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患杂谈:解读半夏泻心汤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 刘卫红 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医学门诊部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胃病的千古名方,紧紧扣住了慢性胃病的主要环节,临床疗效显著。笔者首先简述一病例如下。
  赵某,女,50岁。患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余年,间断发作,间断治疗,近日发作频繁,症状加重,遂前来就诊。
  刻诊:上腹部、胸骨后烧灼,返流频繁,胃脘疼痛,压之更甚,喜暖;大便微溏。舌尖红,舌苔白微厚,右关尺沉弱。
  辨证:胆腑郁热,胃脘寒滞,脾肾阳虚
  处方:黄连3克,黄芩10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法半夏15克,陈皮15克,茯苓15克,甘草4克,竹茹12克,炒枳实12克,干(捣)6克,党参12克,大枣4枚(撕开)。5剂。
  患者服药自觉烧灼感大减,胃痛显减,偶尔还会有轻微胃痛、烧灼,原方继服7剂而愈。
  在此,笔者想浅析该方结构,以助对胃病病机的深层认识。半夏泻心汤实际上由三组药组成:一是黄连、黄芩清胆泄热;二是法半夏、干姜和胃气,散寒滞,辛开导滞止痛;三是党参、大枣、炙甘草健脾益气。可以说是紧扣“胆、胃、脾”三个环节,靶向用药,目标明确。
  对于慢性胃病病人,绝大多数都是寒热并见,虚实夹杂,很少有纯寒纯热的情况。往往既有口干口苦、咽部充血,胃脘烧灼,舌红,胃黏膜充血、糜烂、水肿等热象;又有胃脘怕凉、喜按、疼痛等寒象。笔者认为,“热在胆腑,寒在胃腑,虚在脾脏”,集中反映了本病的基本规律。
  浅表性胃炎病人多见舌苔厚浊,笔者常把“法半夏”扩充为温胆汤,增强和胃化浊之力;把“干姜”丰富成干姜、香附、川芎,增强辛开、化瘀、止痛之力。
  教科书中说本方的特点是“辛开、苦降、甘调”,但笔者一直觉得这句话太空泛,不好理解,落不到实处。后来感觉豁然开朗了,这不正是“辛开胃滞(法半夏、干姜)、苦降胆火(黄连、黄芩)、甘调脾虚(人参、大枣、炙甘草)”吗?理解到这个份上,再到临床心里就有了一种踏实感,使用本方便有了把握。
  在临床中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胆热、胃滞”仅仅是本病的“标象”,当这些问题解决了之后,最后一环是健脾、补肾、扶正气,只有走到这个环节,把机体的“本”培植好了,才能有远期的疗效保证。
  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有“局部”和“整体”的观念,知道治疗最终要走向哪里,这对于一个中医来说很重要;否则只会在表象上觅觅寻寻,来来回回,终因找不到最后的归宿而无法收功。

相关文章
 推荐美文——《念你们的名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疟 上课笔记
 老人脑出血后睡眠时间变长是否正常?如何护
 猪肾汤(《千金翼》卷六。)
 唇口望色辨证法
 生茶散(《鸡峰》卷十八)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