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脉法精微:太素脉实用教程 第七章 数之含意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太素脉实用教程

第七章
数之含意

数者量也,量者数也,古人言数未言量,量在数中,数数者量量也。数就是量,量就是数,其意通也。后人为有别于多少,又从量观,数意尽失,大失原意,苟不尽同,说法各异,难以尽述,单位横出,表述各异,很难尽述,自此数之原意尽失,已不复前意,所以后人难明古训,造成诸多误解和歪曲,致使河洛之说难明其意。

数本无数,数乃象也,阿拉伯数字中1、2、3、4、5、6、7、8、9等数字起于对量的记载,属于象的复述,或者说象的叠加,如果追溯其源,属于结绳记事的翻版,结绳者象之累计,绳结累累心象各异,数之源象之复述之法也,数虽同而相异,所谓所记之事不同耳。故曰数同而象异,心中象异皆因神识有别,所谓记忆之功有别所成。数别象异,数数之所述象象之所异,所谓数象之源也。

1之意始也,2之意复也,3之意叠也,4之意累加也,如此等等,进而演化出万千之变,量之变质之变由此演化生成,进而演化成1者原始之意、根本之意,2者衍生变化之意,3者蕴含之意,内涵1和2的综合与变化。

1数应于先天,则为原始、根源和本源,乃为物质形成之初的最为融合同一的能量之炁,圆合融融,阴阳未分,一团圆融炁象,应于后天则为其用,固有生化两象。缘何出现生化两象,皆因1之先天之炁变化之用起于生与化,进而生成演化成万千事物,后天之物质皆因生化而起,生化已分,故为1象之用。在先天之时,1象之中生与化未分,融合平衡,不显生象(阳性)和化象(阴性),后天之时生化已为显象,阴性和阳性显现已分,究其根本则为1象之最初之用,故体用互逆,相反相成,互为阴阳者也。数1对应于后天五行应于水,乃为以水之德类之,所谓润物细无声,先天之炁能够融合万物万象,成为一切物质之变化之根源,水之德孕育、承载、交换等之德近似先天之炁之功用,所以以水类之,所谓五行属性来源者也。

肾乃先天之本,故应于数1和五行属性为水。注意的是应用数1之象对应于后天分为生化两象,但生中含化,化中含生,即是左右两肾都是生象与化象的统一,只是功能主次有别,左肾主生右肾主化。再者传统中医学中所言“阳中之阴乃为真阴,阴中之阳乃为真阳”,是指若阳性为显象,则阴性未显,所谓潜象,谓之真阴;若阴性显现,为显象,则阳性未显,所谓潜象,谓之真阳。所言之理就是阴阳同一体,潜显有别,结合上论就是生为显象,则化为潜象,化为显象,则生为潜象,潜象为真阴或真阳之象。

另外,1之象起源之象也,内涵大同之意,万象之始,亦为万象之归宿,蕴布万象之变化始终,所谓圆融之象,亦为平衡之法和万物生成变化之源。

2数者阴阳已分或已明,所谓象复者也。2者1 数之承接和演化,内涵寓意1之变也。圆融之炁(体)1中蕴育阴阳之变,此乃数2之真谛,所谓阴阳二性渐显,阴阳属性有别渐趋明朗,是故象之复的表述为2者也。2数之意有诸多涵义,其中主要有复、重合、衍生(相对于数1而言)、变化等意,但在象数学说中,2数之意为天地之数的原意,就是变化之起源,从万物生成学的角度讲数1描述万物本源之体,数2描述本源之体的初始变化,此乃先天之炁的描述,并非后天之形的描述,至于后天之形乃为先天之炁的诸多变化生成,综合了万千之变的结果,并非初始之意,当然后天之物仍然是先天之炁所生,其中蕴含着数2的演化过程,所以仍可用数2描述其所对应的过程属性及其变化。

就先天而言,数2重点描述的阴与阳的相互作用,描述阴体和阳体、阴性和阳性等相互对立又密切相关的同一物质的两个属性、功能等方面,所谓数2重点描述阴与阳的统一体和同一体。此所谓道(炁)生一一,一一者一阴一阳者也,此意并非一阴一阳孤立存在,乃是阴与阳的统一体,阴与阳高度圆融则还归于炁,此乃一一(数2)还于炁(数1),此状态中数1仍然存在,与数2共处一个统一体中,就是炁虽然生变,但本源犹存,变化之根仍在,而且生与还仍在相互转化,同生共存。

就后天而言,数2对应于小肠,此乃描述后天变化之功全赖小肠,就是后天之物转为先天之炁的初始源于小肠的吸收功能,小肠吸收则可入血,进而血流入肾,才可转化为先天之炁。

数1、2、3等乃为描述物质生成演化的方法,应用于先天,就是应用于一切物质形成的最初基本形态或说存在状态的描述,则为物质形成与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先天之炁的原始状态则为炁,应于数1,表示原始之意,以合于人们的认识观念,此乃象之原始之意,不同于无而有,至少为1,暗含起源之意。及至炁生阴阳二炁,量之变化,两体两象,所谓2来描述,但不尽人意,毕竟两象不尽相同,又言阴阳以有别于象之不同,数虽复而象有异,属性有别是故以阴阳描述之,另含变化之意。因为一切物质之生成演化皆源于炁,就是古代医家所描绘之天,无论有形或无形物质皆符合于从无到有,就是由炁生成和变化,但其基本规律皆为炁(道)生一一,所谓炁生一阴一阳,大至天体小至粒子,大至游之体小至旋之炁,尽皆符合此等变化规律,是故言为天数。所谓天数就是一切物质之变化规律的最为原始的描述,又因后天有形物质之生成和变化皆起源于于此,故研究后天,也必须遵从先天之规。这就是筑基之理。

中医学讲肾为先天之本,一方面讲先天之炁的生化有赖于肾脏,后天之气的运化有赖于先天之炁;另一方面则是说先天之炁通于肾脏,从炁象角度看,肾之炁象有一通道连通自然之炁,所谓体象与征象相关联,自然之先天之炁通于肾用于补充人体之生命的先天基础,然有形物质运动损耗先天之炁甚大,又赖后天补给,比如先天之炁融合五谷之精微(植物果实等中的先天之炁)以为补充。

先天之炁是人体中一切变化的根本动力源泉,所谓人生两体,就是有形之躯为一实体,无形之炁为一虚体,所谓人体之阴阳之本。若有形之躯称为显象,则无形之炁体则为潜象,然有形之物质变化皆赖无形之炁之生化和运化,所谓无形之炁体乃为生命之根,是故研究炁象,就是研究人体的组成的另一面,而且是主要的一面。传统中医学中一再申明“阴中之阳乃为真阳,阳中之阴乃为真阴”,就是想要说明不仅要重视显象,还必须研究潜象,为突出其重要性,以“真”强调之。

数1者万象之源,数2者万变之宗,万法皆源于炁,万宗皆本于阴阳,阴阳之变为万变之总则,是万法之基,是故太素脉学言炁以明理,言象以说变,言脉以说用,故曰脉象就是炁象,炁象就是脉象。为何如此说法?皆因脉象就是炁象的应用,炁不变脉不变,炁变脉随之而变,脉象是血与炁的综合,炁是血象变化的根本源泉,是故言脉象之根就是言炁象。太素脉法秉承先天大道,从人的形成入手,从万物初始着眼,则可以追本溯源,不仅说清脉之来源,还能说清脉的变化,集病因病制于一体,诊病判脉,理法兼备,所以考究数理渊源,以为诊病之初之要也。

数2之法在于阴阳之变,阴阳者变化也。要想说明数2的道理,我们必须先明确中医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中医学的基本阴阳关系,二是中医学的诊脉的基本角度。

中医学中涉及到两种基本的阴阳关系,其中涉及到体和性。

性为变化,所谓阴性阳性从体,就是阴体具备阴性,阳体具备阳性。中医学中涉及到两种基本的阴阳关系——阴炁和阳炁、炁和形。一是炁,就是有形物质没有形成之前,所有的物质都是炁,炁分阴炁和阳炁;二是有形物质形成之后,有形物质与炁之间形成阴阳关系。就阴炁和阳炁而言,阴炁具备的属性就是阴性,阳炁具备的属性就是阳性;就有形物质和炁而言,有形物质属阴,具备的属性就是阴性,炁属阳,具备的属性就是阳性。虽然就单纯的形体而言,也可分为阴形和阳形,但因舍其了炁的研究,就是没有把炁和形体当作统一体研究,故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一般都采用前述两种阴阳关系来诊病判脉。

体说的是存在状态,比如炁或形体都是物质存在状态,就是体说的是物质,性说的是变化,也可以说性是体所具备的属性特征的显现。有什么样的体就显什么样的性,反过来说显什么样的性就属于什么样的体。这里必须说明的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是统一体和同一体。

下面我们来以此探讨中医学的两种基本的研究角度:一是对形体的研究或说对形体的诊断,就是对个体的诊断。二是将个体纳入环境中进行诊断。

①、就个体而言,还需分为两个角度,一是阴炁和阳炁,二是形体和炁;二者都是研究征象中显象与潜象的关系,就是研究个体内部的阴阳关系。

比如研究有形物质,着眼于形体,则形体为阴体,而有形物质中的炁为阳体,炁的属性为阳性,研究形体怎么变化应该看阳性,就是看炁的功能,就可推知形体怎么变化;例如人的虚体处于生发状态,那么人的形体必处于生发状态。又如人的炁象虚弱则脉象(血象)必虚弱,就是由炁象推知血象。

比如要研究炁的变化(也是以形体为研究对象),炁为阳体,形体属阴,则为阴性,那么研究形体怎么变化就可推知炁的变化,就是看形体的功用(阴性)变化,就可推之炁的变化;例如脉象细弱,推知气血虚弱,这就是传统医学所说的“见微知著,由表及里”,实际是由血象推知炁象。

上述研究中形体和炁二者构成一个同一体。

而在炁象诊脉中,从炁象(征象)中直接可以感知到炁的状态(潜象和显象),诸多的炁的变化信息都直接的反映出来,此炁象的涉及到脏腑信息也可以反映出来,神感可以延伸到相应脏腑,进行更深入研究,所以炁象诊断优于血象(脉象)诊断。

比如我们研究炁的变化,就是深入研究阴炁和阳炁,就是进一步研究炁象中的征象,从潜象和显象对比中,我们可以感知到阴炁和阳炁的状态。

在诊病实践中经常说道“阴虚、阳虚”,到底指的是什么?阴虚就是血虚,就是炁中之血虚;阳虚就是炁虚,就是血中之炁虚。

②、就将个体纳入环境中进行诊断而言,就是将个体炁象(征象)与环境炁象(个体所处于的不同时空的炁象,也就是体象)纳入一个整体来研究,以变化的角度看待脉象。

环境或脏腑等的相关影响都会反映到脉象上,也就是说脉象本身反映出的是综合的信息。所以从炁象诊断上就可以判明结果。


相关文章
 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
 下部湿热,二妙散初效后不效?
 柴胡汤(《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望皮肤
 四金丸(《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龟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