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针灸拔罐:粗谈针灸手法: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一个针灸医师在你取穴配穴得当时,当你进针就初步能得出疾病的表里。。。。
随后能得就应该知道虚实。。。。行针后就能体验到寒热。。。。
方剂在于用量;针灸在于针刺手法。。。。
-----------能否请老师举例讲解一下此高明的境界,感恩~
-----------建议你练些气功。
-----------老师好
请问静坐可以吗?
昨晚看了经穴秘密的手太阴肺经的部份,很生动活泼以大自然来说明,令人霍然开朗,对于手太阴肺经亦有一系统的了解,但学生资质驽钝,看完后虽有初步了解,但却有似懂非懂之感
例如孔最的[功能作用] 将肺经冷降的水液分润脾土。
能否请老师在稍加解释
又在临床上看到什么样的症,可以使用此穴呢

还望请老师不吝解惑
感恩~
-----------可以。以意练力,力到气到经络必通。但不要急。。。。。
肺经脾经乃同名(太阴)经
孔最的[功能作用] 将肺经冷降的水液分润脾土
在临床上对咳血脾不统血的急性血证疗效更好
-----------医以活人为务,与吾儒道最切近
-----------梁书忠 文献来源:湖北中医杂志
掌握和运用好针刺补泻手法,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而最具代表性的补泻针法就是“烧山火”、“透天凉”二法。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近20年的探索,体会颇深,现提出和广大读者交流。
  1 正确认识针刺补泻原理
  掌握和运用好补泻针法,首先要正确认识符合中医理论体系的针刺补泻原理,只有在正确原理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操作,才能提高补泻针法的成功率。
  针刺补泻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操作,在《内经》中已提出,但对其原理并未作深刻的阐述,虽然已提出“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但并未说明怎样做到和为什么能针下“寒”“热”。因此《内经》以后,很长时期针刺补泻法没有得到发展。直到元末明初因针具得到改进,针刺补泻才得以蓬勃发展。尤以徐凤为代表,在《金针赋》提出高难度的针刺补泻法“烧山火”、“透天凉”二法,把《内经》的“寒”、“热”针法发展到高峰,对后世针法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明代医学家李木 延,根据《难经》提出的“补,以卫取气”“泻,从荣置气”的观念,进一步说明:“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深重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深夺其实也”。具体针法操作是:补法,将针由浅入深,推动卫气由表入里,促使人体正气得以振奋,机能驱于旺盛。泻法,以针深刺得气后,将针慢慢向外提引,让深层荣气得以向上疏泻,使邪气外出,亢奋的机能得到衰减。后来医家张隐庵将此概括为:补是“追阳内交”,泻是“引阴外出”。以针的提插来引导荣卫表里的出入,来说明针刺补泻的基本原理,具有很大的意义。它不但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又能切实指导临床操作。笔者本着这一原理,在实践中探索,使得“烧山火”、“透天凉”的成功率不断获得提高。
  2 针法以提插为核心
  依据上述原理,“烧山火”的针法,是轻度提插捻转行针得气后,将针尖提到皮下(天部),在用拇指向前捻针的同时,持针之手用力将针下插,由浅入深(达地部),意在将浅层卫阳之气,引向深层;然后轻轻将针上提,使针尖回到皮下,再一次重复上述操作,多次重复,直到患者觉得微微汗出,或针感难以忍受为止。注意:此法的要点,在于插针,插针时针感强烈,而提针时针感轻微,否则就是补泻不清。
  “透天凉”针法,是以提针为重点。进针入穴后,迅速将针插入深层,在深层轻微行针得气后,用拇指后退捻针的同时,将针上提,可以边提边摇动针身,直到针尖提到皮下,稍停片刻,再将针直插深层再作下一轮上提操作,直到患者难以忍受为止。注意:操作时一定要做到,提针时针感强烈,而插针时针感相对较弱。否则达不到“针下寒”的效果。
  3 “九”、“六”不是法定操作次数
  古人主张“烧山火”针法,应以“九”为操作的基础次数;“透天凉”针法,应以“六”为操作的基础次数。不但每次要遵循“九”“六”数,而且总的度数也要遵守。古人解释“九”为阳,故为补法,“六”为阴,故为泻。这种说法显然很牵强,使人产生一种玄妙莫测之感。就笔者个人体会:无论是产生“热”、“寒”的效应,上二法都要达到一定的刺激总量。而上二法比较而言,“烧山火”每次的刺激量比“透天凉”要小一些,要达到一定强度的刺激量,“烧山火”的操作次数,相对比“透天凉”的总次数要多一些,大概前者与后者总次数的比是3∶2。究竟操作多少次为宜,这要视医者手法的轻重,患者对针感的反应程度而灵活掌握,不能将“九”、“六”作为法定操作次数,机械地执行。
  4 选择恰当俞穴
  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俞穴都能实现“烧山火”“透天凉”的目的,只有部分俞穴可实现。这些穴位具有下面两方面特点:
  首先,俞穴组织应有一定深度,毫针可直刺一寸深的俞穴,才能作上二法的操作。这在古籍针灸著作上累有记载,如《针灸大成》多次对“烧山火”的针法指出“始五分,终一寸”,“渐运入一寸之内”。“透天凉”针法应“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针灸问对》也强调“烧山火……先浅后深者,浅者五分,深则一寸”,“透天凉……先深后浅,约入一寸”。可见,所选俞穴组织厚度,以能刺入1~1.5寸者为宜。过厚过簿的俞穴都不适宜。因为上两法针刺都需直刺,才能做到“追阳内交”或“引阴外出”。如果俞穴处组织太浅薄,只能斜刺的俞穴,就达不到上述目的。
  其次是要注意俞穴本身的功能特性,如手阳明的俞穴,主要功能是清热泻火,取该经俞穴作“透天凉”针法就容易成功,而足阳明经的合穴足三里,其功能是补虚的要穴,作“烧山火”针法成功率较高,反之则都会失败。
  5 严格控制环境温度
  在作“烧山火”“透天凉”表演或测试时,一定要对环境温度严格控制,室温控制在24℃~25℃之间为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干扰人体体温的正常反应,影响针法的效果。因为室温过低,人体会自动加快生理功能反应,而产生热量;而室温过高,人体会以出汗或降低生理机能而使体温降低。只有室温在24℃~25℃之间,人体既不会感到冷,也不会感到热,人体生理机能处于稳定状态。只有在这种环境中,针刺使人体的体温升降才能得到客观的反映。在被测试者周围,不能有众多的围观者,围观者太多,周围温度也会上升,从而影响测试结果。
  “烧山火”针法留针过程中,对所针俞穴处,必须盖以薄毛巾,以防止室内空气流通而加快散热,影响升温效果。但也不能覆盖厚被或厚毛巾,避免形成假的升温。施行“透天凉”针法过程中,需令俞穴周围自然暴露,不能覆盖任何衣物,也不能在测试处扇风,以免形成降温假象。
  6 恰当的测温方法
  “寒”“热”补泻方法,名称虽为“烧山火”、“透天凉”,但并不是使全身体温有所升降,尤其是以正常人为测试对象者。早在《内经》中就说明是“针下热”或“针下寒”,显然是指针刺局部周围温度的升降。局部皮肤温度的升降是不能用体温计来测量的。目前最先进的测温方法,是采用红外热象测温仪测量,但该仪器价格昂贵,技术复杂,一般单位难于拥有。用液晶显示方法虽也可显示局部温度变化,但不能显示微小的变化,达不到要求。我们采用半导体传感性数字显示皮温计测量针前、针后皮表温度的变化,经济、方便、准确,是恰当的测量方法。
  温测的步骤:测温点选在欲施针穴位周围约20cm范围内,任选择一点。分别于施术前、施术后5分钟、15分钟后、30分钟后各测量1次皮温,并作好记录,以便比较施术前后皮温变化。在我以往实践中观察到,施术前后皮温变化多在0.5~1.2℃之间,只有极少情况,个别受试者的皮温变化超过1.5℃,并有较广泛范围的寒热感。
  以上六个方面,涉及理论知识、操作要点、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忽视其中任何一项,都会使上述“寒”“热”补泻二法归于失败
-----------意针就是“大脑元神之府”的精神转化为能量(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当今现代哲学、现代科学、中医界也不知其奥妙的神奇针法。《灵枢、膈上》记载:“恬淡无为,乃能行气。”便是说的指针(虚无针)。《素问·九针十二原》记载:“迎之随之,以意和之”。讲的便是意念针。《灵枢、官能》记载:“理气血而调诸顺逆,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筋柔而心调和者,可使导引行气。”便是谈的掌握心意快速进入恬谈虚无的人,可以学习导引行气技术。其实便是指有指针,意针的特殊功能的导引行气医师。
-----------老师说的意针学生明白ㄌ~~~~
-----------本人认为,针刺补泻手法最主要的还是捻转补泻法.至于气功的有无倒无所谓.
相关文章
 五圣汤(《普济方》卷二一三)
 孟仲法“雪羹汤”辅治难病
 糖尿病:一个方子结善缘
 气臌
 消毒散(《疮疡经验全书》卷九。)
 加味地黄汤(《幼幼集成》卷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