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讨论:我最近在写的一篇文章,请大家斧正(关于中医的处境问题)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今日”中医科研教育失败分析及前景探微

     在前日(二00九年四月七日)新的医改方案出台之际,谈中医的科研教育,实属已达燃眉之急,为什么谈中医的科研,因为科研是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的一种重要途径,而教育是造就新人的途径。近代中医的发展总的来说不是很理想。经常看到某政策文件中“努力发扬中医”“发扬传统中医”,但中医院日渐“凄凉”,进中医院看病,反倒抱了一大把西药回家的情况屡见不鲜,平日中医类科普刊物也每每满载而归,各种新成果、新课题,却总是没有实际的提升人们对中医的认识,以及临床有主导意义的理论诞生,甚至有倒退之嫌,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谨做如下探微:

     一 ,中药科研之失败。
     中药,笔者理解为中医学中使用的药物,基于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散及其他理论,在传统中医治则下使用的药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医学界开始大量投入时间、人力及花费巨资,用“现代化科研”方法研究中药,从微观层次研究、分解、提取“有效成分”,应用于实验体(多为小白鼠、大白),通过所谓的“标准”来定义效果。笔者认为违背了几个基本的概念,第一:中药是中医理论下产生并临证使用的药物,离开了中医理论,以现代西医的神经、血象、激素、理化数据来判断效果,早已本末倒置,失去了判断的准绳,所以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也不见怪。第二:中药是针对人发现、发明的药物,实验室中的小白鼠、大白兔,未必能有和人一样的应验,离开了人,药性也失去,无所谓了。例如麻黄发汗,可解“脉浮紧,恶寒,头项强痛”等病症,并经过反复验证,换之小白鼠,又如何能知其脉、得其感觉,也无法确定其是否有“风寒感冒”自然失去了研究的意义。而提取有效成分的科研,发明了“小檗碱、麻黄碱甘草酸、丹参酮”等许多“有效成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有效成分”的最后验证,竟是“镇痛、消炎、抗菌、扩张冠状动脉”等西医的名词,“那是中医的东西用西医来评测,怎能得出中药的科研成果”。再说这些成果其实早在历代中药书籍中多有阐述,“麻黄平喘,黄连解毒,消肿止痛”其研究充其量最多是个佐证,又失去了科研“发明”之本意。

     二,中医教育之失败。
     笔者为中医学院一即将毕业的学生,学医九年,深深体会当今习医,习中医之难。当初空有一番救人之心,十年将近,却未得救人之术。现将中医教育现状试解如下:第一:中医理论观念形成之不易。当今解剖生理、健康教育等书籍影像极为流传,学中医之前,早将“细菌,病毒”等西医常识有所了解,但对中医“阴阳五行”等理论闻所未闻,这造就了先入为主的危险。心理学中对记忆的影响中有前摄抑制的概念,即“先前所学的知识对后学习的知识产生干扰作用”,这个影响是巨大的,笔者所学专业为中西医结合专业,虽心中独善中医,但西医完全不同的理论无时不刻在影响、争斗意识这片“土地”。这种情况不局限在这个专业,实际情况是现在的中医专业必修科目中不乏很多西医科目。第二:中医教育的形式结构不合理。建国以来中医学院遍地开花,然而,教育模式越来越偏离,往日“师带徒”式的教育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教材、规模化的培养,造就了为数不少的“高分低能”学生,须知医学为一门实践科学,需要大量的接触病人,才能得到理论上的理性认识。实际上,刚毕业的学生往往一技不长而沦为重新择行一流何在少数。再谈中西医结合专业,因为学习科目繁多,学制和其他专业一样,中西各半的教育导致时间的有限性,结果是中医不行,西医也不行,无奈教育部门取消了这个专业的专科层次教育,但数届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去向已成为医学界一笑谈。
中医如何走出困境,如何让这门对世界大有好处的学科走出低谷,造福更多人,笔者认为当从一下几点着手改变;

     第一:普及传统中医知识。大一点讲,可以说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因为中医的理论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同出一辙。例如《易经》所揭示的哲理及实用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其宏观的思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皆可含蕴其中,身为六经之首的《易经》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传统中医的同门师兄弟,最近有学者提出医易同源的学说。《皇帝内经》是中医的开山之作,也是经典中的经典。书中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预防与治疗提出了很多纲领性的东西。可惜的是,笔者身为一学习中医者,也是几年后才接触此书,更别说普通大众,恐怕听也没有听说过。笔者认为,当把这些常识性东西纳入中小学教育,以此克服中医先天不足的问题,要使这些知识成为国人皆有所了解的科学知识;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中国有一门独特的医学。熟悉意味着亲近,亲近才会了解,了解才会选择。中医目前走进的怪圈正是因为很多人不了解中医,正统中医已经遇到了发展的困境,使得很多人没有接触过中医,自然也就不会主动选择,只有当不满意西医时才会选择中医。
    
     第二:对与中医的科研方法当改变。中医和西医是不同的两个科学体系:中医是用综合的方法对人体的整体观察,西医是微观得出的一些结论;在对病因的研究上,中医更注重的是机体自生的问题,《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于” 《素问•评热病论》中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西医更注重致病原并力图找到并杀死它,通过“杀死癌细胞,杀死细菌”来验证药物的效果。中西结合从一个角度看可以相互完善,但并不可以“结合”。用目前西医的研究模式去研究中医,对中医来言不仅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中医的研究应该从临床而来,而非实验室中的动物中得来,中医研究的效果应该以病人整体的状态验证,而非某些局部或者一时的“指标”。对中医的某些东西,至今“科学”依然无法解释,但是这一点也不奇怪,实际上宇宙的90%是由暗物质组成的,我们可以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10%不到(约5%左右)。“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但它却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科学家曾对暗物质的特性提出了多种假设,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我们当认识自己的“无知”而非夸大或者无意夸大自己的能力。

     第三:同等对待中医,政策到位。我们一直提倡中西同存,中西并重发展,但执行却并未到位。中医院的病历书写,必须有西医诊断,而西医院的病历从未要求写中医诊断;还有上面文中提到的教材设置问题;另外谈下医师资格考试——医生这个准入性行业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审验,使我们明显看出中西医被置于不同平台的处境。今年(2009年)是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修改后组织的第一次考试。中西医结合开云综合体育在线 (以下简称中西医结合)这个类别属于中医类别内,看似对中医的重视,但是翻开依据考试大纲编订的国家唯一推荐的参考书,中医药出版社的2009开云综合体育在线 资格考试实践技能应试辅导(中西医结合类)的目录,在常见疾病中不乏“肺炎”“贫血”“糖尿病”等名词,却不见“喘证”“虚劳”“消渴”等词语。翻开里面的内容,这么说:“肺炎”可以归于中医“咳嗽,喘证…”等范畴,其它类似。须知肺炎-喘证、贫血-虚劳、消渴-糖尿病为完全不同的概念。再看下面的内容,肺炎这个章节用了11页详细的介绍了西医的分型、临床理化检验、抗生素的使用等内容,而只用了1页做了中医的辩证用药阐述,综上所述,可见一斑。笔者认为,只有政策的细节到位,同等待遇中医西医,才能让更多国人认识到中医和西医一样,让更多的人喜欢中医,喜欢看中医。

     第四:中医当自强!这一点是最重要的,犹如中医注重人体正气一样,外界的环境变化多端,只要中医的内部不发生问题,中医就不会出问题。对于“余云岫”“ 张功耀”等人的言论大可不必理会。努力发展自己相信中医能救人,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 努力开拓新的区域。不当西医的“配角”,不要凡是西医可以治疗的疾病,不管中医治疗是否简便、安全、经济、疗效是否更高一概推给西医,这是一个误区,用进费退是一个普遍的规则。为了中医的发展,中医临床人员应做到“能中不西”,提高作为中医生的自信心和“中医工作者”的责任感。目前,大环境会让我们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受到干扰,我们始终要坚持保持清醒的头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中医治疗疾病更广泛,更有效。

[ 本帖最后由 zhzhk61 于 2009/4/15 16:07 编辑 www.lindalemus.com/rencai/]
-----------中医复兴的前提是,儒家道家思想的回归及普及~~~
-----------纠正下,黄帝内经 打错了
-----------从自己做起
相关文章
 喉嚨痛,吞嚥疼痛,有黃痰
 医书中的方药的重量单位(两,钱)到底如何换
 膝肿痛
 药栓疗法
 求增高近视象数
 恐怖症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