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伤寒总病论教程:卷第六
来源:卷第六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

伤寒杂方

冬夏伤寒,发汗极效, 时雨散 。(冬春及夏初行之大验。)苍术(四两) 甘草 麻黄(各二两) 猪牙皂角(四挺)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三两沸,和滓温服,盖覆取汗出,立效。但是时行寒疫,皆宜服此,可多合以拯贫民。

伤寒头痛玄精石方 。

石膏 太阴玄精石(各一两) 麻黄(二两) 甘草(半两)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竹叶二七片,煎七分,去滓,温饮,不计时候。

伤寒头痛不止, 瓜蒂牙硝散 。

芦(一钱) 瓜蒂(三钱) 牙硝(二钱) 脑麝(各少许)细末,吹少许入鼻,得嚏则愈。

时气八九日,喘闷烦躁, 麻黄杏子汤 。

桔梗 麦门冬(各一两) 麻黄(一两半) 杏仁 黄芩 甘草(各三分)粗末,每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温日可四五服。

时气脑热,头疼不止, 朴硝散 。

川朴硝,研,生油调涂顶上。

时气豌豆疮出不快,心神烦闷, 犀角五香汤 。

犀角屑 丁香 乳香 木香(各半两) 玄参 升麻(各一两) 麝香(一分)粗末,每五钱水一盏,竹沥半盏,煎八分,温温日三四服。    <目录>卷第六

妊娠杂方

妊娠时气,令子不落, 伏龙肝散 。

伏龙肝为末,水调涂脐下,干时易之,疾瘥乃止。

妊娠伤寒,内热极甚,令不伤胎, 吞鸡子法 。

取鸡子,以绢袋贮投井底,浸令极冷,旋破吞六七枚,佳。

妊娠伤寒,腹胀,大便不通,喘急, 牵牛散 。

大黄 郁金橘皮(各一两) 甘草(三分) 牵牛子(取末,二两)细末,不计时,汤调下二钱,以利为度。

妊娠伤寒,服汗下诸药,热已退,觉气虚不和,宜与此药安胎, 黄 人参汤 。

黄 人参 半夏 陈橘皮 麦门冬 当归茯苓(各半两)粗末,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三片,煎七分,去滓,下阿胶末一小匕,烊化,温与之,日可三四服。

大热甚胎不安者,不宜前药,宜用 阿胶散 。阿胶末一钱半,竹沥调下,无竹沥,用小麦、竹叶煎汤调下。

妊娠伤寒四五日以上,心腹胀,渴不止,腰痛重, 橘皮枳实汤 。

枳实 麦门冬(各三分) 陈橘皮(一两)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四片,煎八分,去滓,温服。

妊娠热病,胎死腹中, 鹿角屑汤 。

鹿角屑(一两)水一碗,葱白五茎,豉半合,煎六分,去滓,温作二服。

又方, 益母草饮子 。益母草绞汁,饮半升,即出。

治伤寒小产,恶露不行,腹胀烦闷欲死, 大黄仁汤 。

朴硝 大黄二味等分末之,每一钱或二钱,桃仁去双仁皮尖,碎之,浓煎汤调下,以通为度,日三服。

小产后,其恶露被热蒸断不行, 地黄饮子 。

地黄汁 汁(各一碗) 生姜汁(一盏)令和暖,温分三四服,微有寒,煎二十沸服之,亦下死胎。

伤寒产后,血运欲绝, 红花散 。

红花 荷叶 姜黄(等分)末之,炒生姜,小便调下二钱。

凡伤寒小产,夏月宜少用醋炭,多有烦闷运死者。

伤寒产后,恶血冲心,闷乱口干, 生姜小便饮子 。

生地黄汁 藕汁 小便(各一盏) 和匀,煎三两沸,温热分作三服。

伤寒产后,恶露为热搏不下,烦闷胀喘狂言者,抵党汤及桃仁承气汤主之。(二方在可下门中。)伤寒小产后,烦闷,大躁渴, 石膏栝蒌汤 。

黄连 黄芩 甘草 栝蒌根(各一两) 石膏(一两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一盏。    

伤寒暑病通用刺法

庞曰∶凡过经不解谵语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刺期门之法,须待脉弦或浮紧,刺之必愈;余刺之不瘥,以正取肝之邪故也。期门穴直乳下,当腹旁近胁骨,是穴针入一寸。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人大渴饮水者,其腹必满,小便不利而自汗出,其病欲解,此为肝乘肺,名曰纵,当刺期门。

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为肝乘脾,名曰横,当刺期门。

下血而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额上汗出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者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其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而谵语,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者而取之。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痛或眩,时如结胸,心下必坚,当刺泻肺俞、大杼,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谵语则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伤寒喉痹,刺手少阴,腕骨小指后动脉是也,刺入三分补之。(佳通里二穴,去腕后一寸,是手少阴之经,主热病喉痹,针入三分,可灸三壮。)伤寒妊娠腹满,不得小便,腰以下肿如水气状,怀孕七月,太阴当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利即愈。(劳宫手掌中央,屈无名指取之,关元在脐下三寸。)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刺中脘。(鸠尾下三寸。)伤寒汗不出,脊强,喉闭烦满,针大杼。(大杼穴在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一寸泻之。)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针曲池。(在曲肘横纹头,针可透下,泻之。)热病汗出,脉反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太甚者取踝上横纹以止之。(鱼际在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太渊在掌后陷中;大都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太白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踝上横纹不说穴名,当是足内踝上二寸,名曰复溜,主骨寒热汗注不休故也。)热病七八日,脉口动,喘而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合谷穴执业药师是也。)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据伤寒皆忌土败木贼证,是足少阳木受邪,当传克脾土,故宜泻足少阳之丘墟,而补足太阴之太白。《素问》云∶补足太阴者是也。其全元起《太素》作手太阴而以肺经,从肺出腋下,故胸胁满痛。又有引虚则索筋于肝,不得索之于金,而以手太阴为是。既言不得索之于金矣,而复求于金乎,是必不然也。既泻于木,理不合更补于金,若补于金,则木反受克矣,故当补脾土无疑。)热病先手臂痛,刺手阳明、太阴,汗出止。(太阴络列缺穴,在腕上二寸半,刺七分;阳明商阳穴在手大指次指端,去甲如薤叶,刺三分。)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天柱穴在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可刺五分,泻之。)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足少阴涌泉穴,在两脚心陷,屈足卷指宛宛中,刺入七分,泻之,无令血出。足少阳侠溪穴,在小指歧骨间,本节前陷中。)热病始足胫痛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陷谷穴在足大指次指之间,本节后陷中,针入五分,泻之。)热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胁痛,不可转侧,大小便血及衄不止,气逆呕哕,烦渴,食饮不下,针劳宫。(在手掌心,针入五分,泻之。)     

伤寒死生候

伤寒下利,厥逆烦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厥逆六七日,发热而利者生,汗出利不止者死,但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形损故也。

夫病者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重语是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伤寒脉阴阳俱紧,口中气出,唇口干燥, 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

伤寒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而不休,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为心先绝也;唇吻反青,四肢 习者,此为肝先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此为脾先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先绝也。

伤寒脉顺四时,夜半得病日中解,日中得病夜半解,更不传也。    

热病死生候

热病阴阳交者,热烦身燥,太阴寸口脉两冲尚躁盛,是阴阳交,死;得脉静者生。

热病得汗,身冷脉欲绝,其人已安静,但昏沉喜睡,急与四逆辈,令手足温,不尔,熟寐而卒。

热病阳进阴退,头独汗出,死;阴进阳退,腰以下至足有汗出,亦死;阴阳俱进,汗出已,热如故,亦死;阴阳俱退,汗出已,寒栗不止,口鼻气冷,亦死。

热病所谓并阴者,热病已得汗,因得泄,是谓并阴,故治;热病所谓并阳者,热病已得汗,脉尚躁盛,大热汗出,虽不汗,身和而衄,是谓并阳。故治。

热病不知痛所在,不能自收,口干渴热甚,阴头有寒者,热在骨髓,死,不治。

病若谵语妄言,身当有热,而反四逆,脉沉细者,死。

热病在肾,令人渴口干,舌焦黄赤,昼夜引饮不止,腹大而胀,尚不厌饮,目无精光,死,不治。

热病所谓阳附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阴气下争而还,心腹满者,死。

热病所谓阴附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阳气上争而还,得汗者,生。

热病得汗,脉减躁,身和面赤,此为荣未交,待时自已,肝病待甲乙之列。(《素问》云∶荣未交日,今且得汗,待时而已。)热病七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死;代脉一日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躁不数而喘,后三日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勿庸刺。

热病身面发黄,面肿,心热口干,舌卷焦黄黑,身麻而臭,伏毒伤肺,中脾者死。

热病瘈瘲 狂言,不得汗,瘈瘲 不止,伏毒伤肝,中胆者死。

热病汗不出,出不至足,呕胆吐血,善惊不得卧,伏毒在胆足少阳者死。    

温病死生候

有病温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曰阴阳交,见三死而未见一生。

(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年有此证。)温病得病,便短息微闷,神识惺惺,脉尺寸反者死。(子午卯酉年有此证。)凡温病患三二日,身热脉疾,头痛,食饮如故,脉直疾,八日死;四五日头痛脉疾,喜吐,脉来细,十二日死,此病不疗;八九日脉不疾,身不痛,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来牒牒,按不弹手指,时时大,心下硬,十七日死。(心下不硬者生。)     

天行瘥后禁忌

饮酒合阴阳复病必死,生 煮面酒,韭、蕈、鳝、 、豆粉,犬羊肉肠血、生果、油肥之类,食之皆发热黄,下利不救。诸劳动皆致复,尚可治,女劳多死。    

解仲景脉说

庞曰∶动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厥厥动摇,名曰动也。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关位占六分,前三分为阳,后三分为阴。若当阳连寸动而阴静,法当有汗而解。《素问》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当阴连尺动而阳静,则发热,《素问》云∶尺粗为热中。若大汗后,形冷恶寒者,三焦伤也,此是死证。脉按之虚软,战汗而解;脉按之有力,躁汗而解;脉虚微,必经汗吐下,无津液作汗,阴阳自和愈。

趺阳在足大指次指间,上行五寸,是足阳明胃脉也。(名曰冲阳穴也。)少阴脉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是足少阴肾脉也。(名太溪穴。)仲景云∶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谓医者只凭尺寸,不诊冲阳、太溪也。

庞曰∶寸口脉浮大,浮为虚,医反下之,为责虚取实;大为无血,反饮冷水,令汗大出,为守空迫血。致趺阳脉亦浮虚,虚寒相搏,则噎也;若趺阳脉不浮而但滑者,则胃寒而哕矣。

庞曰∶伏气之病,谓非时有暴寒而中人,伏毒瓦斯于少阴经,始虽不病,旬月乃发,便脉微弱,法先喉痛似伤,次则下利。喉痛 半夏桂枝甘草汤 主之;下利有诸证,用通脉四逆汤主之。(方在少阴证中。)此病三二日便瘥,古方谓肾伤寒是也。

半夏 桂枝 甘草 生姜(各一两)
咀,以水三升,煮一升,每一盏,细呷之。

庞曰∶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谓时当温,必将理以凉;时当暑,必将理以冷,凉冷合宜,不可太过,故能扶阴气以养阳气也。时当凉,必将理以温;时当寒,必将理以热,温热合宜,不可太过,故能扶阳气以养阴气也。阴阳相养,则人气和平。有人好摄生者,盛暑亦复衣避风,饮食必热,而成发黄脱血者多矣。盛寒之时,方宜暖,当服以凉药而成吐利腹痛者多矣。此皆凭庸人妄传,以为实理,往往横夭而尚不觉知,深可伤也。此是平人将理之法,其有夙热痼冷者,须当顺其性尔。    

解华佗内外实说

《魏志.华佗传》有府吏儿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早并起。某深疑陈寿误用内外字,非华佗本意也。病者头痛身热,恶寒,为阴邪外实,法当发汗;病者头疼身热,但蒸蒸发热,不恶寒,为阳邪内实也,法当下之。所谓外实者,外为阳为表也。阳气为寒所折,争于表间,阳衰而阴胜,故发热复有恶寒之证,可以汗而发之,以复阳气也。所谓内实者,内为阴为里也,极阴变阳,寒甚生热,阳气反胜而入里,故胃腑内实,蒸蒸作热,不恶寒,可以泄利,以复阴气。言实者,非正实,乃邪实也。《素问》云∶邪气盛则实。

所以知佗传内外二字差谬矣。    

辨论

近世常行煮散,古方汤液存而不用。盖古方升两大多,或水少汤浊,药味至浓。殊不知圣人专攻一病,决一两剂以取验,其水少者,自是传写有舛,非古人本意也。唐自安史之乱,藩镇跋扈,至于五代,天下兵戈,道路艰难,四方草石,鲜有交通,故医家省约,以汤为煮散。至有未能中病,疑混而数更方法者多矣。沿习至今,未曾革弊,古方汤液,实于今世为无用之书。唐徐氏《大和济要方》减其升两,虽则从俗,患其太省,故病未半而汤剂已竭,鄙心患之。自顾抄撮斟酌,积三十余年,稍习其事,故敢裁减升两,庶从俗而便于行用。或一方而取半剂,或三分取一,或四分取一,或五分取一,或增其水有可以作煮散者,有病势重专用汤攻者。或云∶古升秤省三升准今之一升,三两准今之一两,斯又不然。且晋葛氏云∶附子一枚准半两。又云∶以盏当升,以分当两。是古之升秤与今相同,许人减用尔。今之为医者,多是愚俗,苟且衣食,贪冒货贿,大方广论,何以该通?唯密窖鄙浅方技,使人不窥其隙,以自矜大,乘便为神工致远,恐泥其夭枉,固已多矣。鲜有多闻博识者。虽时有之士大夫,咸鄙其为术。自非罔顾流俗,以拯济为心,则不能留神焉。今解释前言,详正脱误,择其笃论,删其繁方,仍增入新意,不敢穿凿,冀新学易见,览斯文已得其七八矣。此方皆古圣贤撰用,其效如神,更不一一具姓名,载其所出。其间自有所见,经手得验者,具缉成卷,在识者览而知焉。    

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

安时所撰伤寒解,实用心三十余年。广寻诸家,反覆参合,决其可行者始敢编次;从来评脉辨证,处对汤液,颇知实效,不敢轻易谬妄,误人性命。四种温病、败坏之候,自王叔和后,鲜有明然详辨者,故医家一例作伤寒行汗下。伤寒有金、木、水、火四种,有可汗、可下之理。感异气复变四种温病,温病若作伤寒行汗下必死,伤寒汗下尚或错谬,又况昧于温病乎?天下枉死者过半,信不虚矣。国家考正医书,无不详备,惟此异气败坏之证,未暇广其治法。安时所以区区略意,欲使家家户户阅方易为行用,自可随证调治,脉息自然详明,不假谒庸粗,甘就横夭者也。设有问孙真人云∶今时日月短促,药力轻虚,人多巧诈,感病浓重,用药即多。又云∶加意重复用药乃有力。自孙真人至今,相去逾远,药反太轻省,何也?安时妄意,唐遭安史之乱,藩镇跋扈,迨至五代,四方药石,鲜有交通,故医家少用汤液,多行煮散。又近世之人,嗜欲益深,天行灾多,用药极费。日月愈促,地脉愈薄,产药至少。何以知之,安时常于民家,见其远祖所录方册,上记昔事迹,其间有广顺年,巴豆每两千二足,故以知药石不交通也。且温疫之病,周官不载;斑疮豌豆,始自魏晋;脚气肇于晋末,故以知年代近季,天灾愈多,用药极费也。 石、曾青之类,古人治众病痼瘕大要之药,今王公大人家尚或缺用,民间可知矣。人参当皇 年,每两千四五,白术自来每两十数文,今增至四五百,所出州土,不绝如带,民家苗种,以获浓利,足以知地脉愈薄,产药至少矣。

汤液之制,遭值天下祸乱之久,地脉薄产之时,天灾众多之世,安得不 惜而为煮散乎。故今世上工治病,比之古人及中工者幸矣。设有问今之升秤,与古不同。其要以古之三升,准今之一升;古之三两,准今之一两。虽然如此,民间未尝依此法,而用古方者,不能自解裁减。又如,附子一枚准半两,是用一执业兽医钱三字为一枚,使人疑混,如何得从俗乎?安时言唐大和年,徐氏撰《济要方》,其引云∶秤两与前代不同,升合与当时稍异。近者重新纂集,约旧删修,不惟加减得中,实亦分两不广。又云∶今所删定六十三篇,六百六首,勒成六卷,于所在郡邑,标建碑牌,明录诸方,以备众要。又云∶时逢圣历,年属大和,便以《大和济要方》为名。备录如下,已具奏过,准敕颁行。此方已遭兵火烟灭。安时家收得唐人以朱墨书者,纸籍腐烂,首尾不完,难辨徐氏官与名。即不知本朝崇文诸库,有此本否。安时谓裁减古方,宜依徐氏,以合今之升秤;庶通俗用,但增其药之枚粒耳。是以仲景诸古方次第,复许减半,芍药汤中载之详矣。陶隐居云∶古今人体,大小或异;脏腑血气,亦有差焉,请以意酌量药品分两,引古以明,取所服多少配之。或一分为两,或二铢为两,以盏当升可也。若一一分星较合,如古方承气汤,水少药多,何以裁之?所以《圣惠方》煮散,尽是古汤液,岂一一计较多少。治病皆有据,验在调习多者,乃敢自斟酌耳。设有问暑热重于温病者,宜行重复方,却多行煮散者何?安时谓夏月多自汗,腠理易开,经云∶天暑地热,经水沸溢,故用煮散。或有病势重者,即于汤证之下注云∶不可作煮散也。如此之类者颇多,聊引梗概。俗云∶耕当问奴,织当访婢。士大夫虽好此道,未必深造,宫妒朝嫉者众,吹毛求瑕,安不烁金,更望省察狂瞽之言。千浼台听,悚息无地。

相关文章
 上卷结
 刺槐素
 五大病症鉴识伪中医
 铁莲子
 甘草汤(《千金》卷三)
 消暑活产丹(《石室秘录》卷六。)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