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压松肩穴治疗肩关节活动受限78例报告
杨挺 赵和庆
“松肩穴”原为上海伤科研究所祝波医师在临床中发现并命名,[1]主要用于肩关节粘连。自1991年7月至1997年12月,笔者在临床中加以运用,共治疗78例,也收到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中男性35例,女性43例;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者42岁,平均52岁;左侧50例、右侧28例。诊断:肩关节周围炎48例,肩手综合征6例,肱骨外科颈
骨折后10例,
肱骨大结节骨折后6例,肩关节扭挫伤后8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1年,平均2月。局限性压痛50例,较广泛性压痛28例,伴肌萎缩18例,均有不同程度疼痛。活动:外展30°~70°,上举60°~150°,前屈40°~60°,后伸20°~45°。
2 治疗方法
2.1 “松肩穴”的定位 患者端坐,双上肢下垂,掌心向前,以喙突顶点为中心向外、向下分别作一直线形成90°角,在外下方直角的角平分线向下2cm即是。
2.2 治法及效应 先在肩关节周围作对三角肌、肱二头肌及滑囊、小圆肌、胸大肌、肩后区等部位行垂直于肌纤维方向的往复按、揉、弹拔等手法,放松肩周筋肉。然后在松肩穴上由轻至重点压1~2分钟,患者可有酸胀、麻木、疼痛感,或有热流感向面颈部和肘部放射,甚至可放射至手指;停止点压后,肩部疼痛缓解乃至消失,有的患者局部可出现轻松感。每周2次,2周为一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参照
肩周炎疗效评定标准。[2]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3.2 结果 手法点压1次后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者14例,2次后基本恢复正常者16例,4次后基本恢复正常者28例,6次后基本恢复正常者10例,肩关节活动度有改善者6例,无效者4例,均为手术病人。68例优秀,优秀率:87.2%;6例良,良率:7.7%;4例差,差率:5.1%;总有效率:94.9%。
4 讨论
4.1 穴位有关解剖 松肩穴位于肱二头肌短头腱外侧缘,有喙肱韧带通过并桥架于结节间沟之上。其深层关节囊部位Bunker等称之为旋肌间隔,[3]该处有头静脉、胸肩峰动脉通过,其下方有腋动脉和锁骨上神经中、后支,胸前神经分支及臂丛外囊等组织。
4.2 原发性肩周炎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其病理变化主要为关节囊及周围各滑囊增厚、挛缩伴纤维化的一种退行性改变。随时间的推移,可表现出肱骨头
骨质疏松、肩周围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血液、淋巴液滞留。文中非肩周炎而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的疾病也表现出与肩周炎早、中期相类似的病理发展过程。肩关节炎活动受限的临床表现中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几乎均出现肩肱节律障碍。[4]但是,疼痛与活动受限并不成正比。临床常见疼痛与关节活动受限并存。对于这些病人,笔者认为由于疼痛、肌肉痉挛可明显抑制肩部的肌肉动作,活动减少,促使肩关节纤维关节囊粘连发生。日久,造成肩关节广泛粘连,使盂肱关节活动受限,仅残留肩胛骨与胸廓滑动部分起代偿作用。故此,在肩关节运动障碍中形成一条恶性循环链,即疼痛、肌肉痉挛逐步导致关节粘连,使关节运动受限发生,而关节的运动受限,又促使关节粘连加重。对于那些肩关节全无活动却几无疼痛病人,笔者认为系肩关节退行性变,造成关节粘连所致。根据Bunker等最近研究报告凝冻肩的病理过程主要是纤维细胞增生性改变,[3]笔者认为肩关节活动受限存在着肩关节内平衡失调的问题。
4.3 点压松肩穴数分钟后,既不能使肱骨骨质疏松等退变逆转,也不能使粘连的关节囊立即松解、关节容量增加,使腋皱消失。笔者认为点压松肩穴在于穴位点压后肩关节肌肉、韧带、关节囊收缩,加速血液、淋巴液的运行,肩关节内压增高,调整了肩关节的内平衡,打断了肩关节活动受限恶性循环链中的一个环节-疼痛与肌肉痉挛,使症状得以改善、恢复,可使粘连不甚者立即松解,故活动能立即正常。
4.4 对临床效果观察 早期,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不严重情况下,点压松肩穴后,部分患者可立即恢复正常;部分病人于治疗后鼓励积极主动地功能锻炼,尽量使患者保持或超过手法后即刻达到的活动范围以巩固疗效。而病程较长,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较甚、筋肉僵硬的病人。如果疼痛程度较粘连程度为甚者,经多次手法治疗及功能锻炼后,疗效也较满意;如果肩关节粘连程度较疼痛为甚者,虽不能立即解除痛苦,但可使患者产生一种轻松舒适感,疗效却不甚满意。所以,这对有特殊病程的肩周炎疼痛、粘连与活动受限、好转等情况来说,其机理仍值得进一步探讨。对外伤性病例,在骨折临床愈合后,除主动锻炼外尽早进行手法治疗,可大大缩短功能恢复所需的时间。
作者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教研室 (210029 南京)
-----------最好能配上一张图,那样就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