学法学教育学组(1989)、医学外语教育学组(1989)、专科医学教育学组(1990)、医学化学教育学组(1990)和继续医学教育学组(1990)。为加快高等医学教育领域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批准,1991年12月在广州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1992年12月,在武汉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医学教育科学分会。

与此同时,随着医学教育科学的发展,医学教育领域内的国际交流也从单向派往国外考察或研修向双向学术交流或合作研究方面发展。

五、医学文献学

全国解放后,图书馆事业有了较快发展,情报事业也随着情报机构的建立而初具规模。在这一阶段,国内的检索工具期刊相继创立,国外的检索工具期刊也不断引进。为了提高医学工作者查找和利用医学文献的能力,有些图书馆如南京医学院图书馆、兰州医学院图书馆、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等开始对读者进行利用图书馆的教育,还编写了各种小册子,介绍查找文献的方法,使文献检索作为一门课程进入了萌芽状态。但是在1960~1962年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和1966~1976年的十年动乱时期,医学文献检索教育处于停顿状态。

七十年代后期,医学教育和科研又走上正规道路。面对医学文献所具有的数量庞大、类型复杂、文种多样、内容交叉、更新期短、信息量大等特点,一些医学图书馆为满足医学工作者对情报的迫切需求,以讲座或学习班形式讲授文献检索的知识。1981年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检课的教育任务。1983年10月全国图工委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文检课研讨会。1984年3月教育部发出(84)教高一字004号文件,提出在高等学校开设文检课的意见。在此期间,医学院校图书馆也在为开设文检课作好准备。1982年由南京医学院图书馆吴观国馆长牵头,组织全国9所医学院校图书馆(后增至12所)在文献检索方面具有系统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编写出我国第一本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材。

1985年国家教委发出了教高-065号文件“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几点意见”,使文检课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教材方面,由吴观国主编的《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经过两次修改,已列为全国统编教材,于1988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许多院校还自编教材,不下几十种。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光盘检索以及文献利用方面的知识。在教学组织与师资队伍方面,据吴观国调查,到1989年,在75所开课院校中,成立教研室的将近半数,共有教师352人,其中专职教师61人,兼职教师291人,有高级职称的89人。在学术交流方面,发表了许多有关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论文,刊登在《医学情报工作》及有关图书情报杂志上;还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1987年7月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高校文检课教学研讨会,这次会议对文检课的改革与提高有重大意义;1989年4月华东地区高等医药院校召开了医学文献检索经验交流会;同年9月中南地区高等医药院校召开了医学文献检索教学会议;1990年8月华北地区高等医药院校召开了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示范及研讨会;1990年10月召开了全国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制订了章程,选出19名理事组成第一届理事会。

关于医学文献学课程,目前国内有4所建立医学图书情报系的医学院校(白求恩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和湖南医科大学)开设此课。编写的教材有:《医学文献学》、《医学文献学概论》。

相关文章
 丹参泡水喝怎么耳朵内不舒服,耳鸣?
 理脾汤(《古今医鉴》卷十二。)
 神应丸(《永乐大典》卷九七八引《全婴方》
 小区里出了一例食糖丸致残的
 厚朴散(《圣惠》卷九十三。)
 消毒贵金散(《外科大成》卷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