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黄帝内经:天癸命门与三焦气化钩沉-原创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天癸命门与三焦气化钩沉

雪山来客原创

首发于“民间中医网”:http://med126。com/forum/



关键词:天癸、命门、三焦、肾间动气

●致辞并缘起... 2
●雨朦胧,夜朦胧,敢问路在何方... 4
●佛家禅定…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古人音渺…正见正思维正禅定... 5
世间禅定——佛家与外道之共法... 5
出世间禅定——佛家之不二法门... 7
●道家内丹…道要玄微,天机深远,下手速修犹太迟…周天火候钩沉... 10
●三位一体精炁神... 14
●天癸、天癸,略示端倪... 17
●参悟三高症——民间与科班的对话... 19
●命门何在——在两位巨人间... 20
●追寻历史轨迹……从素问的肾气到《难经》的肾间动气... 24
●扑朔迷离谈三焦—三焦之探幽览胜—从内经“脾胃乃后天之本“到难经的先天之本    25
①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系指脾胃等脏腑后天气化... 25
②中医五脏六腑功能主要指“气化”功能而言... 27
③《内经》三焦气化之起点与侧重点在于中焦脾胃后天气化... 29
④《难经》之三焦气化侧重点在于下焦原气之先天气化... 32
●总括素问、难经、李时珍、道家理论与印度瑜伽——肾乃先天之本... 36
①命门与天癸——先天之中的先天... 36
②脐下肾间动气——先天之中的后天... 37
③三焦——原气之别使也(原气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 37
④下焦原气、中焦胃气与上焦宗气,三者升降运行的道路是“气街”... 38
⑤三焦气化其实是六腑气化的综合态与统领者... 38
⑥《内经》模式与《难经》模式之间的沟通问题... 39
⑦三焦动气之形象——天根月窟闲来往, 三十六宫都是春... 41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0/5/26 17:40 编辑 www.lindalemus.com/rencai/]
-----------●致辞
谨以此文纪念缔造东方文明的历代圣贤,佛祖释迦牟尼、伏羲、炎黄、老子、庄子、扁、仲景夫子、孔子……
谨以此文献给在西学东渐、国学垂危之际,为捍卫东方文明而浴血奋战的同胞战友!

●缘起
我是一个有着很深很深的中医情结的人,从今生经历来看,找不出任何“涉嫌”中医的理由,故唯一的可能就是由历世“情缘”所导致的。前世未了情,今生复来寻;魂牵梦萦,挥之不去。按照佛教的说法:“要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相信此说,否则就不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会一头扎进了中医,情有独钟,有滋有味。有的人却宁可去吊抗菌素、化疗、放疗等等,甘被宰割却也心安理得,死而无悔。

我经常给人说,今生投错了胎,在17岁对整个世界还一派朦胧的时候,就稀里糊涂地报名去学了理工科。这样,就和国内绝大多数学子一样不管情愿与否,都在花样年华时接受了西方科学体系所必须的三轮“数理化外文”彻底洗脑。再加上不停顿地机械唯物论灌输,那一定就会被浇铸成一个铁杆无神唯物论者。

按照中国的国情,“一榜定终生”,故今生就不得不一直以理工类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养家糊口。觉得万般无奈、万分遗憾、百无聊赖地虚度了大半生。但是,消遣自有消遣的好处,这就不会存在着功利心。作为一个纯粹旁观者,没有任何功利心所驱动,也许会比业内人士看得更清楚的一些。旁观者清嘛!故“歪打正着”也不无可能。

与多数的中医发烧友所不同的地方,就是我在“发烧”伊始就同步地启动了佛道正宗功夫的修炼。所谓的“正宗”,是相对于一般气功意义上的那种训练而言,我是以佛道实修作为切入中医的切入面和基本面。从这一点上来说,应当是与古代中医的真精神有着相通之处。从黄帝、岐伯,到扁鹊、仲景先师、华佗、唐朝孙思邈真人,再到近世的陈士铎、张锡纯等等,都是有着一定的修炼背景。

当然,就算是到目前为止,我的修炼功夫与先圣们比较,还只是瓶底上刚能晃荡的一点点,就连“半瓶子醋”还算不上,若说是“九牛一毛”更为合适。同样,虽然我是一个中医超级发烧友,但在有生之年至于今,中医却一直只能作为我的一种高级业余消遣而已。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觉得十分地荣幸,这是因为今生毕竟有缘接触到了东方文化中最精粹的内容,这也算是没有白来“潇洒地走一趟”。五千年中华文明在灵魂深处的深沉积淀,被性灵修持所唤醒,以魂兮归来作结局,浪子回头金不换,反戈一击归本源。

这样一来,作为我的背景资料,与往昔先圣们就有了极大的不同。理工科、道家与佛家修炼的背景,再加上对中医的“业余发烧友”的背景。这个就是我“四合一”的背景资料(丹、禅、瑜伽、医,理工)。学术界有个著名的潜规则——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往往更容易掘到金子。被人看做不务正业,甚至“走火入魔”也在所不惜。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只读圣贤书;中华儿女多奇志,夜半起坐守黄庭。在这个超级边缘地带年复一年地发掘我心目中的金娃娃。

当然,从理工科出身而介入到传统文化后,成为世界级高手的绝不止少数。像著名的张延生先生,一本冯精志先生的一本《易侠》让他名扬天下,早早地登上了“兼济天下”之路,成了大师级的人物[1]。

虽然从第一步起,就能够将《老子》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与天台智者大师的《童蒙止观》和《六妙门》巧妙地结合起来修炼。因天生内向好静,故对自己用严酷的“约法三章”自律:“不做气功师,不与气功师为伍,不以气功牟利,甚至不向任何气功杂志发表哪怕是一个字。”一直“潜伏”在“蜗居”中默默地做一个“作茧自缚”、独善其身的“蚕宝宝”。

这样的蛰居一直持续了三十年,直到近两年,“蚕宝宝”思古之幽情萌动,居然要想破茧而出啦!更觉得好像是对《内经·素问》,阴阳五行这些古中医核心理论有了某种小小的感悟,到了可以将自己的这点儿感悟无偿地传递给爱好传统文化的同道们分享的时候。但是一直没考虑好,当在何时何地,又以何种形式进行这种传递?

例如,这次要想与同道们一起讨论的关于“天癸、命门、三焦、肾间动气”的问题,是涉及到中医的“核心机密”的,原拟以论文形式发表。一直到昨天为止(2010-4-5),发现这些内容并不适合写成论文。因为“论文、论文”,就得进行论证,而对这些核心机密却恰恰无法进行如同西方数学(三角几何代数)式的那种逻辑推理式的论证。这些内容,都是一种灵性的感悟,而不能靠逻辑概念推导而得来的。

于是,觉得还不如将自己怎样通过修炼的进程,而对这些问题逐步感悟的过程介绍出来,也许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东方传统文化所特有的那种切入方式——性灵修持,这样就能生动地描绘出传统文化的认识工具的核心性特色,从而达到与公众的某些沟通,这样的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资料也许就更有其特殊价值。

离弦之箭无有回头路,有诗为证:
调寄“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 张延生,教授,工程师。男,汉族,1943年3月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瓦窑堡,山东省滕州市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工艺系工艺专业,曾任北京航空学院机械厂厂部技术室工程师、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易学教研室主任。兼职与曾兼职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易学文化大会名誉会长、中华名人协会理事、炎黄道家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医学气功研究会理事、(1988年4月任)北京中医学院大学生手诊研究协会顾问等职。并且被数十个企、事业、单位等聘为决策或指导顾问。易学特长:象数、易理、易医、义理及其应用。(http://baike.baidu。com/view/747132.htm?fr=ala0_1)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0/5/26 17:49 编辑 www.med126.com]
-----------●雨朦胧,夜朦胧,敢问路在何方
1980年的我,与所有气功爱好者一样,被气功大潮所裹挟,并投身于其中。被满天飞的大师,和林林总总的气功法门弄得眼花缭乱,对庞大的东方修行体系一片朦胧,不知所从,但却能以直觉冷静面对、谨慎取舍杜绝门外,而自行设计了一整套修炼法门。在许多年之后接触佛典才知道这个法门居然就是天台止观法门,或简称“数息观”[1]。

修持数息观五六天之后,在一个大清早突然落入到一种无法形容的状态之中,整个脑袋就像是突地煞了车一般,一念不起,无法思考任何问题,却又极其地清醒,对周边的一切事物看得、听得都极其地清晰。我不知道这种状态叫什么,但是却觉得无比地舒畅。于是就天天如法泡制。奇怪的是,当时的我,还并没有看过任何的佛家书籍,更不懂得什么天台止观法门。

如此天天修习,一个月之后,一天也是突然之间,在丹田位置跃然出现了一个“热气球”,它是非常地清晰。如果按照气功界通行的方法,到了这个时候,就理所当然应当考虑怎样去“运”这个“热气球”,例如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导引它沿着任督二脉运行(识神用事)。但是,我却直觉天成地认为不应当如此,而唯一所取仅仅就是护持着这种清晰的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之中,将里里外外,周遭发生的一切,尽可能地都“观照”得了了分明,然而却又不丝毫地执着它们,坐观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任其来去[2]。

1990年,我觉得气功有六个来源,儒、释、道、中医、武术、民间,那些所谓的气功大师们不过就是“二道贩子”,与其去吃“二道贩子”嚼过的剩饭,还不如深入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何不亲自去寻觅那个远在天际的“源头活水”呢?

于是就启动了对道家丹经,和对佛家正宗的修炼法门“止观”、“六妙门”[3]、“数息观”、“易筋经”等等的系统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中医基本理论,其实与道家内丹,以及佛家的禅定法门关系甚密,缺一不可。或许是冥冥之中来自远古的呼唤,唤醒了一个个沉睡的心灵,且听——青藏高原——李娜的歌声: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4]

[1]数息观:是小乘佛教的两大甘露门之一,另一甘露门就是著名的白骨观。数息观最早由安息国王子安世高从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他所奉持的经典是小乘佛教的《大安般守意经》。其中就有“六妙门”的说法。后来,我发现了,“六妙门”,不仅仅是小乘佛教的一个主要禅法,就是在大乘佛教中,像天台宗、禅宗和密宗中,也在广泛地运用。“安般”,首见于《杂阿含经》中的“十念”法门,十念包括“念佛、念死、念安般”等等,共有十种法门。安般,全称“安那般那”,“那”,梵语,“息”之意。“安”,入之意;“般”,出之意。就是“修行出入息”之意。

[2]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属虚妄,若见所相非相,即见如来。”当然这还是目前的前进目标。

[3] 止观、六妙门:包括数、随、止、观、还、净六个层次。详见天台智者大师《童蒙止观·六妙门》一书。袁了凡先生《静坐要诀》中对四禅八定修持次第论述甚详,可作为正确禅修的指导。其中《修证篇》云:“夫玄門三年溫養。九年面壁。未嘗不靜坐。而不發大智慧。不發大神通。不發深禪定者。以其處處戀著也。得一境界。即自以為奇特。愛戀不捨。安能上進。故須節節說破。事事指明。方不耽著。方肯厭下欣上。離苦而求勝。去粗而即妙。捨障而得出。到此地位。方知法有正傳。師恩難報。昔陳白沙靜坐詩云。劉郎莫記歸時路。只許劉郎一度來。陳公在江門靜坐二十餘年。惜無明師指點。靜中見一端倪發露。即愛戀之。已而並此端倪亦失。竭力追尋。不復可見。故其詩意云爾。學者靜中有得。須先知此六行觀。若到初禪。不用此觀。則多生憂悔。憂悔心生。永不發二禪。乃至轉寂亦失。或時還更發初禪。或並初禪亦失。”庞大系统的禅修体系,只有佛门有系统传授,道家对此不甚了了。袁了凡先生《静坐要诀》可在我的博客下载:http://med126。com/bbs/index.php?action/space/uid/151430。
近年来,密宗白教大宝法王心子咏给明珠多杰讲解大手印大圆满止观禅修的视频可供下载,是当前公开最正宗的佛家禅定修持次第教授了。咏给明珠多杰禅修视频链接也在博客中给出。

[4]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0/5/26 17:51 编辑 www.lindalemus.com]
-----------●佛家禅定…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古人音渺…正见正思维正禅定[1]

世间禅定——佛家与外道之共法十多年之后,接触到了正宗佛经之后,我才知道当时的抉择是正确的,这种状态就是佛家的“正禅定”,以及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与气功的分水岭。佛道两家,从一开始就是与气功分道扬镳的。用道家的话来说,可以叫做“元神寂照”。而用佛家的话来说,即“四禅八定”[2]。佛家四禅八定从欲界定、色界定,直到无色界四禅天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天”,有着几十个层次庞大的禅修体系,每一个层次都有相应的证验。但只有大成就者才能说出每一个层次的相应证验,并清楚地知道弟子的修行是在哪一个层次,而给与相应的禅修指导。

但是这些都只算是“世间禅定”,修持这一类禅定,就算攀登到最高境界,也还不能获得解脱,达到“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境界。古天竺释迦族饭净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曾向三位仙人学道,学的就是这种世间禅定。世间禅定是佛教与外道的共法,在佛教叫修“寂止”,或简称为“止”。“止”是一种“单空”状态,又被称为“空分”。修习世间禅定得法的人,若配合着行善积德,可投生相应的禅天,过天人的生活。天人以禅为食,一禅可安住八万大劫,但毕竟落空亡。如果没有善业支持,甚至作恶业,死后会降生到畜生道,变成冬眠类的动物,像熊、蛇一类。

袁了凡先生《静坐要诀》[3]说得明白:“後復身心泯泯虛豁。忽然失於欲界之身。坐中不見己身。及床坐等物。猶若虛空。此名未到地定也。將入禪而未入禪。故名未到地。從此能生初禪矣。於未到地中。證十六觸成就。是為初禪發相。何謂十六觸。一動。二痒。三涼。四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便有八觸。謂一掉。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沈。七堅。八軟。此八觸與前八觸雖相似。而細辨則不同。合為十六觸也。十六觸由四大而發。地中四者。沈重堅澀。水中四者。涼冷軟滑。火中四者。煖熱猗痒。風中四者。動掉輕浮。學者於未到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內外。或經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壞。守護增長。此時動觸一發。忽見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動發。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遍身。上發多退。下發多進。動觸發時。功德無量。略言十種善法。與動俱發。一定。二空。三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生。七知見明。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柔軟。如是十者。勝妙功德。與動俱生。莊嚴動法。如是一日或十日。或一月一年。長短不定。此事既過。復有餘觸。次第而起。有通發十六解觸者。有發三四觸及七八觸者。皆有善法功德。如前動觸中說。此是色戒清淨之身。在欲界身中。粗細相違。故有諸觸。”

故知气功界所执着的各种气脉触动,按佛教禅定阶次判为“初禅未到地”,若连佛家最最起码的初禅还未证得,又有何资格谈禅论道呢?且一旦执着于气脉触动,功德永不增上,永不发甚深禅定矣!

【慧而不用小故事一则】
某地迎江寺皖峰老和尚曾对我说起过,他年轻时在庐山学禅的一小段经历,他修持的是天台宗止观。一天他在定中,突见山脚下有几个居士顺着山路攀行,就连他们篮子里面各色食物都看得清清楚楚。过不久,居士们果然来到庙里,与自己当初所见一模一样。小和尚很是高兴,忙告师傅,满以为师傅会夸耀他一番。哪晓得师傅一听,反罚他跪香,并呵斥说:“以后还看不看了!”

他老是说自己现在不行了,因主持寺务,整天不得空闲。老和尚文化程度不高,却也通达,曾写过一本《止观与气功》的小册子,可能是为了将气功界有缘众生接引到佛法的正途。

他经常赞叹一位叫法华的师兄弟,住河南某山数十年如一日地禅修。虽是某寺主持,却不住寺院,独住深山茅棚终年闭关,一年就下山一两次,用政府发的每月几十元补助金,买一点衣食物等,余钱仍退还政府。他一直修到周身放光,以至蚊子无法近身。每遇山洪暴发,洪水从茅棚涌过,而坐垫下一点不会进水。大蟒为其看家护法,猕猴前来献,种种祥瑞事迹不胜枚举。素持一针一衲一垫,依大树坟地茅棚而居,远绝人寰,持头陀行者当如是如是[4]。

实际上“禅定”这个词汇极不恰当,很容易引起误会,以为禅定是一种一念不起的死寂状态,但这是一种“单空”或“顽空”。有一位上师比喻说:“最好的水,是高山悬崖上的水,它在跌落过程中无数次地与岩石撞击,而被净化。”这就是对正确禅定状态的一个生动描述。

大概这样修持了两三年之后,慢慢可以走路、等车、乘车等活动之中,甚至于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只要想入定,立马就可以入定。我那时还以为整个气功界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人人都知道入定,都会入定。直到很多年之后才知道,不要说是气功界,就算是佛门出家人之中,真正能够得定的,以及知道如何一步步次第性修持禅定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但实际上我那时还堕入在“单空”之中。

所幸的是,每在紧要关头,我都能小心翼翼地绕开暗礁险滩,将导航图与指南针,及相应航海救险工具置于掌控之中……


[1] 八正道 Ba zhengdao(梵文 ārya-a??ā?gika-mārga)

佛教名词,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盘)的八种方法和途径: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2、正思维。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3、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4、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yin等恶行;5、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6、正方便。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盘的理想境地;7、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8、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即坚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义。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认为只有自己的教义才是真理,其他宗教及各派哲学都是邪见。因而把正见当作最重要的一道,而其余七道则都是在正见的基础上进行精进不懈的修行。

  八正道也是针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苦行主义和“六师”中一些派别的享乐主义而提出的。佛陀提倡不苦不乐的中道,因之在原始佛教也把八正道称为中道。原始佛教对这种不苦不乐的修行方法十分重视,列为四谛之一“道谛”的具体内容。对于八正道的详细解释有安世高译的《佛说八正道经》、《增一阿含经》的《四谛品》和南传《相应部经典》。(详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680.htm?fr=ala0_1_1)


[2] 《华严经》:“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四禅灭尽定。”

[3] 袁了凡先生《静坐要诀》发布在我的博客,其中对正宗佛家四禅八定禅定修行阶次境界论述甚详,过来人说的话:http://med126。com/bbs/index.php?action/space/uid/151430

[4] 居处若为世人知,更移茅棚深山去。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0/5/26 17:56 编辑 www.lindalemus.com/wszg/]
-----------而要想获得解脱,就得修持出世间禅定(胜观),就是在修“止”到一定程度后,接修“胜观”,简称“观”。修“观”的目的是淬炼出吾人心中本具之智慧(如来藏),或者说“明分”。出世间禅定的修持是在“明空双运”之中进行的。修“观”达到一定证量之后方能开悟,这时行者就会觉得原来套在头上的“黑漆筒”突然脱落,顿见光明。但开悟仅仅才算是看到了水中月,而不是天上真月。要想见到真月,还必须长期艰苦修持而证悟,才能够成为一位登初地的菩萨。按大乘显宗的说法,一位上根行者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连续修行,才能登地而获得解脱。

宣说这类禅定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楞严经》等。近代虚云老和尚《参禅要旨》讲解实修窍门最为的确。大乘佛教最高禅定境界叫“缘起性空”,也就是《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圣者的境界。

禅宗“参话头”是用心“参”“念头起处”,而不是口“念”“念头起处”,参禅的这个基本常识现在基本无人知晓。而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的《童蒙止观》和《六妙门》对世间禅定的修习层次讲解甚为详尽,《释禅波罗密》和《摩诃止观》是阐释出世间禅定的。这些佛典构成了从世间禅定到出世间禅定博大恢宏的系统阶次性教授。

虽然世间禅定不是大乘佛教的究竟境界,却可以作为出世间禅定的基础。特别是在目前末法时期众生烦恼沉重,像达摩祖师给慧可指示心性,慧可当下开悟之事已不可能重演。故渐根者须依四禅八定次第循阶次第攀升,最后锲入出世间禅定修习,是为末法时期修证佛法的稳妥途径。

出世间禅定(自性定),又被称作自性、觉性、心性、空性、智慧、般若、真如、当下、如来藏、正眼法藏、本来面目、本地风光、缘起性空、真空妙有、色空不二,及《道德经》所说谷神、玄牝[1]……等等不同的名词。 “只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 是佛教区别于外道的不二法门。空性是宇宙的本体,同时也是每个含灵有情的心的本体,两者是一体的,吾人之自性是遍满虚空的。只有证得了自性,才能从六道轮回中获得解脱。出世间禅定与世间禅定虽同属禅定,却是天地悬隔的两种境界,即使用海与井蛙之境界,还远不足以比拟二者之差异!

心性修持必须要在具德上师指导下进行,须先由上师给弟子传递并指认了心性之后,弟子才能无误地进行修持。在没有被指认心性之前,看了几本佛书,或者读过一些禅宗公案,便自以为是以为开悟了,那只能是痴人说梦话,自欺欺人而已。昔日慧能由黄梅五祖讲解《金刚经》指认了心性,然后躲入猎人队中修持了十多年,这才出山传法而成禅宗六祖。

慧能(公元638—713)在五祖前接法后渡九江南行至大庚岭,被惠明追上,唤云:“为法来,不为衣来。”能曰:“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曰:“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这便是禅宗六祖慧能初转法轮传递心性之著名公案。时间在公元七世纪,地点在荒山大庚岭之上,人物主角慧能当时还未落发为僧,故被称作行者。人物之二僧人惠明先是三品将军,性行粗恶。传递的方式,令其“屏息诸缘……”……良久……“正与么时,那个是本来面目!”一下点开其心中灵犀,完成了师徒之间心性的传递!故慧能曰:“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是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原是神秀听说衣法已南去,便带了数百人追,“欲拟捉慧能,夺衣法(想篡六祖,私欲重重)。”直追了两个月也没追上,“尽总却回”(居心险恶,无功而返)。唯有惠明,穷追不舍至岭上(信心无比,不惮远险),且不为衣来(君子谋道不谋位)。“未省自己面目”——虽往日“性行粗恶”,却有自知之明,不是个妄自尊大者,故“福至心灵”。这样一来,师徒间便能因缘契合,认识了本地风光。

具德上师能将弟子的心地看得清清楚楚。故弟子必须长期(十年乃至二十年一贯不间断地)依止一位具德上师修行,一朝时机成熟,上师就会相机施教,或直指,或棒喝,在前念已逝,后念未起之当下,言语道断,心行路绝,一道霹雳,刹那间撕破弟子无始以来之无明,绝路逢生,便是大丈夫出头之日……这在禅宗称为“啐啄同时用”。卵中小鸡即将破壳之前,会从里面啐,母鸡便会相机从外面啄。若时机未成熟,或错过了时机,小鸡都将是死路一条。

昔日南院和尚说:“现在的师家都不能称为真正得道高僧。他们只徒具啐啄同时之眼,而没有切实运用啐啄同时的道理。”一僧问:“什么是啐啄同时的应用呢?”南院却说:“与真正的禅师相遇了,没有啐啄同时的动机,就失去了成禅师的机会。”僧:“答非所问啊!”南院喝道:“问何在!(雪山点评:正答临机应用所在)”僧曰:“记不起来了。”南院按下便打,僧很不服气(点评:错过良机)。

后僧在云门(864—949)门下听其他僧徒谈起此语,才幡然了悟语义,便赶回南院,南院和尚却已圆寂了。便造访寺院法嗣风穴和尚,风穴问:“你以前问过先师‘啐啄同时应用’,现在你有所领悟了么?”“只认识一个道理。”“你讲讲看。”“当时我如同行在灯影里,似懂非懂,不能清楚地照顾好自己,失去了一次妙机,现在不同了。(点评:自知错过,即不为错过)”风穴当下认可了他——《传灯录》——“时时勤拂拭”的实例。

实际上,弟子在漫长的修行征途上,往往需要上师多次地指示心性才行,通过一次指示往往还不能使弟子的心性得到完全的确认。就是上述公案中某僧说的“行在灯影里似懂非懂,不能清楚地照顾好自己”。这儿的“自己”,不是指身体,却是指心的本面。从不懂到“似懂非懂”,再从“似懂非懂”到了了分明,这是一个渐修渐悟的过程。就是从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再到实相般若的漫长过程。

但是,在现在末法时期,内地佛教已被职业化了,真正能懂得心性修持之道的僧人寥若晨星。就是在智者大师的祖庭,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也被改成了佛学院,而放弃了真修实炼。禅宗自虚云大德后心地法门基本失传,所谓的禅寺不过是儿孙庙而已。喜欢跑庙者真还不如自己上网找具缘上师取经。

佛法是教法与证法并举之法,缺一不可。达摩祖师说“理入行入[2]”。慧可大师说:“智者心行,凡夫口说。”老子《道德经》:“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明言远古真人、至人、圣人的三类修行方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等[3]。故东土佛道医三家如出一辙地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去古既远,古风不存,佛道医渐沦为学说之道,遂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随着西学东渐而全线崩溃。而寻常百姓与中医关系最切,故在此蒙难尤烈。

以上都是后话,当初并不知道。且看禅修之难:

调寄《苏武慢》:[4]
试叩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多少年少?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5]。悟时超十地三乘[6],凝滞了四生六道[7]。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音树下[8],杜宇一声春晓[9]!曹溪路险,鹫岭云深[10],此处古人音渺。千丈冰崖,五叶莲开[11],古殿垂帘香袅。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1] 《道德经》:“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谷”,虚怀若谷,空虚义。“神”,《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天元纪大论》:“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那个永恒不死、空灵无比、神乎其神的所在,虽属真空,但却能缘起世间一切,也就是佛家的“缘起性空”。《心经》前赞曰“无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个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顶礼”。十方三世万佛,都从这“虚空体”——诸佛之母中生出。正与“谷神”同义。韩国电视片《大长今》中有一个片段,太医院太医带着徒弟们修道时说:“道不在高处,也不在远处,道就在吾人心中。”却不知当今太医院是否还有这样的修行?否则,中医真会沦没到出口转内销的境地。

[2] 达摩祖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3]《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4] 出《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

[5] 此话说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余皆惊愕,开禅宗心地法门。“苏武慢”出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

[6] 指大乘佛法菩萨证悟次第,从一地起,至于十地,超越十地,便进入佛果果位。三乘,指佛法三乘,小乘、大乘、密乘。

[7] 四生,指《金刚经》所说:“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指六道众生:天道、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前三道为三善道,后三道为三恶道。佛法修持指向超越三界六道。

[8] 《老子》曰:“弃圣绝智。”禅宗偈语:“心行路绝,言语道断。”紫阳真人:“却道有言皆属妄。”

[9] 句出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见中华诗词网:http://www。haoshici。com/Sushi23000.html。此处以百花争妍、姹紫嫣红的春天来比喻修行人的开悟境界。又,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晚年时,洪水为患,蜀民不得安处,乃使其相鳖灵治水。鳖灵察地形,测水势,疏导宣泄,水患遂平,蜀民安处。杜宇感其治水之功,让帝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杜宇退而隐居西山,传说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鹃鸟为杜鹃。一说因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作鹃鸟,后因称杜鹃为“杜宇”。

[10] 曹溪,指祖师禅。鹫岭,指如来禅。

[11] 达摩祖师,凝住壁观,一华开五叶,开中国禅宗先河。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0/5/29 08:21 编辑 www.lindalemus.com/wszg/]
-----------道家号称有三元丹法,曰天元、地元、人元。上药三品,曰元精、元炁、元神。又有“三密”,曰:药物、鼎炉、火候。

崔希凡《入药镜》:“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欲醉。”《玉皇心印经》:“上药三品,神与炁精。”伍冲虚真人 《天仙正理直说·先天后天二炁直论》[1](下称《正理》):“秘密者,先天后天之说也。”故知“先天”、“后天”之说为道家不传之密。

而从当代的现实条件说,一般适合于从自身的人元丹法起修,进而上接天元,这样比较容易入手。但这个自身人元丹法,其药物、鼎炉和火候究竟是什么?“活子时”产药景象,如何采药归鼎,又如何起火烹炼?这些在《正理》中解说最详。紫阳真人《悟真篇》:“此药至神至圣,忧君分薄难消,调和汞不终朝,早睹玄珠形兆。志士若能修炼,何妨在市居朝。工夫容易药非遥,说破令人失笑。”吕祖:“说着丑,行着妙;人人憎,个个笑。”说的就是药物。这个药物,男子二八,女子二七之后,天天都会遇着,百姓日用而不知,当面错过,可惜可惜,实在可惜!

而其中最难得的还算是“火候”,君不见紫阳真人曰:“契论经歌讲至真,不将火候著于文。要知口诀通玄处,须共神仙仔细论。”又有云:“圣人传功不传火,自古火候少人知。”欲明火候,就必须知道“周天”真义。所谓“周天”,用物理学的名词解释,就是“周期”。“周天”是描绘“火候”的一个术语。而“小周天火候”,就是从活子时药苗儿真机显现,采药归鼎、起火烹炼算起,“进阳火,沐浴;退阴符,沐浴”,最终一个烹炼周期全过程圆满结束,是谓一个小周天

而火候之中,又以沐浴为关要。《正理·火候经》:“不可只用进阳火退阴符,而不用卯酉之沐浴,则亦堕顽空而不得药成药。盖沐浴是成仙成佛最要紧、最玄妙之功。沐浴乃炼丹之正功,而进火退符不过只是调和助沐浴之功而已……沐浴成空,名曰仙机。不能真空,则堕旁门外道,而成大病。”

采药归鼎之后,就自然能知道“炉”的所在。此时按法诀圆满周天火候之后,自然就会知道道家之三密了。至此,道家人元之三密就完全破译了。

道家的内丹术其实就是通过“元神、元精、元炁”三味真药的凝练,升华生命的全过程。

为何要讲道家的药物鼎炉火候呢?因为这与中医《内经·素问》中的“天癸”、“动气”关系甚为密切,下面将会看到。

中国古代没有西方物理学,故而没有“周期”这个概念,就不容易描述“周天”这个至关重要的术语。但是,古圣并非没有极力地去刻划其真义。如《正理·火候经》说:“古人或以日喻,或以月喻,或以年喻,无所不喻。不过借易见者以发明火之不可言者。学者皆不可以喻认真,但恍惚喻似身中之理,而犹非实似也。”《正理·道原浅说篇》:“虽曰周天,实非天也,心中妙用,略有似于天之周数,为妙用之程限者。”在无数次地玩味冲虚真人这些话时,一朝豁然开朗,终于悟出“周天”真义。但世上几乎没人去细细体味其内涵,但知望文生义、人云亦云、目跟从谬说,殊可叹可惜也!

而有的师傅们虽知其真义,却又不懂物理学,无法将其明明白白地表述出来,实在也是无奈!而物理学恰恰是我的强项,故我学西,不知是投错了胎,还是“歪打正着”,真无法说清楚,姑名之曰“道学衷中学西录”吧。

小周天炼小药称为小还丹,藉此可初步筑基。初基成,漏体男子即可做到“降白虎”,不但点滴不漏,且可完全断yin,进而“马阴藏相”。“精满不思yin”嘛!若漏,还有什么丹基可言啊?这是男子已漏之体修炼的最基本功夫。《正理·本序》:“喻筑基,论二炁渐证于不漏。息定还精炁,谓之筑基。息定精还,谓之基成不漏。若有漏,则不成为胎神之基。”

这个“周期”(古称“周天”),与任督循环轨道毫不相干。(童真未漏之体修炼可以免去这一道功夫,直接修炼大周天炼大药,冲破天门出阳神。因我曾长期与这样的师傅同吃同住同睡,亲自用手摸过他的头顶囟门部位,的确是没有骨头。[2])

成年已漏之体必须通过小还丹炼小药,将精炁神缓缓补足到十六岁童真未漏之体状态,才有可能进入到大还丹大周天的修炼。故道家功夫又称“还丹”、“返还”。真实论之,整个小还丹过程全部都是在筑基,而大还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炼丹。大还丹玄关采药服食与小还丹用的是同一套词汇(如玄关一窍之类),然所指截然不同,这些都得有明师一一指点明白。大周天火候是昼夜不停顿的,三百天火工圆满,就可冲开顶门出阳神而进入虚空。正因为道家有这一套完整的看家本领,故可豪迈地宣称:“我命在我不在天!”

气功界将任督二脉循环运行称之为“小周天”,又将“十二经脉”运行称之为“大周天”,令人啼笑皆非,实谬之远矣!气流的任督运行是否存在呢?的确是存在的,炁满任督自通,何来打通之说?但在丹经中将这个运行轨道另作定义为“河车路”,如紫阳真人《悟真篇》所说:“河车不敢暂停留,运入昆仑峰顶。”描述任督运行的术语“河车”,与描述“火候”的术语“周天”是本质上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若按照气功界这种所谓的“周天”修炼,到老无功,虚度一生。所以道家内丹,与气功所谓“周天”功法,是大相径庭的![3]紫阳真人《金丹四百字》曰:“火候不用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时虚比。” 全部都是在无为之中而为之。

对历代圣贤遗留的典籍,要常怀敬畏之心!用一己之私念去“妄测妄解仙经”,数典忘祖,是要遭报应的!满天飞的“气功大师”,对道家丹经可说是一窍不通,却将剽窃来的名词内容偷梁换柱,进行贩卖,师傅们将这种人称作是“道贩子”。而善良百姓也甘受宰割,真可谓是“一盲引群盲,相牵入火坑”!岂非一场空前之浩劫哉![4]

紫阳真人《悟真篇》说:“不辨五行四象,那分砂汞铅银。修丹火侯未曾闻,早便称呼大隐。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误他永劫在迷津,似恁欺心怎忍!”又曰:“万物芸芸各返根,返根复命即长存。知常返本人难会,妄作招凶众所闻!”《老子》:“妄作凶。”

道功虽以凝炼精炁神为主题,然亦不离禅定。《正理·浅说篇》:“神还为虚,九年面壁之大定也。”《正理·火候经》:“石杏林曰,定里见丹成……紫阳云,唯定可以炼丹,不定而丹不结。此甚至要之语。”《正理·鼎器直论》:“心息相依,久成胜定。”《正理·火候经》:“世人邪法,皆用有为,仙家之有为则不同。邪说之有为,皆着相;仙家之有为,不着相。此尤为无人见者。”《悟真篇》:“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识无为为要妙,谁知有作是根基。”《金丹四百字》:“虚无生白雪,寂静发黄芽。玉炉火温温,金鼎飞紫霞。”

在甚深禅定中会触发各种气脉触动[5],气脉触动是禅定的副产品。气脉触动千变万化,如果追随着气脉触动,就已着色着相着魔,误入歧途。此均为炼己不纯所致。正宗道家功夫同样讲究炼心,在道家被称作是“炼己”,道功以炼己入手,以炼己撒手。

《正理·本序》:“论炼己者,论其成始成终之在真我。真我者,是言己之本来面目,即元神本性之别号也。凡所为采药、炼药,基之筑成于始者,皆由炼己,证本来面目之成于始者,即所以修性于始也。所为伏炁胎息,为脱胎出神、还成虚于终者,皆由炼己。证本来面目之成于终,即所以修性于终也。始终皆是本性而成仙……世世之愚人,不知仙即是性,与佛即是性同。所以举世谈仙,而莫知所学,而亦莫有所成。”丘处机真人:“吾宗七分性功,三分命功。”

通过实践,我同样认识到获得坚固的禅定最为重要,禅定就是炼心炼己,《金刚经》:“降伏其心”。“系心一处,无事不办。”不间断的禅定,才能导致不间断的丹火,做到“子午卯酉不断夜”。把一颗散乱的心,调伏成一心不乱,就抓住了修炼的根本,但这绝非旦夕之功。否则修炼内丹完全是一句空话。故曰:“炼己待时。”当然炼己还包括“三千功八百行”。还有世间口头禅:“性功自悟,命功师传。”谁知性功尤难,更须师传。

实际上人体内丹修炼并非道家专利,三教中人得此秘诀者均可修炼,在佛家称为牟尼宝珠,道家称为玄珠,儒家称为九曲明珠。这个鲜为人知的事实为当代修炼易筋经大成就者孙云光老师所披露。

有紫阳真人《悟真篇·绝句第六十二》为证:
了了心猿方寸机,三千功行与天齐。自然有鼎烹龙虎,何必担家恋子妻。

又吕祖《沁园春》曰:
“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
正一阳初动,中宵漏永,温温铅鼎,光透帘帏。
造化争驰,龙虎交媾,进火功夫牛斗危。
曲江上,见月华莹净,有个乌飞。

当时自饮刀圭,又谁信无中养就儿。
辨水源清浊,木金间隔,不因师指,此事争知?
道要玄微,天机深远,下手速修犹太迟。
蓬莱路,仗三千功满,独步云归

上面长篇累牍地对佛道做了介绍,却似冷落了中国最大的一家:儒家。是否有瞧不上儒家的意思呢?其实,我最看重的却恰恰是儒家,若没有儒家提供的文化温床,没有千千万万的读书郎,哪来佛道与中医?如果让我给儒释道医四大家各形容其地位的话,似可说:

佛家如日月之经天,道家是坤载大地,儒家如坎离之水火(温度与水分),中医如同树苗苗,秉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雾露之灌溉,而茁壮生长,缺一不可!

宇宙鸿蒙,天地玄黄,自盘古开天地,由伏羲而炎黄,饮毛茹血,步出草莽昏昧之初,中医就与远古道家哲学同源而生,中医绝不仅仅是医学,更是凝结着远古祖先智慧的宇宙生命哲学,是先哲在与大自然的统一协调之中,所体悟的安身立命的哲学。

故笔者觉得,熔儒释道医武、琴棋书画剑于一炉而共铸之,方能铸就上乘之中医!

[1] 伍冲虚真人:明神宗萬曆二年(公元一五七四年)正月元旦,伍真人降生於青州府之官衙。七月,伍沖虛真人隨父健齌翁官紹興府。明思宗崇禎十三年(公元一六四○年)伍沖虛真人隱跡仙去。伍真人《天仙正理直说》是男功修法,至于女工,可参见光绪丙午年成都二仙庵版的《女丹合编》,被收进了《道藏辑要》中。女功要点是,下手修炼的位置是中丹田膻中,先行斩赤龙,行三个月功夫,就可将赤龙斩净。然后可修炼胎息还丹,与男功同,参照《正理》即可。女血赤,曰斩赤龙,叫做太阴炼形。男精白,曰降白虎,曰太阳炼气,下手修炼是在下丹田。两者下手修炼之处全然不同,这一点就是在古代知道的人也甚少,耽误了许多有志于修炼的女子。《女丹合编》的主要篇目有:《壶天性果女丹十则》、《女金丹》、《樵阳经女功修炼》、《女功炼己还丹图说》、《女丹要言》、《西池集》等。参见:(豆丁网在线:http://www。docin。com/p-25256187.html)


[2] 详见孙新立的故事:(http://med126。com/forum/viewthread.php?tid=96491)

[3] 《周易参同契》:“初正则终修,于立末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黑着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世间多学士,高妙负良才,邂逅不遭值,耗火亡资财。据按依文说,妄以意为之,端绪无因缘,度量失操持……千举必万败,欲黠反成痴,稚年至白首,中道生疑,背道守迷途,出正入邪蹊。管窥不广见,难以揆方来,侥幸祈不遇,圣人独知之。”“世人好小术,不审道浅深。弃正从邪径,欲速阏(e)不通……竭力劳精神,终年不见功。欲知伏食法,至约而不繁。”

[4]紫阳真人《悟真篇·序》曰:“仆幼亲善道,涉躐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惟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丹砂,白金黑锡,离坎男女,能成金液还丹。终不言真铅、真汞是何物也。又不说火候法度,温养指归。加以后世迷徒恣其臆说,将先圣典教妄行笺注,乖讹万状。不惟紊乱仙经,抑亦惑误后学。”葛洪《抱朴子》中也有很多关于伪师的记载,恐繁不赘。

[5] 上文提及,按佛家禅定理论,在初禅未到地时,会出现十六触。十六触功德无量,但若执着触动,即为着魔。若不执着触动,即可渐次进入初禅。功德与着魔,仅仅一线隔。详见袁了凡先生《坐禅要诀》。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0/5/29 08:47 编辑 www.lindalemus.com/pharm/]
-----------在道家丹经中,历代祖师们反复交代,药物三味精气神,均需先天忌后天。炼神须炼不神“神”,炼息须炼不息“息”,炼精不是“yin媾”精,却是“元精”、“元炁”、“元神”三味真药。这三味真药,必须在甚深禅定之中方能显现。

呼吸之“一出”“一入”称“一息”。由“六妙门”之“数息”入手,渐至于“随息”。随息功深,渐至于不呼不吸的“止息”。从“止息”渐而“胎息”,又从“胎息”入“真息”。这得有个漫长的修炼过程,莲花生大士说:“低处走兮高处到,慢慢走兮快快到……”在甚深禅定中,配合着止观与炼息,看来虽然慢,实际上是一个高效法门。

因“心息”本是一体,“心”指其能“明了”的成分,“息”指的是“推动力”的成分,在佛家则称之为“风”。凡夫在急促的“凡呼吸”中,受业风飘动的影响,“心”也随之不停地飘动,无法平静,故元神就不可能显现。从“六妙门”的“数、随、止、观”入手,把急促的凡息,修炼成为不呼不吸的“真息”,此时那颗不停飘动的心,也就能渐渐地平静下来,最后“元神”自然就能渐渐地显露出来。所以,古圣所说“栓心猿,锁意马”,最为有效地办法,就是从炼息入手。而禅修,实际上是“澡雪精神”,升华吾人心灵的方法[1]。

在真息状态的元神寂照之中,慢慢就可以体会出“元炁”与“元精”。“元炁”指的是其热动力的部分,可以温煦之推动之,属离卦(☲),“离”,火也;“元精”指的是其载体的成分,属坎卦(☵),“坎”,水也。元炁元精两者本相抱为一体。故《正理》说:“药即是火,火即是药”,元炁元精合而为“药”。上面已经说过,心息本为一体(佛门称为“心风不二”)。故而知道,“元精”就是总“载体”,“元炁”是推动的热力,“元神”即是其能明了一切的“心”。分而说之是三个,实质上是一体的。[2]

是故丹经中为何总是将元精、元炁、元神三者扯在一起,《玉皇心印经》称作“上药三品,精炁与神”。而其中“元神”最为重要。《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但是,若不进入到真息的状态中,元炁、元精就不能显现,元神也无法显现。所以就必须将“上药三味”一体化地修炼之,故《心印经》又说:“回风混合,百日功灵。”《胎息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下摘张三丰真人《道言浅近说》为证,此可谓字字珠玑:

“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炁穴中也……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凡丹旨中‘先天’字、‘真’字、‘元’字,皆是从阴阳鼎中生出来的,皆是杳冥昏默,就如混沌初开诸圣真一般。以后看丹经可类推矣……学不精,功不勤,心不清,神不真,以此入道,万无一成……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性在心内,心包性外,是性为定理之主人,心为栖性之庐舍。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存心者,坚固城郭,不使房屋倒塌,即筑基也;养性者,浇培鄞(yin)鄂,务使内药成全,即炼己也。心朗朗,性安宁,情欲不干,无思无虑,心与性内外坦然,不烦不恼,此修心炼性之效,即内丹也……世有学道数月,而不见其寸进者,为无真心向道也,人若有心于道,自然无心于事……打坐之中,最要凝神调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未有不逐日长功夫者。凝神调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点评:仙机通禅机)。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炁穴也。炁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接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点评:注意此处并不称为“周天”)。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总是要勤虚炼耳。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唯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游方枯坐,固非道也,然不游行于城市云山,当以气运行于通身关窍内乃可;不打坐于枯木寒堂,须以神打坐于此身妙窍中乃可。学道以丹基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养亲,做几年高士醇儒,然后入山寻师,了全大道。彼抛家绝妻、诵经焚香者,不过混日之徒耳,乌足道!保身以安心养肾为主。心能安则离火不外熒,肾能养则坎水不外漰。火不外熒,则无神摇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漰,则无精涸之症,而肾愈澄。肾澄则命火不上冲,心安则神火能下照,神精交凝,乃可以却病,乃可以言修矣。凡人养神养气之际,神即为收气主宰。收得一分气,便得一分宝,收得十分气,便得十分宝。气之贵重,世上凡金凡玉,虽百两不换一分,道人何必与世上争利息乎?利多生忿恚。忿恚属火,气亦火种,忿恚一生,气随之走,欲留而不能留。又其甚者,连母带子一齐飞散。故养气以戒忿恚为切,欲戒忿恚,仍以养心养神为切……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苟不正,行于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凡下手打坐,须要心神两静,空空寂寂,鬼神不得而知。其功夫只宜自考自信,以求自得。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于中自形于外,是以君子必慎其独。[3]”(雪山点评曰:三丰真人合盘托出内丹入手秘诀,做功夫实在易!可惜当下人心不古,说真实语无人信,于欺诳语反倒趋之如骛。)

正如瑜伽修习者所言:“练习霎哈嘉瑜伽,第一个要达到的阶段是无思虑的入静状态,你没有思想,但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是知觉的。第二个要达到的阶段是无思虑的入静状态,你清楚地感觉到那生命能量的存在,而且确切知道这个能量运作的方式。这时你的知识都是你从内在知道,不是从别人那里听回来的,因此你对霎哈嘉的知识再没有怀疑。[4]”

我对人体内部精炁神的秘密运行方式,以及下文中将要论及的命门天癸等等,也是由内证方式所获得,并不是来自于书本。所做的案面工作,只不过是做一些“引经据典、引章摘句”传统秀才功夫而已。

这真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5]”

[1] 在佛家禅定理论中,将这类修炼法门通称为“系缘止”,即“系念一缘”而得定。同理,也可以系念于外界的小物件,如苹果梨子,或小石头、松柏树、太阳、月亮,乃至呼吸等等均可。但这类物件被称作是“庸俗对境”。如果以佛像之类作为禅定的对景,就称作是“殊胜对境”。但这类的“系缘止”都属于“有相止”。有相止功深,自然可以渐次切入到“无相止”,即不需要任何物件作为禅定的对境。但是,无论是有相止,还是无相止,都得配合着“止观”进行修炼。“止观”,实际上是一个描述禅定动态过程的一个术语,即当妄念起时就观想一下对境,念头过去之后,出现了短暂的无念状态时,就将“心”安住于短暂的无念状态,如此动态化的反复进行。实际上禅定是在一种非常活泼地、明朗地、动态地过程中流淌着,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目的。这样就能渐渐地“栓心猿、锁意马”而“降伏其心”。故《坛经》说:“道须通流”。“禅定”这个术语往往容易被人误解成为“一念不起”的无念的死寂状态。这样就落入到了“枯禅”,修持枯禅是很危险的。有人告诉我一个故事,就在当代苏州有一位女居士,容貌美丽,天生丽质,吃素念佛,终生不。但患有一个怪病,全身寒冷入骨,四季如此。没人能治得了她这病。后来一位高僧看了她的前世因缘,说她的前世是和尚,在深山老林中精进修炼,但是修持的却是这种“枯禅”,死去后作为报应,转成了女身,还落下这个怪病。佛家典籍经律论三藏,言戒定慧三学,浩如烟海,其经部对应定学,禅定次第佛家论述最详,道家对此不甚了了。

[2] 当今道家龙门派十八代传人王力平先生自幼得真传,以童子功而成就,为目前正宗道家古老的钟吕派传承,即《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那派。他所著《灵宝通智能内功术》中,对精炁神三位一体解释甚为完备。陈国开《大道行》一书完整介绍其事迹(华夏出版社,1991年)。沈志刚《行大道》一书系统归纳其功法(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

[3] 张三丰真人《道言浅近说》全文发在:(http://med126。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07147)

[4] 摘自:(http://med126。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07149&extra=page%3D1)

[5]辛弃疾《青玉案·元夕》(1140—1207):“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700383.html?si=1)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0/5/29 08:50 编辑 www.lindalemus.com/sanji/]
-----------有上述基础,便可通论“天癸、动气、命门、三焦气化”了。

解读天癸,将直击《素问》与道家的核心机密。

《素问》首篇“上古天真论”曰: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我于《素问》首篇最为关注,三十年来反复体味它,而对所引上文又最为关注。文中反复提到了“肾气”与“天癸”。很容易发现,肾气及天癸是贯穿着人一生的两个最重要的基础物质、原动力和生命要素。其旺盛与衰竭将直接关系到生命壮盛与衰老的全过程。

“天癸”是一个纯中医的概念。从一般医家的角度看,把它理解成与女子月经直接相关的物质,因为从上面摘录的经文知:“(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于是就有人直接将天癸解释为月经,但这却有问题了。因发现,男子同样也有天癸,但是男子却并没有月经啊!


在90年代中期,大概也就是二十年前,我在研读丹经时,发现丹经对“天癸”解析得更为精密。丹经将此细分为“壬水”与“癸水”二者,壬水属阳水,癸水属阴水(注:癸水非天癸)。

(以下内容来自丹经并经禅观确认并细化,医家不知有此。)
女子在月经周期的前半期是壬水,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气态物,后期运转到了膻中时与宗气(膻中是宗气之海)结合之后就变成了可见的白色雾气(癸水),再从膻中向下运动通过中脘时,与吸收了饮食物精华的胃气(中气)结合后就变成了红色,再向下通过脐下气海、关元穴之后,就以血液的形式释放排出,这时就被世人看作是月经。因女子与“太阴”(月球)同体,故女子行天癸的周期也是二十八天。(相关内容“散在丹经人未识”,具体是在哪部丹经已经记不清了,不过看过之后印象却极深。当与道家的两张密图——修真图和内景图,及紫阳真人《八脉经》互参。传统文化佛道医的天人合一观当如是如是。)

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解释,为何女子在哺乳期时,就没有月经排出。为何乳汁是白色的。以及女丹关键“斩赤龙”为何要在膻中穴下手。女子在斩赤龙得胎息之后,为何能“永葆青春”,“面如桃花红”,“绰约如仙子”。“顺生人,逆成仙”。元精(天癸)的顺向流动导致了男欢女爱、生男育女;斩赤龙,天癸逆向运行,“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就“成佛成仙”。从外观上看,斩赤龙后女子双乳内收坦如女童,而成为童真之体。我们聊这些, “伟哥+丰乳”一族免进,“道不同不相为谋”。宁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是将生命当儿戏,小人岂可与语至德!

壬水癸水的实质,是涉及道家内丹“药物”的仙家绝密“天机”,而天机不可泄露,故丹经每提起时都是闪烁其辞,“欲弹琵琶半遮面”。紫阳真人《悟真篇》说:“白虎首经至宝,华池神水真金。”说的便是药物。《黄庭经·沐浴章》:“十读四拜朝太上,先谒太帝后北向,黄庭内经玉书畅。授者曰师受者盟,云锦凤罗金纽缠,以代割发肌肤全,携手登山歃液丹,金书玉景乃可宣。”昔日,左慈传葛玄内丹术时,亦“登坛歃血成盟,乃宣金帛玉书。”伍冲虚真人《正理》:“天机非邂逅可谈。”可见先师们对丹诀的珍秘程度。

《正理·道原浅说篇》:“仙道中最难得者是童体,童体精炁完全,不惟修之易,其法力甚大,非修补精炁者所能及。历年至于十六岁,炁足极矣。炁已纯阳,精尤未漏,是为全体之童……古人云返老还童者,还成如此不漏之全体而已。”仙经言十六岁“炁足极”,即是《素问》中所言之“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中的天癸至。

返还至十六岁“炁足极”,须从中老年返还至十六岁“天癸至”的状态。按《素问》称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还丹就是要从五八、六八、七八,甚至于八八“发齿去”的状态,返还到十六岁“炁足极”的状态,谈何容易!这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修炼工程,正如《金丹四百字》所说:“乌肝与髓,擒来共一处。一粒复一粒,从微而至著!”

小周天炼小药退阴符之后,真炁“退藏于密”,即被转化成“天癸”形式静态封存,此为小还丹的目标。明白了还丹与天癸的关系之后,道家小还丹的原理从基本理论方面就可全面理解了。

仙师谙仙经,未必谙医经,故未能沟通二者相通之处,此亦为亘古以来未曾点破之秘密。仙道通医道,仙经通医经,佛道医同根,如此而已,顺便点明。

女子壬水可表达成八卦中“坎”卦(☵),“坎中满”,就是说“坎”的中爻为阳爻,而上下两爻均为阴爻。坎者,水也。其外形被阴爻包裹着,而里面却是纯阳之气。故丹经又说,女子外阴而内阳,男子外阳而内阴(☲)。“阴阳合而变化起”,故能有子。

西医认为,月经是由妇女子宫内膜脱落出血而形成,看似振振有词,“无比科学”,其实一窍不通,肤浅之极!

在初步弄明白天癸之后,已经步入“奔六”的年龄段,而修持世间禅定前后已有20年的光景。而那时已知道世间禅定不能达到横超三界的目的,就决定投身到出世间禅定的研究与修习方面,叩师问道、聆听教诲、披读密典,年复一年全身心投入。同时边远山区缺医少药,道友们更需要的是解决他们的病苦问题。故对中医的研究从基本面转向于临床实践(技术面),就将中医基础理论(基本面)的研究暂时束之高阁。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近两年大事稍有头绪,“天癸”之未了情又悄然复苏。

既然天癸如此重要,那随之而来的一个重要相关问题必然是,天癸在人体中所寄存的部位是在何处?其完整的运行方式又如何呢?这样,很自然地就得思考,并追踪“命门”系列重要概念。但这时正好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大大地加深了对天癸的认识,促使我将纯理论转化成临床实战。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0/5/26 18:20 编辑 www.lindalemus.com/shiti/]
-----------其实,我对命门、三焦、动气的感悟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是在步入禅境之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中医基本面的这几个问题,不是我去问它,而是在虚极静笃中它来告我……
2007春,我从高原回到长江沿岸,这是一个环山绕水湖泊密布的清幽小城。清晨惯于在湖天一色虚无缥缈处坐禅,之后顺路到老伴上班的私家医院专家门诊去溜达一圈。她是科班中医师,在大学也算是背功了得,汤头歌等等倒背如流,开药方信手掂来,基本功扎实。看杂证算是凑合,在当地小有名气。可到退休后,还玩不转伤寒。我吃她的药,一次感冒要弄上一两个月总不见好。真不知是吃药好还是不吃药好?
于是就顺便参了参这个“禅”。每次到她的诊室就与她聊伤寒,等着她自己开口。一次她终于说了,大学实习期间,正好没有遇到伤寒典型病例(如桂枝证、麻黄证等),所以就没机会……这正是我的答案,终于她自己交代了。但奇怪的是,从毕业直到退休,30年光阴中就没有遇到过一个典型病例?她还说,她当年在上海中医学院读书时,学生被分作两批作“对照实验”,一批是先学西再学中,另一批是先中后西(中医学院学生必须学西,是公开的秘密)。她属后面那批。而前面的那批,到后来再学中医时,就再也学不进去了。她在同学中还算是好种。
到后来就同她聊命门、三焦、动气……我跟她说:“素问上说的肾气,应当是‘肾间动气’。天癸藏于命门,肾间动气的部位却是在下丹田,一体一用的关系。素问中肾气的概念,后世一直没人注意到,也被所有素问注家忽略。” (2007年初我还没有看过《难经》,待到2008年秋读《难经》后,发现居然暗合天机,真是不可思议。)她说她当故事听。科班中医,不修炼的,听了也没用。她愿充当听众,算对我客气,看在是老伴的面上。那年,发现她命门部位是温热的。身体看来基本正常,唯更年期后血压逐浪高,常年服用西药降压。
故妄说之,无妄听之,谁也没把这些当回事儿。没想到不久的将来,就是这些聊天闲话还真救了她一命。(那时我还没看过《难经》和李时珍的相关论述,只觉得这认识来得很直接,也很平常。)
也是2007年返家途中,一路发现世纪同龄人中,三高症比比皆是,就开始关注三高。我常说,患者就是最好的老师。
2008-5在高原,突一天老伴短信说她病重:“一辈子都是人家有病找我,现在我自己病了不知找谁?”(血压由慢牛转快牛,持续走强。血脂超高数倍,胆固醇超一倍多,甲状腺功能低下,西药已无法控制。严重眩晕乏力。若不控制,便很快趋向衰竭云云……)回:“这天下唯一能找的就是你老公,略述证状来。”于是脉象舌象来了。我以命门三焦肾间动气解释三高症机制,从容应对,初试牛刀。三剂后来信说,一切自觉不良症状消失。五剂后复查,所有指标回落,胆固醇完全正常,血脂略高。甲低基本正常……
2009-3回家,发现其命门及以下的腰椎,一直到尾闾居然都是冰凉的。奇怪的是她自己居然浑然不觉!遂拟方温补命门,以丸剂缓缓进补,数日后,命门火起。调治至今,总算是稳定在基本正常范围。
老伴的三高,我作为第一旁观者,发现与更年期(先天天癸衰竭,命门火衰),后天脾胃运化乏力都有密切关系(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她属脾肾阳虚型,但仅从脾肾角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考虑三焦综合气化运用。2008之前仅血压单项以慢牛势态增高,一直服西药降压。以2008为转折,突然血脂胆固醇甲状腺素均大幅失常。可见生命过程,是会突然出现拐点的。而天癸命门三焦气化在其中往往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这就是从该患者所学到的。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0/5/26 18:23 编辑 www.lindalemus.com/jianyan/]
-----------命门是怎么回事儿,实际上是与三焦、肾气同时知道的,但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只能依次交代,这儿先谈命门。从文字角度看,实际上只有几句话的事情,没有多少理论成分,修到就知道,就放在后面交代。

依稀往事越万年,更有意思的是检阅历史足迹。

《黄帝内经》思想所形成的时代,及那时的“远古”,人心古朴淡泊,修行风气盛行,容易入道。故修炼到高层次的人群很是不少,以自身亲历体验“命门”也不是一件难事。到了扁鹊时代,人心已经开始败坏,修行人少了,但扁鹊还是修炼到了高功夫[1],可在那个时代已属凤毛麟角之人。古圣们很明白命门是怎么回事,但是要想将他们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传递给后人却有点困难。

其一、那时文字的载体是竹简等,记录复制保留都非常困难。要求文字简约,微言大义。而能流传至今,那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奇迹。

其二、对命门的正确描述也十分困难。而且修行层次不同的人,感受也绝对不同。故而出现了历代对命门不同的描述极其正常。

其三、对于远古流传下来的中医概念,仅从文字考证是很难得其真谛,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修炼而重现之。

笔者不拟对历代命门的论述作系统文字性考证,暂借用网上相关文献列于下,借花献佛。更多文字资料将附于最后。

【文献资料】——“命门在两肾之间”(摘自《李时珍对人体生命的认识》[2])
【命门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对命门的认识历来有不同的见解。
“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以命门为两目[3]。
《难经·三十六难》云:“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以命门为右肾。此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如隋代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说:“人之脊骨二十一节,从下第七节之旁,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一直到李时珍之前对命门的认识仍没有突破性的进展[4]。

李时珍悉心钻研历代诸家的认识,首先提出肾间命门的观点。他在《本草纲目》 卷三十中说:“三焦者,元气之别使;命门者,三焦之本原。盖一原一委也。命门指所居之府而名,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为出纳腐熟之司。盖一以体名,一以用名。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二系著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明确指出了命门的位置在“两肾之间”, 改变了《难经》命门为右肾的观点。指出命门为有形质之体,填补了历代没有论及命门之形质的空白。强调命门为生命形成之本原,精气之府,相火的发源地。

命门与三焦的关系是:三焦为用,命门为体,“命门者,三焦之本原”。 《本草纲目》第一卷说:“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主三焦元气。”“太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奇经八脉考》说:“三焦即命门之用”,这些话均强调了命门通过三焦相火对周身脏腑发挥重要作用。

命门与其他脏腑如肾、脑、女子胞、心、肺等皆有密切的生理关系。“命门指所居之府而名,为藏精系胞之物。”“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命门的作用在男子促进精室藏精,在女子维系胞宫;维持人的生长和生殖。不仅人有命门,而且生物皆有命门。肾间命门学说奠定了明清命门学说的基础,晚于李时珍的明代医家赵献可、张景岳等的命门学说都是在李时珍理论的基础上所作的发展。】


%%%%%%%%%%%%%%%%%%%%%%%%%%%%%%%%
我们看到,扁鹊与李时珍所讨论的“命门”才是后世意义上的“命门”。严谨起见,不妨再次从《本草纲目》中全文引用李时珍的相关论述如下:

《本草纲目·第一卷序例上·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草纲目·卷六·火部》:“人之阳火一,丙丁君火也(原注:心、小肠,离火也)。人之阴火二,命门相火也(原注:起于北海,坎火也。游行三焦,寄位肝胆)。三昧之火也(原注:纯阳,乾火也)。”

《本草纲目·卷三十·胡桃条》:“三焦者,元气之别使;命门者,三焦之本原。盖一原一委也。命门指所居之府而名,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为出纳腐熟之司。盖一以体名,一以用名。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二系著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灵枢本脏论已著其厚薄缓结之状。而扁鹊《难经》不知原委体用之分,以右肾为命门,谓三焦有名无状。而高阳生伪撰脉诀,承其谬说,以误后人。至朱肱南阳活人书、陈言三因方论、戴起宗脉诀勘误,始著说辟之,而知之者尚鲜……(核桃肉)通命门,利三焦,益气养血,与破故纸同为补下焦肾命之药。夫命门气与肾通,藏精血而恶燥。若肾、命不燥,精气内充,则饮食自健,肌肤光泽,肠腑润而血脉通……命门既通则三焦利。”

正如张其成的评述,李时珍的确是全面地发展了与命门相关的系统性理论,功不可没。本人再综述于下:
①命门的形态、位置、功用等:“……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二系著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

②说明了“命门、相火、三焦”三者相互间的关系,还提出一个重要概念“中清之府”:“命门,为相火之原……主三焦元气……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③命门与三焦的体用关系:“命门相火也(原注:起于北海,坎火也。游行三焦,寄位肝胆。”

总之,李时珍理论的特点是,重视命门三焦体用关系,而忽略了命门作用于三焦的中间环节——肾间动气。

李时珍上述论述相当经典,确实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重要程度甚至可以说超出在本草方面的贡献,但因他在本草方面的贡献过于卓著,遂致这方面的重要贡献淹没无闻,殊为可惜!

但是,我们还从中发现了李时珍对扁鹊《难经》不但颇有微词,且评击之词甚严,似乎扁鹊快成为千古罪人了。

据《史记》记载,长桑君在交付扁鹊禁方的同时,还授以秘药,扁鹊“饮是药以上池之水五十日,得见垣一方人。特以诊脉为名耳。”扁鹊不但持有高超的诊治技能,且极具理论造诣。《难经》者,发明《内经》之难也。《内经》之后,堪称经者,唯称《难经》。众所周知,《内经》中黄帝、岐伯天师等均属假托。而名垂千古之第一人,非扁鹊莫属。难道扁鹊真的有何闪失吗?为慎重起见,不妨全文摘录《难经》中关于命门的所有论述计两条:

【第三十六难 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
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第三十九难 经言府有五,藏有六者,何也?
然:六府者,正有五府也,五藏亦有六藏者,谓肾有两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藏有六也。府有五者何也?然:五藏各一府, 三焦亦是一府,然不属於五藏,故言府有五焉。】

从中看到,扁鹊称以右肾为命门,赫然在目,言之凿凿,没有丝毫含糊之处。一个具有透视功能的高人,难道真的就不知道命门何在?我想绝对不是,扁鹊对此是颇费思量的。

我们知道,《难经》的第一大功德就是对脉法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在开篇第一难中就独创性地提出“独取寸口”,简化了以前繁复的三部脉法,立脉法万古不易之范式,功莫大焉!《难经》从第一难到第二十二难全部是论述脉法原理与实践技术的,这是《难经》的一个主旋律。又知就脉法而言,两手寸口尺部的对应关系是左肾阴、右肾阳(更实质性一点,就是左法命门真阴真水,右法命门纯阳真火)。

这样一来,后人在切脉时,直接即可从两尺部探知命门水火盛衰与均衡的关系。这样,既可以免去以繁复的文字交代命门解剖位置,又能以脉诊简捷地把探知人体生命的核心信息。而命门究竟是否在右肾,这并不太重要。扁鹊这样交代,是《难经》的神来之笔,而绝不是败笔!

又三十九难“谓肾有两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藏有六也。”细细体味这段文字,前面说了右肾为“命门”,但接着又说“命门者……男藏精……女系胞,其气与肾通”,如果扁鹊真的认为右肾确实就是命门,反言之命门即右肾,那下文中的“其气与肾通”就无法解释了。因为右肾亦是肾,以肾与肾通气?没有这个话吧?那结论只能认为在扁鹊的心目中,命门确实另有所指!只是当时的扁鹊并不想将心中的那张底牌交出来就是了。


李时珍实在是错怪扁鹊了。《本草纲目》绝对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从洋洋大观的《本草纲目》的整体结构看,李时珍的认真精神难能可贵。但对于命门问题却认真有余,以致不识扁鹊密意所在。笔者在此“路遇不平,拔刀相助”,顺便了却了这段千古公案。

总之,笔者认为扁鹊、李时珍两人说得都没错,但扁鹊之说是对命门的神似,李时珍之说是对命门的形似,两个层次。

命门的具体位置应当是在从尾闾向上数第七节之正中,就在脊柱骨内腔中。但是命门绝不是西医解剖意义上的腰椎部位。命门与丹田一样,是一个虚无圈,“机发则成像,机息则杳冥。”炁之为物,其大无垠,其小无内。命门,与许多中医的概念一样(如经络),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可以感觉它的存在,却又不可能找到其形质。再从后文所引用印度瑜伽派修行者的实证,可以看到瑜伽行者与中医和道家对命门的诠释是不谋而合的。

全世界科学家们集中多种科学仪器企图对经络的实质进行探测,结果一无所获,这种探测手段的本身,正说明了科学家对中医,对人体修炼,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无知!

紫阳真人《金丹四百字》对命门的描述为:“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应当最为贴切。

[1]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又号卢医, 勃海郡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或齐国卢邑(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县北)人。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史记》中记载他是渤海郡的一名大夫,而卢医则是指他的出生地在卢国。

[2]资料来源:《中华医史杂志》,作者:张其成, 时间:2009-07-22龙泉之声: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6753

[3] 此段文字原作者引用有误,原文没有“命门者,目也。”说命门是“目”,系出于《灵枢·卫气第五十二》:“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俞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俞与舌本也。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内经》对命门位置的说法,并不统一,可见不是后人意义上的“命门”,故在此不做讨论。而《素问·刺禁论篇》“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才是后人所指的“命门”。《刺禁论篇》云:“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故知《素问》将“七节之傍,中有小心”的脊椎命门列为禁刺部位。小小银针尚不可刺,而西医动不动就以抽腰脊髓化验为名,在命门处下手,实在是戕害患者!

[4] 李时珍评传:(http://qizhou。com。cn/read.php?tid-233.html)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广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他生活的整个16世纪,正是中国历史经历巨大震荡的时期.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历史环境,为中医巨人李时珍的成长,造成了种种困境,也提供了某些有利条件.一代英杰冲开艰难险阻,脱颖而出,显示了民族文化的无比潜力.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0/5/27 11:33 编辑 www.lindalemus.com/zhuyuan/]
相关文章
 香沙丸(《瑞竹堂方》卷二。)
 如何消除伪中医们?
 小金箔丸(《幼幼新书》卷十九引《灵苑方》
 温中散(《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现在有很多经方颗粒了?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