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金匮要略》络病理论探讨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文/程 革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乃张仲景治疗内伤杂病的专著,书中记载了四十多种疾病,涉及内、外、妇等科,其中不少疾病属于络病及其相关病证的范畴。如肝着、虚劳干血、积聚、癌病、中风、黄疸、水气病、胸痹、血痹、出血证和月经不调等。本文根据《金匮》有关论述,试从病因病机、临床症状、治则和治法等三个方面对张仲景络病理论作初步的探讨。

1 对络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由于络脉不仅分布于人体的体表,还分布于人体之里,构成多层次的广泛网络系统,所以无论是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肌表,还是情志或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都可以导致络脉功能的失常而出现络病的相关证候。具体而言,<金匮>关于络病病理机制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外邪入络风、寒、湿、热等外邪单独或兼夹侵入体表之络脉,与络中气血相搏击,可致络脉痹阻而发病。如湿邪兼夹风寒深入关节筋脉,痹着表络,发为湿病;风湿或寒湿之邪流注于关节筋骨之间,经络痹阻不通,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疼痛遍历关节之历节病。

痰饮阻络 络脉有灌渗人体津液之功能,若津液代谢失常,痰饮内生,则易阻于络脉而产生病变。如痰饮乘虚而留聚于胸络内外,导致胸络痹塞不通,则可出现胸痹诸症;又如疟病日久,疟邪与痰瘀交阻于络脉,最终形成疟母居于胁下。

瘀血凝络 络脉的主要功能是运行人体气血。若邪阻于络脉,无论是外邪入络,还是机体功能失调后的病理产物阻于络脉,则络中气血运行受阻而瘀滞,最终导致瘀血阻络。瘀血凝络是络病基本的病理机制。《金匮》中肝着、干血劳等病证都由瘀血凝络所致,是典型的络脉病证。肝着之发病,就是由于肝脏受邪,疏泄失职而肝络郁滞所致;虚劳干血即是由于虚劳日久不愈,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凝滞而致。

络脉空虚络脉具有渗灌血气的功能,络脉血气不足,容易导致邪气的留滞而发病。例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四》篇在论述中风病机时云“寸口脉浮而紧……浮者血虚,络脉空虚“,就是指因为机体因营卫气血不足。卫外不固,风寒乘虚侵袭,导致络脉痹阻,阴血涩滞,而出现中风病肢体麻木的症状。由此可见。络病的发生除了与感受邪气有关以外,络脉自身的空虚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络脉损伤情志过激、脏腑功能的虚损。以及跌仆折伤等多种原因也均可导致络脉本身的损伤,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其中以出血之症最为多见。《灵枢·百病始生》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由此可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所论述的吐、衄、下血、瘀血病证,都与络脉的损伤有关。

2对络病临床症状的认识
由于络脉遍布于人体的表里、上下,络脉病变可以出现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对此,张仲景已有深刻的认识,他在《金匮》有关条文中对络脉病证出现的症状有详尽的描述,其中提到的典型症状有:
肌肤不仁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云:中风“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又《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云:“血痹阴阳惧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患者出现肌体麻痹不仁的症状,乃邪阻络脉,气血运行不畅,络脉痹阻之故。

局部包块络脉中瘀血与痰饮等病理产物痹阻日久,加之气机郁结,聚集而不散,肌体局部可见有形之包块,这也是络病的典型症状之一。如《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篇云:“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期不差,当云何?师日:此结为瘤瘕,名日疟母”。就是因为疟病迁延过久,疟邪与痰瘀胶结,阻滞于络脉,则可形成包块居于胁下,即所谓疟母。再如《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篇和《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篇论及瘕病和积病,也都是络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的体内有形包块。出血症 出血症是络病常见的典型症状。无论是阴络,还是阳络的损伤都会导致出血之症。《金匮》所论“吐血”、“下血”、“衄血”等症,均是湿热、实热或虚寒损伤络脉的见证。疼痛疼痛,尤其是日久不愈者,多为络脉痹阻的表现,因为络脉痹阻,不通而痛。《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论及胸痹“胸背痛”、“心痛彻背”之症,多为痰瘀痹阻心络所致。湿病之疼痛症,亦为湿邪兼夹风寒痹阻表络的缘故。此外,中医有“久病入络”之说,久治不愈的其他疼痛证,多可从络病来辨证。水肿外邪和瘀血等内生病理因素阻滞络脉。使得络脉不能正常灌渗津液,溢于络脉之外则可出现水肿的症状。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所论血分,“经水前断,后病水,名血分”。即为女子经停在先,络脉瘀阻。津液渗溢络脉之外,而后出现水肿之症。除上述络病的典型症状外,《金匮》中还记述络病的其他许多症状,如湿热入络所致的黄汗;瘀血阻络日久.新血不生,肌肤失于濡养,导致面目暗黑、肌肤甲错等症。总之,通过分析《金匮》的论述,可以看出张仲景对络病症状的认识已经比较全面。

3对络病治法方药的认识
《金匮》中关于络病及其相关病证的治疗有着丰富的内容。其特点在于:第一,对于络病的治法,在《内经》的基础上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第二,创制了不少治疗络病的有效方剂,它们仍是现代临床治疗的常用方。具体而言:

行气化瘀通络法 由于气血的瘀滞是络脉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因而行气化瘀通络法是《金匮>治络病最常用的方法,其药物由行气药和活血化瘀药配伍而成。《金匮>中运用此法的代表方剂有旋覆花汤、下瘀血汤、抵当汤等,其中的常用药物包括旋覆花、新绛(茜草)、大黄仁等。

化痰逐瘀通络法化痰逐瘀通络法也是临床常用的络病治法之一。对于痰瘀阻络所致的络脉病证,张仲景在治法上同时着眼于化痰和逐瘀两个方面。这在其组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金匮》中治疗络病的鳖甲煎丸等方剂中,不仅使用了桃仁丹皮芍药、大黄等化瘀之品,同时还配伍了半夏葶苈、石苇、瞿麦等利水化痰的药物。
虫蚁搜剔通络法此法属张仲景首创的络病治法,对后世络病的治疗有很大的影响。因虫蚁类药走窜善行,能搜剔血络,故此法一般适用于络病日久,痰瘀交结之痼疾,如虚劳干血、疟母等。由于此类药物化瘀之力较强,也适用于络病使用行气化瘀通络、化痰逐瘀通络两法无效、属病重药轻者。此类代表方剂有鳖甲煎丸大黄廑虫丸等,常用的药物有虻虫蜣螂鼠妇、廑虫、水蛭、蛴螬等。

由于络病总的病理机制在于络脉的瘀滞,所以,络病虽有多种治法,但各种治法都离不开通络,张仲景在用药时大多用辛味之品,如桂枝薤白、生、葱和酒等,取其发散通络的功效。此外,张仲景在络病峻剂,尤其是虫蚁搜剔通络类方剂的制剂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丸剂缓功;二是以蜜为丸。峻剂丸剂和以蜜制丸的目的在于缓其药性,以图缓攻,使得活络而不伤正,邪去而不致虚。这种制剂方法也正体现所谓络病日久要讲究缓图,即讲究“络病工夫”之意。

综上所述,《金匮》络病理论是张仲景对《内经》络病理论的完善,特别是为络病的临床辨治奠定了基础。而后世医家喻昌、王清任、叶天士等医家又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络病理论体系。可以看出,张仲景在中医络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现今,深入研究张仲景络病理论。对于完整理解中医络病理论,提高临床治疗疾病,特别是多种疑难病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自:《中医药学刊》
相关文章
 治猝中五尸灸法
 诃黎勒散(《圣惠》卷五十九。)
 关于肿瘤病人...
 请教  血稠
 关于四圣心源中药方的服药量和服药次数
 向各位老师请教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