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试谈《伤寒论》谵语证治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关键词: 谵语;中医药疗法;伤寒

  谵语是急性热病中病邪累及心神出现的一个症状。谵语者,语言狂妄也。如颠倒错乱,语出无伦,妄有所见,神志失常,谓呢喃而语也。轻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语言差谬。

  1 谵语病因病理

  谵语之因,皆各有异,分而论之:有被火劫谵语者,有误汗谵语者,有下利谵语者,有下血谵语者,有燥屎在胃谵语者,有三阳合病谵语者,有过经谵语者,有邪伏少阳谵语者,有肝木乘脾谵语者,有亡阳谵语者……。

  例:“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113条)。“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114条)。此乃胃阳素盛,火热入胃,水竭躁烦,燥热熏心,此即火劫谵语也。“阳明病……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226条)。此为误用汗法,津液灼伤,胃中干,成阳明腑实,上乘于心,表虚里实,而生心乱谵语。“妇人伤寒,寒热乍时,经水时来时断,胸胁下如结胸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148、149、150条)。此为热邪乘血海空虚而入,与血相结,邪阻血道,隔绝不通,上逆心包所致谵语也。“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218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373条)。“过经谵语者,有热也……”(108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必有燥屎五六枚也”(220条)。以上各条都是肠中糟粕为热邪所壅(包括过经寒邪郁火化热),留着于内,形成燥屎,燥屎为谵语之根也。胃燥津枯,腑气不通,则秽浊之气上攻,心神被扰才致谵语。“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垢,谵语遗尿”(224条)。是阳明热盛,耗伤元气,胃热火炽,热邪蒸郁扰心神而致谵语也。”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闷,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能转侧”(110条)。乃为少阳之邪未解误下之后,正虚邪扰,热邪乘虚内陷,内竭津液,形成阳明燥热乘心,造成神明不宁的伏邪谵语也。“发汗多,若重发汗者,妄其阳,谵语……”(216条)。“被火必谵语”(116条)。此伤津甚,而伤阳尤重,气津耗消怠尽,神魂无所主,是阴阳离决之兆。汗虽津液,出汗必赖阳气蒸腾,汗出太过,亦能亡阳,阴液内竭,阴虚不能养心神,阳气必外亡,阴亡液竭,以致心神浮越而致少阴谵语也,此即阴阳互根之理。《素问》云:“谵语者,气虚独言也”。《难经》曰:“脱阳者,见鬼”即指此之义也。

  2 谵语证治

  谵语之证,有虚实之分:实者为病,其声必高,其气必壮,其色必赢,其脉必强,多昏糊烦躁,唤之亦不理睬,是热犯心神也。虚者为病,其声低微,语言反复,其气必短,其色必萎,其脉必无力。凡其自言自语,喃喃不休或惊恐不安,或问之不应,答之不知所云,沉迷昏睡,似寐非寐,呼之即醒,旋之迷糊不清者,此乃心神将脱矣。现分述如下。

  2.1 实证

  (1)热入血室谵语:症见妇人经水时来时断,寒热往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胸胁满为结胸状,或少腹痛,口不渴,脉弦者,法以和解为主,兼以凉血散血。轻者刺其期门,重者当以小柴胡汤加减治之。血热重者,小柴胡汤去参枣加生地仁、丹皮犀角以凉血散血清热;血瘀重者用小柴胡汤去甘草白芍,加玄胡归尾桃仁;挟寒者加肉桂心;气滞者加香附陈皮枳壳等。非其破血散血无以除其热而安其神。

  (2)邪伏少阳谵语:症见伤寒八九日下后,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脉弦者,治以和解镇固、攻补兼施,用柴胡加桂枝牡蛎汤治之。

  (3)肝乘脾谵语:主证为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治以疏肝解郁理脾。轻者针刺期门,以泻肝经盛气。期门者,肝之募穴也。如投之以药,可予四逆散之类加减。

  (4)阳明经证谵语:症见高热、汗出、谵语,或谵语遗尿(多因误治),或胸中烦热,口干舌燥,渴欲冷饮,面红色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大滑数者,治以清热生津之品,而以白虎汤随证变通投之。

  (5)阳明腑证谵语:阳明腑实程度有轻重之分,所以治疗也各自有异。若胸腹胀满,潮热,烦躁,谵语,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气急,卧不安,手足?然汗出,苔黄燥,脉滑或沉而实(即痞满燥实坚五证具悉)者,治以泻热、软坚、破结、消痰、下气,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若见胸腹胀满,潮热,烦燥,谵语,或下利或便秘者,浮数而赤,舌苔厚而黄,脉沉而有力或滑,可用利膈、泻热的小承气汤来消除痞满燥;若时有谵语而兼便秘,矢气臭,脘中烦热,舌苔黄而干,脉滑数者,可用治燥实坚的调胃承气汤;若热盛津亏极严重,可在方中加一些生津之品;若既有阳明腑实又兼有表证的谵语,“汗出谵语,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222条),必须先解表,而后攻下,或表里同治;若表证未解而妄施攻下,因下之过早,表热尽陷而胃热益甚,不但不会治愈,反而加重神昏谵语。

  2.2 虚证

  亡阳谵语:因误用温灸或发汗过多而致谵语,伴神志愦愦,心神恍惚,短气,乏力 ,脉短。法当调其营卫,生其津液,固其卫气,或补益气血,治以成无己的柴胡桂枝汤,或如楼英用参、芪、归、术等剂治之。日人丹波元简用茯苓四逆汤治之。切不可发汗攻下,发汗攻下则犯虚虚之戒。

  3 谵语之鉴别

  在《伤寒论》中,有谵语,有独语,有狂语,有言乱者,虽都言神明证状,但各有轻重之别。独言,虽间有妄错之语,若有人问对则言语有次,是热未至极也。论曰:“独语者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217条),是病独语未为剧也。狂语者热甚者也,由神昏而无所觉,甚则喊叫而言语也,如血结膀胱是也,但多伴有一些异常动作。至于言乱者,乃表虚里实,下之过早(222条),误治而成也。妄言、骂詈、善恶不避亲疏为神明已乱也。总之,谵语之形成,不过中热之轻重也。

  4 预后

  谵语既有虚实之分,亦有轻重之别。实则易治,虚则难挽;脉和者易愈,脉短者难生;六腑病治之易效,五脏病预后不佳。所以论中对阳明腑证提出“下之则愈”。而对火热上亢,神明被扰,阴精绝竭,阳失依附,气从上脱,断为“谵语直视、喘满者死”;或气从下夺,邪实正虚,中气亦败,正气脱绝的“下利者”,亦谓之死证。

  5 谵语证治在后世的发展

  谵语一证,《伤寒论》只有太阳、少阳、阳明、少阴等篇有载。但后世温病学家认为,六经皆可导致或发生谵语,且对痰郁与食积导致谵语提出了新的概念。《伤寒论》对谵语的病因总结为津少、阳亡、胃燥、血结,仅投以承气汤类。后世温病学家,则从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角度提出了全面的认识,因而在治疗上增添了定风珠、增液承气汤、黄龙汤、牛黄承气汤、清温败毒饮一类方剂,比单用承气汤类治疗更加稳妥可靠;且在分类上也更加系统。
相关文章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④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上
 中医的六不治和十不治
 儿子总是呕吐
 关于伤寒论的一些问题
 白豆蔻散(《圣惠》卷八十一)
 请教双手弦硬脉,是什么病机 ?如何治疗 ?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