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俄藏敦煌钟乳散方释读考证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张如青  


1915年俄国探险家C·ф奥登堡率领的俄国西域考察团来到中国敦煌。因迭经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日本小川吉一郎、橘瑞超等人的骗购劫掠,此时莫高窟藏经洞中数以万计的古代写卷已荡然无存,藏经洞已成一空室。但奥登堡凭借其丰富的经验,深入到当地居民中寻觅、收购写卷,最终搜集到200多件;同时又在莫高窟石窟底部的沙土中发掘出大量古代写本的残卷残片,总数竟达18000件之多。这批文献最终运藏于俄国彼得堡。20世纪30年代,俄国学者K·K·弗鲁格对其中300多件较完整的敦煌写卷进行了整理编目,并以其名字的俄文缩写字母ф作为代号。这批文献中,有一件医方文献,它正反两面写有三首古医方,即编号为ф356的《钟乳散方》(正面),及ф356V的《除咳逆短气方》、《专中丸方》(反面)。此件原是《(闵公)春秋左氏传解第四》的一段包首(保护卷轴开首的一段空白纸)。ф356V二首古医方,字体较大而清晰,笔者已作考释(见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敦煌文献第五册)。ф356《钟乳散方》底色灰暗(从照片显示),字体较小,字迹漫漶,又多俗体,辨识不易,准确释读尤为其难。然此方文句、书法古意盎然,虽残缺不全,仍不失为迄今存世最早的服石方原始文献,乃后世众多以石钟乳为主药的温阳补益方之渊源,故有必要对此方进行辨识、考证,将其内容公之于众。今笔者不揣目力浅近,试将此方释读如下,并作简注及考释。

[原文]

1钟乳散方
2石钟乳散治五劳七?五藏错逆气抢心[1]喘咳待旦
3不得安眠或食欧[2]吐气不下或?喘伤气恶闻人声径便熏之[3]恐
4食?独冷心腹胀不消数注下[4]暴[5]或大病之后动则劳复骨肉消削
5大人颠眩[6]小儿发疒间[7]皆悉主之心腹处寒广山[8]不能饮食亦可服之但不可将
6□缘今药喜[9]发而与寒气[10]相鈎[11]将温便自消广能[12]食得安和若患胁下留饮[13]
7结滞为痛者可先下辟然后服之使药?尽勤于自劳[14]无不愈也其服。
8药节度将御之法如后方说勿使违犯违犯令人生病方用?草[15]分数[16]
9□□芦五分房风四分细辛三分茯苓
10□□参□
[说明]
□:表示缺一个字。
?:表示原文漫漶不清,无法辨认。
□:表示不定数缺文。
加□字:表示该字虽漫漶模糊,仍依稀可辨。

[校注]

[1]气抢心:气上逆冲胸。抢,原文作“枪”,与“抢”通。义为反向触击、冲撞。成语“呼天抢地”之“抢”,即为此义。《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2]欧:通“呕”。
[3]熏之:指古代的熏咳法。用熟艾、款冬花末、硫黄末或熏黄末等,燃火熏口鼻,治疗咳喘,以吐为度。详见《外台秘要方》卷第九。
[4]注下:水泄的古称。因泄下如水注之状而名。又称注泄、泄注。
[5]暴:急遽、剧烈。
[6]颠眩:头眩晕
[7]发(疒 间):癫痫发作。(疒 间),通“痫”。“发”字原文草书,不易辨识。细考此字与下一行“今药喜发”之“发”形体近似,且作“发”读,两处皆得通。
[8](广 山):“疝”之俗写。
[9]喜:常常。
[10]寒气:马继兴读作“寒热”(《敦煌医学文献辑校》),误。
[11]鈎(bó搏):通“驳”,义为混杂,错杂。马继兴读作“交”,误。
[12](广 能):“能”之俗写。
[13]留饮:指水饮停留积蓄不散的病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留饮者,由饮酒后饮水多,水气停留于胸鬲之间而不宣散,乃令人胁下痛,短气而咳。”
[14]自劳:又称行疫自劳。指服石之人自个宽衣行散、按摩。因服石之人久坐久卧疲极,唯须自劳适散石气,即得舒畅。
[15]穬草:即穬麦,又称草麦。《四声本草》:“穬麦,……大麦之类,四川人种食之。”
[16]分数:评定或分配某事物的数目、数量。

[按语]

利用卷子的空白处抄录医方,在敦煌文献中常见,此包首两面共录有三首古医方。
关于此卷子的形制及抄写年代

此卷子高28厘米,宽21.8厘米,厚0.19厘米。为麻纸,淡褐色,上有水渍,无栏线。《钟乳散方》为颠倒(相对“春秋左氏传解”题答而言)顶格书写,因年代久远,文字墨色已磨损淡化,中央部位字迹漫漶尤甚。左边残损。考题签及钟乳散方字体,近汉隶、章草,凡向右之笔画,如捺、点、横、横弯钩等,均明显肥厚、粗大,笔意古朴。经比较,此字体与《武威汉代医简》及晋人《三国志》写卷字体相近似。此方文中“治”、“旦”二字不避唐讳,“?”字不避隋讳,故其抄写年代下限可定于隋唐以前;此方字体近似汉隶而带章草,似属晋人笔意,故据此推测此件抄写年代殆在晋朝。

关于服石方及石钟乳

服石又称服食,最初是由医家防治疾病开始的,服石的目的最初是为了却病延年。《神农本草经》共收录40余种石药,分列于上、中、下三品。其中属上、中二品的石药大多无毒,而有却病除疾,轻身延年之效。自魏·尚书何晏倡导服石以壮阳助欲,并渲染服石效用,以致一时服石成风,涉及社会各阶层。自此,服石脱离了治病祛疾、强身延年的主旨,形成一股持续近600年的以显示富贵壮阳纵欲为目的的服石歪风。由于缺乏医药知识,不懂择石、炼石、服石的节度,许多服石者中石毒而诱发诸疾,甚则丧命。然而医家们始终未能忘记自己的使命,面对浊浪滔天的服石逆流,他们采取各种方法,试图重倡服石的主旨,试图扭转这股歪风逆流,并积极寻找、研制解散方,以防止和解救石毒引发的诸种危候。对一些确实具有治疗作用的石药及服石方他们加以肯定并作正面宣传,如《千金翼方》卷二十二所载五石肾气丸、五石乌头丸、五石护命散等方。对于配伍后毒性大增的服石方,孙思邈发出明确的警告,并主张销毁之。晋·皇甫谧以切肤之痛作《寒食散论》,详论服石节度,解散之法,并立六反、六急、八不可、三无疑等服石宜忌要领;唐·张文仲更立五乖、七急、八不可等服石法则(《外台秘要·卷三十七》)。这些行之有效的服石法度,无疑会大大降低石毒发病或致死的发生率。张文仲总结说:“寒食诸法,服之须明节度,明节度则愈疾,失节度则生疾。愚者不可强,强必失身;智者详而服之,审而理之,晓然若秋月而入碧潭,豁然若春韶而泮冰积,实谓美矣。”

以五石命名的服石方中,皆少不了一味钟乳,可见钟乳是服石方之要药。《本经》将其列为上品:“石钟乳,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名医别录》云:“石钟乳,……益气,补虚损,疗脚弱疼冷,下焦伤竭。强阴。……久服延年益寿,好颜色,不老,令人有子。”孙思邈对钟乳的养生作用有亲身体验,认为只要掌握节度,服食得法,对人体颇多益处。他说:“如法持心,将摄得所,石药为益,善不可加。余年三十八九,尝服五六两乳,自是以来,深深体悉。至于将息节度,颇识其性,养生之士宜留意详焉。”(《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孙思邈倡服钟乳,可能是以后服石方主用钟乳或单用钟乳的原因。相对其他石药,钟乳显然更易得,价廉、安全、有效,故唐代王焘亦倡导服食钟乳,于《外台秘要》中载录诸服石家辨乳、择乳、炼乳、饵乳、解乳石毒诸法,使服石法得到改进,同时也使比较正确安全的服石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

关于钟乳散的同名方剂

考传世医药文献中称“钟乳散”的同名方有如下几种:

1.《千金要方·卷二十七》载钟乳散:
治虚羸不足,六十已上人瘦弱不能食者百病方。成炼钟乳粉三两,上党人参石斛、干各三分。
右四味,捣,下筛三味,与乳合和相得,均分作九贴,平旦空腹温醇酒服一贴,日午后服一贴,黄昏后服一贴。三日后准此服之。凡服此药,法皆三日一剂,三日内止食一升半饭,一升肉。肉及饭惟烂,不得服葱豉。

2.《外台秘要·卷三十七》载录《延年秘录》:
钟乳散方,主补虚劳,益气力,消食法。
防风、人参各一分,钟乳二分(研),细辛半分,桂心二铢,干姜一铢。
右六味,为散,分作三贴,每晨温酒服一贴,食时服一贴。食时进,不用过饱,亦不得过饥。常令饮酒使体中薰薰有酒气。若热烦,以冷水洗手面,不用热食,亦不得冷。忌法如常。

3.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所载钟乳散方:
治气虚极,皮毛焦,津液不通,力乏,腹胀,甚则喘急,气短,息塞,昼差夜甚。
钟乳石炮姜桔梗、茯苓、炮附子、细辛、桂心、人参各一两一分,白术一两,防风、煅牡蛎天花粉各二两半。为末,每服二大钱,食前温酒调下。

上三方皆以钟乳为主药,均有补虚劳,益气力之功效,因配伍不同,还分别有消食、定喘之功。服用节度中都有以温酒调服一项,此与“食皆须冷,惟酒令热”的服石法则相符。

另有清·张璐《张氏医通》·卷十三载有钟乳丸,察其方,乃钟乳合三拗汤成方为丸,主治冷哮痰喘。当不属服石方范畴。


来源: 中医文献杂志
相关文章
 甘温除热----王少华
 中药能不能种进瓶子?
 三消菟丝丸(《吉人集验方》卷下)
 请教:宝宝长期以来吃东西不消化,大便里全是
 太极光(《经目屡验良方》)
 葶苈大枣泻肺汤(《赤水玄珠》卷五。)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