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
中医词典:(拼音G)第八篇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炅则气泄

意为热则腠理疏松而汗出,阳气随汗外泄。《素问·举痛论》:“炅则气泄,……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炅中

病证名。系一种内热证。《素问·调经论》:“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王冰注:“气并于阴,则阳气内盛,故为热中。炅,热也。”

滚刺筒

针具名。皮肤针之一。分筒柄和滚筒两部分,筒壁密布短针。使用时,持筒柄将滚筒在治疗部位来回滚动。适用于须作面广而浅刺的病症。参见皮肤针条。

滚法

推拿手法名。

①即(扌衮)法。见该条。

②即搓法。见该条。

滚摇

推拿手法名。见《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指医生握住患者肢体进行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旋转滚动。如腰部滚摇时病员仰卧,两髋屈曲,医生一手扶住双膝,一手扶住两踝,旋转髋关节,使腰部也随之活动。

郭诚勋

清代医家。字云台。海昌(今浙江海宁)人。世以医为业,初业儒,后弃而承其父业。谓医家应博览广采,融会诸家。编有《证治针经》四卷(1832年),该书以《临证指南》为本,又博采诸名家验案以补之,内容除伤寒、内科杂病外,尚收有纪文达治疫病之说及有关妇、儿、五官科证治及方诀等。另撰有《证治歌诀》四卷(1823年)。

郭桂

宋代医生。字时芳。兰溪(今浙江兰溪)人。通晓医术,有医名。

郭含章

清代医家。号东卿。四川巴州(今巴中)人。通晓地理,尤精医学,精究五运六气之说。有医名,为贫病之人疗疾不计酬。曾撰有《儒医规矩》、《医学一说晓》、《良心境》等行于世。

郭稽中

宋代医学家。曾任医学教授,尤精产科,用药常有奇效。大观三年(1109年)将家藏方附于《产论》二十一篇诸论之后,使之有论有方,编为《产科经验宝庆集》(一作《妇人产育保庆集》)一卷,后经李师圣等人附益传世。

郭鉴

明代医家。字丹泉。江苏人。因病习医,在官事余暇之时搜集古方,并汇集当地医生的医案及秘方,编为《医方集略》七卷(1545年)。

郭居易

明代医生。字惟恒。兰溪(今属浙江)人。以医为业,对贫穷患者不计药酬,深受乡人所重。子德昌(日生),继父业。亦有医名。

佩兰

清初医学家。字章宜。吴阊(今江苏苏州)人。少时多病,遂留心方脉,结交四方名医,尝从学于沈郎仲、李中梓等。康熙五年(1666年)撰成《本草汇》一书,此书以《本草纲目》为本,专明药性,力求言简义赅,共收药四百七十余种,每药下编有俳语,使于初学者记诵。并附有验方等。另撰有《四诊指南》、《劳瘵玉书》、《类经纂注》等,未见传世。

郭仁普

南宋人。生平里籍不详。着《拾遗候用深灵玄录》五卷,今佚。出《宋史·艺文志》。

郭思

宋代官吏。字得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元丰(1078-1085年)年间进士。在华州(今陕西华县等)任官时,热心于普及医药验方,曾节取《千金方》诸方论说,附入所录自己和他人经用有效之方,集为《千金宝要》六卷(或作八卷、十七卷)。宣和六年(1124年)将全文刻于石碑上。该碑现存孙思邈故乡耀县药王山。

郭坦

南宋医家。字履道。汾阳(今属山西)人。精通医药,因本人患病,奋而学医试药,久有所获。集有《十便良方》(又名《近时十便www.lindalemus.com/sanji/良方》、《备全古今十便良方》四十卷。用药简当,便于应用。

郭雍

(约1106-1187年)南宋医学家。字子和,号白云先生。其先祖为洛阳(今属河南)人,至郭雍时隐居峡州(今湖北宜昌)。早年从父习儒,晚年则专心钻研医书,尤致力于伤寒,撰《伤寒补亡论》二十卷。

郭玉

东汉针灸学家。字通直。广汉新都(今属四川)人。少时从师程高,为涪翁再传弟子。和帝时(公元89-105年)任太医丞。精研方术,尤长针灸。提出贵人疗疾有“四难”,即自作主张,不服从医嘱;自身摄生不谨慎;筋骨不强壮,不能使药;养尊处优,好逸恶劳。

郭照干

宋代妇科学家。一作照干,号文胜。原籍汴梁(今河南开封),元符三年(1100年)南迁杭州。以妇科知名。子孙承其业,世以医名。

郭志邃(suì岁)

清代医学家。字右陶。檇李(今浙江嘉兴)人。有鉴于痧胀等疾疫流行,而疗法不多,乃推原小儿痧疹之理,采集古人之方,撰《痧胀玉衡》三卷(1674年),列痧胀证治及脉法,并结合实际治例予以阐明。如痧在肌表者用刮法,痧在血内者宜放痧,痧在肠胃经络与肝脾肾三阴则投以药,痧气肆行者可三法兼用。此书流传颇广。此外,尚撰有《治痧要略》,未见传世。

郭治

清代医家。字符峰。广东南海人。父精医,承其家学,通医,以刘完素、朱丹溪为宗。主张四诊合参,尤精于脉诊。曾着有《脉如》两卷(1753年),后被钱季寅更名为《辨脉指南》。书中除论及脉诊外,亦详述望、闻、问三诊要义。尚有《伤寒医案》、《伤寒论》、《药性别》、《医约》诸书,未见刊行。后世子孙中多有以医行世者。

郭子章

明代医生。泰和(今属江西)人。字相奎,号青螺,自号蠙衣生。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曾任都御史、贵州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亦精医学,谓婴孩之痘,须于病未成而治之。万历五年(1577年)撰成《博集稀痘方论》两卷。后由吴勉学收入《痘疹大全八种》中。

瘑(ge,戈)疮

病名。指生于手足的一种湿疡。出《肘后方》卷五。该病因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瘑疮者……多着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浸yin生长拆烈,时瘥时剧。”如症见自觉瘙痒,抓破则浸yin黄水者,称湿瘑疮;逐渐干燥,结成黄色或褐色痂皮,搔痒明显,病程缓慢者,名燥瘑疮;如反复发作,皮损粗糙,肥厚,裂口,剧痒,经久不愈者称久瘑疮。治疗:湿瘑疮宜清热利湿,可内服萆薢渗湿汤或龙胆泻肝汤;燥瘑疮则宜祛风养血,可内服四物消风汤;久瘑疮宜养血活血,祛风润燥。内服当归饮子。外治:湿瘑疮用青蛤散麻油调敷;燥瘑疮用黄连油外搽;久瘑疮用芦膏外搽,亦可采用烟熏法及针灸等其它疗法。相当于手足部湿疹

《国药提要》

药学著作。不分卷。于达望编。本书选录中药1146种,依植物、动物、矿物及其科属分类次序排列成表解方式。每药记有中文名、拉丁学名、药用部分、成分、效用、产地等项,末附笔划索引。1950年由新医书局出版。

《国医百家》

医学丛书。裘庆元辑。刊于1918-1921年。裘氏原拟辑医学著作约百种,而实际现存只有七种。计《薛案辨疏》、《叶氏伏气解》、《胎产指南》、《重订幼科金鉴评》、《雪雅堂医案》、《简明眼科学》、《琉球百问》。

人体部位名。指膝部后方屈膝时的凹处,俗称腿凹或膝弯。《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

腘然未偻

假作屈膝之态而实无佝偻之病。《灵枢·通天》:“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张介宾注:“腘然未偻,言膝腘若屈而实非伛偻之疾也。”

腘血

证名。临床以腘窝(委中穴或委中穴附近)出血为主证。《证治汇补·胸膈门》:“……委中穴搔之血出不止。谓之腘血。”并指出此证由肾与膀胱经虚热所致。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主张用十全大补汤治疗。参见肌衄条。

腘中

腘窝中央。相当于委中穴的部位。

果菜积

病证名。因过食瓜果菜蔬所致积滞之证。证见不时泻利,甚至便血,里急后重。《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果菜积,多食果菜成积,不时www.lindalemus.com/shouyi/泻利,腹中若有愧儡也。宜丁香麝香肉桂。方用妙应丹、桂香丸、平胃散加丁麝。”亦有过食瓜果致痢久不愈,便血时发时止,里急后重,时或不禁,脉软不数等症,治宜清热祛湿,消积导滞,用醉香玉屑方。参见积、食积条。

果中毒

病名。进食有毒或变质果类出现中毒症状者。《本草纲目》卷四载解果菜毒药物,有麝香、猪骨灰、米醋童便甘草汁、酒糟、葛汁、白藿、白花腾、杏根等,可供参考。

裹帘

正骨器械之一。出《医宗金鉴》卷八十七。具体作法为:以白布量患部之长短,阔窄,且根据病势之需要,用来缠裹患处。具有固定、止痛止血之作用。相当于今日之绷带。

裹脐法

新生儿断脐后用绷带裹扎脐部的方法。《备急千金要方》谓断脐后“缠结”。

①经过,通过。《灵枢·经脉》:“足太阳过于外踝之上。”

②次,遍。量词。《素问·长刺节》:“病风且寒且湿,炅汗出,一日数过。”

③超出,太甚。《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④过失,差错。《灵枢·本神》:“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

⑤疏通,祛除。《灵枢·周痹》:“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

⑥指病患。《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

⑦指邪气。《素问·离合真邪论》:“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⑧经过一定时间或空间。《良方·自序》:“橘过江而为枳。”

过肛针

医疗器具名。用作诊治肛漏的器械。见清·高梅溪《外科图说》卷一。即套管针。包括有针(刀)及针套两件,用于肛门病深部脓肿之切开或穿刺。

过肩疽

病名。疽之生于肩峰后侧部者。出《外科证治准绳》卷三,证见于肩之后廉生有无头疽,属小肠经,证治与肩疽同。又或称筋疽为过肩疽者。

过经

①指传经病邪由一经传入另一经。《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又:“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又指太阳病过期不解。以伤寒通常为七日传一经,若太阳病经过七日以上不解,称为过经不解。亦有以至十三日不解者为过经。参见伤寒、六经病、传经等条。

②指过了传经的日期。伤寒传经初起,有发热以七天为一候,无发热以六日为一候,如果太阳病过了六日或七日以上为过经。参过经不解条。

过经不解

病证名。指伤寒过了传经日期,病仍未愈。《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宜先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则愈。”

过门

经穴别名。见《针灸大成》。即三阳络。见该条。

过期经行

病证名。出《竹林女科证治》。即经行后期。详该条。

过期流产

病名。指怀孕后胚胎死亡已超过一二个月。而仍稽留在子宫腔内,表现为子宫不再增大,与原妊娠月份不符,并逐渐缩小,有时伴有阴道流血或流褐色分泌物,尿妊娠试验为阴性者,称过期流产。即死胎不下。治参死胎不下条。

过桥疳

病名。系指杨梅邪毒,结于肺胃,致疳生咽喉,妨碍饮食吞咽的病证。《疡医大全》卷十七:“过桥疳,生咽喉之下,肺管之上,看之不见,吹药不到,饮食妨碍,此杨梅结毒于肺胃也。”类今之喉部梅毒等。治宜解毒祛腐,方用搜风解毒汤加减。参见喉疳条。

过食生冷经闭

病证名。经闭证型之一。《竹林女科证治》:“妇人行经时及产后,过食生冷之物而血闭发热,以血见水即滞故也。初起一二月生寒发热,五心烦躁,口苦舌干,面色青黄,犹易医治。先用逍遥散退其寒热,后用紫金丸(三棱莪术、良枳壳乌药砂仁槟榔陈皮、红豆蔻香附苍术,共细末,糊小丸,每服二钱),渐纳谷气,脾胃一旺,自然经血流通……”

过膝风

病名。两侧膝关节肿胀之交替发病者。《医宗金鉴》卷七十:“膝眼风……单膝生者轻,双膝生者重。若左膝方愈,变病右膝;右膝方愈,复病左腠,名过膝风。”证治详鹤膝风条。

过胸通臂

推拿手法名。见《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一手按于对侧肩部,另一手握住患侧肘部,使肩关节作内收动作。适用于肩部寒凝气聚等证。

过用

病因学名词。指力所不及,勉强为之。《素问·经脉别论》:“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

过铸

清代医家。1839-?年,字玉书,金匮(今江苏无锡)人。研习医学多年,颇有心得,与外科名医马培之过往甚密,推崇明陈实功治外证之思想,不忌针刺。因其本人早年尝患疔疮而损一指,更发愤攻研外证,并治好另一指之疔疮。着有《治疔汇要》(一名《治疔大全》)。另有《外科一得录》、《喉痧至论》及《过氏医案》,均有多种刊本行世。

肝记

推拿穴位名。即皮罢。参见该条。

肝坚

生理学名词。指肝脏强健,功能正常。《灵枢·本脏》:“肝坚则脏安难伤。”

肝经

①足厥阴肝经的简称。详该条。

②推拿部位名。又称肝、肝木。所指有三:1)见《小儿按摩经》。男性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女性位于无名指中段指节的腹面。2)见《小儿推拿广意》。位于左食指远端指节的腹面。3)见《幼科铁镜》。位于左无名指中段指节的腹面。

肝经风痰

痰证之一。见《不居集》卷十七。即风痰。详见该条。

肝经咳嗽

病证名。肝病犯肺所致的咳嗽。多因肝气怫郁,肝火犯肺;或肝经少血,肝气亏损,木燥火生所致。证见咳则两胁下痛,痛引小腹,或寒热往来,面色青,筋急(《症因脉治·咳嗽》)。《校注医醇剩义·咳嗽》:“肝经之咳,痰少胁痛,易怒头眩。”《丹溪心法·咳嗽》:“嗽而胁下痛,宜疏肝气,以青皮挟痰药,实者白芥子之类,在后以二陈汤加南星、香附、青黛、青皮、姜汁。”或用丹青饮、泻青各半汤、柴胡饮子、加味逍遥散等方。参见咳嗽条。

肝经失血

病证名。因怒气伤肝所致的失血证。《不居集》卷十三:“肝经失血:肝藏血,因怒而动血者,属于肝。”证见失血,血色鲜红或瘀黯,躁扰喘急,面青,脉弦。挟肝火者,伴见烦热不宁;挟肝气者,伴见胸肋痛满。治宜疏肝、降火、行气等法,选用柴胡栀子清肝散、畅郁汤、赤茯苓汤等方。参见失血条。

肝经湿热带下

病证名。带下证型之一。多因肝郁久而化热,犯脾,挟脾湿流注下焦,以致症见带下淋沥不断,色黄或赤白相兼,粘稠腥臭,兼乳胀胁痛,精神抑郁易怒,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尿黄而少等。治宜泻肝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或用白头翁25克、黄柏15克、苦参20克,水煎服,日二次。

肝经实火

病证名。即肝经火热之实证。参肝火、肝火上炎各条。

肝惊

脏腑惊证之一。《小儿病源方论》:“肝惊,眼赤粪青。”

肝决

病证名。指瞳神极度缩小的病证。清·佚名《眼科捷径》:“瞳人睛小如粟米名肝决 ”。参见瞳神缩小条。

骨厥

病名。

①足少阴经气是动病之一。《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而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②指两手大热。《证治准绳·杂病》:“两手太热为骨厥,如在火中。”参见厥证条。

骨空

①人体部位名。指两骨间的空隙部位。《素问·骨空论》:“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

②人体部位名。指骨髓腔。《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

③人体部位名。指关节腔。《素问·骨空论》:“(骨行)骨空,在辅骨之上端。”

④《素问》篇名。主要介绍各种痛症及任脉、督脉、冲脉、水病、寒热、犬咬、伤食等病的针灸疗法和取穴。因人之周身骨节间均有孔(空),而某些腧穴一般位于骨孔之中,故名。

骨枯髓减

证名。腰脊萎软不举,步履艰难之证。因精髓衰少,骨骼枯萎所致。《素问·痿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脾胃论》卷中:“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参见骨痿条。

骨髎

解剖部位名。指可以活动的关节。见《伤科汇纂》卷三。该书有:“骨髎者,两骨相交活动之处也。如杵之臼,如肩之枢,又如桔槔之有机。以筋联络之。故能转运而不碍。”

骨瘤

病名。肿瘤之发于骨者。见《洞天奥旨》卷十一。多因肾气不足,寒湿挟痰侵袭骨骼,造成气血凝聚于骨所致。好发于长管骨的干骺端。良性骨瘤症状多不明显,发展缓慢。恶性骨瘤则表现为病初隐痛,继则疼痛难忍,入夜尤甚,肿块生长迅速,推之不移,坚硬如石,与骨相连,皮色紫竭,表面可有静脉怒张,并常伴有低热、消瘦、神疲、食欲不振等症。治宜补中益气,散肿破坚为主,内服肾气丸,外用阳和解凝膏。对恶性者应及时实施切除治疗。

骨瘘疽

病名。见《外科图说》卷三。书中有:“此证生于手阳明之间,初起如粟,渐长如赤豆,其痛不可忍,渐长大如杨梅之状,血不出,亦不生脓,毒从经络流于骨,有此疾者,宜当谨防。”或相当于骨结核之先期证候。

骨热疳痨

病证名。出《颅囟经》。指小儿疳疾日久,肌肉消瘦,两脚纤细,无力行走,而伴有潮热。由疳热伤阴,骨髓被灼所致。治宜清热消疳,用青蒿鳖甲汤。

骨声

骨折断端摩擦时发出的声音。骨折诊断方法之一。见《伤科补要》卷二。书中有:“骨若全断,动则辘辘有声。若骨损未断,动则无声。若有零星败骨在内,动则淅淅有声。”由于此法容易引起新的损伤,故现多弃之不用,或更引以为戒。

骨蚀

病名。痈疽内陷而侵蚀于骨之病证。出《灵枢·刺节真邪》。有:“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内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该病因久患疮疡,毒邪内着而骨被腐蚀破坏者,甚而有脓。相当于骨骺炎或骨髓炎。证治可参见附骨疽条。

骨酸

证名。骨节酸楚。出《灵枢·本神》。由肾虚精伤所致,兼见腰膝软弱而冷,属虚证;因风湿或浊毒乘袭所致者,为实证。见于痿、痹、虚劳等病。参见该条。

骨髓

①藏于骨腔中的髓质。《素问·平人气象论》:“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②指病在骨髓,喻疾病部位较深。《灵枢·寒热病》:“络脉治皮肤,……经脉治骨髓、五脏。”

相关文章
 如何判断肾阳虚还是阴虚,都有什么症状!!
 盘点2012===我用过的16张经方
 牛黄膏(《鸡峰》卷二十四)
 运气候节交应时刻数诀
 诸穴
 请各位老师帮我看看这个药方有哪些药?多谢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