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讨论:张流秀老师《中医如何走向世界》1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中医走向世界,其实早在我国隋唐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不过那时的“世界”只是局限于周边的几个国家,比如高丽、日本、安南等,影响极其有限。现今的“世界”所指应该是整个西方了。其实现在的整个西方国家也都知道中国有传统民族医学,他们叫做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但他们对TCM的认识所存在的隔膜,让我们至今还得无休止地探讨其结果多无明确实质性举措的课题——“如何让中医走向世界”,并把完成这一课题当仁不让地作为我们中医药人的重大责任与神圣使命。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医学智慧,是人类宝贵的共同财富,应该为世界人民所共享,那么其最终走向世界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中医究竟如何能走向世界,显然并不是哪一个人一厢情愿所能决定。这就需要具有相应责任与使命感的中医药人从根本上来进行深入探讨,并且尤其需要提出明确的可行的实质性举措。笔者素怀这样的学术理想,即“把中医请下玄坛,让中医走向大众,化中医为世界医,变中医为人人懂”。今且就中医如何走向世界提出几个中肯的意见与建议,供有关决策者参考。
1、应先搞清中医自身的诸多问题
笔者曾反思道:“传统中医的内涵是科学的,但其表现形式繁复,不统一规范唯一,所以中医被一些知障太重者认为是伪科学;传统中医的道术是朴实的,但其表达方式玄奥,而术与道往往脱节,所以看起来中医是一般人感觉很难问津的;传统中医的诊疗核心是明确的,但其很多语词太不确定,太多随意,所以最易假冒伪劣出现善于忽悠的骗子;传统中医原本是快刀斩乱麻的,而今却沦落到只能调理一些不死不活的慢性病,所以中医界只能跟现代西医去比一个苍白的价廉或干脆西医化。”
到今天为止,没有哪一门学科像中医学这样还存在着那么多学理不同以致完全矛盾的各家各派。这证明中医自身的问题不少。很多问题,包括一些重大基础问题,从古至今都没有真正搞清楚过,历代医家各家各派都是各说各话,反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可能都有理,往往又可能都无理。结果形成诊断上连猜带蒙、治疗上以药投病的非科学唯一的标准,以致治疗同一个患者同一个疾病,中医十个医生一定出现十个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诊断结果或说法和十个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施治方案或药方。偶尔对了则津津乐道地夸大其词,沾沾自喜地四处宣扬;一旦错了则再投再试,最后多半黔技穷,再无计可施而不了了之。可见诊断正确与否,治疗有效与否,从医者基本都很难做到心中有数,而病家也由此缺乏对中医的高度信任。事实上在存在西医的地方,病家一般都并不首选中医。为此,中医在今天再无法踌躇满志,相反是越来越没了底气,而更加丧失了公信力。
从前曾有著名学者批评:“中医虽能愈病,总无人能以其愈病之理由喻人。”笔者被称为“年轻的老中医”,涉医三十年,深研与反思传统中医十余年,公正地说,“无人能以其愈病之理由喻人”并不都是从医者不精进的结果,实在是这门学问自身存在的问题非同小可。要不然中医就不会在今天被轻易地边缘化或者西医化,更不会只有依靠行政干预才能维持其在国家医疗体制中的存在了。
中医所存在的诸多非同小可的问题,是从源头经典时期就开始的。首先由于年代的关系,医疗科技当初极其落后,《黄帝内经》没办法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医学著作,所以行文尽管很美,却不会有明确的概念定义,不会有规范的逻辑形式,结果遗留概念模糊,学理不清,让后人费猜而理解大相径庭,以致形成“医者意也”的神秘观念,使人们认定中医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次又由于不是一人一时的医学著作,而是中医若干先辈在若干时期的“论文”集成,所以《黄帝内经》的学理矛盾甚多,缺乏规范唯一,以致后之医家或学者一直争议不休聚讼纷纭,没有一个一致的符合真实的理解,而都可以断章取义,从其中各取所需,为自己的医疗路子或学术流派找到各执一端、互相攻讦的理论根据。
中医的人文成分很浓,以致有中医或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但是中医归根到底毕竟还是用以治病救人的医学学科,理当与时俱进,而不能固步自封,自甘被游离于现代自然科学之外。否则走向世界,既不可能,纵然可能,怕也不是作为医学科学,而只是作为“中药不是药,中医不是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替代经验如针灸技术等出去了。
那么中医要走向世界,自身的哪些问题是现今应当先要搞清的呢?
第一,概念定义必须明确。比如“中医”,中医既不能局限于“中国医学”的简称,更不能再被认定为“中国的传统的医药”,中医是理当与时俱进的医学学科,根据其核心学理,是否可明确定义为“避免太过与不及的中庸医学”?再比如“气”,气是指气体比如空气还是指动力?是否根据现代物理学的学理把气定义为“物质的振动波”?再比如“精”,精是指精微物质还是指能量?若指精微物质,和津液是什么关系?和男性生殖系统的精液是什么关系?往往讲“精”就只是关乎男人,而讲冲任就把男人给忘了,是否应该理解“精”为人体的生命能量光和热?还有“神明”,神明是指意识、思维,还是指生命能量光和热的外现?神明涵义不明,才有今天尚无公认的“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的无谓争讼。中医从源头经典起,就从来没有严格明确的概念定义,每一个概念都是横空出世让人意会自悟。纵然有极少数概念试图定义,似乎也是避实就虚,答非所问,王顾左右而言他。比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问“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答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后世对中医的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自然“继承”了经典的这一定义方式,比如对经络的定义即让人哑然。
第二,学理矛盾必须整理。比如脏腑,表白五脏六腑是指脏象,不是指解剖结构的实体组织,却往往一不小心就指向了组织实体,那么它们之间究竟什么关系?如何协调?中医源头经典是有粗略的解剖学理的,后来可就发展到不了解起码的解剖常识也在乱治病。一门没有解剖学理的医学只能是巫医玄学,岂能登上现代科学的殿堂?但是中医的脏腑又的确跟解剖实体的功能不能完全对上号,那么是否其实是指以解剖实体为核心的区域空间?再比如心“在窍为舌”和心“开窍于耳”什么关系?如何协调?肾“在窍为耳”和肾“开窍于二阴”什么关系?如何协调?再比如,认可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缘何在妇科学上另又认定“女子以肝为先天”?意思“肾为先天之本”只是专属男子?而且妇科上强调冲脉、任脉,男人有无冲脉任脉?缘何诊断冲任失调,治疗却还是着眼于脏腑阴阳气血?还比如六气或六yin“风、暑、湿、燥、寒、火”,有“火”却无“火邪”,无“温”却“温邪”滥觞,而且“火”在六气或六yin中不伦不类,真有火该打119了,是否可代之以“温”,专指病毒或细菌等微生物致病因素?通营达卫的营、卫跟辨证的“卫气营血”的营、卫缘何成为两张皮?营、卫是否就是营气、卫气?跟气究竟什么关系?还有,阴、阳是指阴气、阳气吗?阴阳跟气究竟是何关系?气属于阳,血属于阴,但是气并不等于阳,血并不就是阴,那么阴阳究竟是什么?是哲学概念还是医学概念?假若把“精”理解为生命能量,而阴阳理解为能量的两种状态,即阴为能量的内敛储藏状态、阳为能量的外张释放状态,如何呢?此外,对经络的理解,虽然针灸应用上可以得心应手,但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既辩白和承认经络不是血脉,实际上又把对血管的描述用于经络上,而且分明把经络视为“脉”,如冲脉、任脉、督脉、奇经八脉,经、脉乱称不分,而“络脉”怎么样都是指的血管中的静脉或其毛细血管。
第三,逻辑关系必须修正。比如七情“怒、喜、思、悲、恐、忧、惊”,“惊”仅仅表示情志的程度或猛烈而已,怎么可以与其他情志并列呢?是否可以代之以“急”?再比如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胆”既归于六腑,缘何又异位出现在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中并列女性生殖器官,男性生殖器官缘何没有?是否“胆”即“蛋”,也就是男人的睾丸?还比如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如果把三焦视作包裹五脏五腑的空间组织,怎么能跟其它腑并列?三焦被称为“孤腑”,为了像其它脏腑一样配对,不惜又牵强地提出一个心脏的外围组织“心包”来作为第六脏,跟其它五脏并列为“六脏”,于是一时五脏六腑,一时六脏六腑,而这怕也只是为了给经络的阴阳表里配对的自圆其说张本。至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病跟手足三阴三阳经是何关系,自《伤寒杂病论》面世以来,却至今都还是一笔剪不断理还乱的糊涂账。
中医自身尚存在概念模糊、学理分歧、逻辑混乱的这些类似的诸多非同小可的问题,这些问题不统一不规范,如何走向世界?“江山代有人才出”,今天的中医药人应该有魄力有智慧把中医自身的这些诸多问题搞清。
-----------2、务必开办纯正的中医传承院校
中医院校是当今解决中医主流后继乏人的主要途径,国内中医主流都后继乏人了,中医又如何能走向世界?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创设中医学院以来,到今天已有单设中医药院校二十多所,非单设院校也多,但是现有体制内中医药高等院校实际上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医学府。这不仅源于中医学自身的诸多问题,也源于近代国民的侏儒观念和民族自贱心理。笔者认为,更源于当代截断了中医的源头——基层和民间。“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截断了民间,学院派中医就等于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果主流中医就成了或许好看但一定不中用的花架子,中医临床极端萎缩且更被排斥于各个急救领域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应当知道,中医跟西医学压根儿不一样,中医本来就来自民间,自古都主要生存在基层民间。学习西医必须经过学校教育的唯一途径,而中医却可以通过师承学习和自学自悟而成就。师承学习和自学自悟成就者,历史上的名医、大医基本都是,现今基层民间如此成就者应该还多,他们尚保持着纯正的中医血脉,一个个都掌握着一定的绝活绝招,并且也不乏同时能说会写者。中医在基层民间应该说既不乏人,也不乏术。而体制内院校教育虽然似乎使中医主流后继乏人的问题解决了,但教者没有绝活,学者没有绝招。后继虽然好像有人可却一个个乏术,结果怎样呢?各地中医医疗机构宁肯招聘西医院校的本科生,也不愿意要中医院校的研究生。这是否滑稽和难堪?这样的中医药院校办得再多、规模再大又有何意义?这样的中医能够走向世界吗?“中药不是药,中医不是医”,这种讽刺是否未免太惨痛了?
其实存在的这些问题大家都心知肚明,并且体制内外也一直有不少有识之士在心急如焚地呼吁,然而体制内要对此进行改变谈何容易。那么何不于体制外另起炉灶,创办一所全新的纯正中医药高等院校,校名名之曰中国中医传承学院或传承大学?这所全新的纯正中医院校完全由民间资本投资,由理事会独立自主管理,国家教育部视同其他所有体制内高等院校而又充分尊重,不作过多干预,权当一个中医教育特区。这所中医院校应当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宣称以构建和完善中医自身学科体系、发掘和传承中医特效与特色技术、培养掌握中医绝活绝招的真正中医人才为己任,并在此大原则下提倡思想自由,纵容学术争鸣,鼓励技术创新,打破科班民间、国际国内界限,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成为吸引和成就真正中医学术大家与临床技术高人的地方。
关于这所中医传承院校的创办,是否可作如下初步设想?
第一、办学形式多种多样。首先,当然是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培养高级中医通才,学制本科5年,本硕连读7年。学生主要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国家正规录取渠道录取。毕业颁发中医相关专业本科或硕士文凭,然后除了可应聘进入国内各级各地方中医行政、教育、科研、医疗、出版等机构,将主要被派往国外传播中医于世界,其中医疗、药物和护理专业者可直接参加国家 、药师和护师资格考试,获 、药师与护师资格证;其次,是师承或确有专长教育,培养在某一领域堪称专家的中医专才,学制4年,主要跟专科医师学习。学生来自应届和往届高中毕业生,通过非国家正规录取渠道录取。毕业颁发中医师承或确有专长证书,参加国家 资格考试,获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然后可应聘进入各级专科医疗机构执业;再次,是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这是中医非内服药物治疗的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学员主要来自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养生、保健、美容和康复机构。结业后,颁发国家劳动部门签发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培训证书。还有,就是进修性质在职继续教育,培养体制内外追求“一见知病,出手即效”境界的在职医生,并承担政府派给的各种涉医技术培训。学员结业,颁发国家继续教育学分证书;最后,是中医文化爱好者教育,这一块有教无类,可以是夜校形式,也可以是远程函授形式。以上五个方面,都同时面向国外,那么这样则中医走向世界费时就更短一些。
第二、师资来源不拘一格。效法当年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不问出身贵贱,不问学历高低,不拘一格引进、容纳和成全各种特殊技能师资。因而传承院校师资应主要由两块组成,一块是常住固定教师,一块为非常住流动教师。固定教师教授核心固定课程;流动教师来自体制内外,以来自体制外各地基层民间高人、隐士、医生为主,可分别礼聘他们为传承院校客座教授、名誉讲师、传教专家等,让他们进行时间长短不一的各种相关培训、专题讲座或临床传教,把他们在基层民间形成的特殊见解或掌握的核心技术与方药献与或留给院校。部分有巨大经济开发价值的核心技术或方药,可以作为国家级核心机密来对待,并作国内外市场开发,在造福国内外人民健康的同时,也为国家、传承院校和献出者赢得相应的资金回报。至于他们中很大一层甚至绝大多数一直尚无合法身份的问题,院校可对他们进行特别的培训,并协助政府相关部门让他们取得师承或确有专长人员证书,以至获得乡村医生或国家 资格证。至于其诊疗技术或医案价值很高,而形成文字有困难者,院校可为他们配备相关的工作人员或专门的受业弟子为其整理成相应的论文或书籍出版。传承院校一定要让所有陆续被请的基层民间高人、隐士、医生有“家”可以大胆依靠、有平台可以开心显露。须知他们在基层民间默默地救治不少人的生命,解除不少人的痛苦,节约不少人的钱财,是传承院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头活水,理当获得充分的认可、尊重。学院务必授予他们终其一生的相应荣誉,并让他们来去随心自由,觉得终于修成正果而获得高度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那么如此,他们必能做到“绝技将来不入坟,技留院校慰平生”。笔者周围一直团结着一定数量有真材实料甚至绝活招数、见解非凡的民间医生和江湖高人,并曾向他们公开表达过如此心迹:“众心捧月,欣其万幸。何德何能,战战兢兢。谈笑有高人,往来无庸宾。唯备好烟酒,大气待诸君。肝胆两相照,相与度金针。因缘际会亦兰亭,小溪汇流终会成。岐黄拯民先祖创,不研轻祖遭骂名。和而不同皆救死,八仙过海竞显能。培养后学有义务,绝技将来不入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吾人不再一散沙,个个都有好前程!”传承院校应当更有远见,更有心胸,更要怀心迹如此。                                          
第三、课程设置显示特色。传承院校的课程设置应分三大块,第一块跟国家 、药师或护师资格考试主体内容配套,可选择体制内现有中医药院校的主要教材。这和其它中医院校是共同的;第二块则是显示传承院校特色的核心课程,比如天文季候气象学、地理水土物产学、人事情感关系学、中国文字史概要、中国文学史概要、中国科技史概要、中国哲学史概要、中国医学史概要、儒家经典著作选、道家经典著作选、佛家经典著作选、中医经典著作选、中医骨伤解剖学、中医气功导引学、西方医学史概要、西方哲学史概要、西方科技史概要等等,教材由传承院校主要师资自己编撰。第三块应是在继承传统中医精华基础上的创新课程,教材完全利用现代语言,融合当代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创编。自然科学发展史表明,一个学科的重大发展几乎都是经由部分全新概念的引入或现有概念的改进而取得的。这套全新教材作为对传统中医在继承基础上的重大发展,自然要经由全新概念的引入和其固有概念的改进,因此而能承载当代和未来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中医学术和技术的最高水平,并让学习者很容易达到“一见知病,出手即效”的中医最高境界。经试用和临床检验,从基础到临床应可改变现行中医停滞落后的理论及其体系,现有中医药高等教材有一天当为之自然取代。这将是传承院校在当代对中医所作的最大贡献。
传承院校还应同时或逐步开办若干附属临床教学实习医院或中医特色门诊部,为中医的临床带教和传教提供足够的平台。适当时候再开办一所附属中学,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主要课程同时,开设国学和中医基本常识课程。总之,传承院校可作为一个契机和龙头,形成一个大的中医系统工程。其可行性和具体步骤,大家可以思考。
-----------3、最好借助孔子学院向世界普及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有鉴于此,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不仅在国内大力提倡社会和谐,而且力图把和谐社会理念普及到整个世界去。因而责成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以巨大魄力,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协助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据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已有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近300所,而且2010年全球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将达到500所。其影响,用国家汉办主任的话来说是:“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孔子学院以语言作为桥梁,以民间的文化语言交流方式传播中华文化,宣传中华民族价值观。其雨后春笋般的兴起,正为真正中医的走向世界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平台和条件。
中医是中化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显示了人类自古迄今的高度智慧,代表了医学的人道绿色低碳环保。人们可以把中医作为科学来研究,也可以把中医作为艺术来欣赏,更可以把中医作为技术来应用,利己利人,功德千秋。通过孔子学院向世界传播中医是最为合适恰当的。应当从中医传承院校派遣足够的动嘴善讲解、动手能救人,并充分具备西方基督教传道士传教精神的中医药人前往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有教无类地把中医的理念传教给世界人民。同时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所在地也可以同时开办附设中医美容店、养生馆、诊所、医馆或医院,让世界民众亲自体验到绿色环保的养生快乐和享受到中医“一见知病,出手即效”的真实医学成就。另外,还有电视孔子学院和其他一切可能利用的途径也是应当充分利用的。如此,当中医造福全球,有一天终于成为“世界医”的时候,则中医药人未必不可以骄傲自豪地夸耀:谁能想世界之医界,竟是中医之天下!
总之,中医走向世界应先搞清中医自身的诸多问题,并且务必开办纯正的中医传承院校,然后最好借助孔子学院向世界普及。否则,中医很难走向世界,就算走向世界也一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而对世界人民来说,那实在是没有多少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玉荷.“张流秀及其新中医——《中医反思与研究》序”[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9.(11);中医临床研究.2010.(01);美中医学.2010.(05)。
2、张流秀.“一个岐黄医人的‘公车上书’” [C].The Classical Academic Symposium of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Experts.德国医学会、联合国世界自然医学基金会、中国医学专家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办公室等六家联合编辑、欧洲自然科学院2004年8月出版。
3、张流秀.“关于反中医逆流的思考” [C].全国传承创新中医药高层论坛论文集.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重庆医药商会2007年10月编。
4、张流秀.“中医院为何难以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院”[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12)。
5、张流秀.“管窥中医大学教育”[J].亚太传统医药.2006.(01)。
6、张流秀.“对中医从反思而来的研究”[J].中化中医药学刊.2007.(08)。
7、张流秀.“中医院校课程设置建言”[J].南方医学教育.2007.(02)。
8、张流秀.“关于新中医理论及其体系的探索”[J].亚太传统医药.2007.(12)。
9张流秀.“中医与人体生命元素论”[J].中医临床研究.2010.(03)。
-----------不必担心中医走向世界的事,要担心中医在国内的境遇
-----------如果能突破这些问题,但是...这些像又不像实体又不像意识的名称,似乎又不能用其他语言来形容,估计人类需要制造新的词汇来发展,否则始终停留在现在阶段.

到目前为止,仅可以用"能量"和"系统"来让普罗大众接受...
-----------必须以道易数理模式的中华文化,才能统一中医的各个流派,以今日数理象合一的太极模式,一元所化的,得了一则万事毕的道为基,易为演,数为本,才能变化成适用的中华文化的今天表现形式,进而将医学模式化,太极化,六合化,数理化,适用化和现代化。才能扩展在中国的有效应用,才能准确的发挥治病的疗效,才能在中国深入人心,才能极大的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首先在中国开花结果,世界必然就滚滚而来,走向世界不用你来操心,由世界各国自身去操心,这样才能真正的走向世界,才是走向世界的正道。才是中华文化自主创新的必然之路。
归根结底中华文化的复兴是大问题,是根本问题,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医必然趋向衰亡,而中华文化的复兴必须从小孩抓起,及时快速起动,否则中医即难于传承,何谈发展,以道易为基础的医学在中国还有几何,这是尖锐的重大的问题和瓶颈。
QQ173438347

[ 本帖最后由 高品山 于 2010/7/23 07:13 编辑 www.lindalemus.com/job/]
-----------为什么每个行业都要喊走向世界嘞,为什么每次都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呢,中国人总是想冲出亚洲走出世界,你能不能扎扎实实勤勤恳恳的把祖国的事情做好,先惠及中国的老百姓好不好?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有效果,人家自然就找上门来了,这样我们还占据至高的优势。你赖赖唧唧非要外国人承认是不,典型的让我讨厌型崇洋媚外思维。
中国经济现在已经很危险了,实体经济不振,这般好的中医能解决人民的很多问题,包括就业和医疗,你若嫌弃国内的政策不好而非要跑到国外去,我不要理解你,就说你是外国贼。

各位,我在隔空喊话呢,别理我,我结合自己所了解的中国经济形势、中国的国民性、当前中国民主和民族两大问题、当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这些个东西发表下自己浅显的看法。

我也知道空说无益。

[ 本帖最后由 woami 于 2010/7/23 10:33 编辑 www.med126.com]
-----------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理念
请问这个和是念he ,还是念huo.
-----------
原帖由 <i>高品山</i> 于 2010/7/23 06:54 发表<br />
必须以道易数理模式的中华文化,才能统一中医的各个流派,以今日数理象合一的太极模式,一元所化的,得了一则万事毕的道为基,易为演,数为本,才能变化成适用的中华文化的今天表现形式,进而将医学模式化,太极 ...
<br />
说是这么说,但是我认为这种做法代价很大,面对资产的问题,把教育和资金投资在这种领域,是会削弱国家的势力,要平衡两方面是很困难的事情,非常困难,因此目前只有当作是业余的方法比较恰当,最廉价的方法其实就在这个论坛,只是目前大家还没有默契罢了.
相关文章
 生姜煎(《圣惠》卷九十七)
 《四圣心源》告诉你中医太美
 栝楼散(《医心方》卷七引《令李方》。)
 既然开了灌水区,咋能不灌水!
 当归地黄丸(《产育宝庆》卷下)
 请教各位脉诊老师!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