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黄帝内经:黄帝与《黄帝内经》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黄帝,中华民族的象征。上古的时候,黄帝率领他的部落统一了全国,中华文明从此发源,黄帝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远祖。黄帝不仅长于征战,而且颇懂医术,在闲暇的时候,经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讨论医学问题,传说《黄帝内经》为黄帝所著。




黄帝像
   (出自《中国历代名医图传》)  


《黄帝内经》简称为《内经》,《素问》和《灵枢》是它的两部分,其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至西汉的五百年间。从内容上看,该书是战国至秦汉医家将以前历代口耳相传的医学经验进行收集整理汇聚而成的,相当于一部时间跨度很大的中医各家学说的总汇或论文汇编。




影宋本《素问》
  清太医薛福辰点校影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


《黄帝内经》是记载针灸经络理论的最早经典,其中所记载的针灸内容反映的应是战国至西汉针灸实践和理论发展的水平。战国时期呈现出“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对针灸理论的形成极具影响力。另外,西汉时阴阳理论、“天人相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逐渐成熟,并深深渗透到经络学说形成过程中,影响着经脉数量的多少,也指导着经络理论的构建。这些因素在《灵枢》、《素问》所记载的针灸内容上都留下了很明显的历史时代印迹。


明刊影宋本《灵枢》/ 日本内经学会藏


《内经》中关于疾病的治疗,使用的药方仅十三首,绝大部分采用针灸治疗。不仅如此,《内经》特别是《灵枢》,大部分篇幅被用来阐述经络、腧穴、刺灸、针灸治疗等内容。《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开宗明义“先立针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亦强调:“法往古者,先立针经”。由此可以推测,这是针灸发展史上一段比较辉煌的历史,说明在秦汉以前的医疗活动中,针灸医学曾经占有非常显赫的地位。
总体看来,《内经》中有关针灸学的内容可以分类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内经》中对经络理论作了全面的阐述。据其记载,十二经脉之气血相互接续,联络四肢百骸,形体诸窍,首尾相贯,如环无端,使人身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阐述了宏观的“天人相应”思想,体现了人体与自然统一的更高层次上的整体观。另外,《灵枢》对经络系统中的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的命名结合了手足、阴阳、脏腑三大要素,并且阐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流注顺序及表里关系,十二经别、经筋、皮部循行分布,还有诸多关于“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的论述。
(2)《内经》对于腧穴理论的发展也有贡献,先是体现在腧穴数量的增加,所载穴名有160个左右。另外,还阐述了两个重要的腧穴理论,即:特定穴的理论和骨度分寸理论。分别记载有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等特定穴的定义和部分相应的具体腧穴。《灵枢·骨度》记载了人体各部的骨度分寸,这是现存最早记载骨度分寸的专篇,后世常用的骨度分寸法即由此为基础而发展、修改、补充的。
(3)《内经》对于刺灸理论与治疗也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且详于针而略于灸。其内容从针法的原则和方法、配穴方法、针刺工具、针刺前的准备、进针、留针、出针到针刺方向、浅深、补泻、禁忌、注意事项等都有论述,成为后世医家的临证指导。针灸治疗疾病的种类也已经涉及寒热证、热证、疟病、痹证、痿证、腹胀、飧泄等30多种病证。
可见,《内经》不仅是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最早经典,也是针灸理论形成的标志。它对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针灸医疗经验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为后世针灸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理论原则和方法至今依然指导着人们的针灸医疗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被验证并发展,展示着其强大的生命力。


(来源: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http://www。tcm-china.info/xbys/index2.htm)
1193652821:

相关文章
 【针灸--拔罐】子午流注按时开穴
 《上医守十》
 柴胡饮(《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小产失调枉死论
 诗人医生刘禹锡
 足少阴肾经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