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针灸拔罐:艾灰的妙用 (转贴)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艾灸,不管是直接灸还是用艾灸盒、艾灸罐,都会留下一堆艾灰,用一个铁的茶叶盒盛着它,从来不当垃圾倒掉,用过的艾灰可是有不少好用途呢。

1、宝宝经常会有红屁股,做妈妈的当然心疼,用了不少膏啊霜啊油啊,效果也是反反复复,尤其害怕会有依赖性。在妈妈的提醒下,我用艾灰加香油调匀,来涂儿子的红屁股,然后照例穿上纸尿裤,等到下次换的时候发现,哈哈小PP一点也不红了耶,有宝宝的妈妈可以试一下哦。其实大人的湿疮之类的也可以这样用。


2、患脚气时可在患处涂抹艾灰,会即刻止痒。一般的脚气,每天多次,坚持几天就会痊愈,这个方法很灵验!如果您的脚气特别严重的话,结合艾灸,会有更好的效果。


3、长了痘痘,发红发肿,这时您抹上点艾灰,会很快干瘪,慢慢就掉了,不会留痘印哦。


4、用艾灰和蛋清,或者艾灰加牛奶和蜂蜜做出的面膜,稠稠的涂在脸上,二十分钟后洗去,您会发现,不仅皮肤变白了,还特别细腻透亮。


5、在洗面奶里加点艾灰,用来洗脸,洗后有特别干净、清爽的感觉。


6、艾灰是天然的除味剂,用小布袋子装起来,放在厕所、厨房或者是冰箱里,能起到除异味的效果,可以跟竹炭相媲美。


7、有的人脚爱出汗,在脱下来的鞋里,放上艾灰包,吸湿效果一流哦。


8、艾灰是绝好的草木灰肥料,把艾灰拌在土里,花花草草都喜欢,起码我用艾灰养的花,都长的欣欣向荣。看完这篇文章,想起妈妈以前对我说过的话,说她小时候磕碰受伤后,老人会抓起香灰或锅底灰抹在伤口上,很快就能止血、止痛,伤口愈合得也很快,很少留下疤痕。也就是说香灰、锅底灰、艾叶灰都可以用来对伤口进行处理。


香灰:是用木屑加香料制成,古代的香料应该是纯天然的,对身体没有坏处,而现在的香料含有化学成分,我想现在再用香灰治病已经不可取了。


锅底灰:是农村家里用柴草做饭的时候,锅下面的那一层黑色的东西就是锅底灰,现在是寻找不到了,也就导致了几千年来,民间用来处理伤口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失传。


艾叶灰:对于我们常常做艾熏的人来讲,那可是太方便了,只是以前忽略了它的功效,将其倒掉了。我自己艾熏时用的艾条,是在厂家定制的纯艾条,艾条的质量有保障,艾叶灰自然就可以放心地使用了。知道了艾叶灰的作用,每次艾熏时都将艾叶灰轻轻地弹在盘子里,然后放到瓶子里备用。一天看到一位朋友颈子上长了一块湿疹,而且表面还在渗液,就用艾叶灰洒在了上面。朋友立即大喊痛,但想想艾叶灰没有坏处,也就忍着了,而且还带了一些艾叶灰回去,每天都在湿疹处洒几次,发现收干的效果非常明显,很快湿疹处就不再往外渗液了。湿疹处的表面干爽了,艾叶灰洒上去就掉,朋友就用温水将艾叶灰调成糊状,继续敷在湿疹处,几天后湿疹真的几乎痊愈了。一位朋友脚气很严重,都流水了,就用艾叶灰洒在上面,还真管用,很快就收干了,而且也有止痒的作用。也许再配合艾熏,很可能真能缓解或治愈脚气。  我自己有一次腿碰破了一点皮,留了一点血,我就将艾叶灰调成稀糊状敷在上面,当时还真痛,可一会疼痛就消失了。等艾叶灰干了以后,我发现艾叶灰与伤口贴得非常紧,碰都碰不掉。而且最奇怪的是,洗澡的时候专门去洗,粘在伤口上的艾叶灰是不会掉的,一定要等几天后皮肤长好后才会自动脱落。这还真省事,伤口不需要包着、护着了,就随它慢慢长吧。伤口恢复得很好,没有疤痕,连印迹都很浅,几乎看不出来。一个朋友的手受伤了,出血很多,及时抹上了艾叶灰,当时非常的痛,但很快就止住了血,慢慢就不痛了。而且,之后伤口就不用管它了,局部也没有任何的红肿、疼痛等不适。直到一周后艾叶灰脱离,发现伤口处有一条伤痕,但长得平平的、很光滑,再经常用艾条艾熏局部,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一个月后这条伤痕就很难看的出来了。一次朋友的手上干裂开口,一碰就很痛,用艾叶灰加麻油调成稀糊状敷在伤口上,伤口处一直感觉微辣,连敷两天,观察对裂开的口子并没有任何的效果,就不再继续敷了。停止敷艾叶灰后,裂口处的皮肤还是碰不得,一碰就痛,可到第三天,疼痛减轻了,裂开的口子开始自动愈合了,第五天,裂开的口子愈合好了,看来艾叶灰对此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毕竟这位朋友以前手干开裂后,要想自动愈合是很难的。我也试过用艾叶灰加鸡蛋清调成稀湖状敷在脸上,也许是艾叶灰的属性偏温,所以将此敷在脸上时,皮肤感到微辣、温热,我还是坚持敷了半个小时,结果皮肤受伤。看来艾叶灰对皮肤的刺激较强,不适合用来护肤,如果要用,也只能敷几分钟,不要超过十分钟。自古传下来的一些治病方法还真是管用,只是现在的人迷信西医,总觉得有病就要上医院找医生,总觉得伤口一定要无菌处理,生怕不干净的东西造成伤口感染,而将祖先流传下来的非常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慢慢地都给失传了。


我经过反复试验后发现,艾叶灰有如下几个功能:


1、有消炎、杀菌的作用:当有伤口时,艾叶灰洒上去的一瞬间是非常痛的,犹如酒精洒到上面一样,看样子艾叶灰本身就有消炎、杀菌的作用。使用后,局部的红肿、疼痛都会渐渐消失,说明艾叶灰有持续的消炎、杀菌作用。


2、能帮助伤口止血:当伤口出血时,将艾叶灰不断地洒在伤口上,很快就能止血(大的伤口我还没有试验过)。


3、能保持伤口的干燥:当伤口有出血或渗液时,洒上艾叶灰,创面很快会干燥。如有的地方渗液严重,可以反复洒艾叶灰,一样能保持住创面的干燥。而保证创面的干燥,是避免感染最重要的一条,也是快速长好伤口必不可少的条件,艾叶灰这一优势,是很多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4、能很好地保护伤口:当艾叶灰洒在伤口上,吸收了血液或渗出的液体后,艾叶灰就会紧紧地粘在伤口上,能很好地保护住伤口。虽摸上去发硬,但实际感觉到局部伤口还是透气的,并没有紧绷的感觉。而且遇水不会脱离,不怕水的冲洗。相比之下,现代人发明的创可贴可就太逊色了。


5、不易留下疤痕:其实受伤后,皮肤上会不会留下疤痕,既与伤口是否感染有关,也与伤口处的血液供应是否充足有关。艾叶灰的使用,伤口感染的几率大大降低,没感染就不会长出丑陋的疤痕。而伤口的印迹要完全消失,取决于伤口的深浅。太深的伤口一定会留下印迹但不是疤痕,而印迹的深浅与局部血液供应是否充足有关。只要保证身体内的气血充足,再经常对局部进行热敷或用艾条艾熏,促进局部的血液供应,相信受伤后留下的印迹一定会很浅。我现在遇到碰伤、磕伤、刀伤、烫伤、烧伤等,只要皮肤没有破的就用生土豆片反复贴,能快速止痛、消炎、消肿;遇到烫伤、烧伤皮肤已经破了,先用生土豆片反复贴换,等看到受伤处的皮肤表面不再红肿的时候,就不再用生土豆片贴,而改用艾条熏患处,每天2-3次,一次20-30分钟,能很好的改善局部的血液供应,促进伤口的愈合,而且不易留下疤痕;遇到碰伤、磕伤、刀伤的破皮伤口就用艾叶灰洒或将艾叶灰加水调成稀糊状敷在创面,效果都挺好的。根本用不着医院那一套伤口处理的措施,而且相比之下,比医院治疗的效果好很多,而且省钱、省事,少受罪。我的这些治病土办法,虽方便、安全、便宜,但难登大雅之堂,自然总是会受到正规的专家、教授们的批驳与嘲笑。不论外界怎样评论我,我只知道,我一直在寻找各种对身体既有效又安全的治病方法,不但让我自己减轻了病痛、远离了病痛,更重要的是我通过自身身体实践出来的方法,能造福更多需要这些知识与方法的人。马悦凌不会因为别人的否定而放弃对健康的追求,也不会放弃自己为自己定下的服务大众、造福大众的使命。好在现在是一个开放的、信息透明的社会,马悦凌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一样可以将自己探索出来的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新发现、新见解及时地传递出去,无偿地贡献给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附上《中华本草》对锅底灰的一些记载。锅底灰:中药学名叫百草霜,锅底灰的来源是稻草、麦秸、杂草、树枝等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囱内的黑色烟灰,刮去后用细筛筛去杂质置瓶中备用。    锅底灰的药性是:辛,温。入肝、肺、胃经。功效是:止血,消积,解毒散火。主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带下,泻痢,食积,黄疸,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诸疮,外伤出血。


书中介绍,当鼻子出血时可以将锅底灰吹到鼻子里面;牙龈出血,可以用锅底灰直接抹上。书中还介绍了口服锅底灰治疗妇女血崩、血痢、咯血等一些疾病的方法,但我自己没有尝试过,在这里我就不介绍给大家了.
-----------以后要收集着艾灰了啊
-----------收藏了,回家去试试
-----------、”用艾灰和蛋清,或者艾灰加牛奶和蜂蜜做出的面膜,稠稠的涂在脸上,二十分钟后洗去,您会发现,不仅皮肤变白了,还特别细腻透亮。“
”我也试过用艾叶灰加鸡蛋清调成稀湖状敷在脸上,也许是艾叶灰的属性偏温,所以将此敷在脸上时,皮肤感到微辣、温热,我还是坚持敷了半个小时,结果皮肤受伤。看来艾叶灰对皮肤的刺激较强,不适合用来护肤,“
写文章时要严谨点,不要出现上面这种情况。

-----------2、患脚气时可在患处涂抹艾灰,会即刻止痒。一般的脚气,每天多次,坚持几天就会痊愈,这个方法很灵验!如果您的脚气特别严重的话,结合艾灸,会有更好的效果。---------------------------这一条我试过,不管用,反而让脚气更严重更痒。因为脚丫子里出汗,艾灰涂上去后被脚汗打湿,久久不干,于是就更痒更难受,形成恶性循环。这只是我自己的体会而已。

-----------要自己试试才知道哦  
-----------好东西,谢谢
-----------我每天的艾灰不少,都弹掉了,以后有机会试试!
-----------学习了,有空试试
-----------好办法
相关文章
 马陆
 小青龙合剂
 卫生厅副厅长公布部下为其打伞照引争议(图
 丁附散(方出《朱氏集验方》卷四引《类编》
 白茯苓散(《圣惠》卷五)
 鹿茸丸(《史载之方》卷下。)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